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長得高攸關選票—《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13/11/18 ・259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6 ・六年級

書封_漫遊者文化EV1002R怪咖心理學巴西雨林的原住民把高個兒和財富、權力、參與儀式、生育力聯想在一起;心理學家發現,高大的業務員比矮個兒的業績好;反過來,受試者評估陌生人的身高,也隨著他們認定的身份不同而改變。

幾千年前,和比較高的人在一起有演化上的優勢,因為他們的體型在採集食物與抵禦敵人方面都比較有利。如今高度雖然已經沒有任何體型上的優勢,31 但是過去的想法仍深植腦中,我們還是會把高個兒和成功聯想在一起。這是一種錯誤卻很有說服力的觀感,影響廣及許多層面。

心理學家雷斯理.瑪代爾(Leslie Martel)與亨利.比勒(Henry Biller)要求學生針對高度不同的男子評估他們心理與身體上的諸多特質,並在著作《身高與污名》(Stature and Stigma)中揭露研究結果。書中提到男性與女性都認為身高不到五呎五的男性比較不正面、不安全、不陽剛、不成功、不能幹。連我們使用的言語也反映了身高的重要,我們稱備受尊崇的人為「大人物」,是我們「景仰」的對象。沒錢時,我們說現金「短缺」。

即使在浪漫與婚姻的世界裡,尺寸大小也很重要。利物浦大學的演化心理學家教授鄧巴(Dunbar)與同事一起分析四千多位健康波蘭男性於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九年間接受強制健檢的資料,32 他們發現膝下無子的男性比有子嗣的男性約矮三公分。唯一的例外是一九三○年代出生的男性。鄧巴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在二次戰後剛好進入婚姻市場,那時的單身男性較少,女性選擇有限。

這種成婚與身高之間的關聯似乎舉世皆然。一九六○年代,美國范德堡大學的人類學家湯瑪斯.葛雷格(Thomas Gregor)到巴西中部的熱愛雨林區和孟希納古人(Mehinaku)一起居住。33 即使在這裡,高度還是很重要。孟希納古人認為高個兒有魅力,大家尊稱他們是「wekepei」,矮個子則被貶為「peritsi」,這字和「itsi」押韻,意指陽具。他們比較會把高個兒和財富、權力、參與儀式、生育力聯想在一起。葛雷格發現,男性愈高,接觸的女性愈多。三位最高男子交往過的女子數和七位最矮男子交往的女子數相同。

身高對職業也很重要嗎?似乎是如此。一九四○年代,心理學家發現,高大的業務員比矮個兒的業績好。一九八○年的調查顯示,美國《財星》五百大企業的執行長中,有一半的人身高至少有六呎。《應用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最近的研究顯示,在職場上,每一吋身高都很重要。34 佛羅里達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提莫西.賈奇(Timothy Judge)與同事丹尼爾.蓋伯(Daniel Cable)分析四份追蹤受試者一生的研究資料,他們仔細檢視這些人的個性、身高、智商與收入。賈奇鎖定身高與收入的關係時發現,比平均身高每高一吋相當於每年多賺789美元,所以六呎高的人每年比能力相當但身高五呎五的同事多賺4734美元。以三十年的職場生涯做複利計算,高個子比矮個子同事多賺數十萬美元。

政治界也受到嚴格的檢視,美國四十三任總統中,只有五位低於平均身高,而且上次選出低於平均身高的總統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五呎七吋的威廉.麥金利總統〔William McKinley〕於一八九六年接任,媒體稱他「小男孩」)。多數總統都比平均身高高好幾吋,雷根身高六呎一,老布希和柯林頓都是六呎二。另外也有證據顯示,有些候選人瞭解身高對選民的重要,他們會刻意善用這個優勢。一九八八年的總統大選辯論中,老布希刻意拉長和邁克.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握手的時間,這顯然是布希競選團隊總幹事精心策劃的結果,為的是讓大家清楚看到布希比較高。

