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科普新書。
行為經濟學?它是當前個體經濟學領域中一支火紅的新銳勢力,捨棄了傳統經濟學模型對個體行為人的理性假設,採取設計實驗來觀察並收集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它一方面承認人之不理性確實存在,一方面卻也想再次嘗試將這樣的不理性模型化,試圖對人類的社會行為做出因果的分解,並完成預測。
在Dan Ariely的處女作(同時也是暢銷書)的《誰說人是理性的!》中,他試圖告訴我們人的不理性是可以被預測的。換言之,這樣的不理性本身有其脈絡,它不是來自一種隨機的瘋狂或衝動,而是,或許我們可以說,是人性。(以我個人愛好的說法,我會說那是腦神經的化學結果。)所以他以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為該書的書名,謂之「可預期之不理性」,看似是對奉理性行為人假設為圭臬的傳統經濟學模型的一大巴掌,事實上卻是精彩的一脈相承——即使是不理性,也可以被模型妥善描述、預測。
在物理學上,我們會談「亂度」。我們會說當一杯咖啡被打翻了,它幾乎就不可能回到原本的狀態了,因為秩序有限,混亂的形式卻是無窮無盡,因此在數學機率上亂度總是增加。當我們在談人類行為時,理性,如果說是一種秩序態的呈現,那麼不理性應該就是「亂」的表徵,它似乎應該有非常多的形式,以至於我們會發現人總是不那麼理性,太多可以不理性的方式了——是這樣嗎?
不。不是這樣。
既然不理性行為能夠被預測,既然我們能在大量隨機抽出的行為群眾(或簡單稱之為一個平均的人)中發現一個整體的模式,就代表這種亂,來自另一種秩序,它只是不同於我們傳統中數學模型中的公設所描述的那冰冷且惡名昭彰理性秩序而已。
我會說,那仍然是理性。
像Dan Ariely這樣的行為經濟學家,就是嘗試將這樣的(不)理性進行解構,試圖了解是什麼因素在背後改變了我們以為不會改變的人類行為,甚至是量化這些因素的方向與強度。
在他的這第三本著作,談的是作弊行為,平均來說人們都是不誠實的,他想要「誠實地來聊聊這些不誠實的行為」。(笑)
究竟在我們的社會上,是有少數人非常地不誠實,還是大部分的人都有那麼一點點的不誠實?他設計了非常多的實驗,甚至還測試了文化差異的可能性,但最後發現,答案傾向是後者。
人們天生就有能力對自己的「那麼一點點的不誠實」進行合理化的能力。這部分作者在書中引用了神經科學家葛詹尼加的「左腦詮釋者理論」,毫無疑問我相信行為經濟學與神經科學交會,必定是很美妙的一場學術聯姻。在神經科學上我們已經發現諸多人類行為的「不可理喻」之處——我們也需要情感來做決策。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
這是來自萬百年來動態演化下的數學結果,鐵一般的事實。
大多數人們「一點點的不誠實」所累積起來的傷害,超越了極少數人「非常地不誠實」。而這種不誠實的行為,其強弱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因素所影響。全書就是在嘗試挖掘、分析這些你一定很難想到的因素。作弊被抓到的機率會影響一個人作弊的行為?喔當然會,但其實效果十分有限,可能還不如請你先背誦一下道德十律(即使你一條都講不出來!)。
不誠實的行為是否會像病毒一樣傳染?如果會,那是因為人們是那麼社會性的動物以至於他們看見別人作弊了,也就合理化自己的作弊行為?那麼如果他們看見的作弊者是來自一個社交網絡上的「敵對」群體呢?他們還會繼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者反而嗤之以鼻、所以進而暫時性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當人們一起合作共事,利益綁在一起的時候,會不會為了彼此而作弊?如果你作弊的好處只有對方獲得呢?利他主義勝出,還是成本效益分析主宰一切?
關於這些好問題的洞見,盡在這本行為經濟學的好書裡,就等著讀者的你來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