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以椰子濾淨水資源

thisbigcity城事
・2013/03/09 ・63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椰子能及時止渴,但是否能同時提供潔淨穩定的水源?研究機構RTI對椰子深具信心,又獲得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贊助,致力開發低成本廢水過濾系統,以處理開發中國家衛生不佳問題,這項新技術的神奇關鍵在於椰糠,亦即椰子移除外殼後留下的粉末,可用來分離與淨化水中的有機質。

廢水通過椰糖製成的生物濾網時,會留下懸浮固體物質,有機質會成為椰糠內微生物的食物,這項流程可移除家庭廢水九成固體物質及病原體,過濾後的水質可灌溉作物或直接回流環境。

椰糠一大優點在於相當耐久,每半年才需更換一次,且每天成本不到兩美分,就足以供應單人所需用水;此外,污泥可分解用過的椰糠,產生具有養分的土壤添加物,能促進水土保持,也對保水有益;過濾裝置體積很小,故很適合高人口的都會區。

RTI水資源與衛生專家羅賓斯表示,這項技術落實最大障礙為貧困社區是否願意支付成本。

他表示,「這些居民所得極低,糧食、居住、用水等項目都得爭搶微薄資源,要說服人們花錢處理廢水並不容易」。

不過羅賓斯認為,椰糠生物濾水器仍有投資吸引力,因為成本比人工濕地等其他淨水方式便宜30%,故預計在2013年進入商業市場。

作者:Kyla MandelGreen Futures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組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照片來源:qnr
轉載自 This Big City 城事

文章難易度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一定吃過「越王頭」!關於椰子的二三事──《吃出堅果的學問》
時報出版_96
・2016/05/17 ・177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在熱帶旅遊城市的大街小巷,常能見到叫賣新鮮椰子的商店或攤販。這些椰子大都從樹上採摘下來不久,飽滿、光滑、青綠泛黃。烈日炎炎,口乾舌燥,這時若來一個椰子,喝上幾口鮮甜清爽的椰汁,該是何等幸福!要是當場取飲椰汁則更有趣:水果攤老闆會俐落地拿起大刀劈開一層厚厚的果殼。從橫切面上看,果殼外圍綠色部分最薄,為外果皮;往內是纖維質的中果皮,俗稱椰棕,這部分最厚。用力剝下中、外果皮,便露出帶有三個洞、乾燥堅硬的內果皮。
吃出堅果的學問(第132頁)

恐怖名字其來有自

西晉文學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一書,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區系植物志。書中提及一事:林邑王曾與越王有怨,於是派遣俠客刺殺越王,得手後將越王的首級懸掛在樹上,沒想到越王的首級竟化成了一顆果子。林邑王命人剖開這果子,喝掉裡面的汁液,並把果殼當杯子用來飲酒。據說遇刺時,越王是喝了酒的,所以他的頭顱化成的果子其漿如酒般香醇。從此,南國人紛紛仿效林邑王,飲用這種果子的漿汁,並用殼來盛放食物,而「越王頭」也成了椰子的中文別名。

這就是關於椰子來歷最「血腥」的傳說。這個傳說的真假討論暫且擱下,但故事本身卻是十分生動而準確地刻畫了椰子的關鍵特徵、主要用途和分布區域:身為喬木,椰殼似顱骨,一側猶如人面,內含甘甜如酒之漿液,既可飲食又可作器皿,遍布南方,廣受喜愛。

認真追溯一下,椰子的英文名為「Coconut」,源於十六世紀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詞彙「Coco」,意指「頭」或「腦殼」。拋開食用價值不說,椰子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它形似人腦的古怪內殼—椰殼(內果皮)近基部有三個凹陷的萌發孔,極像一個米色的人類顱骨,或是一張搞笑的猴臉。這三個洞其實是萌發孔,種子萌發時,會從其中一個未封閉的洞口伸出幼葉。老闆只需在此孔上輕捅一刀,插進吸管,顧客就能立刻享用甘涼無比的椰汁了。

椰子全身都是寶

喝完椰汁,可別立刻丟掉椰殼,那簡直是暴殄天物。作為高級饕客,我們應當把可愛的「笑臉」遞給老闆,他便又操刀劈開內果皮,再從外果皮上取下一塊,斜向削平一端,用作「小勺」挖椰肉—貼在椰殼內表皮上的白色胚乳。胚乳層(椰肉)內裝有富含養料的乳狀汁液,即我們飲用的椰汁。挖起胚乳時,還能看到胚乳背面緊貼一片薄薄的深色種皮。而種子最重要的部位—胚,則低調地長在與萌發孔相對的一側。種皮、胚乳、漿液和胚,共同構成了椰子的種子。因此,椰子是最特別的核果之一,我們食用的是它的種子。

