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數位音樂科技(七):聲音的原料和加工 – 下集

Muzik Online
・2014/12/11 ・193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 官大為(Wiwi)

在本篇文章的上集,我們討論了合成器如何利用基本波型以及濾波器來製造各種「音色」。 (聲音的原料和加工 – 上集

在中集,我們簡單介紹了合成器的「音量」調整機制,觀察了幾種常見樂器的音量變化過程,然後發現了光是讓聲音的音量變化方式不同,就可以讓人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聲音的原料和加工 – 中集

而通常我們會使用一個鋼琴鍵盤來控制合成器,所以合成器知道我們彈了哪一個音,也就是說合成器知道我們要什麼「音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當一個合成器把「音色」、「音量」和「音高」都搞定之後,接下來還要做什麼呢?

不只有聲波,還有隱藏版聲波

雖然我們先前已經決定好了聲音的音色、音量和音高,但這不表示我們在聲音持續的過程中不能改變它們阿!如果我們讓一個音在持續的過程當中,音高不停的上下抖動會是什麼效果呢?音量忽大忽小的話呢?音色忽亮忽暗的話呢?

在合成器當中,除了前兩篇文章中提到的、用來讓你當作聲音「聽」的聲波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隱藏版的聲波,這個聲波是「用來改變聲波的聲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LFO = 用來改變聲波的聲波

合成器中隱藏版聲波的名字叫做「LFO」,它是「低頻率震盪器」(Low Frequency Oscillator)的縮寫。它其實就是一般的聲波,也同樣有三角波、方波、鋸齒波等等的基本波型,只是因為頻率太低了,人類沒有辦法直接聽到它,所以我們不把它拿來當作聲音來「聽」,而是拿它來當作改變聲波的工具。

你看到這邊一定很難想像,我們要怎麼用一個聲波來改變另外一個聲波,所以我現在要來實作給你看。假設我有一個很一般的聲音:


然後我再拿一個 LFO 產生的、很低頻率的三角波,但不把它當作一般的聲音播放出來,而是將它輸入到控制音高的模組上面,讓原本聲音的「音高」隨著三角波抖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音高稍微上下起伏,就造成了很類似傳統樂器抖音的效果對不對?那如果我把同樣的低頻率三角波,輸入到控制音量的模組上面,讓「音量」隨著三角波抖動呢?

最後,如果我把這個三角波,輸入到控制濾波器的模組上面,讓「音色明暗」隨著三角波抖動呢?

加重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節目裡有一句名言:「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得太超過。」同理可證,既然 LFO 可以被使用,那麼它就也可以被過度使用。

回到剛剛那個我們用 LFO 三角波製造的微微抖音,如果我們把 LFO 改變音高的幅度繼續不斷增強,會發生什麼事呢?


瞬間你就得到一個警報器的聲音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剛提到 LFO 也有各種不同的波型,如果我拿一個上到下的鋸齒波來控制音高,並且把幅度和速度都不斷增強的話呢?

這個應該是雷射槍光波之類的音效吧!

最後再來試試看隨機方波,速度加快的話很像是科幻影集裡面電腦運算的聲音。

來亂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接下來要用合成器的各種音色來隨便即興彈一段音樂,從上一篇文章中的「類木琴」音色開始,到鼓組、貝斯、旋律一個一個樂器疊上去,來示範就算你只用合成器,也可以製作聽起來編制完整的音樂。你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由合成器用數學算出來的,沒有任何預錄的傳統樂器取樣。

https://soundcloud.com/ting-wei-chen-4/wiwi-digital-music-technologydemosong

只是皮毛

我們一共花了三篇文章、近四千字的篇幅,來介紹這些「用數學算出聲音」的合成器,卻還是只能夠觸碰到聲音合成這門學問的皮毛而已。合成器產生聲音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只希望這三篇文章能夠讓你大概知道合成器是什麼東西,希望也有讓你有足夠的興趣去想要去進一步研究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再複習一次,合成器的基本運作原理是利用「基本波型」當作原料,送到「濾波器」改變音色,再送到「擴大器」改變音量,在聲音發出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手動或利用「LFO」來自動改變音高、音量和音色。當然其中還有很多我沒有詳細解說的細節,但是那就要留給你繼續去探索了。

延伸閱讀

想看看達人們是如何玩弄合成器的嗎?看看這個影片吧,聽不懂日文也沒有關係,音樂是無國界的阿:

