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什麼是視覺經驗?

活躍星系核_96
・2014/07/07 ・386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本文由民視《科學再發現》贊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作者 / 俞欣豪(認知科學博士。目前是墨爾本 Monash 大學的研究員,專長是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

大概是因為笛卡爾的影響,有些人認為當下的感官經驗,可以完全靠著內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來理解,不需要科學方法的幫助。我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認為我們對自己的感官經驗世界,瞭解得非常少[1]。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約是一百多年前透過食品化學研究,才知道基礎味覺除了甜、酸、苦、鹹外,還有一種叫 umami (中文翻成 “鮮味”)。為什麼有一種味覺跟別的基本味覺不一樣,要透過科學研究才能發現?為什麼我們不是靠直覺就知道 umami, 跟甜味一樣,是一種吃得到的感覺?有人說 umami 太不直覺了,所以它很明顯的不能跟其它的味覺相提並論。有人說它只能算是一種生理學知識,不是真的經驗。不過不直覺不代表是錯,也許直覺會隨著知識而改變。有一天我在聽美食頻道,聽到美食評論人講起 umami 講得跟甜鹹一樣自然。也許對於愛吃,對味覺特別留意的人而言,umami 是很直覺的也說不定。至少在西方國家,umami 這個字已經越來越普及化,已經不是一個術語了。也許未來所有人都會覺得 umami 很自然…也說不定…

另一個好範例是視覺心理學有關 “運動感” 的研究。我們一直要到八零年代才真正的瞭解到運動感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 [2]。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顏色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亮度是一種是基礎視覺經驗、立體感 (stereopsis) 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形狀 [3] 也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我要是給你一顆檸檬,你同時可以感覺到它的顏色、它的亮度、它的形狀。你也知道它是立體的,因為這些感覺都是同一個視覺經驗的不同面相,可以同時存在,而且可以獨立改變。假如說這個檸檬是顯示在任天堂3DS遊戲主機上,要是我們突然關閉了三度空間顯示器的功能,視覺經驗有什麼差別?差別就是少了立體感。這個立體感是一種無法用別的感官經驗描述的經驗 [4]。

要是我把檸檬丟給你,你看到檸檬在空間裡移動,這個空間的改變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嗎?大部份的人會說它只是形體這種基礎經驗在時間上的變化,不應該算是一種基礎經驗。的確,一直到七零年代還有心理學家認為運動感只不過是空間視覺加上時間,因此不需要專門的理論。不過八零年代後我們已經很確定運動感跟顏色或是立體感一樣,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這就好比科學家發現 umami 是一種基礎味覺經驗一樣。剛剛舉的檸檬的例子,正確的描述應該是:你看到檸檬在空間裡改變位置, 你同時也看到了檸檬的運動,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感覺。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不直覺。原因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這兩種感覺很接近,而且通常同時發生。不過心理學家設計了一些巧妙的實驗,可以把它們分離出來。以下的幻象我覺得是一個好例子 [5]:

你應該可以看到粉紅色環似乎是在往順時鐘的方向連續地旋轉,淺綠色環似乎是在往逆時鐘的方向連續地旋轉 (如過你看不到旋轉的話,可以調整眼睛跟螢幕的距離)。我先強調,這是一個幻象,兩個環其實沒有在旋轉。這整個動畫只有三幕不斷的重複,在第一幕跟第二幕,淺綠色的方塊稍微往逆時鐘的方向移動一點點 (1.5 度),粉紅色的方塊稍微往順時鐘的方向移動一點點。第三幕只有黃色的背景,也就是你看到的閃光的效果。要是我拿掉第三幕,幻象就消失了,每個方塊看起來只是在震動。

那個閃光是整個幻象的關鍵,背後的原理跟神經生理學有關,我們這裡暫時不討論,把注意力集中在視覺經驗上。我們在看這個幻象的時候,到底是看到了什麼?我們看到每個方塊都在往逆時鐘或是逆時鐘的方向運動,不過我們也同時看到它們並沒有改變位置。這兩句話乍聽之下應該不能同時是對的,不過這不是一個悖論。我們談的是經驗,不是物理。依照物理的定義,運動一定要有位置的改變,不過在視覺經驗的世界裡,因為運動感跟形體視覺是同一個經驗的兩個面向,所以我們可以同時看到這兩個性質。這就好比是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檸檬是黃綠色的,也可以看到它是橢圓形的,這兩者並不抵觸。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幻象 [6]:

