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哈!英雄所見略同

timd_huang
・2011/04/20 ・440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前幾年跑了雲南很多地方的恐龍點,採集了很多個恐龍點的樣本,回來後透過老妹的幫忙,利用感應耦合電漿儀(ICP)做化學元素分析,畫出這些恐龍化石內的稀土元素含量蜘蛛線(Spidergram),推論這些恐龍的相對地層,詳見:2008/4/11 〈三圖顯真相〉;這篇文章的學術版,去(2010)年終於被中華民國地質學會接受,將刊登於2009年該學會的〈地質〉期刊上【按:目前只出版到2008年度的,2009年度的還在等待中。】

在那篇文章內,我寫著:「不要說別的,就以大洼恐龍山來說,這邊的恐龍地層,到底是那個年代?當年楊鍾健說是晚三疊紀的,大約二億年;但是,後來有研究者說沒有那麼久遠,“只是”早侏羅紀,一億八、九千萬年“而已”;最近又有學者說,畢竟楊老還是沒錯,應該是晚三疊到早侏羅紀;從一個玩科普恐龍者的角度來說,我們搞不懂艱深的大學問道理,但是,我們心裡總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到底大洼的恐龍,有多少年歲了?上祿豐層下祿豐層等等名稱,我們較難以體會。」

雲南恐龍蜘蛛線圖

這個恐龍地層年代定年的問題,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困擾著我;我論文所做的,只是透過這些恐龍骨頭化石內的鑭系稀土元素來做地層相對(relative)年代的判斷,從恐龍死骨頭裡面所含的諸稀土元素濃度比例曲線來判斷,如果某兩個恐龍點化石內的稀土元素蜘蛛線曲線形狀相同也相近,就說是相同的地層,如果相距很遠或曲線形狀不同,就說是不同的地層,我論文內推論出暫用的雲南三個主要恐龍地層:“大洼層”(相關資料說大約二億年)、“姜驛層”、和“川街層”(相關資料說大約一億六千萬年),這三個地層的名稱,是我自己照實驗結果叫出來的,不是他們古生物或地層學者所用的正式地層名稱;再者,這個方法無法也沒有用來做地層絕對(Absolute)年代的定年之用,所以這幾年來,我很不死心,一直想要找出一個可以用來定出這些恐龍地層絕對年代的方法。

在化石的年代定年,傳統上採用化石比對的方式,透過指標化石(Index Fossil)來判斷這個化石點和那個化石點,是否屬於相同的地層,如果兩者都有相同的化石,就說它們是相同的地層,如果找不到相同的指標化石,就說不是相同的地層,這裡面的學問很大,無法在此細說;不過,這種方法有個邏輯上的窘境,就如中文字書上的「老者,考也;考者,老也」,用甲來說明(證明)乙,又回頭用乙來說明甲;雖然如此,地球科學的要求,受限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有沒有找到某化石等等,前後相差一些時間,這個「一些時間」可能是幾十、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也都說得過去,畢竟,在地球漫長的46億年的歷史中、哈!有人說45億年,也有人說43億年,絕大部份的古生物,都是很早很早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無法精準到那裡,人類個體的壽命膨風到一百歲好了,即便人類的信史才約一萬年,在整個地球漫長年歲的眼光中,根本說不上驚鴻一瞥,甚至連瞄到半個影子都說不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科技發展,地質學者和古生物學家們開始採用同位素定年的方法,測量石頭裡面所含某些元素(如鉀氬)同位素的含量,透過這些已知的同位素半衰期,計算出該石頭(地層)的絕對年代;當然,這種方法有其優點,可是也有些嚴重的限制,比方說,同位素定年法必須採用所謂「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的樣本,才能得到準確的數據,要不然結果一定漏氣!就以化石地層的定年來說,最常用的是找出該地層上下的火山灰層,把這兩個火山灰的年代定出來,化石地層夾在中間,所以就可說該化石的年代在兩者之間,美國蒙大拿的晚白堊紀恐龍地層,就是用這種方法得到暴龍、三角龍、慈母龍等等的年代。