地位與身高的心理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只認為高大的人比較能幹,也認為能幹的人比較高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發現某些好萊塢明星的高度不到平均身高時往往會很驚訝的原因。例如,達斯汀.霍夫曼只有五呎五,瑪丹娜也只有五呎四。www.celebheights.com是專門探討名人真實身高的網站(副標:「在好萊塢矮人國裡,穿矮子樂的矮冬瓜稱王」),他們常派身高已知的人站到名人身邊合影,藉此判斷名人的高度。作家雷夫.凱斯(Ralph Keyes)在著作《人生高度》(The Height of Your Life)中推測很多演員不高的原因,他認為很多比較矮的人需要培養鮮明的人格特質,以顯示他們的強大,克服身高的劣勢。

這個關聯衍生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身份地位的改變會讓人對高度做出不同的判斷。昆士蘭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威爾森(Paul Wilson)率先以科學實驗探討這個奇怪的現象。35 他介紹一位學者給不同班的學生認識,請學生評估他的高度。威爾森在學生不知情下,改變每次介紹的方式。有一次他告訴全班這個人也是大家的同學,第二次他說他是講師,第三次變副教授,最後一次變成教授。結果學生評估的身高隨著他們認定的身份不同而改變。當大家把他當成學生時,大家覺得他身高五呎八吋。當他是講師時,身高多了一吋。變成副教授時,又多一吋。變成教授時,大家認為他有六呎高。

一九六○年加州大學的哈洛.卡薩姜(Harold Kassarjian)問三千位選民在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中會選甘迺迪還是尼克森,以及他們認為他們兩人誰比較高。36 事實上,甘迺迪比尼克森高一吋,但選民的看法卻不是這樣。尼克森的支持者中,有42%表示尼克森比較高,甘迺迪支持者中只有23%認為尼克森比較高。一九九○年代初期,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菲利普.海恩(Philip Higham)與威廉.卡門(William Carment)做了另一個更深入的實驗。37 海恩與卡門請選民在大選前後評估三大政黨黨魁的高度(布萊恩.穆羅尼〔Brian Mulroney〕、約翰.透納〔John Turner〕、艾德.鮑德本特〔Ed Broadbent〕)。穆羅尼贏得大選,選後他的身高多了半吋。透納與鮑德本特選輸後,身高分別縮了半吋與一吋半。

我想知道這種效果能不能用來衡量選前大家對政治人物地位的觀感,所以二○○一年,我和《每日電訊報》的科普類編輯羅傑.海飛德合作,做了一項特別的政治民調。38 我們請一千位有代表性的樣本選民評估英國兩大政黨黨魁的身高。根據兩大政黨總部所發佈的資料,當時工黨與保守黨的黨魁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與威廉.海格(William Hague)都是六呎高,但選民的看法卻不是這樣。

我們的結果呼應一九六○年代卡薩姜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選民評估支持與反對的領導人時會有偏誤。工黨支持者認為布萊爾超過五呎九的比例比保守黨支持者多出許多。同樣的,保守黨支持者認為海格超過五呎九的比例也比工黨支持者高出許多。簡單地說,支持者覺得他們認同的候選人比較高。但是我們的身高民調可以預估大選結果嗎?覺得布萊爾不到男性平均身高五呎九的選民只有35%,但是覺得海格不滿五呎九的選民卻有64%。所以選民認為布萊爾比較高,而海格是矮冬瓜。

二○○一年大選的結果如何呢?

布萊爾的工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摘自《怪咖心理學》,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怎麼樣才算身高矮小?留意兒童生長激素缺乏,及重要發育觀念提醒
careonline_96
・2023/09/24 ・23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是一位 13 歲的國中女生,來就診的時候身高只有 134 公分,體重 27 公斤,非常瘦小,第二性徵也沒有發育[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林昭旭醫師分享,「進一步檢查發現她是生長激素缺乏症,骨齡是 10 歲 6 個月,且性荷爾蒙也沒有分泌[2]。」經過半年的追蹤,她依然沒有長高,於是開始遵照專業醫師的指示並適當使用藥物後,順利達到理想的身高。