更有興趣的人們,可以來看看這個,長達三個小時的合成器原理介紹:

*: 流言終結者是 Discovery 頻道的一個科學節目,針對各種廣為流傳的謠言和都會傳奇進行實驗。 http://www.discovery.com/tv-shows/mythbusters

(Wiwi)

轉載自MUZiK ONLiNE 名家隨筆

文章難易度
Muzik Online
2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MUZIK ONLINE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古典音樂為核心素材,結合科技與社群功能的線上收聽平台。它把古典音樂化為易於接近的數位內容,史無前例地,讓專業人士、入門者、或不排斥音樂的朋友們之間,建立起對話的共通頻道。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為何讓人難以忍受?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10/22 ・25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朱家瑩/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員

想像一下當你聽到手指甲刮著黑板產生的摩擦聲,或者是拿著叉子摩擦著不鏽鋼碗的聲音,抑或是小孩的哭叫聲,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甚至是情緒爆炸、只想要遠離現場呢?這些讓人不適的聲音,是有其特有的聲學特質?或是其他緣故呢?

想像一下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圖/Pexels

不是尖銳、高頻音就刺耳,而是流淌在你我血液的祖先智慧

一般認為,令人不適的聲音是因為刺耳的高頻聲,尤其像是手指甲刮黑板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其中那種「ㄍㄧ ㄍㄧ ㄍㄧ」的聲音,似乎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

然而,Halpern、Blake 和 Hillenbrand(1986)這三位研究者對於這個現象感到好奇,因此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 [1],他們將那些令人不適聲音(如:刮金屬或石板的聲音)中的高頻音減弱。

結果顯示,即使減弱尖銳的高頻聲音,受試者仍然感到不適,因而主張尖銳的高頻音並不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接續 Halpern 等人在企圖尋求答案時,意外發現刮黑板的聲音頻譜圖跟靈長類猴子的警告叫聲非常相似,因而大膽推測這個不適感並非高頻音造成的,而是源於人類祖先的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對特定頻率區間的聲音感知最敏感,加上跨感官的連結,讓人聽到某些音就不適

可惜,到底是不是來自老祖先的智慧傳承,這點未獲得後續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Kumar 等人(2008)進一步以聲學分析探究是否是因特定頻率導致聆聽的不適感時,發現聲音中涵蓋 2500-5500 赫茲這個頻率區間的聲學頻率似乎特別容易引起聽者的不適感 [2]

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圖/Pexels

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感知上最為強烈,同時也具有最高的能量,因此使得聽覺系統特別對這些頻率的聲音敏感。

但是,我們平常聊天談話中也涵蓋了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除了頻率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造成對某些聲音的不適感呢?

Ro 等人(2013)發現當聽到聲音時,聲音進入大腦的聽覺皮質同時,會傳遞訊號到觸覺感官系統,啟動了觸覺感官,讓聽者聽到聲音時,「感覺」到自己的皮膚彷彿被指甲刮的刺痛感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聲音會啟動身體觸覺感官系統並非只存在刮黑板這類聲音,有些人在聽到音樂聲,像是聽到低音貝斯的聲音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也在震動,甚至感受到皮膚的不適感 [4、5]

也許因為這個跨感官的訊號傳遞,讓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出現不適的感受,才會讓聽者對於這些聲音感到不適。

當感知到令人不適的聲音,杏仁核會依據習得經驗,決定是否啟動保護機制!

Zald 與 Pardo(2002)發現當聽到讓人感到不適的聲音刺激時,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高度活化 [6],而杏仁核在大腦中負責掌控恐懼、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換句話說,當聲音訊息抵達杏仁核時,它會誘發情緒反應,進而導致我們做出不同行為反應 [7]

杏仁核的啟動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透過過往的經驗連結學習會對讓人不適的聲音發出警報[8] ,當聽者遇到可能危及安全的聲音時,杏仁核就會發出警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當聽到車子緊急剎車的聲音時,這個聲音傳送到杏仁核,會進而引起我們想要逃離的反應,或者產生對駕駛者行為的憤怒反應。

