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張瑞棋_96
張瑞棋
423 篇文章・ 1032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5/03/12
1859 年夏天,德國物理學家克希荷夫與化學家本生(Robert Bunsen)一如往常相偕走出實驗室,到外面散步放鬆一下。他們邊走邊聊,討論起幾天前鄰鎮那場大火發生時,他們好奇地用分光鏡分析火光的結果。突然克希荷夫停下腳步,瞄了一眼天上的太陽,對著本生說:「本生,我一定是瘋了!」沒想到本生會心一笑地答道:「我已經瘋了啊!克希荷夫。」
・2015/03/13
一直以來,《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代表的是最全面性、也最具權威性的知識來源。不但大小圖書館必備一套,就連稍有積蓄的中產階級也會整套買來擺在客廳或書房中以添書香氣息。不過,2012 年的今天,他們正式宣布停止紙本印刷,只保留線上版本。雖然這還不能說是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卻的確標記了知識傳播的演化。
・2015/03/14
1905 年,德國《物理年鑑》期刊在半年內連續刊登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篇篇內容都震古鑠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作者竟然都是同一人!人類史上唯一可以與之比擬的就只有 1666 年牛頓同時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發明微積分與發現光譜了。而且此人名不見經傳,竟非學術圈內人,而只是瑞士專利局裏頭才二十幾歲的小職員。原本默默無聞的愛因斯坦就這麼橫空出世,後世也將這一年稱為「奇蹟之年」。
・2015/03/15
斯諾雖然推翻了瘴氣說,確認霍亂是經由飲水傳染,但他在四年後就死於中風,要等三十年後,德國醫師柯霍(Robert Koch)才發現霍亂的病菌。不過,斯諾在這場瘟疫疫情的調查中首創的研究方法才開啟了流行病學,因而被尊稱為「現代流行病學之父」。
・2015/03/16
1781 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勇敢的一直讓自己被電擊。他分別觸碰不同的萊頓瓶與裝了電解液的試管,體驗電擊的程度差異。他得出結論:電流會隨電壓增加而增強(雖然他不是用這兩個名詞)。然而卡文迪許深知主觀的個人感受無法成為科學定理,因此他並未發表實驗筆記。在他之後,再也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直到四十年後,原本是數學家的歐姆才著手實驗而發現了電學的基本定律──歐姆定律(V=IR)。
・2015/03/17
瑞士的瓦特.赫斯(Walter R. Hess)醫師的實驗發現對間腦的不同部位施予刺激,會讓這個「人」產生不同的行為。這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一隻貓......
・2015/03/18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有甚麼用?嗯,我們當然可以說前人在試圖證明的過程中也發展出許多有用的數學工具,但其實單憑它看似簡單卻蘊藏深奧,恰恰展現出數學迷人之處,勾動人們的好奇心去探索真理,這點就已足矣,不是嗎?
・2015/03/19
1935 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約里奧-居禮夫婦等著頒發給他們兩人的化學獎。佛雷德里克微笑望著妻子伊蓮娜(Irène Joliot-Curie),心中感慨萬千。十年以前他還是居禮夫人的研究助理,姓氏仍是約里奧,而伊蓮娜──居禮夫人的長女──的姓氏仍是居禮。志趣相投也好,近水樓臺也罷,他們倆很快墜入愛河,並於第二年結婚,一起將姓氏改為約里奧-居禮。此舉更引來嘲笑他是攀龍附鳳的「駙馬」。而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肯定,應該可以讓那些人閉嘴了!
・2015/03/20
史金納的觀點似乎暗示人類並沒有自由意志,只是被外部條件牽著鼻子走;加上「改變人類行為」不免令人聯想到極權國家控制人民的手段,而使他備受爭議。然而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習慣難道不是如此嗎?嬰兒以哭鬧換取哄抱、學生因為老師的關愛而更認真、以及各種難以戒除的癮,或許當我們願意認清這一切,才更能有所改變吧!
・2015/03/21
傅立葉在研究熱傳導及擴散的物理現象時,發現物體上的溫度分佈能夠以正弦波級數來表示。並且進一步發現無論多複雜的週期性連續函數都可以拆解成正弦與餘弦兩種函數的組合,也就是傅立葉級數。傅立葉級數與他後續擴展的「傅立葉轉換」簡直無所不能,可將一切化繁為簡;從聲學、光學、電學、統計學、密碼學,到天文、氣象、通訊、金融⋯⋯等等,幾乎你所有想得到的領域都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