很多因素會對成年身高造成影響,包括營養狀態、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3]等。林醫師說明,一般而言,男生大概是 9 到 14 歲、女生大概是 8 到 13 歲會發育第二性徵[4],如:男生的睪丸、陰莖會變大,女生的初經來潮、胸部會變大[5]。在發育過程中,通常身高會快速成長,直到骨骼生長板完全癒合,達到成年身高。

隨著整體營養狀況改善,現在小孩的發育時間會比過去提前。林昭旭醫師指出,「很多家長可能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認為女生會長高到 16、17 歲,男生會長高到 18 歲,不過現在的兒童可能提早發育,也會提早結束[6]。」

身高過於矮小,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照顧者要定期紀錄生長曲線,才能提早發現身高矮小的狀況,把握治療時機。林昭旭醫師解釋,目前對於身高矮小的定義有兩個,第一個是長得很矮,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7]。第二個就是成長速率緩慢,6 歲以上的男生或女生,一年長高不到 4 公分[8]

生長激素缺乏影響成年身高

生長激素是影響兒童身高的重要賀爾蒙,林昭旭醫師說:「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能夠刺激骨骼生長[9]。如果遇到身高矮小的兒童都要留意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

懷疑生長激素缺乏時,會先幫患者抽血,並作骨齡 X 光檢查。根據臨床經驗與觀察,林醫師提到,通常會發現患者 IGF-1 偏低[10],且骨齡有落後的現象。

為了確定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會安排住院進行生長激素刺激測驗[11]。林昭旭醫師說明,我們體內的生長激素是脈衝式分泌,因此得藉由藥物刺激,評估生長激素能否正常分泌。若發現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病人可諮詢專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與治療。

貼心小提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請務必維持均衡營養、規律運動[12]、與充足睡眠[13],要盡量避免甜食[14],以免影響生長速度。

記得要定期紀錄身高,如果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15],便須特別留意。林昭旭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的第二性徵太早發育,像是男生的睪丸變大、女生的胸部變大[16],也要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經過詳細檢查與專科醫師的評估,若確認生長激素缺乏症、沒有腦部病灶、且經過追蹤都沒有長高,面對治療藥物選擇時,充分地跟開立藥物的專科醫師進行討論。林昭旭醫師提醒,在骨骼生長板癒合之後,便沒辦法再長高,請務必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把握治療時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輝瑞大藥廠提供)

PP-UNP-TWN-0090-202308

參考資料

  1.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案例資料
  2.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案例資料
  3.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child-growth.org.tw)(Access date:2023.09.04)
  4. 淺談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國泰綜合醫院,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0-2-1.pdf
  5. Abreu AP, Kaiser UB. Pubertal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6;4(3):254-264. doi:10.1016/S2213-8587(15)00418-0
  6. 醫師受訪時分享的臨床觀察訊息
  7. 基層醫學 ; 21卷12期 (2006 / 12 / 25) , P359 – 366,
    https://www.mmh.org.tw/taitam/famme/old%20website/failure%20to%20thrive.pdf
  8. Diagnostic approach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hort stature – UpToDate
  9. Brinkman JE, Tariq MA, Leavitt L, et al. Physiology, Growth Hormone.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82141/ (Access date: 29th, August, 2023)
  10. Ibba A, Corrias F, Guzzetti C, et al. IGF1 for the diagnosis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appraisal. Endocr Connect. 2020;9(11):1095-1102.
  11.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須知:GH stimulation test.pdf (cgmh.org.tw)
  12. Cappa, M et al. “Neuroregulation of growth hormone during exercise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21 Suppl 2 (2000): S125-8.
  13. Chaput, Jean-Philipp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early years (0-4 years).” BMC public health vol. 17,Suppl 5 855. 20 Nov. 2017, doi:10.1186/s12889-017-4850-2
  14. Coldwell SE, Oswald TK, Reed DR. A marker of growth differs between adolescents with high vs. low sugar preference. Physiol Behav. 2009;96(4-5):574-580. doi:10.1016/j.physbeh.2008.12.010
  15. 基層醫學 ; 21卷12期 (2006 / 12 / 25) , P359 – 366,https://www.mmh.org.tw/taitam/famme/old%20website/failure%20to%20thrive.pdf
  16. 淺談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40-2-1.pdf
careonline_96
421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如何增進夫妻感情?答案比你想像中簡單——《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6/01 ・398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怎樣才能讓夫妻的感情加溫且長長久久?研究證實,只要夫妻一起玩障礙競賽就會大有幫助! 