吃出堅果的學問(第124頁)

喝完椰汁、吃罷椰肉,剩下硬邦邦的內果皮是否就無用處了?答案當然是:不!難道內果皮也能吃?這個嘛……別什麼都往吃的方向想。中果皮厚厚的纖維可以製成毛刷、草席、地毯、纜繩、麻袋等;而抗冷耐熱的椰殼則可以做成各種器皿和工藝品,或製成能有效去除汙漬的優質活性碳,還可做成特殊樂器。要是在劇院那種聚音效果好的場地,擊打半個椰子殼就能產生類似馬群奔跑的蹄聲。乾燥的椰殼是製作椰胡和板胡的原材料,亦是一種菲律賓傳統舞蹈的伴奏樂器。

這還不算完,就連軍事應用方面,也有椰子的一份功勞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海岸放哨員收到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約翰.甘迺迪之命令,從索羅門群島前往一艘魚雷艦的失事地點救助傷亡船員。那時物資條件艱難,缺乏紙張,放哨員便把失事魚雷艦的情況寫在椰子殼內側,再用獨木舟向外傳遞。後來,這個刻有重要消息的椰子殼便一直被擺在總統桌上,如今已被甘迺迪博物館收藏。

JFK_PT-109_Coconut
當初刻有重要訊息的椰子,現改作為鎮紙。圖/wikipedia

而懂得椰子好處的又豈止我們人類。澳大利亞學者曾發現在印度尼西亞的峇里島海域有種章魚,居然會利用椰殼來防禦敵人和掩護自己,這是已知的第一例無脊椎動物懂得利用工具的發現。


正封_(小)

 

 

 

本書由植物學角度出發,融合飲食歷史與文化,趣談十六種日常堅果,從其樣貌特性、營養價值、食用方式等,帶你看透堅果身世,遍嘗「仁」生百味!《吃出堅果的學問》,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以椰子濾淨水資源
thisbigcity城事
・2013/03/09 ・63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椰子能及時止渴,但是否能同時提供潔淨穩定的水源?研究機構RTI對椰子深具信心,又獲得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贊助,致力開發低成本廢水過濾系統,以處理開發中國家衛生不佳問題,這項新技術的神奇關鍵在於椰糠,亦即椰子移除外殼後留下的粉末,可用來分離與淨化水中的有機質。

廢水通過椰糖製成的生物濾網時,會留下懸浮固體物質,有機質會成為椰糠內微生物的食物,這項流程可移除家庭廢水九成固體物質及病原體,過濾後的水質可灌溉作物或直接回流環境。

椰糠一大優點在於相當耐久,每半年才需更換一次,且每天成本不到兩美分,就足以供應單人所需用水;此外,污泥可分解用過的椰糠,產生具有養分的土壤添加物,能促進水土保持,也對保水有益;過濾裝置體積很小,故很適合高人口的都會區。

RTI水資源與衛生專家羅賓斯表示,這項技術落實最大障礙為貧困社區是否願意支付成本。

他表示,「這些居民所得極低,糧食、居住、用水等項目都得爭搶微薄資源,要說服人們花錢處理廢水並不容易」。

不過羅賓斯認為,椰糠生物濾水器仍有投資吸引力,因為成本比人工濕地等其他淨水方式便宜30%,故預計在2013年進入商業市場。

作者:Kyla MandelGreen Futures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組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照片來源:qnr
轉載自 This Big City 城事

文章難易度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巴黎嘗試藻類淨水
thisbigcity城事
・2012/09/24 ・60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5 ・九年級

作者:Roger EastGreen Futures

法國巴黎一大片公寓的廢水裡,藻類快速增生,聽來或許可怕,但現居洛杉磯的企業家艾可貝里(Riggs Eckelberry)熱愛藻類,在他眼中,這反倒是三方皆贏的智慧方案。這些藻類培育在建築物屋頂與側邊的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可減少污染物的密閉容器),使用來自廁所的污水,藻類即可淨化廢水,同時吸引二氧化碳,且藻類增生過程中會產生熱能,用來為居民保暖。

這不只是回收廢水現有熱能的熱轉換系統,也比捕捉生質沼氣的流程更複雜,其中最具新意的項目,即為直接從反應器收集熱能,這正是艾可貝里口中「都市藻園」之美,可運用藻類熱能高轉換率做為能源,他開設的OriginOil公司即為藻類生質燃料先驅,聲稱所得熱能比沼氣多1.5倍至4倍。

這項技術或許不太適合小規模實施,但艾可貝里深信,此舉能協助大片公寓製造暖氣,OriginOil估算,若建築物採光面積超過四千平方公尺,建置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的競爭力將與太陽能板相當。

