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利用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在一個與銀河系類似的螺旋星系NGC 3393中觀測到一對超大質量黑洞。由於這個星系距離地球僅約1億6000萬光年,使它們成為迄今距離最近的雙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 pair)。碰撞合併是星系和黑洞成長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而在螺旋星系中發現雙黑洞則是讓天文學家瞭解星系碰撞合併如何發生的重要線索。
NGC 3393位在長蛇座方向;星系裡的這對黑洞彼此相距約490光年,天文學家推測很可能是因兩個大小不等的星系在約10億年以前星系合併後的殘骸。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Pepi Fabbiano表示:要不是這個星系離我這麼近,以現代的技術而言,根本沒機會將這對黑洞分辨開來;但也正因如此,讓天文學家們好奇我們究竟錯失了有多少這樣的超大質量黑洞對。Fabbiano等人的論文發表在自然期刊電子版中。
NGC 3393是第一個已知由大星系和小得多的星系合併之後,還保有一對超大質量黑洞的例子。天文學家們稱這種大小不均等的合併現象為「次要合併(minor merger)」。事實上,有些理論認為次要合併應該是雙超大質量黑洞最普遍的形成原因,但由於兩星系「實力」相差太多,較大的星系鮮少受到影響,使得合併後的星系看起來和一般典型星系差不多,少了可供考證的合併跡象,因此很難發掘出這類天體做為佐證。
圖/Lu, RS., Asada, K., Krichbaum, T.P. et al. A ring-like accretion structure in M87 connecting its black hole and jet. Nature616, 686–69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843-w
太空船在穹界因時間停頓而變得靜止不動這一情況在阿爾迪斯一九七六年寫的《夜裡的黑暗靈魂》(The Dark Soul of the Night)中,亦有頗為形象的描寫。恆星的引力崩塌,在羅伯特.史弗堡(Robert Silverberg)的《前往黑暗之星》(To the Dark Star, 1968)之中卻帶來另一種(雖然是假想的)危險。故事中的主人翁透過遙感裝置「親身」體驗一顆恆星引力塌陷的過程,卻發覺時空的扭曲原來可以使人的精神陷於瘋狂甚至崩潰的境地。
七○年代末的黑洞熱潮,令迪士尼(Walt Disney)的第一部科幻電影製作亦以此為題材。在一九七九年攝製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之中,太空船「帕魯明諾號」在一次意外中迷航,卻無意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天鵝號」太空船。由於「天鵝號」環繞著一個黑洞運行,船上的人因時間延長效應而衰老得很慢。這艘船的船長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怪人,他的失蹤其實是故意遠離塵世。最後,他情願把船撞向黑洞也不願重返文明。
比起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 1946-)的科幻電影,這部《黑洞》雖然投資浩大,拍來卻是平淡乏味,成績頗為令人失望。除了電影外,科幻作家艾倫.迪安.霍斯特(Alan Dean Foster, 1946-)亦根據劇本寫成的一本同名的小說。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計算,一旦有重力波經過,不同脈衝星訊號之間的相關性與脈衝星在天球上的夾角會滿足一條特定的曲線,稱為 HD 曲線(Hellings-Downs curv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以兩顆脈衝星為一組觀測單位,藉由觀測多組脈衝星的訊號、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再比較這些數據是否符合 HD 曲線,就能夠進一步推斷低頻重力波是否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重力波訊號非常微弱,用來作為陣列的脈衝星必須有非常穩定的計時條件,因此一般會選擇自轉週期在毫秒(ms)級別的毫秒脈衝星作為觀測對象。
NANOGrav 在今年 6 月發布的觀測結果就是利用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於 2020 年因結構老舊而退役)、美國的綠堤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和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 VLA)觀測 68 顆毫秒脈衝星。
他們分析了長達 15 年的觀測數據後,發現這些脈衝星訊號的相關性與 HD 曲線相當吻合,證實了低頻重力波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