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 Ng_96
Gene Ng
295 篇文章・ 32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4年 重設

・2014/12/27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的中文書名其實一丁點也不名符其實,因為這本書並非討論「人類學家」而已,而是探討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這個對台灣讀者而言應該相當陌生的學科。
・2014/12/18
《肚子裡的祕密》腹腔內六大臟器:胃、小腸、大腸、膽囊、肝臟、胰臟為主軸,深入淺出地講述各個器官與疾病的來龍去脈,為什麼會生病?該如何治療?又該如何預防?尋常的闌尾炎,曾經殺人無數?腦中風大家都很熟悉,可是有聽過腸子中風嗎?不是由膽囊所製造的膽汁為何存放在膽囊中?膽囊被咔嚓掉之後,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人會因此而變得膽小如鼠嗎?
・2014/12/02
對於過去中國帝王的健康狀況,正史有記載,野史也有流言,可是不少記錄都是用過去中醫學的觀點來解釋。現在《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作者譚健鍬醫師,在他的上一本好書《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中,就為中國的25位帝王,以現代醫學的方法,開了診斷病歷。
・2014/11/27
農耕生活在低海拔的地方大概出現於5,200年前,可是後來農耕生活是什麼時候在那麼高的地方出現的,卻是個未知之謎。研究小組發現,在3,600年前之前,農耕僅出現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區域,而且以小米(粟)為主,可是到了3,600年前,農民卻開始於高度發展,一直來到海拔3,400公尺處。他們的這個發現發表於《科學》(Science)。
・2014/11/25
魯斯提認為,要減重進而改善健康,我們改變飲食習慣,進而改變荷爾蒙。但是個人的改變還是不夠的,他認為公共衛生解決方案也同樣重要,因為個人的健康,也是整體社會的健康,因此必須監督政府,別讓它失靈,最後他也號召召開全球減糖會議。他希望喚醒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他主張任何改變,都需要所有人們的積極參與,有了大眾的持續關心與發聲,對政府施壓,讓革除陳腐的政策不再是狗吠火車。
・2014/11/18
生老病死都和醫學有關,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所以醫學文章對大眾本來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是要寫的即深入又淺白還有個人風格卻仍是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雖然談的是古人,當我讀了譚健鍬醫師的《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更感到非常的驚艷,因為譚健鍬醫師的史學、文學和醫學功力,在他的好書中更加讓人折服!他從大量的中國史料中,耙梳出極為有趣的觀察,利用他的專業中西醫知識,佐以文學造詣高超的文筆,為我們窺視了古代帝王將相才子的的各種難言之隱。原來人類歷史文明的好一部分,是用病給堆出來的XD
・2014/11/14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es)這本好書,作者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熱情地帶領我們進入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從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從古董手稿、航海圖、地圖集,一直介紹到螢幕截圖以及手機App,用130張地圖穿越了一萬六千年的時空。
・2014/11/12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讓讀者用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來認識當時英國、中國和印度的風土民情,認識到國際貿易對歷史走向的巨大影響力,是本寓教於樂的歷史好書!讀了《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想必下次喝茶時,會對扭轉世界歷史的茶葉刮目相看了吧。
・2014/11/10
《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並非一本「好讀」的書,不過值得受到憤怒、罪惡感、焦慮、悲傷、同理、喜悅、愛戀等情緒擺布的我們一讀。讀了這些神經科學的好書之後,我們會一再發現,我們的理性其實受制於感性,而「自我」原來只是個幻象,我們的意識不過是潛意識投射出的一小部分。
・2014/10/31
這本好書《笑的科學:解開人為什麼會笑、笑點為何不同,與幽默感背後的大腦謎團》(Ha!: The Science of When We Laugh and Why)的作者溫斯(Scott Weems)卻膽敢接受這個高難度的挑戰,試圖利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方法,來告訴大家,人為什麼會笑嗎?為什麼不同的人聽了同一個笑話卻有不同反應?笑話帶有什麼獨特的訊息?幽默有公式可循嗎?大笑時,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