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對iPhone還有Steve Jobs的看法是?」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表示……

PanSci_96
・2012/10/22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展示的既不是活體生物,收藏的也不是動物、植物、地質標本;要說古董,但又不是幾百年前的文物。離我們生活經驗既貼近,但又帶點距離的懷舊-這就是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大到整副鉛版印刷、音控設備、工業紡織機,小到美軍轟炸機的攝影器材、兩百年來的各種鎖匙–科工館保存了台灣一百多年來和民眾生活密切的工業技術品,對人生歲月稍長的朋友來說是小時候的經驗,但這些「文物」又早已不存在我們生活周遭。

「科工館有沒有收藏任天堂紅白機呢?Play Station還有SEGA Saturn也很經典呀!嗯…這樣好像收不完」想到這裡不免好奇,既然所有生活用品過了一段時日之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保存價值,科工館怎麼決定要收藏哪些品項呢?這就得請教十五年來策劃科工館發展的陳訓祥館長了。

P:怎麼與科工館結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本來我是國小老師,後來到教育部作行政職。當時教育部正在籌備科工館,就被指派加入籌備團隊。之後離開教育部一陣子,到嘉義教書。但在十一年前又回到科工館,擔任副館長。接著從2010年接任館長到現在。雖然過程中的職位一直變動,老師、行政職、科工館…但是我認為這些同是「教育」,而教育是我最投入的事情。

前陣子科工館舉辦了十五週年回顧,很多館史照片我一看就記憶歷歷在目,對很多資深的同仁來說也都是珍貴回憶。

P:接任館長之後在經營方式上的改變?

陳:我想是兩點:多元的科學教育、以及和時事結合。這兩年我們規劃很多寒暑假的科學營隊,幾乎一開放報名馬上就額滿。因為營隊老師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我們也不限定館內同仁來負責,而是積極尋找外部的好老師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營隊,我也希望館內展覽能扣緊時事。一有重要的時事發生,我們同仁就開始規劃在,最快在一兩個月內就展出相關議題。一般來說,策展很花時間,不太可能及時掌握時事,所以我們換個方式,規模作小一點,但更能達到吸引民眾關心的效果。另外,每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之後,科工館也會設置小展區展出當年得獎者的照片,底下附註得獎事蹟跟相關的故事。在一整排得獎者照片的最後,是一面空白的「相」,希望參觀者能自許成為未來的得獎者,讓照片也陳列在這。

最近我們也和重要的時事-「綠色永續」結合,開始改造科工館;從教育的環境開始,讓參觀的民眾了解永續的觀念-這也是言教身教之外很重要的「環境教育」,這就是「孟母三遷」的道理。除了有負責教育展示的「樂活節能屋」之外,館舍也會盡量使用自然光,減少空調和人造光的耗電,像我現在就是完全用太陽能迎接各位(採訪當時館長室沒有開燈、自然風)。此外,館舍周圍的水泥鋪面也改成草坪,減少熱島效應。同時也配合一些綠能產業跟研究單位,規劃展示專區,像是太陽能車-不是擺著好看而已,是真的有在跑的!

▲陳館長(右三)與傑出志工合照。

P:科工館怎麼吸引民眾一來再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最主要是要「更新」。除了特展,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隨著時事推出展覽;有新的展就會吸引民眾回訪。我們播放的電影大概每半年會更新一次,常設展大概五到十年也要更新。還有就是定期舉辦小型科學活動,像是每週三有教育活動。

但是即使展覽再怎樣好,也有被挑剔的點,這時候就要靠「服務」來彌補;服務好,民眾自然會想再來參觀。科工館有將近一千位志工,在不同部門提供服務。雖然是志工,但我對志工有很高的要求跟期許,我希望志工能變成一支「雞婆大隊」,不是只有做好自己份內工作,而是把科工館當做自己的家,看到哪裡需要幫忙需要改進都能提出來,這樣科工館就能越來越好。

