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注意力、 創意、 金錢三者之間的兌換

洪朝貴
・2014/01/07 ・406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注意力、 創意、 金錢之間的 「兌換」
注意力、 創意、 金錢之間的 「兌換」

Michael Goldhaber 所寫的 「注意力經濟:網路的自然經濟」 詳細說明為何網路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貨幣。 不過被我拿來寫成文字簡報之後似乎就弱掉了——每學期課講到這裡, 就會失去學生的注意力 orz。 最近整個重做,製作出sozi 版 「注意力經濟」 簡報, 自己有許多新的領悟。 如果以 「注意力」 為核心,試圖列舉它與金錢之間或它與創意之間的關係,會發現諸如業配/置入性行銷 (embedded marketing) 、偽草根運動 (astroturfing) 、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自由軟體與自由文化等等當紅的網路現象,其實就是兩兩之間的「兌換」活動;而 Clay Shirky 所談的「認知剩餘」,其實就是扣除工作時間之後所剩下的「全民可用注意力總額」。本文簡要解釋簡報當中「兌換」那個區塊所提及的概念及案例。(在 sozi 簡報 內, 按 t 可看見頁面目次)

首先,「創意」與「金錢」之間的直接匯兌,就是「智慧財產權」一直要強調的概念。不過,因為這個概念與網路為敵—網路有利於他人竊取我的智慧財產— 勢必要節節敗退。隨著越來越多人覺醒:「位於長尾的我, 幹嘛要支持短頭的政策?」,智財權的概念將逐漸被邊緣化。

一、 注意力 v.s. 金錢

日本電車上的高密度廣告

一般正常的商業廣告 (例如購買搜尋關鍵詞,或是臉書的24種廣告選項),就是案主花錢購買潛在消費者的注意力。事實上,任何成功的網路公司,其主要商業模式都是賣廣告。另外,在日本與臺灣這兩個高度工業化、人口密集的社會裡,實體廣告的密度極高,是不是也代表著這類的國家正在從貨幣經濟走向注意力經濟呢?(請想像 「貝殼貨幣年代過渡到金屬貨幣年代」, 貝殼貶值, 金屬升值的對應場景。)如果你仍舊認為 「注意力經濟」 是一個可笑的概念,那麼最好能夠另外找到一個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

一個令人驚豔的奇特思考案例是:四川航空提供免費接駁服務, 卻能賺入上億人民幣。 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 與本文相關的其中一項, 就是四川航空看見別人沒看見的重要資源/資產: 既然本公司暫時掌握了坐在車上 (多半沒辦法做正事的) 乘客的注意力, 那就何妨在兩相情願的前提之下, 把他們的注意力賣給… 車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如果為了提高廣告效果, 而採取欺騙 「注意力提供者」 的手段, 那就會引起公憤了。 核能學會買廣告、 劉政鴻買五星報導 1 / 2… 政府買廣告不光明正大, 而是以 「業配」 的方式誤導閱聽者, 使之以為讀的是新聞, 主流媒體這種風氣讓前中時記者黃哲斌自嘲 「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 高調辭去工作。 這引發 傳播學界 「反收買、要新聞」 的呼聲, 最後終於促成修法,禁止政府進行置入性行銷(embedded marketing)。不過在商業界,「含有欺騙成份的花錢購買注意力」現象依舊存在——例如美麗灣新聞置入事件。 而在學術界,教授採購期刊版面的疑雲, 則一直沒有人出面處理。

政府與大企業也發現網路強大的力量, 所以並不以置入主流媒體為滿。 置入性行銷如果發生在意見市場的長尾 — 例如部落格與留言板 — 那就是 「偽草根運動 (astroturfing)」。 三星寫手門事件 旺中案走路工事件 微軟 XBox One 千人誇事件 都是知名案例。 中國共產黨早就僱用五毛黨製造民意力挺政府政策的假象。 劉政鴻的土皇帝逼迫公務員做網軍事件,也是偽草根運動的案例;不過這裡的「金錢 <==> 注意力」互換比較不直接。(公務員迫於縣長權勢不得不去按讚, 除了害怕考績影響年終獎金之外, 是否也還有其他考量?)