由於杏仁核在聆聽這些聲音時會高度活化,Kumar 等人(2012)進一步試圖了解在聆聽令人不適的聲音時,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聲音資訊如何被傳遞到杏仁核。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聲音刺激會最先傳送到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進行聲學訊息處理和分析,解碼聲音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聽到「ㄍㄧ」的剎車聲,解碼出來的是來自汽車或者腳踏車的剎車聲。聽覺皮質處理完畢後,將資訊傳遞到杏仁核,當杏仁核接收到來自聽覺皮質的訊號後,依據這些訊息及過去經驗發出警報 [8],誘發恐懼、焦慮或憤怒等負面情緒,並可能促使進一步的行為反應,像是尖叫、摀住耳朵,或逃離現場。

舉例來說,如果是汽車的剎車聲,基於過去的經驗,可能存在危險,因此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並引發立馬逃離現場的行為舉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基於過去的經驗,聽到汽車的剎車聲,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圖/Pexels

然而,如果解碼後的聲音是腳踏車的剎車聲,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能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危險,因此即便會觸發閃躲的動作行為,但負面情緒可能不如汽車剎車聲來的強烈,可能只會憤怒的罵騎車的人不長眼。

聽到某些聲音,讓人立馬想逃或想戰,也許這個過往的經驗是來自遠古時代祖先的傳承,但更可能是因為聽到這些聲音時,觸覺感官系統被啟動了,身體上「感覺」到不適,所以當不適的聲音再次出現時,杏仁核的活化反應就更增強,讓我們除了單純的接收到聲音之外,也產生了身體及情緒上的反應。

參考文獻

  1.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1986).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39, 77-80.
  2. Kumar, S., Forster, H. M., Bailey, P., & Griffiths, T. D. (2008). Mapping unpleasantness of sounds to their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4(6), 3810-3817.
  3. Ro, T., Ellmore, T. M., & Beauchamp, M. S. (2013). A neural link between feeling and hearing. Cerebral cortex, 23(7), 1724-1730.
  4. Koenig, L., & Ro, T. (2022). Sound Frequency Predicts the Bodily Location of Auditory-Induced Tactile Sensations in Synesthetic and Ordinary Perception. bioRxiv.
  5. Lad, D., Wilkins, A., Johnstone, E., Vuong, Q.C. (2022). Feeling the music: The feel and sound of songs attenuate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Pain, 16(5), 518-527. 
  6. Zald, D. H., & Pardo, J. V. (2002).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versive auditory stimulation. Neuroimage16(3), 746-753.
  7. LeDoux, J. E. (2000).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3(1), 155-184.
  8. Kumar, S., von Kriegstein, K., Friston, K., & Griffiths, T. D. (2012). 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1), 14184-14192.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4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這個塵世太喧囂~噪音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專訪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9/17 ・513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呂慧穎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隱藏在鬧市的噪音汙染

你有留意過生活周遭的聲音嗎?無論是雞犬桑麻的鄉村,或是車水馬龍的都市,都縈繞著各種聲音,這些你可能早已習慣的聲響,卻可能在無形間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其研究團隊針對臺北市的交通噪音分布特性進行研究,運用 2D 及 3D 噪音地圖呈現 24 小時的實時變化。更透過舉辦公民科學活動,邀請民眾用手機測量並感知生活中的聲音變化。究竟噪音會造成哪些身心疾患?臺北市的噪音曝露情形如何?我們又該怎麼防範噪音汙染呢?

臺北市 2D 噪音地圖
圖|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太吵了我睡不著!聲音也會影響你的健康?

車輛呼嘯而過的引擎聲令人心驚膽戰,公園此起彼落的蟲鳴鳥叫則讓人心曠神怡。仔細聆聽將發現,每種聲音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長久下來不僅影響心境、更關乎健康。若我們能掌握周遭環境潛在的噪音汙染,即多了一分守護自身健康的能力。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兼副主任,同時也是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擅長地理資訊科學結合流行病學研究。因 2018 年參與中研院健康雲計畫至英國開會,因緣際會下得知,歐洲對於汙染與健康因子的討論早已包含「噪音」,但當時的臺灣尚無系統性的科學研究。

翌年正巧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在繪製「噪音地圖」(noise map)時遭遇難題,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想透過聲音監測改善加護病房的噪音問題,再加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伶志研究員帶領研發的「聲音盒子」(SoundBox)技術支持。在多方開啟合作意願下,一趟監測都市噪音的奇妙旅程就此展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以均能音量 55 分貝作為住宅區戶外的音量建議標準,詹大千進一步提到:「過去進行噪音與代謝症候群研究時,曾分析健檢民眾的自填健康問卷,再比對各地環保局的噪音監測站資料後發現,民眾普遍覺得超過 75 至 80 分貝會覺得吵雜不適,而 50 至 55 分貝以下會感到安靜舒適,就感受性而言與世衛的建議標準相近。」

