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福島事故之後的核電:事實與數字

SciDev
・2011/10/12 ・6252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The functioning unit of the Three Mile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
大多數的核電廠目前在發達世界運轉 flickr/rowens27

電承諾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清潔能源。Dave Elliott描述了在福島核事故之後它的進展和前景。

60年以來,使用鈾發電的核電站一直被當作是一種能為繁榮的新世界提供廉價、清潔的能源的方式加以推廣。

核能如今提供了全世界13.8%的電力,其中大多數核電站在已開發國家[1]。而且由於核電站不排放二氧化碳,它們可以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方式。

然而這種技術的反對者指出了其缺點:建設、運營和維護核電站以及處理放射性廢物的成本高,以及有效監管環境與人員安全風險的困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採和處理反應堆燃料也需要大量能量,因此在整體上核系統其實不是零碳排放的。

所有這些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一個兩難局面,它們需要相對廉價的能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發現核能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項,而且已經對核電站進行了投資(見 表1)

國家 佔電力的百分比 10億千瓦時

(2)

6,7 5,9

(2)

13,9 3,1

(14)

71,0 1,8

(5)

20,5 2,9

(21)

141,9 32,2

(2)

5,6 3,6

(3)

2,6 2,6

(2)

12,9 5,2
WORLD(440) 2.630 13,8

表1:發展中國家的核電
發展中國家的核電電力產出以及佔全球發電量的百分比(核電站數量在括號裡)。

來源:世界核電協會2011 [1]

但是在福島核電站於2011年3月日本海嘯後發生核事故之後,另外一些曾經打算建立核電站的國家如今已經放棄了它們的計劃(見 表2)

發展核電的發展中國家 不再感興趣的國家
孟加拉國 古巴*
智利 科威特
埃及 馬來西亞
伊朗 菲律賓
約旦 卡塔爾
哈薩克斯坦 泰國
肯尼亞
朝鮮
沙特阿拉伯
土耳其
阿聯酋(阿布扎比)
越南
委內瑞拉

*古巴在數年前就放棄了核計劃

表2:發展中國家核電的當前規劃

福島核事故破壞了全世界對核電的信任和支持。各國的觀點各不相同,但是如今 60%的人反對核電(見 框1)。

框1:福島核事故之後的公共觀點

在2011年5月進行的一個24國公共觀點研究[2]發現,62%的被調查者反對核電——25%的人改變了觀點,這對反對核電選項起到了決定作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反對率非常高。

Protesters at the 2010 anti-nuclear protest in Istanbul, Turkey
各國觀點不一,然而大多數民眾對核電持反對意見Flickr/ anirvan

例如,墨西哥的被調查者在被問及它們是否”支持核電”作為一種發電方式的時候,81%的人表示反對,其中52%表示強烈反對。在阿根廷,反對率 是72%,巴西是69%。印度尼西亞(67%)、南朝鮮(61%)、南非(60%)、中國(58%)和沙特阿拉伯(58%)的反對率也很高。在發展中國家 裡,只有印度的支持者佔多數(61%)。

調查的結果當然取決於所使用的問題。當被問及他們是否把核能視為可行的長期選項的時候,印度的50%的被調查者說不;50%的人也不認為它是讓 電力生產現代化的一種方式。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被調查者對這兩個問題全都給出了很低的贊同率,只有沙特阿拉伯是例外。在沙特,54%的被調查者認為核電是可 行的長期選項,這表明該地區對核電更樂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明顯,一些需要持續的、相對低碳的電力供應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認為核電是前方的道路,儘管它存在風險和動盪的過去。

核事

民用核電來源於美國和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核武器的項目。這導致了20世紀60年代反應堆的大開發。

在20世紀70年代,這種技術傳播到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國,它們的民用核項目的開發受到了美國或蘇聯的支持。其他一些國家也採用了核選項,特別是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南朝鮮。

然而,在1979年,在美國三里島核電站發生了一起重大核事故。這次事故再加上核電與其他能源選項(如煤炭)相比經濟性不佳,這終止了美國新的 核電項目的開發。儘管核電站的淨燃料成本比化石燃料發電站低,它的資本成本通常是後者的3倍,而且隨著安全要求的增加還會增長。[3]