所以在這個年代,「媒體識讀」 的能力很重要, 因為如果誤信業配文、 誤信偽草根運動, 你可能不只浪費了自己保貴的注意力資產, 還同時被誤導洗腦。 特別(尤其向高中公民老師) 推薦輔大陳順孝老師的高中生媒體識讀講義 黃哲斌先生的演講稿 還有我的「謠言止於搜尋」

另一個方向 「獲取注意力之後, 可以換得金錢」最具代表性的現象,就是群眾募資(crowdfunding),而最具代表性的網站,就是 KickstarterIndeigogo。我個人覺得最有興趣、 最想付錢給提案者的,是『kickstarter modular robot』、『kickstarter modular phone』、『kickstarter Internet of things』所找到的諸多計畫。當然,為了吸引最多人的注意力, 其中絕大多數的專案都強調:伴隨專案所研發的軟體,將以自由軟體授權方式釋出。不過上面還有很多影片/音樂等等無關科技的專案—— 例如最終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紀錄片 Inocente (大推訪談中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 注意力 vs 創意

我在多年前解釋「作品要創用CC釋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的時候,就已指出:分享創意, 可以換取注意力。提出 「開放原始碼」一詞的 Eric S. Raymond 指出:在富足的社會裡, 分享禮物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大約也是這個意思。 除了自由軟體界之外,還有許多分享 音樂/音效畫作相片 的社群或網站。另一個相反的方向「吸引大眾注意力,可以獲得創意」正好描述了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 現象。維基百科跟 OpenStreetMap 都提出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願景,於是大家開始貢獻創意。直接徵求創意的 OpenIdeo InnoCentive 更是 眾多群眾外包案例當中的代表典範。

其實這兩個方向好像也不能說是相反,而是有些專案比較適合從「創作者」的觀點來理解;另一些專案則比較適合從「提案者」的觀點來理解。當你換個觀點來理解上述專案時,會發現:重要的自由軟體計畫也會吸引來程式高手(所以也算是群眾外包);維基百科裡,頻繁貢獻的一些大大也很受尊重(所以也算是「分享創意,換取注意力」)。翻譯各國部落格文章的全球之聲好像從兩個觀點去看都很合適。

三、 注意力 vs 隱私

順帶一提的是另一個重要的趨勢:網路時代隱私的流失。兩年前已經寫過「注意力匱乏」 之下的隱私流失一文,從「注意力稀有」的觀點解釋隱私流失的原因:(1)為了爭取別人有限的注意力,我們有意識地出賣自己的隱私(2)因為自己的注意力瀕臨破產,導致自己的隱私無意識地流失。Mark Zuckerberg 的姊姊 Randi 不滿私人相片被轉貼,更說明了臉書隱私設定規則的複雜。再加上 FB 隱私規則日趨寬鬆,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隨時注意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更別提每遇政策改變就回頭更改舊資料的隱私設定。此外,在真正私密通訊的場合,採用具有加密功能的自由軟體是終極解;不過這太麻煩了(浪費好多注意力),所以一般人的隱私越來越不保。

四、 視注意力為個人/企業/社會的重要資產

如果注意力經濟真的是網路時代最重要的經濟現象,那麼「注意力」就是一種極重要的資產。不過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個資產包含著完全不同的兩大區塊:上面談的,多半是 「我的名聲」,也就是存放在別人腦海裡的印象/ 別人對我的注意力。 「隱私」 的(2)所談的,則是「我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如果 「祖克柏定律(Zuckerberg’s Law)」(每年網友所分享的訊息將會是前一年的兩倍)是真的,如果你在 FB 上從來就只加不刪朋友,那麼你真的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像我一樣刪減朋友, 避免注意力破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如何善用大眾整體有限的注意力,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扣除工作時間之後所剩下的「全民可用注意力總額」正是 Clay Shirky 在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一書當中所說的認知剩餘。如果 Michael Goldhaber 所說的「注意力經濟勢將取代工業時代的貨幣經濟」是事實,那麼一個洞視網路現象、有遠見的社會,不應該再迷信即將過時的金錢經濟指標。(請再次想像 「貝殼貨幣年代過渡到金屬貨幣年代」,貝殼貶值,金屬升值的對應場景。)真正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追求的,變成是:(1)在既有的金錢/工作體制下,有許多工作量除了產生表格與數字績效之外,並沒有真實的意義。如何減少員工浪費在這上面的注意力?(2)用什麼機制鼓勵那些被釋放出來的注意力(失業者、 無薪假者、 工時減少者)把他們的認知剩餘投入真正能夠改進社會(同時能夠順便協助企業組織自身提升形象)的活動?

