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跨越百年的建築路徑 走讀臺北城中區

PanSci_96
・2022/07/20 ・291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在百年歷史建築前,人顯得渺小。

臺北城中區昔為海陸運樞紐以及行政、商業中心,為臺北的心臟地帶,7月10日走讀臺北城中區活動,由博物館員凌宗魁老師領路,從臺北車站走向清領時代的舊城內,再轉入日治初期充滿革新氣息的市街改正街區,透過現今零星隱沒在街道中的老建築,重探臺北城的故事。

臺北車站

日治時期興建的第一座臺北車站,為文藝復興風格的紅磚造建築,大門斜對昔稱表町通的館前路,並連結視覺端點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站前的臺灣鐵道飯店除了提供住宿空間,更規劃大型宴會廳,可作為舉辦慶典的場地,而且相較於飯店內部的居住機能,其建築外觀所營造的視覺效果,更是其興建的重要目的。此種以建築作城市節點的規劃,主要仿效歐洲的都市計畫,並有彰顯帝國治理成果之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人開始淘汰不耐震的磚造房舍,改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屋,1941年於原址擴建的臺北車站,即為方盒造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並沿用至1990年代,進入臺北鐵路地下化時期後,日人所建的臺北車站被拆除,新車站則往東移建,即今日的臺北車站。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原址,歷經臺灣航業、臺灣省公路局進駐,經修復後重現昔日風華,現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鋼筋混凝土造的三層樓建築,轉角屋頂設有東方風格的興亞式塔樓,見證日本戰爭時期復興亞洲的思潮。戰後原建物由臺灣航業使用,後來改由公路局進駐,直到2014年公路總局搬遷至萬華區後,原大阪商船臺北支店才由文化部接手,並重新規劃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東側的玻璃帷幕大廈及土地,所屬單位為財團法人仁濟院。過去公路局在此興建九層樓高的大樓,但釐清產權之後,土地便歸還仁濟院,公路局大樓也於2015年拆除,並改建為仁濟院忠孝館前大樓。在改建過程中,由於該基地與大阪商船臺北支店連動,以致古蹟的外牆出現裂縫,因此鋪上黃褐色面磚作為裝飾。此外,為了尊重古蹟,仁濟院忠孝館前大樓退讓2公尺的棟距,拉開新舊建築之間的距離。

仁濟院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築中間有個象徵新舊交界的「兩公尺」棟距。

重慶南路街區

從忠孝西路上的城中消防大樓,轉入重慶南路一段,這裡的街屋經歷產權變更與改建,呈現不同時代的建築樣貌。日人領臺初期,便在今日重慶南路一段、館前路及衡陽路等路段進行市街改正,第一批改造的建築於1914年完成,更新後的建築空間,以西洋歷史主義樣式的立面搭配設有亭仔腳(騎樓)的店屋,後方則建造日式木造住宅,形成獨特的建築形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樂天地是由開封街、懷寧街、重慶南路及漢口街所圍成的區塊,在雜亂招牌下的騎樓,依然可以在柱子上找到昔日建築殘存的裝飾物。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街區磚木構造的房屋幾乎全毀,同時期由美國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帝國飯店則安然度過震災。萊特引領的現代主義風潮、鋼筋混凝土建材及預鑄陶磚的技法,影響了該時代的日本建築師,例如1925年來臺擔任臺灣土建技師的鈴置良一,在規劃城內新街區及「樂天地」商辦建築時,便仿效萊特的風格,設計異於大正年間歷史主義樣式的建築物,其所主導的街區改造範圍大約落在今日重慶南路、懷寧街、開封街、漢口街之間。當時官方與民間投資組成的開發建設公司「臺灣土木建物株式會社」(簡稱臺灣土建)合作,改造老舊的磚造建築、興建日本人的住宅,並進行街區的設計等。

代理販售日本清酒、醬油及各類飲品的「辰馬商會本町店鋪」(今重慶南路上的彰化銀行臺北分行),便由臺灣土建承攬工程、鈴置良一設計,於1929年落成。該基地原為清代臺北府署,日治初期先沿用作為臺北廳廳舍,直到1915年新廳舍(今監察院)落成後才拆除。1934年辰馬商會本町店鋪轉租給「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支局」使用,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專賣局,並將同一地點改名為「臺北分局」,該處更見證1947年2月28日當天,上千群眾圍聚抗爭、焚毀專賣局物資的場景,為228事件遺址之一。