Nuclear warning sign by Flickr/ azkid2lt
核能計劃在造成輻射危害的切爾諾貝利爆炸等重大災難之後陷入了僵局。 Flickr/ azkid2lt

然後在1986年,在烏克蘭的車諾比發生了更嚴重的核事故,數千人的死亡被歸咎於此次事故,儘管這個死亡數量仍然有爭議。那時候,許多(但不是所有)歐洲國家放棄了核能。

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氣候變化變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核工業試圖恢復它的市場份額。在2000年代初,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任期內,美國主導的全球核能夥伴關係項目致力於在發展中國家推廣核電。

奧巴馬總統已經放棄了這個項目,但是到21世紀初,已經出現了由中國和印度領導的某種全球核復興。在2010年,一些歐盟國家已經扭轉了它們的反核立場。俄羅斯拓展了它的項目,而美國正在尋求啟動新的項目。

熱衷於進一步拓展市場的一些核技術製造商也在注視著其他地方——例如南美洲,在那裡,智利和委內瑞拉已經表示了感興趣(俄羅斯答應幫助委內瑞拉),還有中東地區。

埃及在推廣核選項方面是另一個主要參與者,再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達、科威特和約旦也表達了對核能的興趣。伊朗已經有了核項目,以色列也有,雖然這兩個國家的核項目都很小。

核技術的雙重用途

全世界大多數核電站是基於美國的壓水反應堆(PWRs)的設計(見圖1)。諸如沸水反應堆(BWRs)和其他一些類型(特別是俄羅斯的各種設計)較不常見。

一些更新的升級版本的壓水反應堆正在出現,諸如法國的EPR和美國的AP10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現代核電站的發電能力是1000兆瓦到1600兆瓦。更小的微型反應堆設計能提供20兆瓦到300兆瓦的功率。[4]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圖1 一個典型的壓水反應堆的設計 來源: 美國核管理委員會

不論具體設計如何,它們運作的基礎是相同的。鈾礦石的一種稀有成分鈾-235(U235)是鈾的天然同位素中唯一能夠在富集起來的情況下維持核裂變鏈式反應、產生大量熱和輻射的同位素。這種熱可以用於讓水蒸氣驅動傳統的發電站使用的那種汽輪機,從而產生電力。

另一種放射性元素鈈是核裂變的不可避免的一種副產物。它也是核武器使用的主要材料。但是U235在合適地濃縮之後也可以用於核武器。因此,為了製造核彈,你或者需要一個富集U235的”濃縮”系統,或者需要一個製造鈈的核反應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大多數反應堆需要稍微濃縮一些的鈾才能運作,瞭解一個具體的濃縮活動是否被用於製造民用核電燃料還是核武器,需要密切的監察。同樣地,我們很難瞭解知道反應堆是否及何時被用於製造武器級的鈾。

當然,大多數已知的核武器是在已經有了民用核電項目的國家製造出來的。考慮到技術上的重疊,大多數國家在1970年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NPT),該條約尋求控制這種技術的軍事用途。

然而,印度沒有簽署該條約,而且已經自己製造出了核武器。巴基斯坦也是如此,據信,以色列也製造出了核武器。朝鮮最初簽署了該條約,但是之後有一個漫長的履約的紛爭,伊朗也是如此。

成本和危

核技術的民用和軍用的重疊可能導致政治衝突,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點。但是還有其他缺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核電站要求投入大量資金,這部分是由於它們的複雜性以及高度安全的要求。儘管燃料成本比化石燃料發電站低,它們發出的電的成本可能更高,這取決於一系列的因素,包括貸款建設以及政府是否提供補貼。

表3展示了在公共部門資助(5%折扣)和私營部門資助(10%折扣)情況下對核電站和燃煤電站發電成本的估計。它們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而且專家在如何充分表現不同的能源的社會和經濟成本方面存在不同意見。

