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臺灣經典路線親子場 「植覺對,就種了!」,9月18日由知名生態講師及兒少節目主持人,人稱熱血阿傑的作家黃仕傑,帶領大家一起在臺中市區尋找珍貴美麗的熱帶植物。這條路徑以中興大學為起點,並造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最後抵達晨熹社Asahikari繪本書店。讓父母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即使不必進入深山,也能透過閱讀與觀察,在日常生活環境裡培養敏銳的「植覺」。
往書店的路上,由小小走讀成員領軍。
中興大學的黑森林
中興大學校門前的興大路與學府路路口,車子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然而,一走進興大校門,沿途是綠色成蔭的街道, 眼前甚至還有一座森林。 其中校園內針葉林區,又被稱作「黑森林」。黑森林的栽種始於民國62至63年間,林內植有黑松、龍柏、扁柏、肯氏南洋衫、小葉南洋衫及大葉桃花心木等針葉樹。
阿傑老師走到一顆五葉松前,手掌貼在樹皮上一片綠綠白白的斑塊,接著跟大家說這是「香菇和海帶」。原來這片「斑」是地衣苔癬,一種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因此他打趣地稱它是「香菇和海帶」。雖然看起來平凡,但它可是周遭環境空氣品質的指標!
接著他帶著大家走到另外一棵松樹前,這次樹幹上長了一圈綠色的植物,一眼望去像是樹身上長出來的鱗片。他向大家介紹,它叫做「抱樹石葦」,是蕨類的一種。
「問題來了,請問抱樹石葦是寄生還是附生在這棵樹上?」有些夥伴說是寄生,另一些說是附生。
阿傑老師說明,附生植物,只是依附著在寄主的表面上生活,沒有吸取寄主的養分;寄生植物則需要吸取養分,所以根會長到寄主的身體裡面。寄主死亡,它也會跟著死亡。
這塊保留完整的綠地是城市的一處綠洲。樹蔭不僅過濾強烈的日曬,也遮蔽暑氣,地面佈滿乾枯的松針、木片和落葉,散發出淡淡的香味,讓人可以不必進入深山,就能沉浸在充滿芬多精的環境裡休息、閱讀、散步和運動。黑森林中由木屑、木塊舖滿土地,成為甲蟲類幼蟲良好的棲地。
玻璃塔內的熱帶雨林
成立於1999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擁有臺灣最大的熱帶雨林溫室。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是由懸吊式鋼構玻璃帷幕所構成,地上高度31公尺,地下高度4.5公尺,直徑56公尺,外型類似一座高塔,是臺中市最具特色的地標建築之一。
熱帶雨林溫室,主要在模擬熱帶低地雨林的環境,在2500平方公尺的展示面積中栽植了500種左右的植物,展示雨林植物的多樣性。溫室參觀步道由上而下的動線設計,引導大家從平時難得的視角,觀看雨林高處的生態,再一路走進底部,沿途完整地體會一座雨林。
阿傑老師詳細解說蘭花的構造,吸引小朋友拍照記錄。
溫室裡豐富的植物樣本,加上阿傑老師生動的講解。大家學習到積水鳳梨和箭毒蛙與高處雨林生態的關係、鹿角蕨與它巨大的生長潛力、鳥巢蕨與它葉背上羽毛素描一般的孢子排列、龜背芋與它特化出「讓光」的存活策略、以及藉由蝴蝶蘭帶出蘭花「三萼片、兩花瓣、一唇瓣、一柱頭」的標準花型構造。一小段的距離便有許多值得講解的主題,他還特別推薦《雨林植物觀賞和栽培圖鑑》、《我的雨林花園》、《看不見的雨林》和《蘭的10個誘惑》等好書,讓我們進一步自行閱讀。
閱讀、走訪培養「植覺」
走讀的最後一站來到「晨熹社Asahikari繪本書店」。這間可愛、溫暖,「家」一般的小書店,離科博館植物園大約一公里,慢步十五分鐘就能走到。店內展示這次走讀書單,老闆也特別挑選出與植物相關的繪本,供小朋友閱讀。
走讀會後講座,阿傑老師分享《植物日記簿》裡的一個故事—「每次在演講場合問起大王花,無論年紀大小的聽眾都會直接回答『好臭』,表現出彷彿聞到惡臭的表情,但問到誰真正在產地聞過大王花的味道時,現場幾乎沒人舉手,如果大家都沒有真正看過大王花,為什麼會知道是臭的呢?究其原因是被刻板印象與不夠嚴謹的資訊引導。小學時知道東南亞雨林有這種特別的植物,便打定主意,將來有機會一定要親自聞聞看,傳聞中的腐肉臭味到底有多臭!」
走讀最後竟然在書店辦起小小簽書會。
閱讀,成為親自走訪的動力。經由這次的走讀,也能發現透過留意和觀察,其實不必走遠,「植覺」在日常生活的環境裡就能培養。黃仕傑也有感而發地與家長們分享心得,他覺得能夠在孩子小時候,陪著他們一同閱讀、觀察和參加活動是很珍貴的事。因為,孩子一下子就會長大,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把握能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走讀路徑:國立中興大學→科博館植物園→晨熹社Asahikari繪本書店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6PoH1xyv7TWqWmXr9
走讀文本:《植物日記簿》、《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好家在森林:森林住客大揭密》、《賞葉:葉知識百科&葉形圖鑑》、《小種子,快長大(蔬菜篇) 》、《我家附近的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