日治時代「辰馬商會本町店鋪」原址,在國民政府接收後成為專賣局,為228事件遺址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北門到西門

從重慶南路一段往北門而去,從清領時期開始,北門便是訊息交會之地,附近設有最早從事洋務運動的機器局及電報局,日人延續地域特性,在此建立全臺規模最大的郵政與電信機關。由建築師栗山俊一設計的「臺北郵便局」於1930年落成,全棟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但外觀仍有古典元素,為折衷主義風格。戰後於屋頂仿作增建的第四層樓,則在這棟建築留下不同時代的痕跡。

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轉角的「博愛路2號街屋」,誕生於1927至1931年京町改築期間,建築形體則大致維持舊時樣貌,此處也是日治時期草山循環巴士的乘車站,為都市計畫的交通節點,現今則是「臺北相機街」的門面。延平南路昔稱撫臺街,從清領時期即為連接城內外的通道,位於這條街上的撫臺街洋樓,落成於1910年代,原為承攬多項重要工程的土木營造商高石組的辦公空間。

「臺灣土木建築協會」聚會所,如今僅能隔著高聳的鐵皮圍牆推敲昔日的景致,期待重新開放的那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隱於延平南路84巷、立面開設大面窗戶的歷史建築,為日治時期「臺灣土木建築協會」聚會所,曾於1945年臺北大空襲中受損,經歷戰禍留存至今,見證臺北城內二戰前後的歷史變化。從綠樹成蔭的靜巷通往人車熙攘的西門町,途經原為臺北公會堂的中山堂、消失的中華商場,再到今年開設作為凝聚港人社群的飛地nowhere書店,今日走讀便在百年之長的時代變幻與地景移異中結束,而城內的新故事仍在持續發生。

遠眺在新建物基地後的木造日式房舍,彷彿述說城中內新舊更迭的故事。

走讀路徑:

臺北車站→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城中消防大樓→樂天地(博愛路2號)→彰化銀行(原辰馬商會本町店鋪)→相機街→北門郵局→ 撫台街洋樓→臺灣土木建築協會→臺北南警察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JBFPCAUPWP4iKWSX7

參考書單:

《紙上明治村》、《臺北車站》《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天橋上的魔術師》、《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錯置臺北城: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中山堂視野:說不盡的臺北故事》、《一個木匠和他的臺灣博覽會》、《紙上明治村2丁目》、《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古蹟探險隊:鐵道部廳舍之謎》、《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允晨文化》、《自由的滋味》、《暮至臺北車停未》、《臺北老屋三生事》、《圖說日治臺北城》、《高石大叔看臺北》、《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名人書單 作家 蔡珠兒
PanSci_96
・2023/03/08 ・126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走讀自由島,多元新世界】──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走讀,不一定用腳,耳目鼻舌,皆可穿越取徑,通往曼妙的多重時空。以下四本,是我最近在看,正好都與「走讀臺灣」有關的書。

*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by 謝式淵
(允晨文化,2023)
作者是懂吃識味的史學家,且常年田野踏查,這本累積七年的文集,寫台南和金、馬、澎等離島之味,有獨特的「南海觀點」,豐厚有料,觀照深入,寫法超越一般食記,讀來很過癮。

在各地的豬腳、肉圓、魚丸、菜粽、咖啡裡,有食味的精微眉角,也有宏觀的風土文化,作者以學養和感情之眼,近細遠寬,勾勒出整體脈絡,食味與人味都濃郁,牛肉湯和魚鮮那幾篇,尤其生猛可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二月剛出版的《Verse》雜誌第16期,主題是「新台灣之味」,放眼各地街頭,越、泰、馬、星、緬、港,逐漸成為台灣味的新日常,這些味道怎麼來的,有什麼菜,在哪裡,又是誰在吃,誰在煮?Verse的專題策畫和設計向來出色,這本更是收藏版,必買必看。
(好啦這也有點私心😜,因為我有湊了一腳,和兩位新世代的粵菜大廚對談。)