 5%折扣率,c/kWh
國家 核電 煤電
比利時 6.1 8.2
捷克 7.0 8.5-9.4
法國 5.6
德國 5.0 7.0-7.9
匈牙利 8.2
日本 5.0 8.8
韓國 2.9-3.3 6.6-6.8
荷蘭 6.3 8.2
斯洛伐克 6.3 12.0
瑞士 5.5-7.8
美國 4.9 7.2-7.5
中國* 3.0-3.6 5.5
俄羅斯* 4.3 7.5
 10%折扣率,c/kWh
國家 核電 煤電
比利時 10.9 10.0
捷克 11.5 11.4-13.3
法國 9.2
德國 8.3 8.7-9.4
匈牙利 12.2
日本 7.6 10.7
韓國 4.2-4.8 7.1-7.4
荷蘭 10.5 10.0
斯洛伐克 9.8 14.2
瑞士 9.0-13.6
美國 7.7 8.8-9.3
中國 4.4-5.5 5.8
俄羅斯 6.8 9.0

表3:經合組織的在5%和10%的折扣率的情況下的2010年發電成本預測(c/kWh)

來源:OECD/ IEA NEA 2010 [5]

而且新的項目的問題讓成本估計無法實現。例如,在法國建造的一個1600兆瓦的EPR反應堆最初估計耗資33億歐元,但是在長時間的建設延誤之後,它看上去要耗資60億歐元。[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處理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以及讓核電站在接近壽命末期的時候退役也很昂貴。有一些方案打算把非常長壽命的放射性廢物放在深層地下儲存,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這樣的儲存地點。在廢料從核電站關閉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仍然危險,核電站的運營壽命大約為40年。例如,鈈的活性減少一半需要大約2.4萬年。

Workers monitoring radioactive waste tank
安全地管理放射性廢物花費高昂,並且需要先進的技術性的專業知識。 Flickr/ PNNL –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s photostream

重大事故的風險是另一個主要的擔憂——它們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可能是巨大而持續的。例如,白俄羅斯估計,因為車諾比和事故造成的30年中的累積健康和社會影響造成的經濟損失是2350億美元。而且烏克蘭政府5%到7%的開支仍然用於了與車諾比有關的救濟項目[7]。

近來,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計福島核事故的成本可能達到2500億美元,包括對從該地區疏散的18萬人的賠償。[8]

正如福島核事故所表明的,核電帶來了重大的安全挑戰——尤其是處理緊急情況以及發展技術能力從而安全地運營核電站及其相關基礎設施,包括廢物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燃料的可利用度

也有燃料供應的問題。鈾的主要礦藏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納米比亞和哈薩克斯坦,而且據說按照現在的使用率足夠使用70年。[9]

新發現的鈾燃料和新的使用鈾的技術可能會延長這個時間。例如,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可能通過把此前成為廢料的鈾”增殖”成鈈從而幫助擴大鈾的儲量。一些原型堆已經建造完成,但是迄今為止這還是一種相對不成熟的技術,有潛在的安全問題。[10]

考慮到鈾可能的短缺,一些國家正在探索使用釷,後者的儲量是鈾的3倍以上。一些原型堆已經存在了,而且印度和中國都在研究這個選項。

但是在更長的時期裡,核裂變的前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有限的燃料供應的限制。因此核裂變不可能延長足夠的時間從而永久取代化石燃料。這提示核能可能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適合的選項。

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可能的選項是核聚變(核融合),因為核融合所需的燃料所受的限制遠遠更少。某些聚變燃料(氘)可以從海水中獲取,而氚可以用鋰制取。

但是這不是一個可以立即實現的前景——核融合目前是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技術。它或者需要非常高的溫度(大約2億攝氏度),或者高功率聚焦激光脈沖,迫使原子核聚合併釋放能量。迄今為止,尚未證明有可能用它產生比運行反應堆所需的能量更多的能量,或者讓反應堆穩定運行的時間超過數秒。

熱衷於核融合的人士說,如果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國際研究項目進展順利,核融合到2100年可能提供全球電力的大約20%[11]。但是這個目標並沒有獲得保證。

遠遠更成熟的是一些可再生能源選項,使用諸如風、潮汐和太陽等天然而無窮無盡的能量流。可再生能源已經提供了全球電力的20%(如果水電也計入其中),而且其迅速拓展的前景也很好——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可能供應全球電力的77%。[12]

誰入選,誰淘汰

福島核事故讓核電走到了十字路口,正如車諾比事故之後的情況。

幾個發展中國家已經放棄了核選項。日本已經決定放棄它的核電站延期計劃,並且正在考慮完全淘汰核電站,而德國已經啟動了一個淘汰項目——這兩個國家正在轉而支持可再生能源。