實驗證明:墜入愛河可能比想像中簡單

一九八○年代末期,麻州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與同仁刊登廣告,招募自願者參與一項罕見的實驗,探討第六感有沒有可能存在。他們安排互不相識的男女同時抵達實驗室,經歷一段特別的流程。研究人員解釋,兩位受測者做心電感應測試以前,必須先做默契培養練習。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花點時間凝視對方的眼睛,然後再把他們帶到不同的房間,讓其中一人看幾張簡單的照片,請另一人用感應的方式猜測那些照片的性質。

研究結束後,萊爾德觀察他的資料,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心電感應力。他覺得失望嗎?一點也不。事實上,這個研究和心電感應無關,所謂的心電感應測試只是一個幌子,他們的目的是想做愛情心理研究。

心電感應測驗只是一個幌子,實際上是為了研究人們的「愛情心理」。 圖/envato

很多人認為墜入愛河是很複雜的事,視外表、個性、默契、機會等複雜的因素混合而定。不過,萊爾德有另一番看法,他懷疑這種獨特神祕的感覺可能很直接了當,或許有可能用幾個小心安排的時間點製造出來。他的假設很簡單,從日常生活即可明顯看出,相愛的人會花不少時間凝視彼此的雙眼。萊爾德想知道反過來是否也成立:讓兩人彼此凝視一會兒,是不是也有可能產生愛意?

一般而言,盯著陌生人瞧,頂多讓人覺得很怪或不禮貌,所以萊爾德必須編出可信的理由,讓人可以彼此凝視更久,所以他才會想出用心電感應測試做為幌子。受測者在不知情下凝視彼此的雙眼,那行為看起來就像他們覺得彼此有魅力一樣,萊爾德覺得這樣就足以激發愛意了。

假心電感應測試結束後,萊爾德請所有受測者評估他們對實驗伙伴有多少愛戀的感覺。驚人的是,資料證明萊爾德想得沒錯,受測者果然對新認識的伙伴有好感,覺得對方有吸引力。

這研究變成了解感情心理的一種創新方式。根據這種觀點, 不僅我們的想法與感覺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行動的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感覺。

萊爾德發現長時間凝視對方,也有機率增加彼此好感度。 圖/envato

增加新奇感,可以增加對彼此的吸引力

萊爾德不是唯一探索如何用這種方式幫助研究人員更了解人心運作的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艾隆與同仁做的另一個研究顯示,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讓夫妻變得更親近。感情的發展一開始通常充滿興奮,愛戀的雙方都很享受和新伙伴一起體驗生活的新鮮感。

但是快轉二十年後,往往會出現全然不同的情況,雙方都很熟悉彼此,生活變得平淡無奇。同樣的餐廳、同樣的度假地點、同樣的交談。雖然熟悉感令人放心,也讓人覺得無聊,不太可能讓人再像以往一樣怦然心動。

艾隆心想,如果凝視彼此的雙眼可以讓人產生愛意,讓老夫老妻這麼做,是不是也能讓他們感受到戀愛時期的興奮感,幫他們重燃愛火。也就是說,打破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做點新奇好玩的事,也可以讓他們覺得彼此更有吸引嗎?在最初的實驗中,艾隆刊登報紙廣告,徵求夫妻參與實驗,探討「影響婚姻關係的因素」。

如何增加生活新奇感?一起玩障礙賽就好!