事實上,有關噪音影響健康的探討由來已久,最初主要關注職業環境的噪音暴露問題,而後擴及生活中的噪音汙染對民眾身心的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

噪音除了會損害聽力,還會導致憂鬱焦慮、睡眠障礙、注意力下降,提高內分泌系統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甚至因聽覺刺激降低而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影響不容小覷!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與學術及非營利組織展開一趟監測都市噪音的奇妙旅程!
圖|研之有物

是誰那麼吵?用噪音地圖看一看

生活中噪音的來源百百款,常見的包括交通噪音、工程噪音、近鄰噪音、娛樂噪音等,位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環境部)公害陳情數第一名。

其中,車輛、飛機產生的「交通噪音」動輒飆破 80 分貝,是日常生活中影響範圍最廣,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公害。

詹大千參與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臺北市的交通噪音分布特性進行研究,運用 2D 及 3D 噪音地圖呈現 24 小時的實時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 2017 至 2019 年進行的交通噪音數據蒐集並非一帆風順。目前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僅有 12 個環境噪音監測點、12 個道路交通噪音監測點,根據《噪音管制法》規定,每季只須進行 2 次、每次 24 小時的連續監測,而且只在晴天才會測量,導致研究團隊能獲取的資料量相當有限。

但研究團隊並不氣餒,轉而應用交通管制工程處在臺北市內設置的 7 百多組「交通流量偵測器」(Vehicle Detector,簡稱 VD)所測到的即時車流量及車速數據,來輔助噪音地圖的建置分析。

首先,將研究區域進行 500 x 500 公尺的網格分割,臺北市全區共分出 1,032 個網格,網格內具有 VD 測點者共 303 格,無 VD 測點者共 729 格。接著,比對噪音監測站數據與 VD 數據,建立統計模型關係,據此推估出 303 個具有 VD 測點網格的噪音值。

至於其他 729 個無 VD 測點網格,則運用諸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類型、道路特性等環境條件,與前述 303 個具有 VD 測站的網格進行相似度比對,藉以推估其噪音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道路交通噪音,臺北市最明顯的噪音來源非松山機場莫屬。研究團隊蒐集臺北航空站 13 處自動監測設備(3 處位於松山機場、10 處位於機場周圍)測到的每小時平均噪音值,依據航空噪音防制區的範圍,將航空噪音值疊加在相對應的網格內。

至於環保局僅有晴天監測的噪音資料,研究團隊也沒忘記補強,透過模型考慮中央氣象局的降雨資料參數,將降雨造成的環境音加入噪音總量中,試圖更貼近真實的噪音狀況。

最後,為了驗證用 VD 偵測資料進行噪音值推估的可信度,研究團隊也實地架設中研院資訊所研發的「聲音盒子」收錄現場噪音值,驗證推估數值的準確度。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詹大千)
聲音盒子是在「空氣盒子」(AirBox)的基礎上,增加感測聲音分貝數的儀器。每分鐘會提供一組感測值,含至少 30 次取樣的聲音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和均能音量,大幅提升傳統環境感測的時間解析度,提供尺度更細微的環境變化資訊。
圖|研之有物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運用 3D 建模呈現噪音在不同高度的衰減變化。在假設每棟建築暴露的交通噪音來自最近道路的條件下,將道路到建築物的水平距離、所在樓層的垂直高度(假設每層樓高度為 3 公尺)等資料納入衰減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計算結果顯示,每上升一層樓大約下降 0.4 分貝,再將模式推估值與不同樓層測量到的實際噪音值進行比較驗證,最終在 3D 地圖上以分層填色的色塊顯示不同樓層的噪音值。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詹大千)
中午 12 點的大安森林公園周遭,從 3D 噪音地圖可以看到每一樓層的噪音值,因低樓層靠近馬路,接收到的噪音比高樓層多。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程式設定每 5 分鐘抓取一次 VD 數據(數據的精度為每分鐘一筆),並運用建置在國家高速電腦中心的運算平台來視覺化大量的噪音數據,如此就能在 2D 與 3D 臺北市噪音地圖上,以不同網格色塊即時查看每小時的噪音值。

2D 或 3D 地圖除了可用在噪音監測,對於其他空間流行病學的分析也很有幫助,但詹大千提醒,雖然 3D 地圖的資料可精確得知不同樓層的差異,但基於對居民隱私權的保障,仍建議以 2D 地圖進行相關研究分析,當流行病統計資料模糊化至鄉鎮鄰里等級時,就能避免個人資料的暴露。

找到噪音來源,才可以對症下藥!