*《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by 楊智凱、溫佑君(商周出版,2021)
去年買來,愛不釋手,至今仍反覆翻讀,每次都有新收獲。森林學者楊智凱,和芳療專家溫佑君攜手帶路,走入八個部族的山林,細聞60種原生草木,以嗅覺暢遊台灣。

此書最特別的,是以部族來歸類植物,納入地理和人文史,還諸原住民的傳統脈絡。阿美族的山素英,噶瑪蘭族的大甲藺,達悟族的羅漢松⋯⋯除了漢族熟知的實用功能,還有更深遠的文化意義。例如台灣烏心石,我只知道能做砧板,花白而香,卻不知新竹尖石鄉的「霞喀羅」,就是烏心石的泰雅名。

還有,除了文字內容,種籽設計的插圖編排也極好,雅逸優美,讀來益智又悅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台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原著/鄧津華,翻譯/楊雅婷(臺大出版中心,2018)

這是在校史館看到的,美籍台裔學者鄧津華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2018年出中譯本。雖是學術書,但文筆流暢可讀,架構明晰,論點多元清新,又有不少圖像,其實挺好看。

此書的問題意識很引人:台灣明明是「海外番島」,不隸中國版圖,1684年才納入大清帝國,1887年成為中國行省,為何卻成為中國論述中,「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作者從清代的旅遊文學(例如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以及圖像史料(例如地圖、番俗圖)入手,運用跨領域(性別、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的多元論點,探索台灣意象的逐步轉變(從蠻荒惡地,成為富沃樂土),揭露文化認同的形塑過程,以及背後潛藏的知識(生產和建構)系統,抽絲剝繭,迭宕起伏,論述相當精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少有的台灣文史英文論著,作者的方法論也特別,文圖共冶,文本分析和圖像解讀交互使用,新穎活潑,更增可看性。

最後一定要說,楊雅婷的中譯太好了,通透曉暢,又雅馴自然,毫無西式腔或冗贅硬傷,行雲流水,純淨無痕,學術書能譯到這樣的境界,真令人讚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名人書單 作家 陳思宏
PanSci_96
・2023/02/27 ・265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走讀自由島,多元新世界】──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今天2月27,我47歲生日。

我不慶祝生日,不收禮不派對不蛋糕。我家有九個小孩,永靖農家不注重生日,七個姊姊因為性別,從小不慶祝生日,我哥跟我殿後,爸媽溺愛,理應慶祝,但我其實根本沒什麼兒時生日記憶,大家都忙,根本沒餘裕慶祝生日。這生活慣性一路跟我到中年,就是覺得沒什麼特別的。

我幾個姊姊身分證上的生日根本是錯的。以前鄉下報戶口,時常延遲報,尤其姊姊並非父權社會寵愛的性別,女孩子報戶口不急,到了永靖鄉公所的戶籍單位有許多溝通上的狀況,最後變成姊姊們身分證上的生日都是錯的。取名也是,我媽不識字,去報戶口時常有溝通上的錯誤,我們全家都叫五姐「阿芬」,因為本來應該是「陳X芬」,但很明顯在窗口溝通就是出了一些誤會,結果我五姐有一個超級無敵特殊的名字:「陳令頒」。司「令」台「頒」獎,這是我小時候記五姐名字的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7歲還是不過生日,今天寫小說的工程暫停一下。既然我是寫作者,就來推廣閱讀吧。這篇貼文,希望大家去關注一下 文化部 主辦的 走讀臺灣 ,一起閱讀,一起做個老派奇怪的人。

老派奇怪,對,讀書一直是個老派奇怪的事。上世紀網路還沒佔領我們生活,求知求解,就是讀書,當時重慶南路塞滿書店,路上會看到有很多人讀書,但已經有呼喊了,說出版難做。我當時還未成為一個出版的作者,是個愛書的讀者,真的很愛讀書。當時有個短暫夏日戀曲,輔大某男,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跑來修羅基敏老師的歌劇概論,結果坐在我旁邊,偷偷跟我談了一場無人知曉的地下小戀愛,然後期中期末作業都是我幫他寫。氣,什麼鬼,為什麼我要幫他寫作業,而且還拿高分。我大學時代就是個早睡的人,晚上十點就準備要昏倒了,但他總是晚上十一點過後打電話來,說可不可以過來。那時候我的住處堆滿書,他很不能理解,有次我枕頭上一本吉本芭娜娜,他讀了幾頁說:「好無聊,你好奇怪,不要一直讀書,回到現實好不好?」

這世紀,網路徹底佔領我們的7/24,讀書變得更不重要。的確啊,為什麼要讀書,網路不是都有?