為了提昇服務品質,我也做了「秘密客」的計畫(小編:哦?)。有一次,科工館收到某地方重要人士投訴,說科工館的人竟然不認得他,服務怠慢。我跟館內的同仁討論怎麼解決;有人說,那就做一張貴賓名單,發給每位館內人員背誦好了,但我認為不該這樣做,真正該做的是要求每個館內人員把每一位訪客都當做貴賓招呼,一視同仁,把服務做到最好。這也是我們到現在的作法。

一開始很多同仁反對秘密客計畫,覺得自己人為什麼還要這樣「諜對諜」。但是我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事,花了很多心力溝通。後來大家都能接受,也很支持,科工館也再今年獲得「行政院服務品質獎」,努力有了成果!現在我也跟民間顧問公司合作,請他們讓秘密客計畫更完善,能用科學的方式來評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科工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

陳:我也在想這問題!因為科工館一開始的規劃是教育空間-像士林科教館一樣,不是博物館,所以沒有館藏;後來加入「收藏研究組」,才開始收集館藏。最近應該會有代表性的寶物出現,例如,科工館一直在收集鎖匙,其中有一只兩千多年前,長得像蝦子的鎖,很有機會成為鎮館之寶。不過當然還是得經過一些程序,像是大家票選、專業評估,也不是說時代最久遠就是寶。

科工館怎麼決定要收藏什麼,還得由收藏研究組同仁的專業來決定,不然收藏不完。

P:台灣在國外發明展屢屢得獎,企業卻常抱怨沒有人才。館長您怎麼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企業指的「人才」應該是指產業需求的人,但得獎人是否有產業接軌?我認為「適才適所」才是關鍵!「廣設大學」應該是「沒有適才適所」的問題源頭。常態分布來看,大概有九成不適合進大學;大學是培養高深知識的人才,但有些人是適合實作。

領域這麼多,只要投入並執著,最後就會成為佼佼者。像是「封口機」的故事,你們聽過嗎?(編:好像聽過……) 我們邀請過發明人葉益芳來展覽。他的故事非常有趣,原本他覺得杯蓋很麻煩,想發明自動封膜,但是要讓塑膠膜平整又快速地黏在杯子上其實非常不容易。研發過程弄壞了無數的熱風機,但還是不放棄。後來向材料科學的教授請教,發現問題在於封膜的「關鍵溫度」,於是葉益芳實現了自動封口機的構想!現在公司生意做到全球,還得擔心自己接班人不夠。

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很多。我覺得可以因為「沒興趣」而不去做那工作,但因為「薪水低」而不去做的話,我覺得就要再討論。新手學功夫當然需要付出一些,以前是要拿米去拜師!如果有遠見的話應該投入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練基本功,把握未來發展性,就有前途。

P:很多人批評政府高層缺乏工程背景,都是念法律的,有著法律人的性格,所以才產生很多問題,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法律人治國真的就不好嗎?關鍵應該不是「法律人」性格,問題出在個人。治國需要方向,工程背景的官員也許適合執行政策,而政策的制定、部會間的協調還有和民意溝通或許需要的是其他專業背景,政府團隊成員間的異質性才重要。而且據我所知,現在內閣中有許多都是土木工程背景出身的。

P:你用什麼樣的手機?你對iPhone還有Steve Jobs的看法?

陳:我不是行政院官員,所以可以秀給你們看(館長笑著拿出hTC手機)。就「作品」來說,賈柏斯確實領導了電子產品的創新,但是蘋果的專利官司是我覺得比較不可取的地方。專利能保護創作者,但也是有創作者將自己的專利成果讓公共使用,不是更偉大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學,我是認為「開放」才偉大。

P:科工館可能展出與流行結合的科技嗎?像是3D投影的初音演唱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就像剛才說的,教育的方式是很多元的,從生活或是流行文化切入比較容易引起興趣,和流行文化結合沒什麼不好,甚至能吸引更多人,那更好!博物館是開放式教育,沒有強制性,所以更需要對民眾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有適合的人可以幫忙策劃,當然可以來試試看!