你應該看到一個往左下角的運動。不過你應該有注意到,你看到的其實是很多小塊的元素,每一個小塊的元素都在往不同的運動方向。我們的經驗是每個小塊元素的總和嗎?好像不是,我們除了每個小塊元素之外,還多看到了一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是往左下的 “運動感”。


我再舉一個聽起來也是直覺上不合理的現象。依照我們一般的視覺經驗 “運動” 的意義是指某個東西的運動,要是沒有看到東西,那當然看不到運動,也就是說運動這種感覺不能單獨存在,它一定要跟形體視覺共存才行。不過科學家發現,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之下,真的有可能可以感受到 “純運動感”。有些腦部受創的病人,說他們有時能感覺到運動,但感覺不到什麼東西在動,也說不出來是什麼形狀的東西在動,或是什麼顏色的東西在動。因此我們只能說他看到的就是獨立存在的運動感。最早描述這個現象的是一篇 George Riddoch 醫生在 1917 年出版的論文,因此被稱為 Riddoch 症狀。Riddoch 症狀跟所謂的盲視現象 (blindsight) 有很密切的關係 [7],有些人把它視為是盲視現象的一種。

有些人不接受這種證據,因為這種病患很罕見,我們對他們視覺經驗的瞭解很片斷,所以也許不應該太早下結論。也許這些病人也不瞭解自己的經驗,也許語言很難溝通他們的的感覺…不過有趣的是正常人在特定的情況之下,也有可能體驗這種所謂的“純運動感”。生理學家 Sigmund Exner 在 1875 年描述到,如果一個運動中的物體出現在你的視野邊緣,你也可以感覺到一種沒有形體沒有顏色的運動感 [8]。很不幸你沒有辦法立刻體驗這種感覺。這需要在實驗室裡在控制的情況之下才能做得到,不過至少原則上這是每個人都感覺得到的經驗。

你也許會問:就算我真的做這個實驗,我怎麼知道這種沒有顏色沒有形體的感覺,就是運動感?有些人甚至會說這種感覺,根據定義,就算不上是運動感。我的回答是:我們可以測試你能不能分辨運動的方向,要是可以的話,那就有很強的理由說這種感覺就是運動感了,因為這種感覺承載著讓你可以分辨運動方向的資訊。

要是你再機車一點的話也許你會再問:就算我有這種沒有顏色沒有形體的感覺,就算我可以回答運動的方向,不過那還是沒有辦法證明這種感覺有承載運動方向的資訊。也許運動的方向是沒有感覺的(也就是說是無意識的),如果我可以使用無意識的資訊來決定運動的方向,那這種感覺就不需要承載運動方向的資訊,那就不能確定這種感覺是運動感。我的回答是:在你回答運動方向前,我可以要求你評估這個沒有顏色沒有形體的感覺有多強烈。如果在強烈的時後你的回答比較正確,那我們就可以說你的回答是來自這種感覺 [9]。


我之所以特別花時間討論這個主題,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人在爭辯科學的限制,常常會有人拿感官經驗當理由:

  • 有人說當下的感官經驗,是一種不需要科學方法就可以完全理解的知識,因此科學方法不是唯一得到知識的方法。
  • 有人說科學只能觀察客觀的行為,不能觀察主觀的經驗。因此依照科學的定義,經驗就不在科學的範圍之內。
  • 有人說科學能回答有關感官經驗背後的生理學機制的問題,但這些知識是生理學知識,跟經驗本身無關。

我認為這些都是錯的。“運動感是一種跟別的視覺經驗不一樣的經驗”就是一個科學知識。它是綜合神經生理學跟心理學得到的成果,它的內涵是解釋我們經驗本身的性質,不光只是描述生理學機制。

最後我要強調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瞭解得非常少。我們有幾種視覺感覺?視覺真的是一種感覺嗎?感覺有強弱的區分嗎?這些都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認為正確地刻劃我們的感官經驗,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問題。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跟哲學家在這方面,應該能有許多有意義的合作。


