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10月活動快訊

PanSci_96
・2022/09/30 ・551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讀臺灣,全臺動起來

10月份開放報名活動,底家啦!

活動陸續開放中!!

─10月份活動列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1|【路徑】臺中現代建築之旅(華語場)
10/2|【講座】經典建築與城市變遷
10/6|【路徑】臺中現代建築之旅(華語場)
10/8|【講座】經典建築與城市變遷
10/8|【工作坊】親子活動:築家剪紙工作坊
10/9|【工作坊】親子活動:築家剪紙工作坊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0/2|【體驗活動】鹿鹿絮絮話南科(第二場)
10/20|【工作坊】走讀 Café‧Kulumaha 回家吧─田野與課程設計工作坊

國立臺灣文學館

10/15|【路徑】文協真有力—文協青年莊松林的臺南行跡(華語場)
10/22|【路徑】文協真有力—大溪革新會李献璋的文協行旅(華、客語場)
10/29|【路徑】文協真有力—文協青年莊松林的臺南行跡(華、臺灣台語場)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18|【路徑】走讀苑裡-趣遊藺草編織的故鄉(第一場)
10/20|【路徑】走讀水里-走訪木業老故鄉(第一場)
10/25|【路徑】走讀苑裡-趣遊藺草編織的故鄉(第二場)

晃晃二手書店

10/2|【路徑】成為池上
10/5|【書展】桃源國小
10/8|【路徑】從區役場看龍田村移民史
10/8|【講座】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10/8-10/10|【市集】鹿野區役場百年紀念市集
10/11|【路徑】隨著白冷精神腳步
10/15|【路徑】跟內本鹿回家吧
10/22|【路徑】成為池上
10/29|【路徑】跟內本鹿回家吧
10/30|【講座】《回到埋藏肚臍的地土》紀錄片放映及映後座談

社團法人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

10/2|【講座】張致盛:署長有約之署長眼中的台灣漁港
10/7|【路徑】率土之濱:環台漁港走讀篇03:屏東東港
10/12|【路徑】率土之濱:環台漁港走讀篇04:北海岸右線(班圖拉之路第二班)
10/14|【講座】貓哥林群:把書車開到海邊,每天為移工的故事掉淚
10/15|【講座】賴威任:海是生活的海洋教育

小島旦

10/1|【路徑】作家線:重陽九皇燈與山隴境
10/2|【路徑】職人線:得天獨厚的有福之澳
10/8|【路徑】作家線:從鴉片鹽館到海廢藝術
10/9|【路徑】作家線:老酒夕陽釀成的聚落
10/15|【路徑】作家線:遺世獨立的芙蓉秋桂
10/16|【路徑】職人線:削山霧鎖的空投機場
10/22|【路徑】作家線:一無所望與字字珠璣
10/23|【路徑】職人線:坐擁雙澳頭戴官帽

臺中市霧峰區桐林社區發展協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1|【路徑】老鷹守護的山林
10/14|【路徑】貓頭鷹的家就是我家
10/29|【路徑】貓頭鷹的家就是我家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10/1-10/31|【書展】逃逸線書室:我們的城市英雄
10/1-10/31|【書展】台灣百合工作室:台灣百合工作室書展
10/7|【講座】逃逸線書室:書店裡的百工職人
10/8|【路徑】逃逸線書室:走讀三重從白金到黑金-三重從農業到工業的金流之路
10/15|【路徑】台灣百合工作室月眉文旅—茶鄉尋趣
10/15-10/29|【書展】翫雙溪書苑:自然人文生態書展
10/22|【講座】台灣百合工作室:尋找台灣百合
10/22|【路徑】樂心書室:開箱基隆藝術家工作室
10/22|【講座】樂心書室:陶藝如何改變了我—陶藝家黑兔兔講座
10/22|【工作坊】樂心書室:單車修繕工作坊—Chings Bike
10/22|【路徑】翫雙溪書苑:走讀雙溪慢城 品嚐小農的土地滋味
10/22|【講座】翫雙溪書苑:穿越貂山詠唱山城
10/22|【路徑】野人讀冊店:入大甲城
10/22|【工作坊】野人讀冊店:領略漆藝之美,手作漆藝小物

慾望劇團

10/8|【路徑】女巫之鄉八斗子:煙霧中的漁村與礦村
10/9|【路徑】女巫之鄉八斗子:煙霧中的漁村與礦村

八月一日文化有限公司

10/2|【路徑】有「狗」盼望:毛孩尋家之路 壽山第二場
10/22|【路徑】有「狗」盼望:毛孩尋家之路 壽山最終場
10/29|【路徑】有「狗」盼望:毛孩尋家之路 燕巢加開場