P: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很多新科技出現後,就被應用到「性事」上。科工館可能規劃「性工藝」展嗎?(例如按摩棒等各種情趣科技用品)

陳:考慮到國內民眾對於「性」這議題的接受度,展出這議題可能會引發爭議;引發爭議對科工館有什麼好處呢?也許能帶來知名度,但是是「惡名」,還是「美名」,就要再多思考了。真的要展出的話,至少要規劃「成人專區」,限制成人才能參觀。像是之前的人體展,有些展品因為有顯示性器官,我們的團隊跟專家討論之後就決定要劃定成人專區,降低爭議。所以就是一個展覽除了吸引民眾,考慮到教育面之外,也要思考社會面。

P:你對Maker社群有什麼看法?科工館是否支持Maker社群?

陳:「動手做」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向,技職體系就很強調動手做。這是屬於「應用科技」的範疇,將所學的學理應用出來,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之前我也想過要在館內設置3D列印機的體驗區,讓大家了解現在科技的發展,可惜後來沒有足夠資源繼續推動,不過這是應該要推動的。我認為在未來,更加「客製化」是個趨勢,很多人會想做自己的產品。如果未來國內有個人、企業願意在這方面著力,科工館可以提供場地,合作規劃成maker的實作工作坊。

 

最後,陳館長想對PanSci的讀者說:「科工館有16萬平方米,是國內樓地板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總共有15個展區,建議大家可以『分期參觀』,保證每次來都有收穫」。另外,科工館的館慶就快到了!十一月的第二個禮拜,希望大家一起來替科工館慶生!(要揪團嗎?)

特別問一下,有高雄的伙伴也是因為參觀了科工館所以走上科學這條路的嗎?


開放式典藏庫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保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9/12 ・18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陳彥諺

環保行動從源頭出發

說到「環保」,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關鍵字就是「減塑」、「限塑」,在現代社會中,大量塑膠製品、塑膠袋充斥在生活中,而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就是環保行動的最大敵人。不過,你知道嗎?發明塑膠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拯救地球。
在塑膠袋發明以前,紙袋、布袋是主流的包裝用品。為了讓人們能有好看、方便、低成本的包裝材料運輸物品,1959 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圖一、1959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卻沒想到,這麼好用又便宜的塑膠袋問世後,在20 世紀末以前,紙袋、布袋幾乎被塑膠袋取代了,但是,人們並沒有如圖林發明當時所設想的,將耐用的塑膠袋重複利用,以減少地球負擔,反而衍生出單次使用後便丟棄的習慣,時至今日,塑膠垃圾更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然而,地球是大家的,是每一個人的,也是家樂福所關心的。

家樂福十多年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除了推行友善農業關懷土地,也以透明系列商品支持動物福利,2019 年,更設立影響力概念店,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同時把家中不需要的紙袋,帶到店中分享給需要的民眾,家樂福以具體行動響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希望改變從 i 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家樂福響應 SDGs,改變從 i 開始

家樂福賣場實際響應環保行動

(A) 生活區:瓶身再生塑膠的環保洗護產品

日常生活中,洗澡洗髮使用的盥洗用品,是塑膠瓶罐的一大來源。家樂福攜手台鹽生技、台灣設計研究院、點睛設計,從原料到包裝,皆秉持著永續再生、環境友善、天然純淨的原則,推出Re系列永續商品。

Re代表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更代表著這項產品的永續再生(Power of Regeneration)。落實的行動包含,瓶身、瓶蓋採用 100% 再生塑料,運輸紙箱採用 FSC 森林環保紙箱等。

(B)食品區:可回收包裝減少食物浪費

食品的包裝,也是生活廢棄物的一大來源。家樂福除了停止使用保麗龍外,更在食品的包裝方法上,採用「貼體包裝」。

以往常見的食材包裝,是將食材放在保麗龍盒上,再以保鮮膜覆蓋,因為保鮮膜並無法完全密合食材本身,保鮮效果有限。而家樂福採用 APET/PE 材質的貼體包裝,結合抽真空原理與加熱技術,讓包材可以貼合食材,形成食材的第二層皮膚,減少與氧氣、微生物的接觸外,更能有效保存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減少保麗龍使用,一年可少用3百萬個保麗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 收納區:減塑收納寶物,再生塑料一級棒

