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視覺設計覺巧妙連結北門、松山走讀範圍,並將鐵道路線如同血脈貫穿兩地。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趕在酷暑來臨前夕,於5月28日舉辦「從北門到松山—臺北鐵道探源走讀」全日走讀,並與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共同合作,全程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並保障10位聽障人士名額,讓走讀精神傳遞給更多不同族群。
這條路徑從臺北車站沿著忠孝西路步行至北門古城門,再抵達位於市民大道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劃分為上半場、下半場活動,循著消隱、迂迴的舊時鐵道紋理,仍可見臺北城區在清代、日本和國民政府各代政權的想像與變造下,彼此交融或覆寫的地景。這條由西向東推進的路線,也見證了臺北市的近代產業發展脈絡。
上半場:歷代臺北車站與周遭的城市空間
作為臺北市門戶的臺北車站,經歷四次變遷,從歷代臺北車站、縱貫鐵道及周遭空間的關係,可探索臺北市百年來的發展。初代臺北車站名為「臺北火車碼頭」,為清代所建,位於大稻埕,兼具水陸運輸的功能,是一座棚架結構車站,由於遺跡現已不存,推測舊址位於今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附近。
日人接收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主導的鐵道建設之後,便著手新建、改良路線, 1901年,因應縱貫線規劃與市區改正而興築的第二代臺北車站落成啟用,稱為「臺北停車場」,地點約在今日臺北車站隔街之處。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以臺北作為主場,吸引各地人潮湧入臺北車站,曾創下單日約9萬人次的紀錄,當時步出車站,一側斜對面即是華麗氣派的西式飯店「臺灣鐵道旅館」(毀於1945年臺北大空襲,現址為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店),而車站大門面朝表町通(今館前路),一路直行到底,便會抵達「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1908年縱貫鐵道全線通車,為臺灣近代化的關鍵,鐵道從早期著重的軍事國防功能,進一步串聯貿易、產業和觀光的需求。例如當時由官方建設、鐵道部直營的鐵道旅館,完工於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前夕,飯店由裡而外富麗奢華之至,為政商名流行旅下榻首選。有別於位在大稻埕淡水河岸的初代臺北車站為功能獨立的建築物,日人在規劃車站與縱貫鐵道時,已納入都市計畫概念,將周遭的城市空間機能連結起來。
為了因應臺北日益增加的運量,日人將臺北車站原地改建成現代風格的水泥建築,於1941年完工,為第三代臺北車站,並且沿用至戰後。往東移地興建的第四代臺北車站於1989年啟用,即今日的臺北車站。
臺灣海路交通管理中樞
日本領臺初期,即在市區改正計畫下,拆除清代建造的臺北城牆垣,並於城牆原址新闢寬闊的現代化道路,稱為「三線路」,其中「北三線路」即今日的忠孝西路。在這條路上除了臺北驛、臺灣鐵道旅館之外,尚有「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大阪商船掌握日本內地與臺灣本島之間的航路,戰後原建物曾供臺灣航業、公路局等交通運輸單位使用,現則轉型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一旁老舊的城中消防大樓,原址曾是日治臺北第一高樓「本町消防詰所」,昔時消防人員會登樓望遠,確認火災發生的地點。
曾經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如今已經成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三井倉庫見證了日本時代以來臺北車站周遭的變化。
移地重組保存的「三井倉庫」,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持有的空間,其利用鐵道運輸之便,將取自臺灣各地的豐饒物產入庫。三井倉庫是北三線路上第一棟紅磚造街屋,見證臺北走向現代都市規劃的過程。
位於北門南側的「臺北郵便局」,曾是日治臺灣最重要的郵政和電信機關,原為三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戰後建築外觀幾經變造,留下不同時代的痕跡。2016年北門高架橋拆除後,沉寂高架橋下的諸多地景漸次浮現,這些原在時光中各自落定的塵埃,也逐步連成繁浩的星圖。
從日治時代「臺北郵便局」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臺北北門郵局」。
下半場:臺北鐵道工場 西向東發展的臺北近代產業史
臺北機廠的演變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機器局」,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南側,現存一面殘破的唭哩岸石牆,其為清代「臺北機器局」圍牆遺構。1885年,劉銘傳在臺北城的北門斜對面設立機器局,在機器局的廠區範圍內,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新潮洋務,舉凡製造兵器、鑄造錢幣、製造鐵軌用枕木、維修汽船等業務都囊括在內,宛如現今綜合型的科技園區。塔城街邊餘存的灰色古老砌石,標誌著蒸汽動力時代,臺灣被近代化浪潮席捲的初始。
現存清代臺北機器局遺址。
日人領臺接收機器局之後,其空間用途數度轉變,從臺北兵器修理所、臺北砲兵工廠,再於1900年轉型為鐵道部「臺北工場」,成為鐵道車輛最重要的後勤保養基地。起初鐵道部沿用機器局的衙門辦公,但在縱貫線通車後,鐵道部的業務與日俱增,因此在工場基地南側新建鐵道部廳舍,其為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於1919年完工。
坐落在街角的鐵道部廳舍,為一樓磚造、二樓木造的半木構造建築,建築側翼往南北延伸,南側主要作為辦公空間,北側則是工場。由於工場作業區域不敷使用,曾經朝東側擴建,但鐵道部的工作量持續成長,而鄰近的大稻埕及城內是商業、文化和政治的重心,不適合作為工場腹地,因此臺灣總督府選在土地廣袤、尚未開發的松山地區闢建新工場,於1935年將臺北鐵道工場遷至新落成的松山廠區。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鐵道事業,將臺北鐵道工場改名為「臺北機廠」。
鐵道部廳舍則沿用至戰後,成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的辦公場所,直到1990年代臺北鐵路地下化時期,臺鐵局才遷出廳舍,搬入新建的臺北車站大樓辦公。鐵道部廳舍所在地,現則轉型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2012年起,臺北機廠轉移至桃園富岡車輛基地,松山現址則於2015年被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隨後進入活化轉型階段,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針對廠區的建築和機具進行文資修復工程,由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人員帶領之下,穿越園區內的組立工場、原動室、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等地,並親眼看到修復完成的R20型柴電機車、WICKHAM38工程貴賓車、TPK32850型及TPK32200型通勤客車,這段路程見證清代、日治、民國時期三個不同階段的臺北城發展變化,也讓走讀民眾走訪《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上卷》所提及的日治時代鐵道發展場域,未來臺北機廠的故事將在軌道上隨著列車重現,成為一座「活的博物館」。
TPK32850型通勤客車,電風扇是散熱的好幫手。
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巡禮R20型柴電機車(後)、WICKHAM38工程貴賓車(前) 兩輛典藏車輛。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全程參與並協助翻譯。
「從北門到松山──臺北鐵道探源走讀」完美畫下句點。
走讀路徑
新光三越站前店(鐵道旅館舊址)、臺北車站舊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舊址)、交六公車站(臺汽西站舊址)、城中消防大樓、三井倉庫、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郵局、機器局衙門舊址、臺北鐵道工場遺構、唐榮鐵工場及農機具工廠舊址、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國定古蹟臺北機廠)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UDip56JdEhkVdak5A
走讀書單
《臺北原來如此》、《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映像臺北機廠》、《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