貳拾柒有限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8|【路徑】臺灣人的、日本人的市場——新富市場
10/22|【路徑】市場的調色盤:蔬菜水果探險隊——環南市場
10/23|【路徑】市場的調色盤:蔬菜水果探險隊——環南市場
10/29|【路徑】臺灣人的、日本人的市場——新富市場

左轉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0/4|【講座】《餘地》新書分享會:從遺忘打撈自我
10/18|【講座】邊散步、邊倡議:當議題融入導覽 feat.島內散步
10/21|【講座】文學裡的社會運動–這個國家令我分心
10/25|【講座】沖印民主運動影像–紀實攝影記者的鏡頭
10/27|【講座】《狂飆一夢》放映會暨映後座談: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

山豬窩文創有限公司

10/9|【路徑】走進文學家眼裡的山–走讀文學家鍾理和與鍾鐵民的心靈地景

頭分埔文化工作室

10/1|【路徑】屏東縣來義鄉尋植物 循古道
10/22|【講座】祖父的鼻笛
10/30|【路徑】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歷史巡遊

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2|【路徑】大稻埕南線
10/2|【講座】文化協會的本土想像:導讀臺灣真有力地景文協一百點
10/8|【路徑】城北線 — 臺灣文化力 : 臺北市文協風華地景 遊覽車導覽
10/9|【講座】文化協會與階級運動:導讀臺灣真有力地景文協一百點
10/9|【路徑】大稻埕北線 — 臺灣文化力 : 臺北市文協風華地景 步行導覽
10/16|【講座】重現歷史場域:漫畫臺灣維新蔣渭水
10/23|【工作坊】藝術工藝課程
10/23|【路徑】城南線 — 臺灣文化力 : 臺北市文協風華地景 遊覽車導覽
10/30|【講座】由文化協會帶來的「臺灣的晨曦」
10/30|【路徑】大稻埕北線 — 臺灣文化力 : 臺北市文協風華地景 步行導覽

青鳥文化制作

10/22|【講座】生態、生產與生活-「萬物平權」動物平權與倫理、生命的難題
10/30|【路徑】朝向里山 生態、生產與生活- 農業發展行動與永續典範:【彰化溪州】走讀

汝賀文化工作室

10/1|【路徑】澎湖白沙人文歷史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

10/15-11/15|【書展】台灣文化協會與陳澄波雙主題親子書展
10/15|【路徑】先行者在路上:嘉義仕紳的行動足跡小旅行
10/22|【路徑】先行者在路上:嘉義仕紳的行動足跡小旅行
10/29|【路徑】先行者在路上:嘉義仕紳的深情告白小旅行

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9|【路徑】茶師通行證
10/16|【路徑】陶人通行證
10/22|【路徑】龍門通行證
10/30|【路徑】九降風通行證

旅人書店

10/1|【路徑】神明聯合國 南方澳造神記

新營曬書店

10/10|【講座】臺灣台語唸歌創作分享-阿猴坐台車
10/15|【路徑】親子走讀-蔗好甜-走踏糖鐵文化,進入「甘蔗給會社磅」的甘苦歲月
10/15|【路徑】蔗好甜-走踏糖鐵文化,進入「甘蔗給會社磅」的甘苦歲月
10/15|【工作坊】臺南如此甜-闖關遊戲(臺灣台語版)與糖廠繪本說故事
10/15|【工作坊】親子DIY-彩繪五分車
10/19|【講座】糖鐵文化的興衰與變化-迷上蔗味的時代
10/29|【路徑】漫步水道旁-徜徉在水圳知識裡
10/22|【講座】濕地的生態美味與藝術味
10/27|【講座】幸福的農民-嘉南大圳紀錄片賞析(1920年台灣總督府拍攝宣傳嘉南大圳的紀錄片)

高雄市岡山眷村文化協會

10/1|【路徑】鳳山行軍線
10/20|【路徑】遨遊岡山天空之城 
10/21|【路徑】鳳山左營陸海舊城散策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1|【路徑】認識大河小說的先河,溫習鍾肇政的台灣情懷
10/8|【路徑】從宗教看老台北歲月身影
10/15|【路徑】走踏台灣藝術大師李梅樹勾繪地方文化的足跡,認識他的藝術世界
10/22|【路徑】台北三市街的時光更迭–大稻埕
10/29|【路徑】從台灣島史切片看芝山岩的世界

經典路線

10/21|【講座】臺灣飲食文學
10/28|【路徑】Foodie 養成必經路-Fine Dining 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1 篇文章 ・ 2380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名人書單 作家 蔡珠兒
PanSci_96
・2023/03/08 ・126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走讀自由島,多元新世界】──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走讀,不一定用腳,耳目鼻舌,皆可穿越取徑,通往曼妙的多重時空。以下四本,是我最近在看,正好都與「走讀臺灣」有關的書。