自願受測者到達實驗室時,他們就請每對夫妻做一份有關婚姻關係的問卷,並隨機把他們分成兩組。之後研究人員搬開所有桌椅,鋪上健身房用的墊子,開始做下一階段的研究。

研究人員給其中一半的夫妻一卷魔鬼氈,告訴他們即將參與一個比較奇怪的遊戲。如果那對夫妻一聽到說明就雙眼為之一亮,會心相視,研究人員就馬上拿走魔鬼氈,請他們離開。至於留下來的人,研究人員用魔鬼氈把一人的右手腕和配偶的左手腕綁在一起,也把他們的左右腳踝綁在一起。

研究人員忍住哼唱萊諾‧李奇〈Stuck On You〉(譯註:直譯是「黏上你」,亦即「戀上你」)一曲的衝動,在房間的中央放一個一米高的泡棉障礙,給每對夫妻一個大枕頭。每對夫妻都必須趴在地上,爬過障礙,到房間的另一端,再轉頭爬回障礙,再次跨過它,回到起點。

為了讓過程更有趣,他們必須隨時把枕頭夾在兩人身體之間(不准用手掌、手臂或牙齒),必須在六十秒內完成。為了不讓任一組失望,研究人員請受測者都拿下手錶(「我們不希望手錶在混亂中刮傷了」),假裝每個人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他們叫另一組的夫妻做比較平常的事,給其中一人一顆球, 請他趴下來,把球滾到房間中央,讓他的配偶在房間的另一邊觀看。球滾到中央時,兩人再交換角色,由另一人把球滾回起點。

研究人員假設多數夫妻不會有很多機會一起爬過泡棉障礙, 所以那經驗應該滿新奇有趣的,那是給他們機會一起達成目標,並從罕見的新觀點觀看彼此。概念上來說,這就像他們初次見面時,比較令人興奮的經驗。相反的,另一組是對照組,他們做的事情比較平凡無奇,也沒有合作效果。

實驗結束後,他們請所有夫妻填寫幾份問卷(其中包括一份名稱很不浪漫的問卷〈浪漫愛情徵狀核對表〉),評估的項目包括配偶讓他們「心動」與「滿心歡喜」的程度。誠如預期,爬過大型泡棉障礙的夫妻對彼此的愛意比完成滾球任務的夫妻還深。只花幾分鐘一起做新奇有趣的活動,似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新奇的體驗(障礙賽),就可以幫助夫妻加深感情。圖/envato

在上述結果的鼓勵下,艾隆與研究團隊又重複了一次實驗, 不過這次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婚姻的滿意度。研究結束時, 研究人員拍下每對夫妻閒聊下次假期規畫或如何裝修家裡的影片,然後請另一組研究人員觀察影片,仔細計算影片裡夫妻任一人反對對方的次數。結果顯示,綁魔鬼氈的夫妻做出較多的正面評論。

艾隆的研究再次證明,我們的行為會大幅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感覺。就像凝視陌生人可以讓雙方互相產生吸引力一樣,進行和熱戀時期有關的活動,也可以幫人重新點燃過去的熱情。

根據這個研究,想要常保感情的熱度,可能只要靠一卷魔鬼氈、一大塊泡棉障礙和開放的心胸就夠了。

同場加映:了解對方想要什麼

最近我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網路調查,探討浪漫舉動的心理。我和作家瑞秋‧阿姆斯壯(Rachael Armstrong)合作設計一份問卷,裡面列了許多不同的浪漫敘述,例如「另一半辛苦工作一天後,幫他放滿一盆溫熱的洗澡水」、「對方感到冷時,脫下自己的外套幫他披上」、「突然帶另一半去某個刺激的地方共度週末」。

那份調查總共吸引一千五百多位來自英美的網友完成問卷,研究結果有助於透露浪漫背後不為人知的心理。女人常抱怨男人不夠浪漫,但調查結果也確認她們的懷疑嗎? 

