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9/24
捏紙黏土發《科學》?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的感覺,可是今年5月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的主要研究材料,就是紙黏土捏的,而且Science官方網站還在首頁報導。來自瑞典的科研人員托馬斯·羅斯林(Tomas Roslin)用製作黏土動畫的黏土製作了2900多個假的毛毛蟲,透過全世界40多個科研人員把這些毛毛蟲放到了從北極到澳大利亞之間不同緯度和海拔的自然環境下,最遠的兩個研究地點之間跨越 11635 m,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稱,叫做「全球假毛蟲計劃」。全球假毛蟲計畫不但告訴我們世界上毛蟲被捕食率最高的地方,還告訴我們--蟲不用做得很精緻,也可以騙到獵食者!
・2017/09/20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物學獎頒給吉澤老師,他和合作夥伴2014年在巴西的洞穴裡做研究,發現洞穴裡生活著幾種奇葩的洞穴昆蟲,它們的雌性具有極其類似雄性生殖器官的結構,而雄性反過來具有類似雌性生殖器官結構。
・2017/07/05
開花植物為了繁殖,需要仰賴授粉媒介的幫助。然而在吸引這些授粉者的同時,植物須面對一個難題:如果授粉者受香氣濃馥的花朵引誘,完成授粉任務後在植物上產卵,孵化出擁有無盡食慾的小毛蟲,貪婪地啃噬著可口的葉片。此時植物能夠以什麼方法應對呢?漸狹葉菸草是一種在夜晚開花的植物,在開花時釋放 (E)-α-香檸檬烯,引誘菸草天蛾成為授粉者。然而在白天時,被天蛾幼蟲攻擊的葉子受到刺激,會經由訊號傳遞路徑釋放同一種化合物,吸引菸草天蛾的天敵,藉此達到間接防禦的效果。
・2017/03/21
雖然巨型史前昆蟲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悉數滅亡,然而在中侏儸世的陸地上仍有著多樣的昆蟲相。在檢視了約1.65億年前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的化石,發現了尚未描述過的史前大花蚤科物種,研究團隊以中華創世神話神祇女媧將其命名為「媧皇始源大花蚤」。本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紀錄,故此發現可對日後類群分化的定年研究進行輔助校正。
・2016/06/14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葉文斌及博士生蔡正隆致力於建立臺灣鍬形蟲的DNA遺傳資料庫,除檢視臺灣鍬形蟲的分類地位外,並探討臺灣島內的同種鍬形蟲有兩個特有亞種存在的特殊分類議題,成果本(6)月獲國際著名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刊登。
・2016/04/30
青蛙與大部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雄性,利用體外受精的方式,讓自己的精子與雌魚排出的卵結合受精。另一方面,陸上生物多以交配方式體內受精,對這些生物的雄性而言,自己的交配對象(雌性)很可能再與其他雄性交配。當人類面對這種狀況,通常會以忌妒表達自己的不安,相對於此,昆蟲就沒那麼麻煩,牠們的做法較為徹底。為了留下自己的基因,牠們會不擇手段達成目的。
・2016/03/16
不管你對昆蟲是喜歡還是恐懼,有件事你非認清不可:其實,你一直都跟昆蟲們住在一起。
・2016/02/07
星際大戰等科幻電影中,雷射炮常拿來摧毀許多在飛行中的東西。這幾年來,你可能也看過一些科學新聞,報導用雷射殺死蚊子。也許你會有疑惑,殺蚊子需要這麼高科技嗎?有種用高價的大砲打小鳥的感覺!然而,2015年3月,美國一家做LED的公司 Lighting Science 加入執行這個計劃的Intellectual Ventures,要生產殺蚊的雷射產品。
・2015/11/18
說到夏天最具代表性的昆蟲,當然就非螢火蟲莫屬了!這些發光的小蟲在夜晚飛舞的模樣,絕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地夏夜風情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