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自由島,多元新世界】──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常常有這麼一天、或有某個時刻,我會覺得非讀某本書不可,那種渴望非常強烈,心裡甚至覺得那是徵兆、是隱約的天啟。
那本書可能來自曾讀過,留下依稀印象的、可能是正閱讀的書裡所提到的另一本書、可能是偶遇的,從不能盡信的推薦、封面設計和簡短的書摘來感應這本書是不是我現下需要的。
為了準備角色需要閱讀某些書籍、為了寫劇本作田調,或為了面對現階段生命裡的疑惑、恐懼與好奇,也有些時候是因為在衡量想先讓孩子認知什麼樣的世界和開啟什麼樣的思索,而去閱讀一本書。
記性從不是我的強項,尤其是當了演員之後。為避免長時間浸淫所造成的麻木,我必須得想辦法忘記再忘記,一直到眼前的情境讓我感到是第一次遭逢,以在表演上掌握住新鮮感。也因為這樣的練習,殺青之後,腦袋、身心好像開啟了遺忘的機制,保護自己在劇烈的情緒、海量的台詞、曲折的情節裡存活下來。所以我總是忘得很快,看過的書過一段時日就會變新的,但這不表示這些作品船過無痕,我相信在閱讀的當下它們都乘我過了萬重山,即使不記得確切的內容,心和智識還是有所改變。
謝謝走讀臺灣邀請。要推薦有限的書,對我來說是很為難的事,怎麼面對其他沒有上榜的心頭好呢?推薦給陌生的人一些書,是不是太武斷了呢?你怎麼知道他者需要什麼?
然而在水𥚃撒下餌,魚兒餓了就會張口;在土裡施了肥,養份就會湠開浸潤,這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也曾是乖乖牌,面對老師的指定書單,一定要讀完每一個字才能自我宣告學期結束,也有過一本指定讀物也硬是不讀的叛逆時期。
以往多半堅決看完一本書才打開另一本,但現在比較少了,無論人事物,我對於「非得對頻」這件事不再那麼強求。這幾年,我漸漸相信毫無意義裡的意義,例如迷路、例如無所事事、自由地消磨時光。我開始享受同時讀多本書;那些看到一半攤開成人字型的書,像極了幾隻停駐卻不收翅的鳥。愈來愈喜歡多線和繞行,平靜地去看待迷亂、享受微醺和似懂非懂,走岐路,讓閱讀的花園自然生長、野花盛放。
難免在閱讀作品時感到衝突,不過遇到穿透和打亮心中黑團的作品,就會覺得,啊宇宙裡也有人是這麼想的,而且還耐心地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這時心就會感到蓬鬆溫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和素不相識的另一個人竟然可以相連共感、成為一體,這是非常宗教性的時刻吧。
同為創作者,我也在反望自己這般接收某人的心靈世界時,是否也能給予出一個世界?一把鑰匙?
列出一些書單,我曾被它們照亮。
可能也能照亮此時的你。
也許在被事物佔據中的我們,
都該保有一點探索靈魂深處的自由空間。
閱讀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自由之境。
對於那些在非常時期需要戒澱粉和久久不讀書的自己,我常深感同情。
1.《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
史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2.《日之東月之西:北歐故事集(復刻手工粘貼版)East of the Sun and West of the Moon: Old Tales from the North》
彼得・克利斯登・亞柏容森, 容根・因格布利森・莫伊 Peter Christen Asbjørnsen, Jørgen Engebretsen Moe
凱・尼爾森 Kay Rasmus Nielsen繪
3.《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4.《流浪者之歌 Siddhartha》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5.《純真博物館 Masumiyet Muzesi》
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6.《個人的體驗 個人的な体験》
大江健三郎 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
7.《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套書》郭松棻等
8.《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套書》陳列等
9.《躊躇之歌》陳列
10.《如果這是一個人 Se questo è un uomo》
普利摩・李維 Primo Levi
11.《白色畫像》賴香吟
12.《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A White Summer》 陳德政
13.《那麼熱那麼冷》王定國
14.《隱形的奧義:拋開無止境曝光、擁抱不受注目的十一個思考How to Disappear : Notes on Invisibility in a Time of Transparency》
阿奇科・布希 Akiko Bu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