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林希陶_96
林希陶
80 篇文章・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18/12/17
死亡在許多文化中經常成為禁忌,因為種種顧慮,死亡經常成為恫嚇的語詞。許多家長都認為不要教、不用認識,但小孩無可避免會面對死亡的衝擊。因此本文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以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視角討論嬰兒、兒童、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議題。
・2017/12/29
行為學派中有三個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華生的小艾伯特與史金納的鴿子。其中,小艾伯特就是華生實驗的個案。華生成功的將古典制約的現象,重現在人類嬰兒身上。本來小艾伯特是不會害怕小白鼠的。但經由與巨大聲響配對,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小艾伯特就哇哇大哭。甚至,還類化到其他有皮毛的物品,小艾伯特也出現相同的大哭反應。此一研究深刻改變了心理學,行為學派因此奠立了百年基業。但是小艾伯特參與完這個實驗後沒多久,即不知去向。如果沒有適當的去制約化,可能小艾伯特後續會深受此實驗的干擾。那長大後小艾伯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他在成長的路途上是否會遭遇到什麼特殊的困難?有沒有因為這個經典的實驗而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心理學家貝克等人早已探究過這個問題了。在華生完成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的九十年後,總算順利追尋到小艾伯特的身世,破解了這個奇妙的難題。
・2017/12/29
行為學派中有三個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華生的小艾伯特與史金納的鴿子。其中,小艾伯特就是華生實驗的個案。華生成功的將古典制約的現象,重現在人類嬰兒身上。本來小艾伯特是不會害怕小白鼠的。但經由與巨大聲響配對,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小艾伯特就哇哇大哭。甚至,還類化到其他有皮毛的物品,小艾伯特也出現相同的大哭反應。此一研究深刻改變了心理學,行為學派因此奠立了百年基業。但是小艾伯特參與完這個實驗後沒多久,即不知去向。如果沒有適當的去制約化,可能小艾伯特後續會深受此實驗的干擾。那長大後小艾伯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他在成長的路途上是否會遭遇到什麼特殊的困難?有沒有因為這個經典的實驗而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心理學家貝克等人早已探究過這個問題了。在華生完成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的九十年後,總算順利追尋到小艾伯特的身世,破解了這個奇妙的難題。
・2016/12/05
解析《你的名字》另一種觀看-解離性失憶症之可能。真相可能是這樣的,瀧與三葉在不同的時間點都深受解離性失憶症所苦,只是因為故事巧妙的安排,而將兩人的經歷架接在一起。
・2015/12/01
先前有機會到外面演講,講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相關,因為ADHD流行率比其他精神疾病為高,也經常成為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因此參與者常常會非常熱烈的討論一些相關問題。在這些討論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問題個人覺得經常受到誤會(講白了就是月經文,每場都來一次),已經到可以寫成單篇文章好好說明一番的地步了。這個疑問是:孩子出現許多行為問題,但這些行為問題必然是因為ADHD所造成的?
・2014/12/04
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在於批評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以訛傳訛的訊息,首先元徒並沒有完整呈現,再來作者批評了實驗設計的問題,吸菸與看電視對小孩的影響並不能這樣子輕易下斷定,恐有統計上的謬誤,最後,研究者採用了畫人實驗的設計並不妥當,因為這個實驗方法備受爭議。
・2014/12/04
看完最新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診斷準則,第一感覺是沒什麼變化。只是在一些很微小的細節上做修正,運用在臨床上,判斷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改變。跟其他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比較起來,這種變化根本微不足道。況且,診斷準則A中關於過動及不專心的症狀描述,與DSM-Ⅳ幾乎相同。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ADHD 的診斷已經很穩定了,敏感度與特異性已經高得嚇人,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