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在《基因》(Gene)這本學術期刊上,明仁天皇三度發表論文。這篇名為Speciation of two gobioid species, Pterogobius elapoides and Pterogobius zonoleucus revealed by multi-locus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的論文,主要針對蛇首高鳍蝦虎( Pterogobius elapoides )與白帶高鰭蝦虎( Pterogobius zonoleucus )種群演化進行討論。
天皇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認為,蛇首高鳍蝦虎與白帶高鰭蝦虎可能來自同個祖先,只是地理區隔讓兩者演變至不同品種。明仁天皇利用核基因、粒線體與形態資訊交叉比對,推衍出幾種可能演化路線。事實上類似的研究在 2008 年明仁天皇就發表過,他曾在日本魚類學會刊物上,發表 29 篇論文。 1992 年,他的論文 Early cultivators of science in Japan 就首度登上知名科學期刊 Science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Ammerman, N. C., Beier-Sexton, M., & Azad, A. F. (2008). Laboratory maintenance of Rickettsia rickettsii. Current protocols in microbiology, Chapter 3, Unit–3A.5.
Silverman, D. J. (1991). Some Contributions of Electron Microscopy to the Study of the Rickettsia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7(3),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