在收納部分,家樂福提供了消費者環保折疊購物袋的新選擇,樣式活潑可愛的環保折疊購物袋,材質為 RPET,是回收寶特瓶材質,每 2.8 個寶特瓶可做 1 個折疊購物袋,不只可供消費者重複使用,且產品本身便已達到循環利用。

另外,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袋,家樂福也有新實踐!家樂福環保清潔袋,是回收家樂福或各通路的PE膠膜,經過工廠處理、回收篩選、製作成 100% 再生塑膠粒子後添加美國香氛除臭精油製袋,讓以往丟棄的回收膜,經過處理後有了新生命,而且不需添加新塑膠,就能製成接近新料等級的優質產品。

圖三、家樂福賣場的實際行動,以「再生塑膠」的回收再利用達成減塑目標

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為了地球,家樂福不遺餘力。從友善農業、動物福利開始,再從減廢減塑著力。當家樂福自有品牌取消了飲料組裝的收縮膜包裝,策略從賣場及商品包裝減塑,每年約減少 340 噸塑膠,1067 噸的碳排。

塑膠產品的誕生初衷,是為了讓地球、讓人們的生活更好。雖然在過去的消費習慣下,對地球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要愛地球,永遠不嫌晚。從今天開始、從i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用消費發揮影響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3
3

文字

分享

1
3
3
世代正義下的最終選擇——人們真能理解選擇背後的代價嗎?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11/20 ・37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你願意當未來世代的守護者嗎?

如何維護世代正義,正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臺灣也不例外,過去幾年,我們面臨核能去留、藻礁保育、淨零轉型、18 歲公民權等關乎未來環境與國家發展的議題。要不要守護未來世代?多數人都會說要!但如果守護的代價必須犧牲部分利益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政治學研究所冷則剛研究員、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黃寄倫副教授,從多國設立未來委員會與相關制度的經驗,分析世代正義的政策意涵,更為臺灣找出化解問題癥結的關鍵。

「世代正義」是什麼?

誰是世代正義要守護的未來世代?
圖|iStock

什麼是「世代正義」?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 1987 年發布的《布蘭特報告》(Brundtland Report)中,有關永續發展的定義即提出對世代正義的關懷:

人類的發展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換而言之,世代正義要守護的未來世代,主要是尚未出生的未來人類。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冷則剛指出關鍵的衝突點。由於未來世代尚不存在,很難為沒有主體的群體主張權利。然而未來世代的命運會受到當代人群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多數國家就此主張:我們有守護後代子孫永續長存的義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冷則剛進一步指出,如果我們用廣義的角度來看,或許將已出生、但還不具備公民權的兒少也納入未來世代,是較能說服人們的說法。

以核能去留問題為例,我們可從中體會現今政策對未來世代的深遠影響。核能發電帶來穩定的電力、低廉的電價,卻也產生核廢料處置及核電廠工程風險評估問題,成為未來世代需一肩扛起的重擔。但是未來世代無法為自己表達意見,有賴當代公民為其做出適當的選擇。

淡江大學公行系副教授黃寄倫表示,世代正義是放諸多國皆有的問題,因民主制度本身與世代權益存在根本矛盾。當代人群對於保護未來世代的「誘因」不足,雖然守護未來世代在道德上很合理,但政治人物會為了「選票」而優先處理當前問題,形成為人詬病的政治短視缺陷。

那麼,我們能否設計出因應此缺陷的監督機制?來看看其他國家如何在體制內設計守護未來世代的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世代的守護者——各國的選擇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早在 1992 年就提出「未來世代監察員」(Ombudspers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與「未來世代守護者」(Guardian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運作架構,用來監督會影響未來世代福祉的政策制定、決策及執行狀況。接著,開始有國家在體制內設立「未來委員會」(Future commission),針對相關議題提供充分且易懂的資訊,並改善民眾與政府的溝通管道,讓大眾在做決策時有參考依據。