義大利也已經放棄了它的核計劃,瑞士也是如此。甚至在傳統上支持核電的法國也說它將會考慮到2050年全面淘汰核電。

發展中國家的圖景更為複雜。中國正在重新評估它的核項目,而且考慮削減到2020年裝機80吉瓦的正式目標。目前中國的核電佔全部電力的不到2%,但是它已經打算到2020年增加到大約4%。儘管這是一個很小的比例,考慮到中國很大,這代表了一個非常大的項目。

但是要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中國打算到2020年從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選項中獲得其總能源(不僅僅是電力)的15%。

印度是一個特殊的例子。由於印度不是《核不擴散條約》的締約方,印度有時候發現很難從國外獲取鈾,這是由於對其獲取核燃料的國際限制。然而,儘管存在強烈的當地反對,他們正在推進一個雄心勃勃的擴展計劃,到2020年增加到20兆瓦。

在其它地方,東南亞、台灣和南韓正在評估它們的核項目,而泰國和馬來西亞放棄了它們的核規劃。菲律賓政府說它可能把它的1億英鎊的核預算”重新導入”到可再生能源領域。但是越南已經決定推進它的到2030年建立14個核電站的規劃。

在中東地區,沙烏地阿拉伯正在考慮一個1000億美元的項目,到2030年建造16個新的反應堆。阿布扎比的首座核電站定於2017年啟用,之後還有3座核電站。而土耳其也在抓緊實施它的核項目。然而,科威特如今說它不再希望走上核電的道路。卡達也發出了類似的宣佈。

在非洲,南非已經從核電中獲得了6%的電力,而且已經打算擴展核電容量。但是金融危機已經導致它放棄了這些規劃(至少是暫時放棄),並且放棄了它的先進的”球床(‘pebble-bed)”微型反應堆項目。

而且儘管南非看上去熱衷於繼續其核電項目,它也認為可再生能源能夠在滿足該國未來能源需求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比之下,肯亞看上去熱衷於把重點專門放在核電上。該國已經計劃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項目,如果實施,這個項目將在未來的15年裡為該國提供大部分的電力。

這個核故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遠遠沒有結束。在更長的時期裡,新的核技術可能出現,它可能更安全而且更具成本效益,或許產生的廢料更少,使用燃料更有效率。

按照目前的情況,替代方案是迅速部署可再生能源技術,其中一些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發展中國家在為其能源的未來考慮核選項的時候需要權衡目前的證據。

Dave Elliott是英國開放大學的技術政策終身教授

本文是福島事故之後的核電專題聚焦的一部分。

本文原發表於SciDev[2011092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SciDev
41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提供有關科學、技術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新聞、觀點和信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0
1

文字

分享

1
0
1
日本福島的核廢水該流向大海嗎?——《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3/10/29 ・506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作者/張郁婕
    • 日本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研究科、清大工科系畢
    • 現為國際新聞編譯
  • Take Home Message
    • 自 2011 年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後,為了冷卻反應爐和防範地下水受汙染而每天產生核廢水,目前儲水空間即將不足。
    • 雖然經處理過後的核廢水含有放射性物質,不過濃度低於排放標準,日本政府將核廢水排放到海洋的做法獲得國際原子能總署背書。
    • 日本漁業業者相當不滿、認為有其他解決方案,臺灣政府僅表達「遺憾與反對」,並無進一步作為。

福島第一核電廠自 2011 年發生事故後,時隔 12 年再次躍上多國新聞版面。但這次不是因為災後核電廠除役與復興、訴訟或是 Netflix 上架的日劇《核災日月》,而是存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的「核廢水」即將排放大海。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從何而來?又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排入大海?

時隔 12 年再次躍上多國新聞版面。但這次不是因為災後核電廠除役與復興、訴訟或是 Netflix 上架的日劇《核災日月》,而是存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的「核廢水」即將排放大海。圖/IMDb

回到地震發生時的核電廠

時間回到 2011 年 3 月 11 日。當時東日本大地震與隨後而來的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電力系統,導致核電廠在停機之後無法持續注入冷卻水,直到反應爐冷卻。因此發生 1、3、4 號機組氫氣爆炸、1~3 號機組爐心熔毀,以及 1 ~ 4 號機組輻射外洩的事件 註1。這次事故更被歸類為國際核能事件最高級別(第 7 級)的最嚴重意外事故。