測試地之所以選擇法國巴黎,是因為專案由OriginOil及創投夥伴Ennesys合作,也符合官方目標,法國政府要求至2020年時,所有新建築都必須成為能源淨產出單位,並設置自然淨水設備。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團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照片來源:Guillaume Cattiaux 

轉載自 城事 This Big City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以椰子濾淨水資源
thisbigcity城事
・2013/03/09 ・63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椰子能及時止渴,但是否能同時提供潔淨穩定的水源?研究機構RTI對椰子深具信心,又獲得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贊助,致力開發低成本廢水過濾系統,以處理開發中國家衛生不佳問題,這項新技術的神奇關鍵在於椰糠,亦即椰子移除外殼後留下的粉末,可用來分離與淨化水中的有機質。

廢水通過椰糖製成的生物濾網時,會留下懸浮固體物質,有機質會成為椰糠內微生物的食物,這項流程可移除家庭廢水九成固體物質及病原體,過濾後的水質可灌溉作物或直接回流環境。

椰糠一大優點在於相當耐久,每半年才需更換一次,且每天成本不到兩美分,就足以供應單人所需用水;此外,污泥可分解用過的椰糠,產生具有養分的土壤添加物,能促進水土保持,也對保水有益;過濾裝置體積很小,故很適合高人口的都會區。

RTI水資源與衛生專家羅賓斯表示,這項技術落實最大障礙為貧困社區是否願意支付成本。

他表示,「這些居民所得極低,糧食、居住、用水等項目都得爭搶微薄資源,要說服人們花錢處理廢水並不容易」。

不過羅賓斯認為,椰糠生物濾水器仍有投資吸引力,因為成本比人工濕地等其他淨水方式便宜30%,故預計在2013年進入商業市場。

作者:Kyla MandelGreen Futures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組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照片來源:qnr
轉載自 This Big City 城事

文章難易度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毛料衣服可能污染全球海洋
陸子鈞
・2011/11/28 ・94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研究發現,洗一次尼龍毛衣會有近2000段合成纖維在你眼睛無法察覺下悄悄流入水中。這些合成纖維會通過廢水處理廠,排入海中。雖然仍不清楚這些微米級的合成纖維是否會造成污染,但環境科學家認為,對海洋生物有潛在傷害。

微米級的合成纖維當然不屬於海洋環境中的一部分。舉例來說,大太平洋垃圾帶中的大型塑膠,會逐漸分解成微米級的小碎片。都柏林大學的生態學家Mark Browne提到,微小的塑膠纖維出現在海灘上,不過沒有科學家就全球尺度探討這項問題。

因此,Browne的研究團隊遠赴六大洲,從18處海灘收集砂的樣本。而研究人員全都穿著天然纖維衣物,避免樣本中參有自己衣服上掉落的合成纖維。回到實驗室後,他們費上好大一番功夫,將砂和塑膠纖維分開,另外再從濾紙上拔出纖維。化學分析的結果顯示,有將近80%的纖維片段,由聚酯或丙烯酸製成,是常見的紡織材料。

18處海灘無一倖免,全都含有這些顏色鮮豔的合成纖維。每一瓢砂(250毫升)含有至少兩段纖維,甚至多達31段!含有最多纖維的沙灘,人口密度最高,暗示著纖維可能來自城市。

城市帶來污水,研究團隊認為塑膠纖維隨著污水排入海中。在廢水污泥放置的區域,塑膠纖維數量相對更多。而污泥中的纖維主要也是聚酯或丙烯酸,就跟海灘的樣本一樣。

最後,研究團隊想了解合成纖維是如何進入污水的。推測衣服和毛毯的可能性很高,因此他們收購了成堆的合成纖維毛毯、羊毛衫和襯衫,還花上數個月佔用三部家用洗衣機。研究團隊收集洗衣機的廢水和濾網上的棉絮,發現每次洗衣都會流出上百段纖維。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環境科學及科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合成纖維毛衣在寒冷的冬天或許很舒服,但它的纖維或許對海洋環境而言是則壞消息。其他研究也發現,海洋中微米級的塑膠碎片會吸收像是DDT之類的汙染物質。Browne的研究也發現,濾食性的淡菜會攝入微小的塑膠碎片,這些碎片會進入血管甚至細胞中。如果微米級的合成纖維也和塑膠碎片一樣,那麼它們最終將回到人類的餐盤中。

目前沒有纖維碎片傷害海洋生物的直接證據,但Browne認為這值得投入研究。他表示,紡織品、洗衣機還有污水處理系統必須開始尋找辦法避免這些纖維流入海中。減少使用合成纖維,或者加強過濾效果也許是個方向。

資料來源:ScienceNow: Laundry Lint Pollutes the World’s Oceans [21 October 2011]

所有討論 2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