以世界衛生組織的交通噪音曝露建議標準來看,如想防範交通噪音影響身心健康,最好控制在整日噪音曝露不超過 53 分貝,夜間噪音曝露不超過 45 分貝。根據詹大千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北市日間有 32.80%、夜間有 27.69% 的居民暴露在超過上述標準的交通噪音中,顯然我們還有改善的空間。

詹大千表示,本次研究採用比較嚴格的檢視標準,若是根據臺北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來看,臺北市的整天均能音量約在 56 分貝,代表在都市中仍能找到安靜的戶外空間。

此外,仔細觀察會發現,噪音地圖在一天的不同時段會產生不同變化。上午 7 點通勤時間,松山機場周遭的松山區、中山區、內湖區一帶,噪音值高達 70 分貝以上。晚上 6 點下班時間,堤頂大道、建國高架、市民高架、重慶北路開始出現車潮,連帶噪音值也提高到 55 分貝以上。到了午夜 12 點,除了大安區、中正區、中山區、大同區、信義區等住宅與路網較密集處有 50 分貝左右,其他地區幾乎都在 45 分貝以下。

2D 噪音地圖不同時段噪音值與平均車速變化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想降低環境噪音傷害其實並不困難,聯合國環境署在 2022 年最新報告《Frontiers 2022》就提供許多降噪方法,包括規劃植栽綠帶、更換電動車、安裝隔音設備(如氣密窗)、臨路建築向內退縮、更改道路鋪面材質等,皆被證實能有效降噪,但前提是必須先掌握噪音的組成、來源及分布樣貌,才能準確擬定防治方案。

為了對症下藥處理噪音問題,目前可努力的地方在於增加噪音監測點。詹大千談到,未來或許可結合智慧電桿裝置,整合交通、噪音、空氣汙染等監測功能,同時提供更穩定的實時資料傳輸品質,打造守護全民健康的基礎資料收集網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鬧中取靜——隨手記錄生活中寧靜的角落

詹大千與臺灣聲景協會合作,在 2023 年 5 月至 7 月推出「尋找 55 分貝靜土」活動,邀請民眾用手機測量戶外分貝數,尋找臺北市戶外聲音平均 55 分貝的地方。
圖|臺灣聲景協會

除了監測技術與硬體設施的精進,詹大千也提出自我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首要任務在於提升民眾對聲音的敏感度,意識到生活周遭存在哪些會傷害聽力的噪音?哪些地方是喧囂都市中難得的寧靜避風港?

詹大千與理念相同的臺灣聲景協會合作,在 2023 年 5 月至 7 月推出「尋找 55 分貝靜土」公民科學活動,邀請民眾擔任「寧靜追蹤師」,尋找臺北市戶外聲音平均 55 分貝的地方,察覺都市中的聲音變化對居民身心的影響。

活動期間共有 25 名受訓民眾投入記錄工作,貢獻了 182 個位在臺北市不同地區的採樣資料。民眾運用 NIOSH(iOS 適用)、Noise Capture(Android 適用)兩款 APP 測量戶外聲音的分貝數,並在詹大千研究團隊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平台 LINE 官方帳號「尋找 55 分貝靜土」記錄平均分貝數、最高分貝數、地點類型、地點位置、寧靜度與舒適度評分,並拍下當地照片、錄下環境音、寫下對聲音的感受。

記錄成果顯示,大於 55 分貝與小於 55 分貝的音量大約各佔一半,臺北市南港、內湖、北投、文山等靠山的行政區較為寧靜。最常被捕獲的靜土位於公園、巷弄、住宅區等地。蟲鳴鳥叫等自然聲音是靜土中的重要元素,人為聲音、道路交通相關聲音則是使戶外聲音大於 55 分貝的主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於 55 分貝(紅點)與小於 55 分貝(藍點)的音量大約各佔一半,最常被捕獲的靜土位於公園、巷弄、住宅區等地。
圖|尋找 55 分貝靜土官網

民眾普遍認為,這次的活動讓自己對環境中的聲音變化更加敏感,原本只有 45 分貝的環境,因車輛或人群經過,瞬間飆到 70 分貝。也有民眾察覺,自家孩子每天幾乎在 70 分貝左右的環境上課,讓他對都市噪音問題更有警覺!