* 《坐南朝海—島嶼回味集》by 謝式淵
(允晨文化,2023)
作者是懂吃識味的史學家,且常年田野踏查,這本累積七年的文集,寫台南和金、馬、澎等離島之味,有獨特的「南海觀點」,豐厚有料,觀照深入,寫法超越一般食記,讀來很過癮。

在各地的豬腳、肉圓、魚丸、菜粽、咖啡裡,有食味的精微眉角,也有宏觀的風土文化,作者以學養和感情之眼,近細遠寬,勾勒出整體脈絡,食味與人味都濃郁,牛肉湯和魚鮮那幾篇,尤其生猛可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二月剛出版的《Verse》雜誌第16期,主題是「新台灣之味」,放眼各地街頭,越、泰、馬、星、緬、港,逐漸成為台灣味的新日常,這些味道怎麼來的,有什麼菜,在哪裡,又是誰在吃,誰在煮?Verse的專題策畫和設計向來出色,這本更是收藏版,必買必看。
(好啦這也有點私心😜,因為我有湊了一腳,和兩位新世代的粵菜大廚對談。)

*《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by 楊智凱、溫佑君(商周出版,2021)
去年買來,愛不釋手,至今仍反覆翻讀,每次都有新收獲。森林學者楊智凱,和芳療專家溫佑君攜手帶路,走入八個部族的山林,細聞60種原生草木,以嗅覺暢遊台灣。

此書最特別的,是以部族來歸類植物,納入地理和人文史,還諸原住民的傳統脈絡。阿美族的山素英,噶瑪蘭族的大甲藺,達悟族的羅漢松⋯⋯除了漢族熟知的實用功能,還有更深遠的文化意義。例如台灣烏心石,我只知道能做砧板,花白而香,卻不知新竹尖石鄉的「霞喀羅」,就是烏心石的泰雅名。

還有,除了文字內容,種籽設計的插圖編排也極好,雅逸優美,讀來益智又悅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台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原著/鄧津華,翻譯/楊雅婷(臺大出版中心,2018)

這是在校史館看到的,美籍台裔學者鄧津華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2018年出中譯本。雖是學術書,但文筆流暢可讀,架構明晰,論點多元清新,又有不少圖像,其實挺好看。

此書的問題意識很引人:台灣明明是「海外番島」,不隸中國版圖,1684年才納入大清帝國,1887年成為中國行省,為何卻成為中國論述中,「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作者從清代的旅遊文學(例如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以及圖像史料(例如地圖、番俗圖)入手,運用跨領域(性別、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的多元論點,探索台灣意象的逐步轉變(從蠻荒惡地,成為富沃樂土),揭露文化認同的形塑過程,以及背後潛藏的知識(生產和建構)系統,抽絲剝繭,迭宕起伏,論述相當精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少有的台灣文史英文論著,作者的方法論也特別,文圖共冶,文本分析和圖像解讀交互使用,新穎活潑,更增可看性。

最後一定要說,楊雅婷的中譯太好了,通透曉暢,又雅馴自然,毫無西式腔或冗贅硬傷,行雲流水,純淨無痕,學術書能譯到這樣的境界,真令人讚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51 篇文章 ・ 2380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名人書單 作家 陳思宏
PanSci_96
・2023/02/27 ・265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相關標籤: 走讀臺灣 (107)

【走讀自由島,多元新世界】──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今天2月27,我47歲生日。

我不慶祝生日,不收禮不派對不蛋糕。我家有九個小孩,永靖農家不注重生日,七個姊姊因為性別,從小不慶祝生日,我哥跟我殿後,爸媽溺愛,理應慶祝,但我其實根本沒什麼兒時生日記憶,大家都忙,根本沒餘裕慶祝生日。這生活慣性一路跟我到中年,就是覺得沒什麼特別的。

我幾個姊姊身分證上的生日根本是錯的。以前鄉下報戶口,時常延遲報,尤其姊姊並非父權社會寵愛的性別,女孩子報戶口不急,到了永靖鄉公所的戶籍單位有許多溝通上的狀況,最後變成姊姊們身分證上的生日都是錯的。取名也是,我媽不識字,去報戶口時常有溝通上的錯誤,我們全家都叫五姐「阿芬」,因為本來應該是「陳X芬」,但很明顯在窗口溝通就是出了一些誤會,結果我五姐有一個超級無敵特殊的名字:「陳令頒」。司「令」台「頒」獎,這是我小時候記五姐名字的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7歲還是不過生日,今天寫小說的工程暫停一下。既然我是寫作者,就來推廣閱讀吧。這篇貼文,希望大家去關注一下 文化部 主辦的 走讀臺灣 ,一起閱讀,一起做個老派奇怪的人。

