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波
1 篇文章・ 0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9/26
科學家往往最感興趣的就是調查「不合理」的事物。從「S 波消失」這件事,發現外核是種「S 波無法穿透的物質」。1930 年代前,科學家們認為有著一層地殼、地函、和液態地核。丹麥地震學家萊曼(Inge Lehmann)發現到另一種不同的波相,她推測這個這個波是從震源一路穿過地球核心而來,且震波速度又與古騰堡發現的P’不盡相同。萊曼大膽假設,如果這個核裡面還有一個內核的話,就可以解釋她看到的現象。 1938 年當古騰堡與芮克特重新檢驗這個模型後,基本上也同意內地核的想法。接著經過幾年的驗證與討論後,越來越多的地震學者支持這樣的模型,1939 年傑佛瑞斯和布林提出了地球速度模型時也將固態內地核列入考慮。由於儀器進步、日益廣泛運用,以及科學家們的細心觀察,加上時有大膽的假設與嚴謹求證。短短數十年的光景,人類已經逐漸「摸透」地球內部的主要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