不見得是總統才有能力做這兩件事。例如從大學到小學的各級校長所掌握的(內是師生/外是社會)注意力資源,讓他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即使只是一家小公司,如果改以注意力經濟的角度思考,可能自身都會受益。不要忘記:我們身處於一個「位於長尾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一位 prosumer;順網路者昌,逆網路者亡」的有趣年代。

如果您同意網路世界將無可避免地變成生活的重要部分,那麼我們最好選擇一個能夠自然符合這個世界的經濟定律。這部新的定律和舊的經濟學者所教的,或是「資訊年代」 所帶來的想像,極不相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今日的稀有財——也就是注意力。注意力經濟有它自己一套財富原則,有它自己一套階級區分—明星 v.s. 粉絲—以及它自己的一套財產原則。這一切都將令它與工業時代的貨幣經濟格格不入;卻又勢將取代工業時代的貨幣經濟。最能夠適應這個新典範的人,將是最成功的人。
Michael Goldhaber

 

(本文轉載自 資訊人權貴ㄓ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洪朝貴
4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獨佔先「機」?無人機如何改變全球戰爭與經濟版圖?
PanSci_96
・2024/08/26 ・23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現代戰爭中,無人機的角色越來越不可忽視。從俄烏戰爭到中東衝突,無人機已經從戰場的輔助工具,逐步成為戰術的核心力量。例如,伊朗對以色列的空襲,以及胡塞組織在紅海對美軍的攻擊,無人機的身影隨處可見。這些無人機不僅成本低廉,還具有驚人的靈活性,從偵查、干擾到實施精確打擊,它們的功能無所不包。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舉例來說,在 2024 年 4 月伊朗對以色列的空襲中,伊朗發射了 170 架無人機與數百枚導彈。雖然以色列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絕大部分攻擊,但一枚防空導彈的成本往往是無人機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同樣的情況發生在 2023 年底,胡塞組織利用僅需 2000 美元的無人機攻擊美國驅逐艦,而美軍為了防禦,使用了造價高達 200 萬美元的標準型導彈。這些數字顯示出,在不對稱作戰中,無人機的高性價比給傳統武器帶來了巨大挑戰。

這樣的發展讓各國紛紛投入無人機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美國的「地獄計劃」(Hellscape)便是其中之一。該計劃將數千艘無人潛艇、無人水面艦和無人機投放到台灣海峽,藉此增加中國艦隊登陸台灣的難度,並將整個海峽變成「地獄」。此外,美國也在研發無人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透過無人機在前方吸引敵方飛彈,保護戰機的安全。

台灣的無人機發展之路

那麼,台灣在這股無人機浪潮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軍印太司令部的新司令塞繆爾‧帕帕羅四星上將表示,美國正計畫打造「地獄計劃」,一旦中國朝台灣發動進攻,美國將派出數千艘無人潛艇、無人水面艦和無人機,封鎖台灣海峽。這樣的防禦策略突顯了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

儘管台灣尚未完全掌握無人機技術的核心,但政府已意識到其重要性。2023 年底,經濟部成立了無人機產業發展專案辦公室,目標是讓台灣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並在 2030 年達到 400 億元的產值。這項計畫無疑展示出台灣在無人機產業上雄心勃勃的願景。

台灣力推無人機產業,2030 年目標 400 億元產值。圖/envato

無人機技術的核心:通訊

要掌握無人機,首先要掌握的是其通訊技術。無人機的發展歷史顯示,通訊技術的突破是其成長的關鍵之一。早期的無人機僅能進行簡單的視距內操作(VLOS),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無人機已經可以進行超視距操作(BVLOS),這大大提升了它們的戰術應用範圍。

大疆是中國無人機技術的領導者,其發展的 2.4G 高清圖傳影像系統「Lightbridge」便是無人機技術的重大突破。這一系統能夠將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即時傳回給操作員,並維持一定的解析度與低延遲。這意味著無人機不再僅僅依賴肉眼操控,而是能夠進行更遠距離、更精確的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2.4GHz 的頻段雖然穿透力強,但也面臨頻率擁擠的問題,容易受到干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代無人機開始使用 5.8GHz 頻段。這一頻段雖然傳輸距離較短,但資料傳輸速度更快,抗干擾能力也更強。在這兩個頻段之間,大疆開發的 OcuSync 2.0 技術能夠自動切換,確保始終使用最佳的訊號頻段,提供穩定的飛行控制和圖像傳輸。