老派奇怪,對,讀書一直是個老派奇怪的事。上世紀網路還沒佔領我們生活,求知求解,就是讀書,當時重慶南路塞滿書店,路上會看到有很多人讀書,但已經有呼喊了,說出版難做。我當時還未成為一個出版的作者,是個愛書的讀者,真的很愛讀書。當時有個短暫夏日戀曲,輔大某男,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跑來修羅基敏老師的歌劇概論,結果坐在我旁邊,偷偷跟我談了一場無人知曉的地下小戀愛,然後期中期末作業都是我幫他寫。氣,什麼鬼,為什麼我要幫他寫作業,而且還拿高分。我大學時代就是個早睡的人,晚上十點就準備要昏倒了,但他總是晚上十一點過後打電話來,說可不可以過來。那時候我的住處堆滿書,他很不能理解,有次我枕頭上一本吉本芭娜娜,他讀了幾頁說:「好無聊,你好奇怪,不要一直讀書,回到現實好不好?」

這世紀,網路徹底佔領我們的7/24,讀書變得更不重要。的確啊,為什麼要讀書,網路不是都有?

老派奇怪,但很魔幻。我好喜歡吉本芭娜娜,結果後來見到了譯者吳繼文,他還幫我那本已經永恆絕版的小說《態度》寫了序。我是一直這樣相信,閱讀會帶領我,開啟很多奇妙的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有幾個跟前男友重逢的奇妙故事。這個輔大某男,來了我某場的新書發表會。我沒認出他。戴口罩啊,就算前來簽名,怎麼認。但那眼神我就覺得哪裡看過。活動結束後,我趕著去台中火車站搭區間車,車上遇到了國中同學。下車後,我在台中高鐵站跟台鐵站接口那邊,周氏蝦捲前面,遇到了拔下口罩的輔大男。

47歲生日這天,我早上五點半起床,小說暫停一下,就來整理書櫃。「整理」是騙人,來過我家就知道,我就是亂。書不編排,亂堆亂放,每次要找一本書都找很久。新小說已經要收尾了,最後兩章結尾,今天不寫。我覺得生日這天要來翻一下我已經讀過的書,補充一下文字的能量。

今天「整理」(亂選啦)出來的書籍,放在瑜伽墊上,剛好都是跟「翻譯」相關的書籍。

列一下47歲生日這天重讀書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預知死亡紀事》,馬奎斯
小說結局怎麼寫?馬奎斯在這本小說裡示範了一個超華麗的死亡結局:「他甚至仔細地抖落黏在腸子上的泥土。」

2.李維菁的《人魚紀》,英文版。
好消息,這本書,賣出法文版了。(請見光磊臉書)

3.《大人的謊言生活》,Elena Ferrante,從不露面的神秘作者,好好看的小說。
可搭配Netflix影集。

4.《流動的饗宴》,我根本不用寫作者是誰,就算你不讀書,也一定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
我一直覺得這本書很好「笑」,我認真說,我每次讀都很歡樂。尤其讀到最後海明威寫費茲傑羅跟他一起去餐廳的廁所,費茲傑羅把下面給海明威看,我就會笑出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修正》,Jonathan Franzen,宋瑛堂翻譯。
我快退伍的時候,在兵營裡讀完這本書的英文版。中文版晚了幾年出版,我立刻去買。這本真是我內心理想的美國小說。理想,完美。大家知不知道,作者會說德文?

6. 《離心旋轉》,Stephan Thome,宋淑明翻譯。
作者住台灣,寫德國,也寫台灣。
譯者是柏林老戰友。前幾天跟德國朋友Frank聊天,問到彼此最近讀什麼書,他說正在讀Thome的台灣小說《梅雨》。我說我認識Thome喔。Frank超羨慕,羨慕到快瘋了。他問我怎麼有辦法認識知名大作家。

7.《炒飯狙擊手》,張國立,下面德文精裝版,上面英文平裝版。
我就是愛搜集台灣作者的外文譯本。
這本節奏順暢,身邊的德國人都很喜歡。

8. 《荒人手記》,朱天文,德文平裝版
我猜這本現在應該很難買?
我這一輩的,誰沒有在當年時報百萬大獎揭曉那刻,衝去買這本書?而且會跟著《沈默之島》一起結帳。我們當年好喜歡辯論,喜歡荒人還是喜歡沈默?吵死了。好美的青春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個相關連結:
走讀臺灣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bookdaytw
大人的謊言生活,Netflix義大利文影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jQwZyJ5tg
Franzen是1981年的Fulbright Student to Germany,他的德國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xxyFR3NVk
我好喜歡他參與的延續信天翁的計畫,好精彩,拜託看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KN6YwV9Mc
Stephan Thome談台灣,與《梅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bzMV1mSAA
英文解說《荒人手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NRQhqOUYU

生日長文到此。一起繼續奇怪,我們來讀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