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8/30
「這簡直就像是朝著一張紙巾發射十五吋砲彈,結果砲彈卻彈回來打到你自己!」1909 年,拉塞福聽到研究助理蓋格(Hans Geiger )(多年後他將發明偵測輻射的蓋格計數器)向他報告奇特的實驗結果:一些 α粒子被薄薄的金箔反彈回來,當下不禁浮現這個畫面。
・2015/08/26
在 18 世紀以前,所謂「化學」只是罩著神秘與魔幻外衣的煉金術。上個世紀有偉大如牛頓者沉浸其中,卻也未能如他在物理所展現的奇蹟那般,將煉金術轉化為明確清楚的科學。直到 1743 年 8 月 26 號誕生的「現代化學之父」──拉瓦節出現,才撥開重重迷霧,導入正確的觀念,開啟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
・2015/08/09
1860年在德國卡爾斯魯爾(Karlsruhe)舉行的第一屆國際化學會議上,由於義大利化學家康尼扎羅(Stanislao Cannizzaro)的努力宣揚,大家才發現亞佛加厥被埋沒半世紀的理論,竟然可以一舉解決過去幾十年的許多困惑與爭議,而且終於可以求出分子量。如今一克氫原子所含的原子數(6.02 x 10的23次方)就取名為「亞佛加厥常數」,以表彰亞佛加厥的偉大貢獻。
・2015/08/06
1928年9月初,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度完假,回到倫敦聖瑪麗醫院的實驗室,看見工作檯角落堆了一疊培養皿,才發現自己離開前忘了將葡萄球菌的培養皿收好。他無奈地收拾整理時,一個被黴菌汙染的培養皿引起他的注意。培養皿內仍布滿了葡萄球菌,唯獨綠色黴菌的周圍竟然乾乾淨淨的,沒有葡萄球菌!
・2015/07/31
1823年,剛讀完醫學院的維勒在老師的建議下,前往瑞典跟隨貝吉里斯學習無機化學(有機/無機的區分,正是由貝吉里斯依照是否需要生物參與來定義)。回到德國後,維勒即轉而投身化學;1828年,他發現之前試圖合成氰酸銨時,用氰酸與氨水反應後生成的白色不明物質原來就是尿素!
・2015/07/08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Tristram Wyatt教授近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期刊中表示,如果科學家想找到真正的人類費洛蒙,就必須拋開過往的研究,重新進行一連串嚴謹、正規的研究步驟。
・2015/06/02
原先主攻化學派特森因為指導教授的建議,一頭栽入了地球年齡測定的領域,儘管對地質學不甚熟悉,他還是用自己的化學專業,發明了鉛-鉛定年法,成功推定出地球的年齡── 45 億年,這是科學史上極其重要的發現,即使後來人們不斷追求更精確的數字,仍與此相差無多。不過,此後派特森早已無心於年齡精確競賽,他轉而關注當時被人們忽略的鉛中毒,這個轉折,改變了全人類與地球的命運。
・2015/05/30
一般我們所稱的碳元素有6個質子與6個中子,又稱碳12;而碳14則多了2個中子,但它可不是由碳12變來的。事實上,地球上所有的碳14都是來自於宇宙射線中的中子束與大氣層中的氮原子撞擊後的產物。碳14產生後很快就與大氣中的氧原子結合成二氧化碳,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含的碳原子除了碳12,還有少量是由碳14組成。
・2015/05/02
1800年4月,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Joseph Banks)收到一封來自義大利化學家伏打的信。他打開一看,原來是伏打的論文,描述他如何將鋅片、濕紙板、銅片三者層層相疊,而產生持續穩定的電流。班克斯既震驚又興奮,如果論文屬實,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電池啊!問題是信中只有論文的前半部。 原來伏打考慮到英法戰爭還在進行,不知信件能否順利抵達,所以將論文拆成兩部分投遞。班克斯還沒等到另一封信,已經忍不住跟老友卡萊爾醫生(Anthony Carlisle)分享這消息。卡萊爾看了這半篇論文後也是又驚又喜,他也忍不住了。他向化學家好友尼寇森(William Nicholson)透露論文內容後,兩人決定親自實驗看看「伏打堆」電池是否真的能產生電。
・2015/04/09
一些娛樂活動常見以夜光產品增添繽紛效果,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喜歡在房間天花板貼上夜光星星、月亮,看它們在夜晚關燈時散發幽幽光芒;安全識別號誌、鐘錶的數字與刻度也少不了它;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研發一款夜光塗料,以新的製程克服一般螢夜光漆容易分層沉澱與長效性不足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