這些技術上的突破使得無人機在戰場上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例如,無人機不僅能進行偵查和打擊,還可以通過蜂群技術同時發動多點攻擊,擾亂敵方的防空系統。無人機之間的通訊技術也發展迅速,無論是表演性的燈光秀,還是軍事上的蜂群作戰,無人機都展現出極大的應用潛力。

反無人機系統的崛起

無人機的迅速發展同樣引發了反制無人機技術的需求。反無人機系統(C-UAS)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軟殺與硬殺。軟殺主要是針對無人機的通訊進行干擾,利用無線電干擾槍發射強大訊號覆蓋 2.4GHz 和 5.8GHz 頻段,使無人機失去控制。而硬殺則是直接摧毀無人機,例如使用火力攻擊或網子捕捉。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的教授格拉‧維斯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透過無人機的飛行軌跡來追蹤操作員的位置。由於無人機的動作會隨著通訊信號的強弱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用深度學習模型來分析,從而反推出操作者的位置。這一技術目前的準確率已經達到 7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美國的軍工企業開發了一款名為「路跑者 M」(Roadrunner-M)的自殺無人機。這款無人機不僅能像飛彈一樣追蹤目標,還能在完成任務後自動返航進行回收,降低了作戰成本。

台灣無人機產業的未來

台灣無人機具潛力,兼具軍事與災害通訊用途。圖/envato

儘管台灣無人機產業的起步較晚,但政府和產業界已經意識到其巨大的潛力。無人機不僅僅是一種武器,它還可以成為通訊網路的關鍵節點。例如,雷虎科技的 T-400 無人機不僅用於軍事,也正與中華電信合作,將無人機作為訊號中繼站,在災害發生時提供通訊支持。

隨著 5G、B5G 及 6G 的發展,無人機將成為未來通訊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國家安全,更涉及到未來的數位基礎建設。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民用領域,無人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未來有望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一個重要支柱。

總而言之,無人機技術正在改變戰場生態,而台灣也正在積極參與這場技術革命。隨著更多資源的投入,台灣有機會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無人機的發展並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競賽,還是一場關乎國家安全與經濟未來的戰略賽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 Wi-Fi、WLAN、802.11:網路通信的差異與演進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21 ・77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到咖啡廳或其他公共場所,打開筆電坐下來後,通常的第一句話都是「請問這裡有 Wi-Fi 嗎?」。

沒除了 4G、5G 行動通信以外,Wi-Fi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上網方式。那麼,Wi-Fi 到底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來解釋一下幾個常見的名詞:Wi-Fi、WLAN、802.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或許都聽過這些詞,特別是 Wi-Fi,但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LAN 是 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的意思。通常指的是像一間網咖這樣的範圍。而 WLAN 就是 Wireless LAN,無線區域網路,這是現在的主流用法。而 802.11,則是專門針對區域網路中無線部分的技術標準。而 Wi-Fi 呢,則可以看作是 802.11 這個技術標準的口語化說法。而 Wi-Fi 的 logo 一黑一白,與太極圖非常相似並非巧合,其 logo 衍生自太極圖,就是想取其相容於任何設備、平台,不管在哪裡都能順利連上網的意象。

有人說 Wi-Fi 在現代已經像空氣、陽光、水和電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除了 Wi-Fi 我們還介紹 MIMO 這個關鍵技術,如果對更多技術細節感興趣,或是想聽聽像 Bluetooth 是以國王名字命名的科技小故事,都歡迎在留言告訴我們,期待與你們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科技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電磁波全揭秘:了解頻帶、頻寬、頻率和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13 ・67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先前我們介紹了多位為通信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現在,我們要深入探討無線通信的技術層面。

無線通信,顧名思義不像傳統的電話或電報那樣需要一條實體的線路來傳遞信號。但這些信號並非憑空傳遞,它們依賴的正是電磁波。

電磁波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從微波爐、手機到基地台,這些設備都會發射電磁波。但其實即使沒有這些科技裝置,電磁波依然存在於我們周圍。什麼意思呢?答案就是:當我們白天走到戶外,看到的光,它其實也是電磁波的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希望大家掌握了這些電磁波、頻帶、頻寬等基礎知識後,未來在閱讀相關的電信新聞時更加了解他們提到的術語,以及各種縮寫。以後無論是科技發展的動態還是市場新技術,都能更有概念地理解。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