  1. 類似的觀點請參考哲學家 Eric Schwitzgebel 寫的書: Perplexities of Consciousness. Daniel Dennett 的 Sweet Dreams: Philosophical Obstacles to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有討論 umami。
  2. Nakayama, K. (1985) Biological image processing: a review. Vision Research, 25, 625-660。
  3. 其實正確地說法應該是說形體視覺 (pattern vision) 是一種基礎視覺經驗. 形狀只是形體視覺的一種。
  4. 我這裡不用哲學家所說的 qualia,那是因為 qualia 這個字太籠統, 有很多不完全一致的定義。
  5. 這個幻象是 George Mather 教授設計的 two-stroke motion
  6. 詳情見 Amano et al. (2009)
  7. 參考 Zeki, S. and ffytche, D.H. (1998) The Riddoch syndromeinsights into the neurobiology of consciousness. Brain, 121, 25-45。
  8. 見 To, M.P.S., Regan, B.C., Wood, D., Mollon, J.D. (2011) Vision out of the corner of the eye. Vision Research, 51, 203-214。
  9. 有些人說我這種討論是在做哲學,不是在做科學。其實這些是有關盲視現象的科學文獻裡很常見的討論,有些人說 “xxx 是在做哲學,不是在做科學”,那些人只是不知道科學家在做什麼,或是不知道哲學家在做什麼。

—————————–

延伸科學再發現@科技大觀園

更多內容也可以上科技大觀園搜尋「知覺」,或每週六上午8點收看民視53台科學再發現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1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找出品酒的「底層邏輯」——我們的身體如何品出酒品的獨特感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0/27 ・123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由 財政部國庫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注意到了嗎?在品酒時,品酒師不會一口乾,而是充分觀察、品嚐後才會下肚。這些動作可不是單純裝模作樣,而是有科學根據的。品酒有五個基本動作:觀察、搖晃、聞、啜飲與漱口、吞嚥,究竟我們的感官跟大腦是怎麼接收酒的訊號呢?

從最簡單的「嗅覺」開始,酒杯湊近口鼻、進入口腔,我們可以聞到「外部」和「內部」的香氣。外部指的就是用鼻子聞到的香氣,是先穿越鼻孔到達嗅上皮組織,形成我們所熟悉的正鼻嗅覺。而內部呢?那些已經在我們嘴巴裡的酒液,會走鼻咽和後鼻孔這條路,最終到達嗅覺粘膜。即使這口酒已經被喝下去,只要輕輕呼口氣,也依然能「聞」到酒味。

圖/giphy

另外,口鼻之間的通道,也就是鼻咽,在吞嚥的過程中會關閉,所以在吞嚥時會有一種「味道好像弱掉了」的錯覺,但其實只是你暫時無法靠鼻間的任何通道呼吸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品酒師會要把酒液含在嘴巴裡漱口,甚至還會打開嘴巴吸一口氣。

緊接在嗅覺之後的「味覺」,則是重頭戲!食物進到嘴巴,溶解在唾液中,啟動了味覺受器。人類可以透過味蕾的受器感受到「鹹、酸、苦、甜、鮮」五種味道。不過,也有部分的人不喜歡酒的原因,正是因為味覺。美國賓州大學農學院過去研究發現,人體中的苦味受體來自基因 TAS2R13 和 TAS2R38,辣椒素受體則來自基因 TRPV1。因此不同的基因表現,影響著人們對這兩種味道的感受,也決定了他們的攝取喜好。

圖/giphy

講完了嗅覺和味覺,別忘了品酒前的「觀察」。事實上,人們對風味的知覺基礎,來自多重感官的整合。當我們在觀看一杯酒的色澤和濁度時,大腦已經在默默「品嚐」它了。就像是望梅止渴、看到好吃的大餐肚子就先餓了起來。

除上述提到的「身體」感官,其實喝酒的時段、溫度、聲音、順序也會影響我們「心裡」的感受。但話說回來,在品酒前,最重要的應是選擇安全以及衛生的酒品來源,就是要慎選合法的販售業者,並挑選標示內容清晰、完整的酒品。

財政部自 2003 年起委託專業執行機構共同推動「優質酒類認證」制度,從原料、製程、品管、後續追蹤等層層把關,最後通過優質酒類認證技術委員會審查的酒品,才能被授予使用 W 字型認證標誌。因此,選購有 W 認證標誌的優質酒品,可以讓我們在品飲時更加安心!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 廣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84 篇文章 ・ 295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為何讓人難以忍受?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10/22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朱家瑩/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員

想像一下當你聽到手指甲刮著黑板產生的摩擦聲,或者是拿著叉子摩擦著不鏽鋼碗的聲音,抑或是小孩的哭叫聲,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甚至是情緒爆炸、只想要遠離現場呢?這些讓人不適的聲音,是有其特有的聲學特質?或是其他緣故呢?