我們請女性閱讀那份清單,指出他們的伴侶多常做那些浪漫舉動,結果頗令人失望。55% 的女性表示,她們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後,另一半從來沒幫她們放過洗澡水。45% 表示她們覺得冷時,另一半從來沒脫下外套讓她們禦寒。53% 表示另一半從來沒有突然帶她們去度意外的週末。這些客觀的數據證實了長久以來女性覺得男性不夠浪漫的抱怨,但是這些失望數據可能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在另一部份的調查中,我們請男性受訪者閱讀浪漫清單,用一到十來評分他們做任一舉動時,女性覺得有多浪漫。我們也請女性受訪者用一到十評分,如果另一半做任一浪漫舉動時,她們覺得有多浪漫。結果顯示,連最簡單的舉動男性都會大幅低估它的浪漫程度。

例如,只有 11% 的男性覺得「告訴她,她是你見過最棒的女人」非常浪漫,但有 25%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同樣的,只有 8% 的男性覺得「女人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很浪漫,但有 22%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幾乎每一項浪漫舉動都得出同樣的結果,這顯示男性不願做浪漫的舉動可能不是因為懶惰或不體貼,而是因為他們低估了女性對浪漫舉動的觀感。

那份調查的結果也透露了女性覺得最浪漫與最不浪漫的舉動,剛好可以為有心求愛的男性提供一點指南。以下列出十大浪漫舉動,以及認為那舉動非常浪漫(給十分)的女性比率: 

1. 蒙上她的眼,給她一個驚喜(40%)。
2. 突然帶她到某個地方共度意外週末(40%)。
3. 為她寫首歌或寫一首詩(28%)。
4. 告訴她,她是你遇過最棒的女人(25%)。
5. 她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22%)。
6. 傳給她一則浪漫簡訊或電子郵件,或在家裡留一張浪漫的紙條(22%)。
7. 幫她準備床前早餐(22%)。
8. 她感到冷時,脫下外套幫她披上(18%)。
9. 送一大束花或一盒巧克力到她上班的地方(16%)。
10. 幫她把最愛的音樂編集在一起(12%)。

有趣的是,有逃離現實與意外驚喜的舉動最受女性青睞,之後是反映體貼的舉動,明顯偏物質享樂的舉動則殿後。科學證明,關於浪漫,最重要的或許是心意。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3

4
1

文字

分享

3
4
1
如何不做出後悔的決定?短暫轉移注意力,讓潛意識幫助你——《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5/30 ・280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通常如何做決定?

使用潛意識思考理論,為複雜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決定;不想讓自己後悔,就積極把握任何的機會。

做比較不重要的決策時,我總覺得考慮所有利弊是有益的,不過,做重要的決策時⋯⋯則應該由潛意識、大腦內的某處決定。 ——佛洛伊德

想像老闆告訴你,他覺得你們辦公室看起來沒什麼藝術氣息,想請你幫他買一幅看來要價不斐的現代藝術印刷品來妝點牆面。你穿上外套,開車去藝廊,發現他們只剩次頁所示的四幅印刷品。你如何做決定?

老闆叫你買畫,這 4 幅你選哪一幅?圖/《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一種可能是根據老闆的個性、公司的形象、目前辦公室的裝潢,思考每幅畫作的利弊。又或者,你可以相信直覺,挑選你「覺得」適合的作品。你也可以根據最近的研究, 依賴不同的技巧,幫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什麼是「潛意識思考理論」?

幾年前,心理學家狄克斯特霍斯與柴格.凡歐登(Zeger van Olden)用同樣的海報挑選流程,做了一個特別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們請受測者進實驗室裡看五張海報,用三種技巧中的一種幫他們挑選最喜歡的一張;他們請第一組研究每張海報約一分半鐘,列出他們喜歡與不喜歡每一張的主因,仔細分析他們的想法,再挑選最喜歡的那張。他們叫第二組大略看一下海報後,就從五張裡挑出最喜歡的一張。他們讓第三組迅速瞄過海報,請他們花五分鐘解困難的字謎,然後再讓受測者迅速瞄一次海報,之後就做決定。

做完決策後,他們請所有受測者評估他們喜歡五張海報的程度。

實驗中,研究人員用三種方法幫助受測者找出最喜歡的畫作。 圖/envato

每個人都做了選擇與評估後,實驗者做出前所未有的慷慨決定,把每個人最喜歡的那張海報當成禮物送給受測者,以感謝他們參與研究。等每個人拿著禮物準備離開實驗室時,實驗者不經意地向每個人要電話,宣稱萬一資料儲存有問題或是需要重做實驗時,可以聯絡他們。

