本篇為《現代行為溯源》之續篇,請先閱讀《摩登原始人(上):現代行為的起源》。
現代人在移民歐洲以前,表現出現代行為的證據,主要有「生存策略與技術的進步」,以及「展現出象徵思維」兩類。現代人起於非洲,但有趣的是,相關遺址中距今最久的反而不在非洲,而是非洲旁邊的黎凡特。
現代行為起源,直溯十萬年前
黎凡特位於埃及東北方,數百萬年來都是進出非洲的通道,非洲以外最早的現代人就出現在這裡,現在都屬於以色列的兩個遺址 Skhul Cave(距今約 10 到 13.5 萬年前)和 Qafzeh Cave(距今約 9 到 10 萬年前)。此處也有史上最早的墓葬:遺骸受到有意掩埋,旁邊還有陪葬品;遺址中除了赭石,也有以貝殼製成的個人裝飾物(personal ornament)[1][2][3]。
整個就跟現在沒什麼差別!
在黎凡特見到的貝殼飾品,其西方的北非遺址中出土更多,再加上南非,考古學家在超過 6 萬年前,至少 9 個遺址中發現過類似的貝珠(shell bead)裝飾物,這些貝殼款式十分相似,都屬於織紋螺屬(Nassarius),中間穿孔,孔旁有摩擦痕跡,應該是人為鑽孔後,長期以繩子串起所致[4][5][6] [7]。
幾個位於北非,距今 7 到 9 萬年前,屬於 Aterian 文化的遺址距海 40 到 60 公里,甚至接近 200 公里之遙,除了能排除貝殼是因自然因素進入遺址的可能性,也能間接推論這些貝珠飾品,有從海岸被人為帶到內陸的價值。
看來幾萬年前的人,就懂得佩戴大費周章取得的珠寶!
更重要的是,某些貝珠上有過塗抹赭石的痕跡。古人總不可能是怕貝殼被蚊子咬,才幫它們塗防蚊液吧?「個人裝飾物」搭配「顏料」,這毋庸置疑的抽象思維組合,證實人類那時已經發展出明確的現代行為。
象徵與技術,萌發在四處
貝珠飾品也出現在南方。南非的 Blombos Cave 曾為一群住海邊的人所居,他們在 7.7 萬年前創造過貝珠以外[8],還有距今 7.5 萬年時,以更進步的加熱手法修飾過石器[9]。數個 7.5到10 萬年前的紅色赭石,上頭更留下史上最早的象徵符號,考古學家無法解讀痕跡代表的意義,卻能確定那不是無意識的刻痕,而是有意留下的符號[10],就跟俗人難以參透的文青語言一樣。
由以上幾個代表性案例可知,現代行為的發展,並非像是一時一地的大爆炸,而是距今 5 到 10 多萬年前,在北非、中東、東非、南非,以多地漸進的模式,如細火慢燉般地緩慢成長。
邁向現代之路,顛簸而崎嶇
然而更仔細深究下去,就會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
比方說,之前講到黎凡特與北非,有墓葬、有個人裝飾物、足證當時此處的居民已經產生抽象思維;但這些非洲北部沿岸的早期現代人遺址,之後卻出現明顯的斷層。沒人知道當地人是滅亡了,是搬走了,還是又融入南方的族群[13]。尤其是他們跟後來離開非洲,也就是我們祖先的那批人,完全不知道之間有何關係;在 DNA 以外,這群「行為上的現代人」,又有把行為傳承下去嗎?
現代人發展現代行為的過程,若是仔細審視每個年代與地區,能發現並非是在同一地區連續性演變,而是普遍呈現非線性、不連續的模式,也就是某項行為先在一個地方誕生,過一段時間後消失,接著又在另一處現蹤[14]。
攜帶遺傳基因傳承下去的同一族群,前人與後裔在行為上不必然也有延續;而即使兩個族群在 DNA 上沒有交流,卻仍有機會傳播物質文化,影響現代行為的演變。在同一個地點,不同年代間若是歷經斷層,像是黎凡特,前後之間是否延續?不同地點中,於年代相近時類似的行為表現,比方說各地都有的貝珠,之間又有交流嗎?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回答。
氣候與人口密度,影響行為表現?
解釋現代行為發展呈現非線性、不連續的模式,有個論點是受到氣候影響。例如非洲北部,如今沙哈拉地區是片缺水的沙漠,但有些時候,像是 12 萬年前時是個水源豐沛、欣欣向榮的生物天堂,當然也適宜人居。在大環境變得嚴苛以後,即使有過發達的文化,卻也得消失。
有些學者認為人類表達現代行為的能力,或許內在早已成熟,但是否展現於外在,卻與人口密度有關。許多象徵表現都與他人有關,人與人偶有摩擦,沒有人是孤島;但在冰河時期較為寒冷的時期,交通不便、人口減少,人與人間交流減少,如此將少有展示現代行為的機會;相反地,當氣候變得適宜人居,人口密度提高,人與人間各種接觸、摩擦、社交的機會變多,自然容易留下現代行為的記錄,為我們知悉。
這些論點都能解釋部分觀察到的事實,卻也各自有不足之處。對於現代行為,我們能確定在很久以前已經誕生,不過更詳細的故事情節,仍有待包括考古學、遺傳學、地質學等領域的志士們,繼續努力補完。
尼安德塔人也摩登過!
