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7/06
當巴貝奇於 1834 年 9 月畫下第一張分析機草圖時,其實對打孔卡片還一無所悉。他之所以放棄已經耗費十年光陰的差分機,決定另起爐灶,並非有什麼外來的刺激,而是他在打造差分機的過程中,自己得出的醒悟。
・2020/06/29
織布機的改良始於紡織工人的職人精神,期間歷經的布雄、法爾肯、沃康松等人的設計。後來,雅卡爾定將沃康松所用的大圓筒與紙帶換成打孔的卡片,果然成功打造出真正實用的全自動織布機。此舉不僅改變了紡織業,也間接促進了計算機的進展。打孔卡片的可編程功能在他手中發揚光大,遠在英國的巴貝奇正是受此啟發,才能設計出史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
・2020/06/22
若要做更精確的計算,對數表還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問題是對數表並不是那麼可靠,因為其中有不少數字是錯的。為了改善天文計畫的精準度,巴貝奇提出差分機、分析機的設計概念。
・2020/06/15
法國大革命後,百廢待興,重新測繪地籍圖是其中一項首要之務,更急需新定義的三角函數。這項重責大任落到了數學家德普羅尼 (Gaspard de Prony)身上。面對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德普羅尼突然靈光一閃,想到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寫的《國富論》。當中,大頭針工廠的例子讓他重新思考計算工作的流程。
・2020/06/08
以科學研究領域而言,知識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於先人的智慧結晶的基礎下加以論證及改良,即便巴斯卡計算機未獲當代普及使用,然而,1646 年出生的萊布尼茲延續了計算機的發展史,決心將巴斯卡計算機升級具乘除的功能,過程中所發明的步進滾筒,即便淪為巴斯卡般的命運,未獲重視。但時間證明一切,萊布尼茲的步進滾筒,成為後續世代最廣為用作計算機內部構造的典範。
・2020/06/01
雖然希卡德的計算機半成品毀於祝融,但後世的巴斯卡,不僅擁有驚人的數理天賦,為了便於計算當時複雜的貨幣進位,更創造了加法器,且為史上第一台具實用度的計算機。然而任何科學發展總是有極限的,雖然加法器的發明是當時一大突破,但礙於高價位、便利性不高等問題,也漸漸淡出舞台。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後續又有一位天才加以改良計算機,不斷提升計算機的性能。
・2020/05/25
在 15 世紀,天文學家在觀測斗大星空,紀錄星數之時,最苦惱的一件事就是計數觀測資料的龐大數目。因此為了解決天文學家的煩惱,納皮爾 (John Napier) 著手設計對數表,讓天文學家便於查詢數以千計的運算結果。而後,牧師威廉·希卡德  (Wilhelm Schickard) 也發明了四則運算計算機,不幸一場大火,將成果燃燒殆盡,然而同一時期的對數計算尺也正在研發階段,成為開啟往後一連串數學計算機發明的先驅。
・2020/05/18
機器人在 17 世紀後就如雨後春筍般推陳出新,擬人化的動作更是令人為之著迷,而其中,令人矚目的是奧地利的鹽礦總監坎佩倫 (Wolfgang von Kempelen) 一手打造的「土耳其人」 (The Turk),堪稱是一台會下棋的機器人,更是獲得多國元首的青睞與讚賞,然而,在這台機器人實際上卻是由人為操縱,而這場騙局竟然持續了數十年才被揭穿。雖然是場騙局,卻也為日後機器人的發展走向描繪出藍圖。
・2020/05/11
人類發明機械生物,不僅展現齒輪工藝的成熟與演進,更是為後世的研究埋下伏筆。隨著時代推演,向來以神學為重的歐洲國家也底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科學革命」,科學家們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紛紛顛覆傳統概念,這種突破思維的精神,也開始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對於新奇的研究成果深信不疑,然而這種現象也使科學騙局隨之而來。
・2020/05/04
十四世紀初,重力機械鐘逐漸取代水鐘,開始在歐洲各地出現,而且大多安裝於教堂或修道院的鐘樓,隨著鐘樓的需求增加,吸引更多人投入機械鐘的設計與製造,齒輪的工藝技術因此日益精進,鐘樓也從基本的時鐘升級為天文鐘,而其中教會成為設計天文鐘的重要推手。在擴增天文鐘相關功能的同時,機械鐘也朝著小型化發展,因此發條的發明除了催生出懷錶,也發展出後續齒輪工藝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