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2/18
太平二號系列文已經到了尾聲,今天不談養殖蚯蚓的科學,來談談養殖蚯蚓的歷史冷知識。台灣叫的「太平二號」,在中國卻是「大平二號」,在牠的母國卻幾乎找不到相關的稱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名字到底從何而來呢?
・2016/04/25
1958 年 4 月 20 日《人民日報》的一則報導,標題:「人民首都不容麻雀生存——三百萬人總動員第一天殲滅八萬三」。當時全中國都在打麻雀,被消滅的麻雀不知有多少億隻!
・2015/10/06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裡的一天,傳教士利瑪竇看了一眼房間裡的自鳴鐘,胸有成竹的等著他事先宣告的日蝕時刻到來。他期盼這次的成功預言不只令南昌地區的官民震驚佩服,還能一路傳到朝廷,讓他有機會覲見中國的皇帝。
・2015/01/20
如果沒讀這本書《誰說仵作不科學》,我還不曉得原來中國古代就這麼專業,原來驗屍不僅是插根銀針進去而已Orz 《誰說仵作不科學》還依中國五行,把案件分為金木水火土之各部,解說過去中國仵作和現代法醫是如何檢驗中毒、勒斃、焚屍、炸死、雷擊、槍擊、活埋、移屍、糞毒、刀痕、兇刀、溺斃等等。整體而言,《誰說仵作不科學》對古代刑案的仵作分析頗生動有趣,美中不足之處是每章末的真實案件有點沒條理,似乎只是把報章新聞作作剪貼而已
・2013/08/10
球員不同、或心理素質不同、教練不同、或戰術不同...這些當然都是差異處,但我想要的答案是更科學、更量化一點的,我認為這樣的答案或許可以幫助台灣隊更清楚自己贏在哪裡。
・2011/09/21
根據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科研人員對政府規劃的分析,這一舉動可能在中國和印度釋放240萬噸以上的鉛污染。這是由於這兩國的離網太陽能使用鉛酸蓄電池儲存能量。 在英國Dundee大學研究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系統的Subhes Bhattacharyya對此表示同意,但是他說這個問題主要來自於丟棄電池。
・2011/08/28
中國科學院的王乃興研究員說,中國必須迅速改革它的評價化學研究的方式,從而鼓勵高質量的研究而非大量的發表的論文。王乃興說,中國的管理者傾向於僅僅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判斷科研的質量。發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的文章被認為是優秀的。研究申請——以及評價它們的評議者——是根據此前發表的論文的影響因子加以判斷的,工資是根據發表的研究的影響因子的信息計算的。
・2011/08/25
中國女科學家的數量可能增加,這是中國政府發展該國女性潛力的一個10年規劃的一部分。 由國務院在本月早些時候(8月8日)發佈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致力於把包括科學技術專業人員在內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的女性比例提高到35%。
・2011/08/14
過去,兩邊的科學家試著迴避政治問題。在文獻上,只表示台灣,而省略「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中國大陸的共同作者,也只標明「中國」,不寫出「人民共和國」。而現在,中國大陸北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饒毅(Yi Rao),堅持要將台灣的共同作者所處的大學,在文獻中標示為「中國台灣」(Taiwan, China),甚至要求台灣的科學團隊接受這樣的格式。
・2011/08/08
《科學月刊社》藉今年(2011)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對國家百年來的科技做一個回顧與前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它可以提供一個檢討過去百年我們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途徑及得失,也可以為未來的世紀提供一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