此外,當你對聲音變得敏感後,將發現每個人對聲音的承受度都不同,不同的聲音特徵與情境也會帶來不同感受。例如夏天雄蟬的鳴叫聲可高達 80 分貝,但因為是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人們的感覺通常是舒服的。而個性活潑外向的人可能經常出入熱鬧的場合,對於音量的容忍度也相對較高。

尋找 55 分貝靜土活動,透過問卷蒐集民眾隨手記錄的照片、聲音、心得等質性資料,最終在地圖上呈現,帶領眾人感受散布在都市各個角落的靜土。
圖|尋找 55 分貝靜土官網

這些對聲音的多元感受在量化研究中較難呈現,但搭配公民科學活動的質性問卷、照片與錄音的相互對照,將可以發掘更多有趣的聲景現象,也為改變民眾行為、創造更多都市靜土盡一份心力!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0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加點「聲音調味料」,享受聽覺與味覺的極致饗宴吧!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08/18 ・250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李翊瑞|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一踏進法式餐廳的大門,輕柔悠揚的古典樂不絕於耳,一整天工作上的辛勞瞬間消失無蹤,連餐前的開胃紅酒彷彿都變得格外順口美味。你知道嗎?用餐時的背景音樂除了能塑造不同的環境氛圍,改變我們的情緒感受,甚至能直接影響當下的味覺體驗。

聲音的美食狂想曲,ASMR 的奇妙魅力

從有聲書、Podcast 到 Clubhouse 的崛起,「聲音經濟」讓越來越多企業和社群關注聲音所帶來的龐大商機,而 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更作為新興的行銷手法之一。ASMR 是指當人們聽到特定的聲音,在頭皮或肩頸所產生的輕微酥麻感(tingles)而產生的愉悅且放鬆的現象,比方說聽到咀嚼洋芋片的卡滋卡滋聲,或是牛排在鐵板上發出的嘶嘶作響聲[1]。各大食品產業也將 ASMR 巧妙地運用在自家的廣告中[2],像是在可樂廣告中特別凸顯撬開瓶蓋、倒飲料以及可樂氣泡的音效,讓觀眾由聲音直接串連到新鮮、冰涼的汽水與暢快的口感,進而增加購買慾。相同的例子還有連鎖速食店透過加強廣告中啃食炸雞外皮時發出的酥脆聲響,以及牙齒咀嚼雞肉所發出的節奏聲,讓觀眾不禁口水直流。當全世界都沉浸在 ASMR 的魅力中時,「聲音調味料」的威力可能比你想得還厲害!

「啵啵啵」的可樂氣泡聲是種獨特且令人感到愉悅的聲音。圖/Pexels

聽覺竟然能左右舌尖上的滋味!

關於聲音本身如何影響我們的味覺感受,可以從一項名為太妃糖實驗的研究一探奧秘[3]。在這個研究中,會請受試者吃四顆相同口味太妃糖,同時聆聽不同頻率的音樂,並在吃完後填寫一份 1-9 分的味道自評表(1 分代表最苦;9 分則代表最甜)。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若聽到高頻音樂會傾向回答越高的分數(代表認為太妃糖較甜);相反的,若聽低頻音樂時則回答較低的分數(代表認為味道較苦)。而太妃糖實驗的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系 Charles Spence 教授也曾於 2018 年受邀來台,並在一場由《MUZIK》所舉辦的「跨感官實驗講座」中[4],讓觀眾親身體驗高低頻率的音樂時對於食物苦甜味覺的影響。有趣的是,Charles Spence 教授這次不是使用太妃糖,而是拿出都一模一樣的黑巧克力,但是搭配不同的音樂作為測試情境。而觀眾也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到最後品嘗巧克力後紛紛發出「不可思議,味道真的有差!」的驚呼。由以上太妃糖和黑巧克力的例子可得知:儘管品嘗的食物相同,我們卻會因為不同的背景音樂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味覺體驗。