假設你參與研究,研究人員又告訴你,因為怕硬碟出問題, 需要你的電話,這表示他們一定在打什麼主意。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實驗還沒結束,未來他們會打電話給你。打電話的形式可能有好幾種,你的電話可能半夜響起,市調員問你願不願意參與有關肥皂的調查;又或者,你可能接到一通電話,那人聲稱自己是你長期失聯的朋友,問你想不想見面;也有可能,就像本例中發生的,研究團隊打電話來問好,問你還喜歡那張海報嗎。

實驗完後一個月,研究人員聯絡受測者,問他們對海報的滿意度,要多少錢才願意割愛出售。當初在實驗室裡剛選好海報時,仔細思考過每幅海報的利弊才做決定的人,都確定他們做了正確的選擇,事實上,他們比另外兩組的人還要確定。不過,一個月後,情況完全不同了。花時間解字謎後才選海報的人反而最滿意他們的選擇,他們要求的割愛價格也比其他兩組高出許多。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電訪受測者,發現他們對自己的決定出現不同的看法。 圖/envato

你可能會主張,這類研究做的選擇不像我們真實生活做的選擇那麼複雜。事實上,研究人員做了很多實驗,他們一再獲得同樣的奇怪效果。不管是決定租哪間公寓、買哪輛車、或是投資哪檔股票——先看過選擇,然後忙著動腦處理困難的問題,之後再做決定,往往可以做出比較好的決策。

為什麼會這樣?狄克斯特霍斯與凡歐登認為,這和掌握潛意識的力量有關。當你必須從差別不大的選擇中做決定時,大腦意識很擅長用理性、清醒的方式研判情況,做出最佳選擇。

不過, 大腦同一時間能思索的事實與數字量有限,所以事情一複雜,大腦意識就不是那麼靈通了,它不會觀看全局,只鎖定最明顯的要素。相反的,潛意識比較擅長處理生活中常見的複雜決策。給它一點時間,它就會慢慢地考慮所有因素,最後做出比較平衡的決定。狄克斯特霍斯與凡歐登為這種效果所做的解釋,就是所謂的「潛意識思考理論」(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這理論主張,做複雜的決策時應該尋求中庸之道,為一個議題想太多或是太快做決定時,結果一樣糟。重點在於知道需要決定什麼,然後轉移你的大腦意識,讓潛意識來思考。怎麼做才能讓潛意識思考這個問題呢?就像我們在提升創意那個單元裡看到的,有一種技巧是讓大腦意識忙著處理其他困難的事,例如解字謎或每隔三倒數數字。

在做重要的決定前先解字謎,當然不是確保你不會反悔的唯一方法。事實上,根據其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更快的方法可以讓你不會反悔。

世上沒有後悔藥,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人們不會後悔嗎? 圖/envato

真的有讓人不後悔的方法嗎?

康乃爾大學的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研究後悔心理已經超過十年,他的研究結果相當耐人尋味。他的研究大多是叫人回顧人生並說出他們最大的遺憾。約 75% 的受訪者後悔沒做某件事,前三名分別是在學校不夠用功、沒有把握某個重要機會、沒有多陪陪親人與朋友。相反的,只有 25% 的人後悔做了某件事,例如入錯行、嫁錯郎(娶錯人)、或是在錯誤的時間點有了孩子。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要看已發生的事有什麼負面後果比較容易。你選錯行,所以你陷在討厭的工作裡動彈不得。你很年輕時就有小孩,所以無法隨性地和朋友出遊。你和不適合的人結婚, 經常爭吵。負面後果是已知的,後悔的程度雖大,畢竟還是有限。

但是,如果事情沒發生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突然間,可能的正面效益近乎無限大,如果你當初接下那份工作,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當初勇敢約心儀的對象,或是在校時多念點書,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些情況下,你的後悔程度只受想像力的限制而已。

季洛維奇的有趣研究也驗證了十七世紀美國詩人惠蒂爾的一番話,惠蒂爾說:「在言語或筆墨所能表達的悲傷話語中,最可悲的莫過於:『要是⋯⋯就好了!』」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3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