在事故發生後,首當要務就是持續冷卻反應爐,直到反應爐的溫度降低。冷卻反應爐需要水,所以當時曾引進海水作為冷卻水。這些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當下出現在廠房內、遭到放射性核種汙染的水,就是日後的「核廢水」。加上當地曾遭到海嘯襲擊,因此這些受到輻射汙染的核廢水也含有鹽分。

但廠區內受到輻射汙染的水並不是只有事故發生當下出現在廠房內的水,事故發生後只要雨水剛好落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廠房上,或是地下水流經福島第一核電廠房底下,都會受到放射性核種汙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護地下水也會產生核廢水

作為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在事故發生後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止更多乾淨的水遭到輻射汙染,同時也要防止受到輻射汙染的水流出廠房外。所以他們在福島第一核電廠 1~4 號機組外加裝擋水牆,希望隔絕乾淨的地下水流經廠房底下,但這些擋水牆實際上無法有效防止地下水從四面八方流經福島第一核電廠正下方。

再考慮到水的流向,寧可讓乾淨的水流進廠房底下受到輻射汙染、也不能讓受到輻射汙染的水外流,所以東京電力公司必須一直抽取廠房內部受到輻射汙染的水,讓廠房內的地下水位略低於廠房外的水位;但在抽水時又不能使廠房內的水位低太多,否則將會一口氣湧入更大量的地下水、產生更多受到輻射汙染的水。

時至今日,東京電力公司仍每天汲取流經 1~4 號機組的雨水與地下水,使得福島第一核電廠即使到現在,每天都還是會產生核廢水。經過 12 年來的各種嘗試,近年新增的廢水總量已有減少的趨勢,去(2022)年每日平均產生約 90 公噸的核廢水,已是事故發生以來最低的數值。

攝於 2011 年 3 月 16 日從左到右分別為 4、3、2、1 號機。圖/wikipedia

如何處理核廢水?

受到輻射汙染的水在被排放之前需要經過幾道淨化流程。首先是利用「銫吸附裝置」除去水中一部分的銫(caesium, Cs)和鍶(strontium, Sr),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否則海水中的鹽分會侵蝕、損害廠房設備。接下來這些水有兩種命運:循環再利用或是成為核廢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循環再利用

循環再利用是指受到輻射汙染的水經上述淨化處理後,可以回到福島第一核電廠 1~3 號機組,作為反應爐的冷卻水及輻射防護屏障。即便如此,這些受到輻射汙染的總水量遠多於福島第一核電廠 1~3 號機組的需求,所以絕大多數的水被汲取上岸後,都得存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廠房內一桶又一桶的巨大水槽內,成為沒有其他用途的核廢水。

ALPS 處理水

為了降低核廢水的放射性核種濃度,這些存放在巨型水槽內的核廢水會經過專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設計的多核種除去設備(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LPS),而經過 ALPS 淨化處理的核廢水又稱「ALPS 處理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核種除去設備」,顧名思義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大幅降低 62 種人造放射性核種的濃度 註2,但唯獨不能處理氫的同位素——氚(tritium, 3H)。這不是因為多核種除去設備成效不彰,而是即便開發其他設備也很難將氚從水中分離。

由於水分子包含氫原子,而氚和氫是同位素,它們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幾乎一樣,難以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它們分離,因此無法利用 ALPS 或其他方式濾掉氚。

福島第一核電廠內水循環示意圖。圖/科學月刊 資料來源/東京電力公司

快滿出來的核廢水

事實上,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外的一般核電廠所排放的廢水當中就含有氚,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特別放大檢視核電廠廢水當中的氚濃度。

此外,自然界中本來就含有氚,我們日常在使用或是飲用的水中也含有非常微量的氚。例如臺灣對飲用水中氚的容許濃度標準為每公升 740 貝克(Bq),並沒有要求零檢出,也就是數值低到儀器驗不出來的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並不一樣,因為這些是流經福島第一核電廠、遭到人造放射性核種汙染過的水。即使是已處理過的 ALPS 處理水,除了氚之外還是包含低量、因反應爐爐心熔毀而外洩的人造核種,並不能直接排到自然界中。

所以這些水自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以來,被汲取上岸後就一直存放於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

