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喬納山.羅(Jonathan Loh)
在未來四十年內,將會發生一件事,不僅會改變我們物種的歷史,更會改變演化本身。我們也許不知道這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但到二○五二年時,我們將會完全了解,這已經發生了。像這樣的事件以前發生過兩次,但發生的方式不一樣,第三次也還是不一樣。
在描述過去這些事件,以及未來事件時,我將使用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的比喻。這棵樹的外圍分枝會偶而且突然地開花,而且開得十分壯觀。 在過去,這種開花情況已經發生過兩次,上一次開在它外圍無數分枝的其中一枝的頂端。第一次開花發生在五億五千萬年前,當時,所有多細胞有機體剛剛展開演化過程,第二次則是人類多元文化的開始,時間在七萬到八萬年前。第三次開花即將在這棵生命之樹的外圍邊緣開始,將會導致新的多元演化。
想像一下,把地球歷史濃縮成一年。地球在大約四十五億年前,凝結了從太陽表面噴出的熱塵和氣體而成形;我們把這個時間稱之為一月一日零點(00:00)。接著,地球開始冷卻。大約在三月的時候,第一批生命出現了,但一直到十一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都是單細胞的。到了十一月中旬,單細胞生命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笫一個多細胞生命形式,這被稱作「埃迪卡拉紀動物群」(Ediacaran fauna)。
第一次開花
埃迪卡拉只持續了幾天時間,接著,在十一月十八日就被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給吹跑了:這是指演化活動突然大量出現,產生了很多新的生命形式,這種大規模的演化是之前未曾有過的。有著極其複雜度的奇異生命體出現了。很多有著堅硬的甲殼,以及擁有無堅不摧的武器。演化的武器競賽就此展開。到了十一月二十日早晨,一切都過去了。第一次開花期結束了,但所有生命體從那時候起,就一直按照當時的基本藍圖來進行演化。
生命之樹繼續長出枝葉和成長,產生新的物種,失去一些舊的,這持續了大約五億多年。接著,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傍晚,一次不尋常、空前的事件發生了。這根特別的外圍樹枝 ──幾百萬根樹枝中的其中一枝──外表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雖然牠屬於一個很大的哺乳動物物種,但絕對不是其中體形最大,也不是跑的最快,更沒有擁有最厚的甲殼或最厲害的武器。但牠卻開始說話了。在那根樹枝上的這個物種,就是我們,因為我們擁有這項傑出和獨一無二的創新──語言──結果,生命之樹開始了第二次繁茂的開花期。
第二次開花
現代人類最初在二十萬年前左右出現,當時已經是這個地球年的最終時刻了。人類語言是如何或何時演化的,並不知道。一開始也許只是手勢,而不是聲音。但一旦固定了,就會形成一種全新模式的演化──文化演化。文化演化的形態和物種類似,都是經由突變、遺傳傳輸和選擇來進行。文化的傳輸並不是透過父母身體的DNA傳給後代,而是透過行為學習,從某一個體傳到另一個體。透過語言,這樣的傳輸變得極其容易。
今天,全世界大約有七千種語言,每一種都可以被用來表達不同的文化。這些語言代表文化之樹最外圍的樹枝,但另外還有很多已經消失的語言,它們的樹枝在長出來之後不久就枯死了。跟物種一樣,某些語言可以被分類成好幾個家族,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卻又各自獨立。
生物與文化演化之間的最大差別,就是速度。生物演化很慢,文化演化則很快速,所以在一生當中是可以見得到的。另一個差別是,在不同語言之間會出現借用的情況。借用語言,就等於不同物種之間交換遺傳物質,但這是大部分生命體無法作到的。
雖然語言起源的日期並不知道,但幾乎可以確定是在七萬到八萬年前。當時,全球人口大約是十萬個個人,大部分都居住在非洲大陸。在這時候,也就是最後冰河期的中葉,大約就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二十三點五十二分左右,人們開始移出非洲,逐漸分散到亞洲各地,沿著海岸線移動,同時沿著河谷向上游遷移。他們的後代子孫成功橫渡東南亞大陸和澳洲之間的海峽,時間大約在四萬到六萬年前。其他的則向北移動進入歐洲,或是經由地峽進入美洲。人類最後一次的大規模遷移並不是在陸地,而是在太平洋,人類最後終於在一千年前抵達紐西蘭,或者,就在半夜前的七秒鐘。
