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南市區,許多人肯定難忘遍地的美食小吃與文化氣息,這些特色是臺南近年來深獲島內外觀光客喜愛的一大原因。但想深入臺南這座古城,就要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引領才有辦法領略。11月5日由文化部舉辦的走讀活動,便是由《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一書的作者王振愷,與資深的主題旅遊規劃師工頭堅,以臺灣台語與華語雙聲道帶領大家從「全美戲院」這熟悉的景點起步,逐步深入臺南大街小巷間,透過「看電影」走進戰後臺南戲院史。
永福、民權路交叉口的大井頭,位於道路中央,取水孔目前由一大型圓孔蓋覆蓋,臺南市政府於此立碑紀念其歷史意義,其中一句「吃大井頭的水,沒肥也美」隱含在地常民生活與大井頭的緊密連結。
作為臺南府城的核心地帶,全美戲院一旁的「大井頭」可以說是臺灣人歷史起源的標誌性景點。位於永福民權交叉路口下的大井頭,在荷治時期就是統治者的重要根據地,井前的普羅民遮大街發展至今,也成為今日府城的要道。而大井頭與全美戲院所在,過去即為河運繁忙的五條港地區,象徵過去臺南運河交錯、商業繁榮的地位,也更凸顯這裡在臺南歷史地圖中的重要意義。
位於永福路上的全美戲院,以其依據檔期而更換的手繪電影看板聞名,看板除了提供電影上映資訊外,也是當地的重要藝文展示空間。
離開繁忙的大路,走讀一行人來進到巷弄裡的陳德聚堂,這座老宅前方開闊的廣場,是過去露天電影院「古都戲院」的所在之處,代表過去臺南電影放映型態的多元,也反映市井小民的生活樂趣。而就在陳德聚堂旁不遠處的蝸牛巷,臺灣著名的已故作家葉石濤就曾蝸居此地,而他的著作《紅鞋子》中筆下的主人公簡阿淘所行經的「皇后戲院」,即是真實世界中的「全美戲院」。
陳德聚堂建於明永樂年間,目前做為全臺陳姓大宗祠所在地,是臺南的直轄市定古蹟。過去前庭曾經作為露天電影放映之地,吸引周邊民眾前來看電影。
王振愷接著帶大家抵達位於西門路邊的真善美戲院,日治時期也是著名戲院「宮古座」的舊址,戰後由中影接收、改名「延平戲院」,在1977被拆除改建成今日的延平商業大樓。除了真善美戲院之外,臺南最大書局「政大書城」也坐落於此。過去宮古座面對的即是俗稱「大菜市」(Tuā-tshài-tshī)的西市場,反映此地商業氣息濃厚、常民生活豐富的樣貌。
位於西門路二段上的真善美劇院,與政大書城比鄰,是臺南人藝文活動的重要據點。
除了宮古座,過去臺南市區有名的戲院還有戎館、世界館等等,當走讀隊伍走過這些過去的戲院舊址時,都會從王振愷與工頭堅的口中收穫滿滿的老知識。如過去戲院間為了搶客而大打商業戰、電影檢查制度對電影業界的影響,或是過去臺南電影業蓬勃的發展,與今日西門町電影院群聚效應的比較等等。
接著走讀隊伍來到開闊的河樂廣場,是臺南面積最大的親水廣場。但王振愷指著廣場周邊仍保留的建築結構殘留,說著這裡就是過去曾與今日戲院競爭激烈的臺南中國城舊址,很難想像這座十幾年前還矗立的複合型建築,這個由荷蘭團隊打造的開放式空間,融入了臺南地理的意象,遺留的建築構造也供在地居民回味過去的榮景,以觀光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舉數得。而就在中國城對面,目前也是空曠一片的閒置用地,過去居然是結合百貨、戲院等休憩空間的合作大樓。
活動最後在政大書城裡與學員們交流的過程中,仍可以聽到大家的意猶未盡,還有結合自身經驗與在地文史共鳴的故事,也讓這一趟「電影里」走讀遊程的參加者都有滿滿的感想,讓人不禁期待再一次的電影走讀!
走讀路徑:
大井頭→全美創辦人歐雲明全成皮廠原址→全美戲院→ 陳德聚堂→葉石濤故居→ 戎座、新泉座原址→ 臺南真善美戲院→戎座→ 今日戲院→康樂市場→ 南台影城→河樂廣場→ 臺南政大書城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mZQEei6cPtKfTDBL7
走讀文本:
王振愷,2021,《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遠足文化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9,《臺南歷史地圖散步》,臺灣東販。
林永昌,2018,《臺南歌仔戲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張耕書,2017,《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曹婷婷,2014,《府城。老時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陳文松,2019,《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O—一九六O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蔚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