以上談論的現代行為,全部與現代人有關,但故事全貌不只如此。大家本來以為現代行為,是現代人的專利,近年卻漸漸發現,假如採用跟現代人一致的標準判斷,尼安德塔人也幾乎都有[15][16]。
尼安德塔人是現代人的親戚,在歐洲居住了至少 40 萬年,也曾分佈到中東與中亞一帶[17],他們在 4 萬年前全面消失以前,在各地普遍留下過,不遜於同時期現代人的象徵作品。
在法國,尼安德塔人的 Châtelperronian 文化留下距今 4.2 萬年的骨器和個人裝飾物[18]。在 13 萬年前的克羅埃西亞,他們曾以鷹爪製成「珠寶」[19]。法國一個黑暗洞穴的深處,17.65 萬年前曾經有人,有意把許多石筍排列成環狀結構,而那個年代、那個地點,這「人」只能是尼安德塔人[20]。
在此之外,尼安德塔人的科技水準跟現代人相較並不太落後,他們也有過墓葬,當然也懂得利用赭石與顏料,只是是否有過符號沒那麼肯定。能夠肯定,尼安德塔人曾在歐洲衍生出現代行為,就跟非洲的現代人一樣。
最早的肩膀
發展出現代行為的現代人,比起一般動物是很特殊,但跟尼安德塔人相較,卻又不是那麼獨特。這個事實提醒大家,現代行為的發展過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不過我們至少已知,現代行為是在 5 到 10 多萬年間,於非洲與中東多地發展,如細火慢燉般的漫長過程。
人類演化至今,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複雜行為,如此多元的文化風貌,都建立於前人的成果,而前人又根基於更早的基礎,一直追溯下去,最後終將回到十萬多年前,那個複雜的象徵思維剛剛萌芽的年代。
我們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有些人本身,就是最早的肩膀。
參考文獻:
- The Modern Mind May Be 100000 Years Old
- Skhul Cave – Middle Paleolithic Site of Skhul Cave
- Qafzeh Cave – Evidence for Middle Paleolithic Burials
- d’Errico, F., Vanhaeren, M., Barton, N., Bouzouggar, A., Mienis, H., Richter, D., … & Lozouet, P. (2009).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personal ornaments in the Middle Paleolithic of North Af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8), 16051-16056.
- d’Errico, F., & Stringer, C. B. (2011). Evolution, revolution or saltation scenario for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ultur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1567), 1060-1069.
- Wurz, S. (2012).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behavior. 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3(10), 15.
- Shell Beads and Behavioral Modernity
- d’Errico, F., Henshilwood, C., Vanhaeren, M., & Van Niekerk, K. (2005). Nassarius kraussianus shell beads from Blombos Cave: evidence for symbolic behaviour in the Middle Stone Age.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48(1), 3-24.
- Mourre, V., Villa, P., & Henshilwood, C. S. (2010). Early use of pressure flaking on lithic artifacts at Blombos Cave, South Africa. science, 330(6004), 659-662.
- Henshilwood, C. S., d’Errico, F., & Watts, I. (2009). Engraved ochres from the middle stone age levels at Blombos Cave,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7(1), 27-47.
- Backwell, L., d’Errico, F., & Wadley, L. (2008). Middle stone age bone tools from the Howiesons Poort layers, Sibudu Cave,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5(6), 1566-1580.
- Wadley, L., Sievers, C., Bamford, M., Goldberg, P., Berna, F., & Miller, C. (2011). Middle Stone Age bedding construction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at Sibudu, South Africa. Science, 334(6061), 1388-1391.
- Was North Africa the Launch Pad for Modern Human Migrations
- d’Errico, F., Backwell, L. R., & Wadley, L. (2012). Identifying regional variability in Middle Stone Age bone technology: the case of Sibudu Cav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9(7), 2479-2495.
- Monnier, G. (2012) Neanderthal Behavior. 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3(10):11
- Roebroeks, W., & Soressi, M. (2016). Neandertals revis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21269.
- 丹尼索瓦人(上):尼安德塔人的神秘近親
- Neandertals made their own jewelry, new method confirms
- Radovčić, D., Sršen, A. O., Radovčić, J., & Frayer, D. W. (2015). Evidence for Neandertal jewelry: modified white-tailed eagle claws at Krapina. PloS one, 10(3), e0119802.
- Jaubert, J., Verheyden, S., Genty, D., Soulier, M., Cheng, H., Blamart, D., … & Edwards, R. L. (2016). Early Neanderthal constructions deep in Bruniquel Cave in southwestern France. Nature, 534(7605), 111-114.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