跨感官的奇幻之旅,揭開音波調味的神秘面紗

除了太妃糖和黑巧克力,後續研究也在啤酒、葡萄酒和咖啡等不同食物上發現了同樣的現象。這種食物本身的味道不變,利用聽覺刺激影響味覺感知的現象又稱為音波調味(sonic seasoning[5] [6]。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高頻音會增強我們甜味感受;而低頻音會增強苦味的感受呢?這個現象其實和情緒經驗的連結有關[7]。普遍來說,高頻聲音通常和正面、愉悅和積極的情緒有較密切的關係,處於正面情感會令我們品嘗食物時感覺味道更甜;相反地,低頻音則和負面、沉重與消極的情緒有較高的關聯,因而帶給我們苦澀的味覺感受。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飛行旅途中享用飛機餐時。由於飛機引擎會持續發出高達 85 分貝的低頻噪音,在音波調味下讓我們對於食物的甜味感受降低,苦味感受升高,因而往往有了「飛機餐怎麼這麼難吃!」的味覺體驗[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音波調味讓聲音宛如各式各樣的調味料。圖/Pexels

從耳朵開始擄獲味蕾,你可以這麼做

俗話說要擄獲一個人的心,就得先滿足他的胃。該如何滿足對方的胃呢?或許我們可以先從「耳朵」下手!首先,讓對方看一些與食材相關的 ASMR 影片,透過影片的音效聲引起食慾。當餐點端上桌後,再播放精心挑選的音樂來佐餐,這樣的組合將帶來雙重的感官體驗,讓對方完全沉浸在美食的世界中。英國著名的多感官用餐體驗餐廳 The Fat Duck 便將這個道理發揮地淋漓盡致[9]。經典名菜「Sound of the Sea」便是在顧客品嘗海鮮時,背景播放著逼真的海浪聲,在顧客在聲歷其境的氛圍中感覺口中的食物更加鮮美!

透過聲音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可口。圖/Unsplash

品嘗美食是一場全方位的多感官體驗,除了用眼睛看、鼻子聞以外,聽覺其實也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味覺感受。下次享用美食時,別忘了搭配合適的聲音調味料,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吧!

參考資料

  1. Evans, O. G. (2023, April 24). What is 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Simply Psychology.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what-is-asmr.html 
  2. Maynard, M. (2022, September 27). ASMR: How Brands are selling the sound of food. The Grocer. https://www.thegrocer.co.uk/marketing/asmr-how-brands-are-selling-the-sound-of-food/595431.article
  3. Crisinel, A.-S., Cosser, S., King, S., Jones, R., Petrie, J., & Spence, C. (2012). A bittersweet symphony: Systematically modulating the taste of food by changing the sonic properties of the soundtrack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4(1), 201–204. https://doi.org/10.1016/j.foodqual.2011.08.009 
  4. 洪雪舫。(民107年4月24日)。【感官獵人—跨感官系列活動】不只是鹽巴和辣椒、「聲音調味料」正當道。Muzik Air. https://read.muzikair.com/tw/articles/8c189d98-2f70-49eb-bcf8-2225bc95a79f 
  5. Spence, C. (2021). Sonic seasoning and other multisensory influences on the coffee drinking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Computer Science, 3. https://doi.org/10.3389/fcomp.2021.644054 
  6. Reinoso Carvalho, F., Wang, Q., Van Ee, R., & Spence, C. (2016). The influence of soundscapes on the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beers.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52, 32–41. https://doi.org/10.1016/j.foodqual.2016.03.009 
  7. Wang, Q. J., Wang, S., & Spence, C. (2016). “Turn Up the Taste”: Assessing the role of taste intensity and emotion in mediating 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basic tastes and pitch. Chemical Senses, 41(4), 345–356. https://doi.org/10.1093/chemse/bjw007 
  8. Moskvitch, K. (2015, January 12). Why does food taste different on planes? BBC Future.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50112-why-in-flight-food-tastes-weird 
  9. Ted Thornhill, M. T. E. (2023, June 10). Inside Britain’s best restaurant: Rare footage reveals what it’s like to eat at the fat duck. Daily Mail Online. https://www.dailymail.co.uk/travel/article-12177511/Inside-Britains-best-restaurant-Rare-footage-reveals-like-eat-Fat-Duck.html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4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