未來世代守護者的運作架構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Göpel, 2010)

在設立未來委員會的國家當中,芬蘭、以色列是較為先進的代表,而鄰近臺灣的日本、韓國雖未設立未來委員會,但在國家政策中已開始關心未來世代的權益。

● 芬蘭未來委員會:跨部會的諮詢智庫

芬蘭議會從 1993 年開始運作未來委員會,由 17 名議員組成諮詢智庫,主要職責為與政府部門溝通協商會影響未來世代的政策,包含:能源發展、人口變遷、基因改造作物、資訊科技對高齡者影響等政策。此外,委員會需研擬新政府 4 年任期內的「未來遠景報告」,針對未來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策略提出建言,檢視與分析各項政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色列未來委員會:擁有審議權的監督機關

以色列則在 2001 年成立未來委員會,每 5 年為一屆委員會的運作週期,關注自然資源、教育、健康、科技等政策。特別的是,委員會不只是提供諮詢服務的智庫,還能提出法案、調查或調解爭議案件,對於立法者更擁有議案否決權。不過,以色列政府在 2011 年宣布,因經費因素,決議終止委員會的任務。此一委員會短短 10 年即走入歷史。

● 日本的做法:世代正義納入法律保障

日本並未設立未來委員會,而是將未來世代的權益納入法律保障。日本憲法明確規定:「憲法所保障的人民基本人權,應是賦予人民與『未來世代』擁有永恆且不可侵犯的權利。」2015 年,日本政府更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將投票年齡從 20 歲下修至 18 歲,賦予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謀取未來福祉的權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國世代正義監督機制的共通點為:在功能上,多是跨領域的智庫,形成超越黨派、跨部會的協商平台;在組織上,多在國會中設立,能監督政府施政、與社會大眾溝通。

臺灣的政黨鬥爭:核能公投帶給我們的反思

在討論臺灣如何守護世代正義之前,我們先來釐清臺灣的政治現況。從核四公投即可發現,政黨之爭是導致未來政策懸宕不前的原因之一。各陣營通常只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闡釋意見,最後演變成訴諸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事實上,擁核或廢核各有其立論基礎,關鍵在政府應該去創造一個讓人民能理性討論的空間,充分了解選擇或放棄核能的優缺點為何?要付出什麼代價?

以南韓的核電廠公民審議為例,時任總統的文在寅於 2017 年上任後,原先承諾停建的核電廠新古里 5、6 號機組,因工程只進行三成就花費高達 1.6 兆韓元(新臺幣約 367 億),決定推動公民審議,交由全民決議是否停建核電廠。在三個月內,南韓政府在全國進行隨機電訪,最終抽出 500 位公民代表,並經歷數場諮詢委員會、公開座談會、電視討論會,以及公民代表與未來世代(高中生)的討論會等。最後,進行三天兩夜的最終綜合討論會,得出公民審議結果。

在充分討論後,最終有 59.5% 公民代表決議恢復核能機組的建設計畫,但也有 5 成民眾希望逐步降低核能發電比例。因此南韓政府決定續建核電廠,也強調未來會朝階段性減核目標邁進,並提出能源轉型路徑。

南韓沒有公投法,只能由政府發起公民審議。反觀臺灣,我們有發起公投的機制,但理性且務實地決議未來政策卻相對不足。冷則剛認為,臺灣的公投問題出在科學論述不足,優缺點未正反並陳,政黨之爭模糊了議案焦點。他提出質疑,難道年輕人真的都反核嗎?高齡者真的都擁核嗎?不同世代的意見應該是多元並進,而不是彼此敵視。如何從立場爭執、世代衝突,轉而共同為未來發展理性討論?是臺灣社會需反思的課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 年 12 月 18 日,臺灣舉辦核四商轉公投,因有效同意票未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結果為不通過。
圖|Wikimedia

