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 / PanSci 編輯部 Z 編
由台大科教中心(CASE)舉辦的「2012青年尬科學 聽說讀寫大擂台」吸引了全國喜好科學的高中生前來挑戰。從兩百多組徵文中,經過複賽,選出最後八組隊伍,11/3在士林的國立科教館進行決賽。將書中要傳達給讀者的概念,以表演的形式表達。
主辦單位非常用心,為了塑造出「科學版的星光大道」的氛圍,不惜成本在舞台上佈置了大型背景,決賽的過程還出動了三組攝影機,搭配中控可以即時切換轉播的攝影機或者子母畫面(大概只差舞台旁邊沒有積分燈號或者會噴出乾冰的效果)。場內外貼了許多精美的海報,另外也印了宣傳卡片、折頁在各科教場所發放,很難忽略這一科普盛事。
決賽共有四本書作為題目,進入八強的隊伍現場抽題,決定要表演的內容(也就是說事前得把四本書都讀過!還得都各準備好一種表演方式)。抽到一樣題目的隊伍輪流上台演出,並互相針對彼此的演出問答。
要讀完這麼多本科普書,還得花心思規劃怎樣表達,想必參賽同學對科學的熱愛毋庸置疑。來自台南一中的陳一雄同學就表示,平常習慣閱讀《科學人》雜誌,很喜歡雜誌中深入的科學內容,其他人文內容較重的雜誌就少接觸。另一位同樣來自台南一中的楊宗山同學說,他在學校也常常會跟同學討論新聞中的科學。
當來自國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全名真長…)的同學被Z編問到「你認為科學是什麼?」的時候表示:「科學就是問『為什麼』,然後提出理論去解釋現象。」她提到平常老師都會整理書報中相關的科學議題給同學閱讀,在家裡如果看到電視上播出不正確的科學資訊時,也都會向父母解釋(哇嗚!給個讚)。
每組的演出幾乎都結合了電視節目、廣告、出遊……等生活經驗,帶出科普書中所傳達的科學觀點。不過五位超級嚴格的評審普遍認為同學的表達缺乏人文意涵,沒有呈現出科普書原著背後延伸對「人」的反思;加上學校教育的關係,容易鑽進科學的「知識」中,但沒有展現出這些知識背後的意義。
評審群中,來自工研院創意中心的薛文珍主任表示:「同學花很多時間在整理知識,但應該要去了解作者的觀點是什麼,還有你的觀點又是什麼?不管是贊同或者反對作者的看法。」另一位評審李偉文醫師也說:「因為科學的領域太廣了,很難完全掌握,同學與其背誦自己不熟悉的知識,不如花時間探討這些領域的科學發展對人類社會、倫理、價值觀有什麼影響。」
也是本屆活動評審之一的科博館館長孫維新,期許這群雖然才高中的參賽者,可以挑戰臨時抽題、即時上台,充分準備而不依靠講稿。不過他認為同學的眼神和台下的聽眾要更多互動,表達才有說服力。雖然在賽前主辦單位替選手規劃了「口說敘事工作坊」,不過同學平常缺乏機會練習表達。李偉文醫師說:「相信這些同學在校的科學相關科目成績應該很好,但是在表演的時候沒有表現出一種對科學的熱情,眼神中缺少了『光芒』,實在有點可惜。」
推動這次活動的台大科教中心主任陳竹亭教授在受訪中提到,同學可能習慣考試制度,在擂台上對對手的提問也很「知識性」,而不是比較開放性、論述型的提問。他說:「從初選到決選的過程看來,我認為同學讀的書太少,光是教科書的內容可以對科學了解多少呢?初選的評審覺得同學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很有限,複選的評審認為同學沒有讀到這些書背後的意涵,沒辦法作橫向的延伸思考。也就是說缺乏深度又缺乏廣度。」
陳主任希望,如果未來能持續舉辦這個活動,要先有校內初選,再進入全國的複選,或許幾年之後,有更多同學會喜歡閱讀科學,還能在眾人前侃侃而談。
訪問小插曲:
四強名單確定後進入中場休息時間,Z編正要前去訪問陳竹亭主任的那剎,卻被兩位女士捷足先登。Z編(膝蓋中了一箭)感到驚訝,居然有比專業還快的腳?到底是有什麼事要請教陳主任?
在旁留心一聽,才發現原來兩位女士是落選同學的家長。她們認為比賽制度不公平,應該要有敗部復活的機會。陳主任非常有耐心地回覆說這制度是半年前就訂了,規劃上確實成敗受運氣影響的成分很大,未來會修改,不過這次沒有辦法臨時在決賽增加一場敗部復活。
Z編心想:「我站在這,兩位應該看得出來我也在等著請教老師問題,加上老師都非常明確表示不可能臨時修改比賽制度,應該不會拖太久吧?(拜託,讓我訪問老師兩個問題,然後去吃漢堡王吧…)」結果這兩位還是「瀘」了許久才離去…。
訪問完陳主任之後,就剛才兩位家長的舉動,Z編又問陳主任「為什麼剛剛那兩位家長的孩子都已經表現這麼優秀了還不滿意,還要『贏』才行?」,陳主任反問:「你不是台灣人吧?」(大家都笑了)。陳主任補充到,他覺得這是一種「過度追求個人利益」的表現,而這表現過度的話,會打破群體的和諧平衡。他感慨地說:「近幾年這現象在台灣越來越明顯,很多人只是爭那一點點的『好處』,損害了什麼公眾的利益他不在乎。其實我蠻憂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