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造成腸部微生物群的改變會使老鼠變胖。人體實驗中也出現類似的改變,特別是對於孩童,此一現象可能造成肥胖更為常見。
出自《Nature》期刊
根據近期的幾個研究,原先就存活於腸子及胃部的細菌讓發胖的原因多了一些解釋。這些細菌或許能解釋抗生素是如何讓農場動物,或者是人類變胖的,以及某些特定的基因是如何讓生物體更易發胖的。
在一篇八月二十二日發表於《Nature》期刊的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畜牧業長久以來用來增胖牲畜的方法:持續餵食老鼠低劑量的抗生素。抗生素改變了老鼠腸子及胃部細菌的組成,且改變了細菌消化營養素的方式。實驗老鼠體內的細菌活化了更多能夠將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的基因,及肝臟中與脂類轉換相關的基因。據推測,這些分子途徑中的轉換造成脂肪堆積。就跟農場動物一樣,被使用抗生素的老鼠也出現增重的情形。
紐約大學的微生物學家Martin Blaser指出,當家長在治療孩童一些常見疾病及耳部感染時,他們可能無意中造成了發生在農場動物身上的現象。為了支持這種說法,他又提到他主持的另一項實驗。這項在八月二十一號發表的實驗發現,英國有不合比例,高達一萬一千名的孩童年滿三歲時有過胖的現象,且他們在滿六個月前都使用過抗生素。
「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藥物」,Blaser說。「特別是幼年期的使用,我認為家長、醫師,及病人必須要注意可能的影響。」
根據今日刊登在《Nature Immunology》的研究,微生物似乎也是基因性肥胖(genetically induced pudginess)的幫兇。當研究人員將老鼠身上一個包含某種稱為淋巴毒素(lymphotox)的腸道分子的基因去除時,分段絲狀菌占領了正常的微生物群聚。此種細菌跟絛蟲一樣會消化掉多餘的脂肪-不管老鼠吃什麼,牠們會依舊「苗條」。此外,保有淋巴毒素的老鼠,即使研究人員將分段絲狀菌植入老鼠腸部,牠們依舊不會發胖。
即使這些研究提供了誘人的連結,哈佛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微生物學家Peter Turnbaugh說道,在微生物正式進入對抗肥胖的戰爭前,還有很多研究要做。「這些研究指出不同細菌造成肥胖的機制,但是他們尚未完全辨認出路徑來」,他說。「這些研究真正讓我興奮的地方是,現在我們有了新的鼠類樣本來從事進一步的實驗。」
資料來源:Antibiotics Linked to Weight Gain [27 AUGUS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