然而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空間有限,按照它每天產生核廢水的速度來推算,今(2023)年 4 月最新的估計是最快在明(2024)年 2 月以後儲水空間就會不足。該如何為這些存放在廠區內的核廢水找尋新的出路,就成了近年難題。

這個問題在 2013 年討論之初,曾列舉了排放到大海、注入地層、埋到地底下、電解成氫氣後排放到大氣中、轉換成水蒸氣排放到大氣中五種方法。經多年評估、討論後,日本政府在去年決定選用國內、外最常見的核電廠含氚廢水的排放方法,在確保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種的濃度符合標準 註3、沒有超標的情況下,就能將核廢水稀釋後排放到海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LPS。圖/wikimedia

民眾為什麼反對?

早在日本政府確定選擇「排入大海」這個方案前,就有許多反對聲浪。最主要的原因就如前面所說,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和一般核電廠的廢水差異在於含有爐心熔毀釋放的人造放射性核種,氚只是這些放射性核種當中的其中一種。

即便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在 ALPS 淨化處理後,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種濃度大幅降低,且符合科學上的排放標準,但和「沒有發生事故」的核電廠廢水相比,內容物組成還是有所不同。

不過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在今年 7 月公布的報告書表示,目前日本提出的方案符合國際安全標準,ALPS 處理水的輻射量也極低,幾乎可以無視輻射對人體或環境的影響,國際水域也幾乎不會因此受到影響。與此同時,IAEA 也會與第三方機構持續監測、分析 ALPS 處理水排放的狀況。

但上述都是關於核廢水放射性物質濃度是否符合目前科學認定的安全標準討論,撇開在科學上是否經得起檢驗、一翻兩瞪眼的檢測問題,民眾願不願意接納這些「科學上的論點」,有時還會有情感方面的考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福島漁業來說,政府好不容易才在 2021 年解除試驗性捕魚,當地漁業才正準備要復甦。更何況日本政府先前曾承諾在未取得漁業相關業者的理解之前,不會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排入大海,但現在的態度卻是要趕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放不下更多核廢水之前,陸續將核廢水排入大海,讓當地漁業業者相當不滿。

受核放射線影響,阿武隈川被禁漁10年。圖/wikimedia

此外,也有一派反對聲浪認為日本政府僅因經濟效益考量,而選定「排入海洋」的解決方案,考慮不夠周全、詳盡。雖然規模不同、在日本也未曾將含氚的廢水先蒸發成水蒸氣後排放,若採用這種做法或許就能大幅降低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也有民間團體提議,如果認為核廢水太占體積,將 ALPS 處理水混合類似水泥的材質進行固化處理,就能堆疊起來繼續存放於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而不會汙染到廠區外的環境。但上述這些做法仍有實務上的困難之處,例如廢水蒸發會影響到陸域環境、固化處理後仍會繼續消耗存放空間等。

在臺灣的我們會被影響嗎?

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排放在即,臺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近年多次重申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水是核電廠事故後的廢水,不能和一般核電廠排放的含氚廢水混為一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許值得慶幸的是,臺灣和日本的直線距離雖然很近,但洋流方向卻未必如此。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排放後,會因為太平洋的環流系統流向,先往東朝美國加州附近水域擴散,再順時針繞來臺灣。

根據原能會的試算,最快要四年後才會流至臺灣附近海域,屆時放射性物質的濃度已低於儀器偵測極限,濃度低到難以被偵測,不會對臺灣附近海域造成輻射安全上的危害。

但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朝榮以過去觀測的海洋數值模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排放後最快一年內就能抵達臺灣附近海域。

目前原能會已和漁業署、氣象局等跨部會合作監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的擴散狀況並進行漁獲、水產的輻射檢測,相關資訊都公開在「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隨時供民眾查閱。

在臺灣的我們暫時不需要過於擔心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會影響臺灣水域,核廢水排放海洋對環境的衝擊也會遠小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之初的狀態。臺灣方面針對日本食品的輻射檢驗標準仍高於歐、美國家,在現行邊境輻射檢驗標準下毋須過於擔心。