想像一下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圖/Pexels

不是尖銳、高頻音就刺耳,而是流淌在你我血液的祖先智慧

一般認為,令人不適的聲音是因為刺耳的高頻聲,尤其像是手指甲刮黑板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其中那種「ㄍㄧ ㄍㄧ ㄍㄧ」的聲音,似乎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

然而,Halpern、Blake 和 Hillenbrand(1986)這三位研究者對於這個現象感到好奇,因此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 [1],他們將那些令人不適聲音(如:刮金屬或石板的聲音)中的高頻音減弱。

結果顯示,即使減弱尖銳的高頻聲音,受試者仍然感到不適,因而主張尖銳的高頻音並不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接續 Halpern 等人在企圖尋求答案時,意外發現刮黑板的聲音頻譜圖跟靈長類猴子的警告叫聲非常相似,因而大膽推測這個不適感並非高頻音造成的,而是源於人類祖先的記憶。

人類對特定頻率區間的聲音感知最敏感,加上跨感官的連結,讓人聽到某些音就不適

可惜,到底是不是來自老祖先的智慧傳承,這點未獲得後續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Kumar 等人(2008)進一步以聲學分析探究是否是因特定頻率導致聆聽的不適感時,發現聲音中涵蓋 2500-5500 赫茲這個頻率區間的聲學頻率似乎特別容易引起聽者的不適感 [2]

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圖/Pexels

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感知上最為強烈,同時也具有最高的能量,因此使得聽覺系統特別對這些頻率的聲音敏感。

但是,我們平常聊天談話中也涵蓋了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除了頻率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造成對某些聲音的不適感呢?

Ro 等人(2013)發現當聽到聲音時,聲音進入大腦的聽覺皮質同時,會傳遞訊號到觸覺感官系統,啟動了觸覺感官,讓聽者聽到聲音時,「感覺」到自己的皮膚彷彿被指甲刮的刺痛感 [3]

聽聲音會啟動身體觸覺感官系統並非只存在刮黑板這類聲音,有些人在聽到音樂聲,像是聽到低音貝斯的聲音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也在震動,甚至感受到皮膚的不適感 [4、5]

也許因為這個跨感官的訊號傳遞,讓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出現不適的感受,才會讓聽者對於這些聲音感到不適。

當感知到令人不適的聲音,杏仁核會依據習得經驗,決定是否啟動保護機制!

Zald 與 Pardo(2002)發現當聽到讓人感到不適的聲音刺激時,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高度活化 [6],而杏仁核在大腦中負責掌控恐懼、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換句話說,當聲音訊息抵達杏仁核時,它會誘發情緒反應,進而導致我們做出不同行為反應 [7]

杏仁核的啟動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透過過往的經驗連結學習會對讓人不適的聲音發出警報[8] ,當聽者遇到可能危及安全的聲音時,杏仁核就會發出警報。

例如,當聽到車子緊急剎車的聲音時,這個聲音傳送到杏仁核,會進而引起我們想要逃離的反應,或者產生對駕駛者行為的憤怒反應。

由於杏仁核在聆聽這些聲音時會高度活化,Kumar 等人(2012)進一步試圖了解在聆聽令人不適的聲音時,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聲音資訊如何被傳遞到杏仁核。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聲音刺激會最先傳送到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進行聲學訊息處理和分析,解碼聲音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聽到「ㄍㄧ」的剎車聲,解碼出來的是來自汽車或者腳踏車的剎車聲。聽覺皮質處理完畢後,將資訊傳遞到杏仁核,當杏仁核接收到來自聽覺皮質的訊號後,依據這些訊息及過去經驗發出警報 [8],誘發恐懼、焦慮或憤怒等負面情緒,並可能促使進一步的行為反應,像是尖叫、摀住耳朵,或逃離現場。

舉例來說,如果是汽車的剎車聲,基於過去的經驗,可能存在危險,因此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並引發立馬逃離現場的行為舉動。

有些人基於過去的經驗,聽到汽車的剎車聲,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圖/Pexels

然而,如果解碼後的聲音是腳踏車的剎車聲,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能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危險,因此即便會觸發閃躲的動作行為,但負面情緒可能不如汽車剎車聲來的強烈,可能只會憤怒的罵騎車的人不長眼。

