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6/20
磁星(magnetar)是密度極大的超新星爆炸殘核,也是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天文學家首度發現磁星的伴星,這個結果或許可以解開磁星形成的謎團,也可了解為何這種星體不會直接塌縮為黑洞。天文學家提出假設,認為磁星是由兩顆極大質量的恆星所組成的密近雙星系統中形成的,主星體積膨脹超過兩星的重力勢力界線,使質量轉移原本較輕的伴星上,加速伴星自轉速度,又讓伴星新獲得的物質像外溢出,這個物質交換的過程,讓伴星質量減低到可以形成磁星、又不致於塌縮成黑洞的程度,提高的自轉速度也給予超強磁場的性質。
・2014/06/02
地球上的雷雨暴活動發生頻率會隨被高速太陽風加速(high-speed solar wind)的高能粒子流而增加,顯示地球上的閃電除了會被來自太空的宇宙線(cosmic ray)觸發而發生之外,也會被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觸發。太陽風粒子流會隨太陽約27天自轉週期而轉動,使太陽風會以規律的時間間隔掃過地球,加速進入地球大氣的粒子。太空望遠鏡可以追蹤帶電粒子流,提供可能發生遭害的天氣預報。
・2014/05/20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特徵正在縮小,直徑從1980年的23335公里(常軸方向)到2014減為16500公里,位在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其實相當於地球上的大型風暴,科學家還不確定這樣改變的真實原因,但推測有可能是有些比較小的渦流(eddies)匯入大紅斑的過程中,造成大紅斑的內在動力學(internal dynamics)和能量被突然改變所致。這項理論還需要繼續證實。
・2014/05/17
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木衛三內部可能有由數層海洋及冰交錯的結構,支持了冰衛星中可能發展出原生命的概念。1990年代,伽利略號太空船發現木衛三海洋可能為鹽水的證據,由電腦模擬木衛三海洋模型,結果顯示海洋中有三層冰,依鹽份由上而下排列,這些科學家表示:目前並不清楚這樣的多層三明治結構能維持多久。雖然這樣的結構看來似乎很穩定,但因為變因眾多,木衛三或許根本無法到達穩定狀態。
・2014/05/17
但天文學家普遍相信太陽並不是單獨從原始太陽星雲中誕生,同一片星雲中應該分裂並幾乎同時形成許多恆星,只是這些太陽的親族們(solar sibling)最後奔向四面八方而離散。天文學家篩選出最有可能是太陽手足的恆星HD 162826,它位在武仙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10光年,質量約比太陽大15%,亮度約6.5等,無法以肉眼直接觀察,必須透過雙筒望遠鏡或一般望遠鏡才能看到它。
・2014/05/02
根據一個建造非營利性的小行星搜尋望遠鏡的組織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所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達城市毀滅等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高。
・2014/04/28
有別於過去的認知,最新研究發現,行星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傾角的快速變動不會阻礙生命發展的可能性,有時候甚至更容易讓生命繼續下去。在恆星周圍世居區的外側邊緣,由於低溫將水結凍成冰,不易生命存活;快速改變傾角會讓行星兩極的冰帽溶化成液態水,更適合生物生存。
・2014/04/18
透過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船的鏡頭,科學家首次目睹一顆衛星誕生。在土星A環最外側處,可能有顆小型冰衛星為新近形成。
・2014/04/15
孿生子弔詭(Twin Paradox)理論,最早由愛因斯坦提出,根據他的相對論,一對雙胞胎,一個在地球上,另一個以高速在星際間運動,則當後者回到地球時,會顯得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位還年輕。美國航太總署(NASA)擁有全球首對也是唯一一對雙胞胎太空人 Scott Kelly 和 Mark Kelly。他們將要協助一項實驗,看看其中一位待在地球,而另一位待在太空,一年後,兩者的雙胞胎特徵是否還會相同。
・2014/04/14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位於智利的超大望遠鏡,巧合的捕捉到一張美麗的天際鑽戒圖,這閃亮的鑽戒巧合是因行星狀星雲Abell 33和恆星HD 83535排列在同一視線方向上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