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篇文章・ 0 位粉絲

鳥或者鳥類是鳥綱(學名:Aves)動物的通稱,是唯一存活並演化至今的恐龍;鳥綱的全體成員均為兩足、恆溫、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鮮艷各異、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堅硬的喙、流線型的身軀,具備絕佳的視覺,較複雜的行為,多數可飛行、陸棲、或潛水,獨特的骨骼構型,以及用氣囊行雙重呼吸的一種有脊椎動物。

引自維基百科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5/14
《羽的奇蹟》是本不可多得的優異科普作品,作者索爾.漢森非常風趣地述說他和羽毛的各種邂逅經驗,有時涉及科學內部的知識轉折,有時拓展到人類應用羽毛的面向,多處令人不禁莞薾,他風塵僕僕地四處奔走,帶我們探訪尋覓羽毛的各種有趣面向,讓我們見識羽毛無窮的魅力。他的文筆實在太活潑生動了,每讀一章就像看了一部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可愛的小鳥和拉斯維加斯舞者的身影彷彿能在紙上再現。吳建龍先生的譯文也很流暢逗趣,這會是所有愛鳥人仕無不希望能人手一本的好書!我也希望藉由本文讓更多人知道台灣學者在羽毛領域的發現。
・2015/03/03
聯合報昨日(2015/3/2)於頭版大篇幅刊登了一篇〈恐龍原來有彩色羽毛!〉,報導敘述楊子睿隨德國團隊研究恐龍化石、並以3D技術繪出全球第一隻彩色恐龍,成果獲得「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此報導一出,各大媒體與電子媒體紛紛跟進、引用轉貼,科學新聞難得如此受歡迎──但該報導卻錯誤甚深。
・2014/09/04
鳥兒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對於養過鳥的朋友來說,這件事應該不是個問題。不過,鳥兒是否能發明新技術,並將之傳授給其他的同伴呢?最近一項結合了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以及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at Seewiesen)的研究證明了,鳥兒不但會發明工具,還可以將使用工具的技術傳授給其他同伴!
・2014/08/24
住在都市裡的人類常欽羨於鳥的自在與輕巧,卻少有時間佇足凝視牠們的生活。其實,多的是你不知道的鳥事!一根偶然落下的羽毛,能夠窺見鳥飛行的奧秘,還能見證演化的精妙。本次M.I.C.邀請到猛禽觀察家林文宏,還有中研院研究員黃貞祥博士,從鳥類多樣性、鳥類演化,讓你知道更多鳥事。
・2014/07/30
所謂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或「生物時鐘」,對於地球上一切眾生的行為都會發生影響。而光它在生物時鐘裡扮演的角色,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節律調節器」(Zeitgeber)。光對於動物的生物時鐘的影響,尤其在鳥類更明顯。光使得鳥類知道什麼時候該交配、繁殖、覓食或遷移。如果自然晝夜節律受到人造光的影響,鳥類的自然行為模式可能也會發生變化。
・2014/06/02
《鳥的感官》雖然談的只是鳥事,可是鳥的這些感官能力,其他動物應用到極致也八九不離十了。這樣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像作者那樣旺盛的求知慾,對我們探索其他動物也將會有很大的助益,所以這本好書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愛動物和大自然的朋友,一同來探索動物感官世界的可能性吧。
・2014/05/19
有好幾個因素影響了鳥兒能看見什麼:眼睛的宏觀結構跟大小、視網膜光感受器的密度和分布,以及大腦如何處理從視神經傳來的資訊。雖然三個因素彼此相關,只看其中一個因素,並不能完全看出鳥類的視覺敏感度,或是鳥類能看得多細。
・2014/01/13
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雖然低濃度多氯聯苯(PCB)不會殺死鳥兒,但可以干擾鳥兒唱歌。這項歷經 7 年的研究結果發表在 9 月份的《PLoS ONE》科學期刊上。
・2013/12/04
Richard Prum的研究團隊發現鳥類的藍色羽毛,可以由兩種基本的奈米結構,表現出很多種的藍色。藉由比對光譜圖、奈米結構、x光繞射結果,Prum推定其形成機制與相分離(phase separation)有關係,可以使羽毛的奈米結構的尺寸長得剛剛好,顯現出特定波長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