註解

  1. 當時 4 號機組處於定期檢修期間,反應爐內並沒有燃料棒,爆炸原因為與 3 號機組共用管線。當 3 號機組爐心熔毀後,放射性物質和氫氣隨著共用管線流入 4 號機組而發生氫氣爆炸。2 號機組雖然免於廠房爆炸,但 2 號機組內部也發生爐心熔毀,當時為了釋放 2 號機組內部壓力避免發生氫氣爆炸,曾將 2 號機組內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氣體釋出,造成輻射外洩。
  2. 放射性核種指的是會自然釋放輻射的放射性元素,依據這些放射性元素的形成方式,又可分為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天然核種」與「人造核種」。核電廠發電過程產生的放射性元素,都屬於人造核種。
  3. 目前日本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濃度規範是:
    a.針對所有放射性核種整體的有效輻射劑量須低於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b.除了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核種實際濃度佔該核種告示濃度的比值總和(稱為「告示限度比」或「告示濃度比總和」)必須<1。

參考資料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23 年 6 月 13 日。原能會成立跨部會合作平台,做好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因應準備,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23 年 6 月 13 日。「日本將排放含氚核廢水」專家意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3 年 9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706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1

3
2

文字

分享

1
3
2
福島核污水是什麼?我們還能安心吃海鮮嗎?核污水全解析!
PanSci_96
・2023/10/01 ・489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福島核污水正式排放入海了!食鹽要屯多少?海鮮還能吃嗎?哥吉拉要誕生了嗎?

核廢水是怎麼來的?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海嘯衝擊了在福島海邊的第一核電廠,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在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冷卻系統完全失效。然而反應爐內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最後溫度不斷竄高,高溫水蒸氣與燃料護套中的鋯合金,發生鋯水反應並產生大量易燃的氫氣,最終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導致爆炸。

在事故發生前後,日本政府灌入大量海水來為反應爐進行冷卻,而這些直接接觸熔融燃料棒的污水,就被稱為核污水,日文則稱為「汚染水」。至於當時的決策細節與失誤,大家可以看今年上映的日劇《核災日月》複習一下。而既然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重點討論核污水。

《核災日月》圖/IMDb

現在儲存在福島的核污水不只有冷卻水,其實還有受污染的降雨與地下水。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加裝擋水牆,阻擋因為降雨流經 1、2、3 號機組的污染水流入海洋。並且設置凍土牆隔絕地下水,同時挖水井抽出污染的地下水,讓廠區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地下水只會從外部滲入,內部的污染水則不會滲到外面。不論是降雨還是抽出的地下水,都屬於污染水,平均每天都會增加 92 立方公尺的污染水。直至本集影片上架,當地已經存有 134 萬噸的汚染水,而且還會持續增加,你可以自己打開 Google Map,鳥瞰這密密麻麻的眾多大型儲槽,別忘了,核反應爐本體才是日本更迫切的問題,要是污水不先處理,要是下一個天災來襲,麻煩又會疊加。因此日本政府在 2016 年就展開討論,準備要處理掉這些污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第一核電廠。圖/Google Map

為何決定排放入海?

為何核污水的最終處置決定是排放入海呢?其實 2016 年提出的方案有五種:稀釋入海、蒸發至大氣、電解水釋放氫氣、深層地質注水、以及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很快,電解水因為還需要相關技術研發而被否決,這個我們在氫能那集講過。深層地質注水和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則有選址與法規問題,無法立即實現。這部分則等同於核電使用國都面臨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我們之前花過好幾集介紹過,歡迎前往複習。

最後僅剩稀釋入海和蒸發至大氣兩種方法,最後日本認為海洋的擴散行為更容易追蹤,最重要的是成本僅有蒸發的十分之一,因此選用了這個方法。至於有些人說,既然東電跟日本政府都保證安全,何不做成瓶裝水拿去賣?之類的建議在這我們不多討論,就請大家用理智來看待。

核廢水如何被處理?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首先,污染水會經過「銫吸附裝置」,除去銫(Cs)和鍶(Sr)。接著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後,成為「鍶處理水」。這種鍶處理水,可以作為 1, 2, 3, 4 號機組的冷卻水再次循環利用。

最後,大部分的鍶處理水,會被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將 63 種放射性核種中的 62 種放射性核種去除。「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唯一不能去除的放射性核種,就是氚(H-3)。但其實啊還有一個碳-14 無法被過濾,但濃度低到可以忽視。經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過後的「鍶處理水」,就稱為「含氚處理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圖/PanSci YouTube