人類分散到全球各地後,這些移民就形成小小的孤立團體,生活在一起,並且把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傳承下去。文化演化引發數千種的地方變異,最後導致了人類語言和文化的廣大多樣性。這是生命之樹第二次開花,就是文化大爆發。
滅絕
多樣化通常會伴隨著減絕。至少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全球物種多樣化突然大量減少,時間分別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和十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和二十六日。在十二月十二日,大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九六%的物種都絕種了。在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六千五百萬年前,最後一次大滅絕造成恐龍的滅絕。不過,在每次大滅絕之後,生物多樣性很快就會恢復,甚至超越之前的物種最高數量。
今天,我們就站在第六次大滅絕的邊緣。但這一次,我們喪失了文化和生物多樣性。全世界一半人口只使用二十五種語言中的其中一種,剩下的七千種語言中,其中大約一半的語言,每一種的使用者都不超過一萬人。
語言會消失,是因為這些語言的使用者,不是死亡,就是更常見的,改而去使用第二種語言,在不到幾個世代之後,就忘掉了他們原來的母語。而隨著他們語言的消失,他們的文化也跟著沒落。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全球化、移民、現代通訊,或者,有時是受到了壓迫。
生物─文化多樣性的喪失,似乎不可能會在二○五二年之前逆轉。然而,在生物─文化多樣性減少的同時,我相信,另一種快速多樣性,將會從生命之樹邊緣的一根語言樹枝裡迸發出來。這種語言將不會是英文,也不是中文,而是一種很近代的語言,是被發明出來的一種:電腦語言將會引發第三次開花。
第三次開花
這將不會是工程師用來寫軟體時使用的那種電腦語言。這將會是電腦用來寫它們自己的程式時使用的語言。在寫這樣的程式時,使用的是造成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的相同的演化運算法則。
基本原則是,一部電腦,可以給它一個目標和初步的程式,讓它可以運作。這部電腦接著就會把程式複製好幾遍,把亂數變化引進到編碼中。它會運作新一代的程式,選擇運作得最好的程式,淘汰其他的。這樣的循環不斷重複,一遍又一遍,直到它產生出一個程式,可以滿足最初的目標。當然,在生物或文化演化中,是沒有終極目標的;也不會有數位演化。程式的選擇將由廣大的應用程式市場來決定。
因為效率愈來愈高,電腦編寫的程式將開始取代人類寫的程式,接著,電腦設計的電腦將取代人類設計的電腦。最後,人類將無法完全了解電腦是如何運作的了。到了二○五二年,電腦已經進化出人工智慧,甚至已經有了人工意識。最初,電腦依靠人類來把它們製造出來,並供應它們電力,但這些將逐漸由電腦來完成。大多數人類將會歡迎電腦科技如此蓬勃發展,因為它將提供極其不平凡的新應用程式,會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或更富裕。
電腦編寫程式的快速多樣化,已經開始,但一直要到二○五二年才會成熟。生命之樹的新樹枝將由眾多程式組成,就如同較舊的樹枝由眾多物種或語言組成,但它們的形式或功能還不清楚。人類文化是透過模因(meme,傳承文化資訊的單位)來傳播:想法可以從一個人複製給另一個人。模因類似於文化的基因,但是寄居在意識中而非細胞裡。電腦文化生存在人類意識之外,從這部電腦傳輸到另一部電腦。我建議,把這種傳輸的基本單位叫作exeme(executable meme,可執行的模因),數位的模因或基因的相似體。
因此,我們將來面對的,將會是這樣的未來:在其中,兩個古老的演化多樣化將會逐漸衰減,而一種新的演化則正在升起。這不是我們在意識中策劃的或想要的,只是,這就好像我們人類老祖先選擇說話,或是我們的單細胞祖先選擇演化成多細胞物種。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演化,單純是因為某種根本上的創新促成大規模的演化多樣化。這會把我們帶到那兒去?我們能夠控制電腦文化嗎?或者,電腦將來看待人類,會像我們現在看待其他物種那樣嗎:有趣,有用處,甚至是必要的,但基本上卻只是低等的生命形式?
喬納山.羅(英國人,一九六三年出生)是動物學家,專門研究生物與文化多樣化的監測與保育。他是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名譽研究員,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顧問。
摘自《2052》,由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