納入兒少意見:18歲青少年的公民權

如果將 18 歲以下、未取得公民權的兒少視為廣義的未來世代,怎麼在公民表決時納入兒少意見,成為少子化時代下尊重未來主人翁、落實世代正義的關鍵。目前已有多國選擇下修公民投票年齡,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公共事務。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在 2015 年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南韓也在 2020 年依據《公職選舉法》,紛紛將投票年齡下修到 18 歲。尼加拉瓜、奧地利、曼島等部分國家甚至將投票年齡下修到 16 歲。

臺灣在行政院與各縣市設有青年諮詢委員會,但都著重在意見諮詢,決策上並無強制力。直到 2022 年 3 月 25 日,立法院才通過 18 歲公民權修憲案,明定國民年滿 18 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此案將在同年 11 月 26 日舉行公民複決,這也是我國史上首次交付公民複決的修憲案。

對於下修公民權年齡,冷則剛舉雙手贊成,青少年也是廣義的未來世代,他們的想法應該被重視,而這也是臺灣處理世代問題的具體展現。黃寄倫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將世代正義的理念推廣出去,讓政治人物嗅到民意的新風向,進而提出更多有益世代正義的政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等民間團體 2022 年 3 月 23 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朝野各黨放下歧見,一同走入議場投下 18 歲公民權修憲同意票。
圖|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影

台灣的未來:公民意識的覺醒

面對世代正義問題,借鏡國外經驗,臺灣還可以怎麼做?冷則剛、黃寄倫建議在立法院內成立「世代正義與永續發展委員會」,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喚醒全民與執政者守護未來世代的意識,進而監督與協調各部會的施政,撰寫白皮書建議長遠的政策方向。同時,成立與人民共享的資訊傳遞平台,交流並觸發更多有建設性的想法。

世代正義議題不是未來式,而是當務之急,有賴觀念、文化與制度的相互配合。冷則剛認為,在實踐世代正義之前,必須先培養三項民主素養:

公民意識覺醒、科學理性討論、世代之間共學

如果公民沒有意識到問題癥結,也沒有多元且充足的參考資訊,可能會被政治力量影響判斷,演變成世代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世代之間如何相互學習、尊重、攜手守護未來世代?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世代正義啟發我們反思:世代之間如何相互學習、尊重、攜手守護未來世代。
圖|Unsplash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0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每天出門都要戴口罩,用過的口罩都要堆成一座山了!
PanSci_96
・2022/11/03 ・74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情爆發後,這一樣東西不分男女老少、出門必備,甚至很多人會根據當天的穿著,搭配對應的顏色,成為穿搭的重要「配件神器」,你能猜到是什麼嗎?沒錯,就是你腦中的第一想法「口罩」!不過,你有想過嗎?那些我們用過的口罩都去哪裡了?上面可是充滿髒污和病菌呢!

口罩在這兩年以來,是我們外出的必需品,但全球每天產生高達數十億片的廢棄口罩,它們是不是可以被再利用?答案是,當然可以!

因為疫情每天產生數十億片的廢棄口罩,該怎麼辦呢?圖/水獺媽媽提供

一般非醫療使用的口罩經過適當處理,都能完美變身!

像是韓國大學生設立了口罩回收箱,經過消毒、拆解、高溫熔化後,廢棄口罩竟然能變身成凳子!義大利設計師和芬蘭的時裝設計學生,將口罩經過密封和臭氧消毒後,製成口罩羽絨外套!澳洲、美國、法國還有台灣都有團隊進行技術研發,將廢棄口罩轉製成鋪路材料、長凳、汽車踏墊等等用品。

口罩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變身成更多東西。圖/水獺媽媽提供

廢棄口罩變身記,正在世界各地出現!

變身廢棄口罩為的就是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傷害,儘管目前仍然是高成本的工程,還沒有辦法大量普及,不過我們每個人,至少都可以做到不亂丟棄口罩,以免造成環境髒污、破壞自然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時更換卻不污染的永續行動,要靠大家一起來,我們都不想看到海龜戴著口罩吧!

適時更換卻不污染的永續行動,要靠大家一起來,我們都不想看到海龜戴著口罩吧!圖/水獺媽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