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現代人更容易和親朋好友聯繫,但孤單感卻是提升的,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就是想要探討孤單感受是否由特定的腦區負責,另外研究者也想進一步探討孤單感受可能的成因。 這個研究包含好幾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檢驗孤單感受不同的人大腦結構是否會有差異,他們用UCLA Loneliness Scale (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所開發的孤單感受量表)來量測實驗參與者的孤單感受,然後利用計算腦不同區域體積的方式來估算實驗參與者不同腦區的體積,結果發現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pSTS,後顳上溝)這個區域的白質體積和孤單感受有負相關,也就是說越孤單的人,pSTS的白質體積越小。pSTS過去被認為是和社交知覺有關係的,就是負責處理社交相關訊息的腦部區域。 有了第一個實驗的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探討在實際上進行社交相關作業時,孤單程度是否會調節作業表現,他們請實驗參與者做幾個不同的作業:
- 判斷圖片中的人,兩個眼睛凝視的方向是否相同
- 情緒表情判斷作業,就是判斷圖片中的人臉是哪一種表情
- 人臉辨識作業 ,判斷這個人是誰
- 情緒表情再認作業,看了一些情緒臉之後,要判斷哪些是曾經看過、哪些是沒有看過的
這幾個作業都和社交訊息的處理是有關係的,但眼睛凝視方向是最有社交互動的意涵(當一個人雙眼直視你和雙眼忽視你感受是相當不同的),當然情緒表情的作業也是有社交意涵的,但其情緒處理的成分會較高一些。結果顯示當排除第一個作業表現的影響後,孤單程度和pSTS的白質體積就沒有顯著關係,顯示孤單程度和雙眼凝視作業的判斷是非常有關聯性的。其他的作業表現雖然和pSTS白質的體積也有顯著的相關,但這些作業的表現和孤單程度沒有顯著的相關,作者認為這顯示pSTS和一般的臉部訊息處理有關係,不盡然僅與孤單感受的處理有關係。
為了進一步探討孤單與社交互動的關係,研究者進一步分析實驗參與者的社交網路大小是否會調節孤單感受及pSTS白質的體積,他們採用一連串的問題來推估實驗參與者的社交網路大小(包含臉書好友人數、有多少人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等等)。結果顯示,雖然社交網路的大小和孤單程度有關係,但這個網路的大小並不會影響孤單程度與pSTS白質體積之間的關係,暗示著社交網路大小及pSTS白質體積對於孤單程度的影響是獨立的,也就是分別會影響孤單的程度。
最後研究者也檢驗了孤單程度與焦慮及同理心之間的關係,都有看到一些關聯性存在,但焦慮與同理心和pSTS白質的體積均沒有顯著的關係。
綜合這一系列的結果,我們可以推測pSTS這個區域和孤單感受是有關係的,但尚不清楚我們是否作一些事情來影響pSTS的活動,甚至讓這個區域的白質體積可以增加,不過倒是有可能可以透過一些社交作業的訓練來降低孤單感受;因為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孤單感受除了受到pSTS的影響,也受到其他社交能力的影響。我們或許還不清楚如何強化pSTS的活動,但提升社交作業的表現是有可能可以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