含氚處理水中的氚,指的是氫的同位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就存在。半衰期為 12.43 年,衰變時會進行 β 衰變,放出一顆電子並成為氦-3。β 衰變對人體的穿透距離僅限於皮膚,不會對內臟器官產生傷害。
如要能危害人體,需要長期大量攝取由氚構成的重水。關於攝取過多重水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網站上有文章詳細說明過。

簡單來說,綜合自然界中跟福島即將排放的氚,以及我們的生活型態來看,遠遠達不到可能產生危害的程度。知道劑量決定毒性,就像我們每天都吃下不少「有害」物質,例如殘留農藥、油炸致癌物、過多的精製糖等等,但攝取的多寡,對你的健康影響差異很大。那麼重點來了,福島排放的處理水,真的有合乎標準嗎?

處理水符合標準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年六月的核廢料主題中有提到,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在五月底公布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針對「日本的核種監控能力」進行第三方驗證。結果認為,日本的檢測標準跟分析方法沒問題,調查結果是可信任的。報告中除了氚以外,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活度也都遠低於排放限值。例如鍶-90 為每公升 0.4 貝克、銫-137 為每公升 0.5 貝克,以臺灣的「食品」標準,銫-137 為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雖然鍶-90 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也是在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目前的排放值都遠小於標準。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圖/PanSci YouTube

除了各單一核種的活度以外,所有水中核種加起來的「告示濃度限度比」也低於日本國家標準的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1 毫西弗大約是多少呢?大約是一般民眾一年會接收到的輻射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無法被 ALPS 處理的氚,因為海洋中的水中就廣泛存在,日本將透過海水稀釋後排放入海。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飲用水的氚含量標準訂為每公升 1 萬貝克,台灣的標準嚴格了許多,是每公升 740 貝克。東電公司的處理水是每公升 14 萬貝克,在排放前會稀釋 740 倍,以每公升 190 貝克的氚濃度排放,低於台灣的飲用水標準。

那麼食鹽呢?我們需要搶購嗎?這就更不用擔心,因為食鹽中不含水,自然也不含氚。或是更進一步可以參考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的粉專,他們計算,根據國家標準,食鹽含水量若為 3% 以下,需要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真的,別吃那麼鹹啊。

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圖/pixabay

那麼,我們就真的兩手一攤,為這件事劃下結論,核輻射只是庸人自擾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排放的處理水?

當然不是,就像許多人擔心的,就算科學上告訴你沒問題,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沒問題的。而且不用說周邊國家,連日本自家民眾也多次抗議處理水的排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IAEA 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整個排水計畫的各種即時監測資料。其中就包括出水口的輻射數值監測。

為了驗證處理水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東京電力甚至從去年 9 月開始,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飼養實驗,並且全程公開直播放在他們的YouTube頻道上。不過這頻道訂閱人數跟觀看次數都有點低迷,有興趣的話不妨訂閱,開啟小鈴鐺。

那麼我們能下定論了嗎?在科學上,我們確實能說,在符合規範下,這些排放入海的處理水是沒問題的,食鹽、海鮮也都能照吃,把注重食安與健康的努力分配到其他危害更大、風險更高的事情上,對處理水保持健康而非病態的質疑,對個人來說應該效益更高。

臺灣從去年到今年 6 月,曾 3 次組團赴日考察,並於 8/24 公佈報告書,包含跟日方的問答內容,還有福島核廢水排放設施的照片。海委會表示,專家觀察團評估日方排放相關作業的安全性,跟國際原子能總署評估的結果一致。然而是否選擇相信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據,如今看來成了國際政治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 IAEA 的小組成員中,包含周邊國家:中國、美國、韓國、越南、澳洲、加拿大、法國、俄羅斯、英國、阿根廷、馬紹爾群島,並不包含台灣。如果台灣也能以任何形式加入團隊,或得以取得樣水複測,讓我們知道,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值是可信的,想必都能更進一步降低民眾的擔憂。

最後,也問問大家,對於這次的處理水排放事件,你會擔心我們的海鮮或食鹽受到影響嗎?

  1. 不擔心,跟人類對海洋的其他污染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2. 擔心,等我親眼見到泛科學到現場實測我才相信。機票我出!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57 篇文章 ・ 238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