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暖化,預測發生沿海洪災、內陸乾旱對耕地的損害並危及全球糧食儲量,充斥著新聞版面。但這些都是對未來的推斷,科學家對於氣候變遷對農業已經造成的衝擊所知不多。一項新的研究為這塊未知的領域帶來些曙光。
史丹佛的農業學家David Lobell說:「令人沮喪的是,大多研究都在回答未來的問題,而且每個人都認為氣候變遷是未來的事。這不是我們必須預測並預防的事,而是已經發生,並且現在該設法解決的事。」
Lobell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全球玉米、小麥、稻米、大豆於1980年到2008年間的紀錄。這四種作物占全球人口卡路里來源的75%。藉著降雨和溫度的歷史氣候資料,科學家建立出氣候模式趨勢,控制季節變因,最後將這資料和每年的農作紀錄合併。他們還建立出假設沒有暖化發生時的趨勢,並比較兩組間的差異。
和沒有暖化的情況相比,全球的玉米及小麥產量各減少了3.8%及5.5%,稻米及大豆則維持相當的產量。但這趨勢受區域性影響;和其他地區相比,美加地區的產量看來不因氣候變遷而減少。這結果與全球氣候變遷組織(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資料吻合,美東地區不知什麼原因,暖化程度並不及世界上其他區域。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氣溫趨勢區域性差異甚大,還有它如何影響農作收成。相反地,降雨則不對農作有如此大的影響。雖然新的科技和農耕技術提昇了整體的產量,但Lobell強調,技術精進的速度跟不上暖化。研究估計,上升1℃,會減少高緯度以外地區農作產量的10%。
農業及能源經濟學家John Reilly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趣且值得討論,但結論並不這麼使人信服。因為仍有許多可能影響農業產量趨勢的細節和變因,並未被考慮進去;包括農作市價、栽種的緯度及不同耕作技術的優勢。Reilly指出,IPCC預期農作物會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使農作物有生長優勢。但Lobell認為,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帶給農作物的生長優勢,已經到達極限,現在暖化本身會損害收穫。
Lobell 的下一步是在那些氣候溫度變化最大的區域內,研究農人如何調整農耕技術應付氣候變遷,還有哪些技術改良的效果最好。
資料來源:ScienceNews: Climate Change Already Hurting Agriculture [5 May 2011]
其他報導:NatureNews: Climate change curbs crops [5 Ma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