老派奇怪,但很魔幻。我好喜歡吉本芭娜娜,結果後來見到了譯者吳繼文,他還幫我那本已經永恆絕版的小說《態度》寫了序。我是一直這樣相信,閱讀會帶領我,開啟很多奇妙的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有幾個跟前男友重逢的奇妙故事。這個輔大某男,來了我某場的新書發表會。我沒認出他。戴口罩啊,就算前來簽名,怎麼認。但那眼神我就覺得哪裡看過。活動結束後,我趕著去台中火車站搭區間車,車上遇到了國中同學。下車後,我在台中高鐵站跟台鐵站接口那邊,周氏蝦捲前面,遇到了拔下口罩的輔大男。

47歲生日這天,我早上五點半起床,小說暫停一下,就來整理書櫃。「整理」是騙人,來過我家就知道,我就是亂。書不編排,亂堆亂放,每次要找一本書都找很久。新小說已經要收尾了,最後兩章結尾,今天不寫。我覺得生日這天要來翻一下我已經讀過的書,補充一下文字的能量。

今天「整理」(亂選啦)出來的書籍,放在瑜伽墊上,剛好都是跟「翻譯」相關的書籍。

列一下47歲生日這天重讀書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預知死亡紀事》,馬奎斯
小說結局怎麼寫?馬奎斯在這本小說裡示範了一個超華麗的死亡結局:「他甚至仔細地抖落黏在腸子上的泥土。」

2.李維菁的《人魚紀》,英文版。
好消息,這本書,賣出法文版了。(請見光磊臉書)

3.《大人的謊言生活》,Elena Ferrante,從不露面的神秘作者,好好看的小說。
可搭配Netflix影集。

4.《流動的饗宴》,我根本不用寫作者是誰,就算你不讀書,也一定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
我一直覺得這本書很好「笑」,我認真說,我每次讀都很歡樂。尤其讀到最後海明威寫費茲傑羅跟他一起去餐廳的廁所,費茲傑羅把下面給海明威看,我就會笑出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修正》,Jonathan Franzen,宋瑛堂翻譯。
我快退伍的時候,在兵營裡讀完這本書的英文版。中文版晚了幾年出版,我立刻去買。這本真是我內心理想的美國小說。理想,完美。大家知不知道,作者會說德文?

6. 《離心旋轉》,Stephan Thome,宋淑明翻譯。
作者住台灣,寫德國,也寫台灣。
譯者是柏林老戰友。前幾天跟德國朋友Frank聊天,問到彼此最近讀什麼書,他說正在讀Thome的台灣小說《梅雨》。我說我認識Thome喔。Frank超羨慕,羨慕到快瘋了。他問我怎麼有辦法認識知名大作家。

7.《炒飯狙擊手》,張國立,下面德文精裝版,上面英文平裝版。
我就是愛搜集台灣作者的外文譯本。
這本節奏順暢,身邊的德國人都很喜歡。

8. 《荒人手記》,朱天文,德文平裝版
我猜這本現在應該很難買?
我這一輩的,誰沒有在當年時報百萬大獎揭曉那刻,衝去買這本書?而且會跟著《沈默之島》一起結帳。我們當年好喜歡辯論,喜歡荒人還是喜歡沈默?吵死了。好美的青春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個相關連結:
走讀臺灣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bookdaytw
大人的謊言生活,Netflix義大利文影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jQwZyJ5tg
Franzen是1981年的Fulbright Student to Germany,他的德國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xxyFR3NVk
我好喜歡他參與的延續信天翁的計畫,好精彩,拜託看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KN6YwV9Mc
Stephan Thome談台灣,與《梅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bzMV1mSAA
英文解說《荒人手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NRQhqOUYU

生日長文到此。一起繼續奇怪,我們來讀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