聽到某些聲音,讓人立馬想逃或想戰,也許這個過往的經驗是來自遠古時代祖先的傳承,但更可能是因為聽到這些聲音時,觸覺感官系統被啟動了,身體上「感覺」到不適,所以當不適的聲音再次出現時,杏仁核的活化反應就更增強,讓我們除了單純的接收到聲音之外,也產生了身體及情緒上的反應。

參考文獻

  1.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1986).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39, 77-80.
  2. Kumar, S., Forster, H. M., Bailey, P., & Griffiths, T. D. (2008). Mapping unpleasantness of sounds to their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4(6), 3810-3817.
  3. Ro, T., Ellmore, T. M., & Beauchamp, M. S. (2013). A neural link between feeling and hearing. Cerebral cortex, 23(7), 1724-1730.
  4. Koenig, L., & Ro, T. (2022). Sound Frequency Predicts the Bodily Location of Auditory-Induced Tactile Sensations in Synesthetic and Ordinary Perception. bioRxiv.
  5. Lad, D., Wilkins, A., Johnstone, E., Vuong, Q.C. (2022). Feeling the music: The feel and sound of songs attenuate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Pain, 16(5), 518-527. 
  6. Zald, D. H., & Pardo, J. V. (2002).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versive auditory stimulation. Neuroimage16(3), 746-753.
  7. LeDoux, J. E. (2000).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3(1), 155-184.
  8. Kumar, S., von Kriegstein, K., Friston, K., & Griffiths, T. D. (2012). 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1), 14184-14192.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2 篇文章 ・ 210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噗!不小心放屁了好尷尬!怎麼辦?——《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4 ・14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感官的知覺帶給我們許多體驗

我們對自己身體生理現象感到尷尬,這種感覺的來源就在於感官知覺的運作機制:一套我們大腦與外界之間的中介工具。

最明顯的感官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還有,你也可以感覺到疼痛、冷熱、時間(雖然不太準確)、加速、平穩、血液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本體感覺(對於四肢、肌肉的運動和位置的感受)。你能不盯著腳步爬樓梯嗎?那就是本體感覺。

我們得感官帶給我們感覺。圖/pexels

這些感官訊息全都被送到大腦:一個沉默的、謎樣器官,質感和斯帕姆午餐肉一樣。你永遠看不到它,它也永遠看不到你周圍的世界,但它會分析所有這些輸入的訊息,並且創造你對自我、愛戀、快樂、痛苦、羞恥、信任、恐懼、懷疑等完整感覺。

尷尬的感覺是從何而來

在公共場合聽到自己放屁會覺得不好意思?

在公共場合聽到自己放屁會覺得不好意思?圖/giphy

這種感覺是由大腦的前扣帶迴膝皮層產生的。我們尚不了解其中的機制,但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羞恥感可能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演化而來的,呈現羞恥的經典反應如臉紅、摸臉、視線向下和強制微笑,這些反應讓我們向其他人傳達訊息,表示自己明白破壞了社會常規且感到自責,因為有這樣的溝通功能進而又加強那些反應。

研究指出,表現出尷尬的人比較容易被喜歡、原諒和信任。這一定是幫助我們這種社群生物進化的有用工具,但我擔心它也會讓我們當個乖乖牌,阻礙個人獨特性發展。

感官小學堂

每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聯覺(synaesthesia)是一種不尋常的感官知覺,它使一些人能夠將音樂、字母或星期幾視為顏色。其他有聯覺的人可能會將某些景象與氣味連結起來或者使某些詞語和味道產生聯繫。有一項研究發現,約 4.4% 的人能體驗聯覺。

更令人著迷的是其他動物擁有的感官,那些我們只能夢想的感知方式。狗能藉著磁感應來感測地球磁場,而且排便時往往習慣將自己的身體沿南北向磁力線對齊,牛也一樣。有些蛇有紅外線視覺,一些蜜蜂、鳥類和魚類的視力超出我們的可見光譜,能夠仔仔細細看到紫外線波頻,這意味著牠們實際上正在體驗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顏色。像嗑了藥一樣迷幻。

註解

  • 我們確實知道大腦中不斷有微小的電子訊號滋滋作響,這些訊號透過八百六十億個稱為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與一百兆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每個神經元透過它們與多達一萬個其他神經元相連)、八千五百萬個非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來進行發送、儲存和分析。大腦每天消耗四百卡路里的熱量(占總能量消耗的20%),有趣的是,無論是全神貫注寫一本科普書籍,還是靜靜凝視燭火發呆空想,這個耗能數值都保持不變。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