不過,如果某個恐龍地層附近,找不到上下的火山灰地層,這一招定年的方法就無輒啦!學者們就必須採用其它的方法來推論地層年代,如以前的古生物比對法,或者地磁反轉法等等,雲南的恐龍地層,就是碰到這種困境,產生如中國恐龍學發源地大洼恐龍山地層,一下子被認為是三疊紀晚期,一下子又返老還童到侏羅紀早期等不同惱人的說法,雲南諸恐龍地層的缺乏絕對定年資料,不只是恐龍界大家的困擾,對我來說,更是我個人的一大難題,我目前正在進行的「大洼恐龍胚胎」計畫,到底我無意間在那裡所發現的恐龍胚胎,是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胚胎?或是我們合作領導、加拿大賴茲博士所研究南非大椎龍那個,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依據賴茲博士的資料,他所研究南非這個恐龍胚胎樣本的地層年代,大約在1.9億年前南非的下克拉仁地層(Lower Clarens fm)和上埃立哦特地層(Upper Elliot fm),相當於雲南的上祿豐組深紅色層和下祿豐組暗紫色層;這裡所說的1.9億年,可以從1.900…1到1.999…9,前後涵蓋了一千萬年長久的時間,這兩個世界最古老的早期恐龍胚胎,那一個才是最古老的?

科班的古生物學家,可能不會很在意,但是對於我這種非科班的古生物化石玩家來說,如果我所發現的那個恐龍胚胎,果真比南非的早上幾十萬年或甚至幾百萬年,我就有個人生的小得意:哈!我發現了世界最古老的恐龍胚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陸相脊椎動物胚胎,我剩下來的不到半輩子,可以很ㄏㄧㄠˇㄅㄞ地對兒孫輩們叨叨唸這個「偉大」的發現,人生不亦快哉之一;因此,這些年來,我試著找出一種可用於上下沒有火山灰層恐龍化石絕對定年的方法,一直搔頭皮,頭髮都快被抓光了。

自從去(2010)年中開始和五國院士賴茲合作進行國際兩岸聯合研究計畫之後,上述的衝動,越來越強烈,畢竟台灣諺語所說的「輸人不輸陣」,在學術上,我根本無法和人家五國院士比較,連幫人家提皮包當書僮,恐怕都不夠資格,但是,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證明大洼的恐龍胚胎,果真比南非的要早上幾許,那怕只有區區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至少我可以偷偷地阿Q式精神勝利一下,因此好多晚上夜半夢迴,都會爬起來上網衝浪,試圖找出一些線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一天,中華民國地質學會來信通知,說我那篇稀土元素和恐龍地層的文章,已經正式被接受將會發表,於是自己再把論文看一遍,做最後文字修飾定稿,突然間,電光石火之際開竅想到,恐龍化石內的這些化學元素週期表內鑭系稀土元素(La REE),就是存在於一個封閉的系統之內,所以我才能透過它們搞出那篇雲南恐龍相對地層的啊,那麼,在這些恐龍死骨頭裡面,同時也有含量相對高的兩個放射性元素鈾(U)和釷(Th),屬於錒系稀土元素(Ac REE),也是稀土元素啊,也應該是處於同樣的封閉系統之內,因此,如果能分析出這些恐龍化石內的鈾、釷、鉛等同位素的濃度,這些恐龍化石的絕對定年,就可以計算出來了!

「鈾」立卡!(有沒有聽到我吹口哨?)真太令人興奮了,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感應耦合電漿儀後面能接上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那麼就可得到所要對象元素的每個同位素濃度,有了這些同位素濃度之後,剩下來的就是套公式,計算出這些死骨頭的絕對年代;可惜,上次老妹幫忙做的分析,她單位的設備,只有感應耦合電漿儀,沒有接上後半段的質譜儀,那只好再到各研究機構去找,看看台灣哪個單位有,終於找到母校中興大學有一台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因此,就把這項的研究課題放入了我們的研究計畫中,等著進行。

雖然實際的工作還沒有開始,但是最令我興奮的是,至少誰也不能禁止我自己腦子裡面給自己猛灌春藥,讓自己大爽一下,搞不好,或許真的又給我找到了一種可以解決長久以來困擾古生物學者絕對定年的方法,從此之後,可以從「有死骨頭」的化石內所含的兩系列稀土元素,直接測定出該化石的絕對年代,哇啦!這會是個很棒的「偉大」發現;雖然這個方法,無法應用到所有的化石,對於那些沒有硬骨頭的古生物絕對定年,如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軟體動物群化石和植物化石,這一招就根本無效,因為這些古代生物沒有由磷灰石所組成的硬骨頭,而諸稀土元素就是卡在硬骨頭內磷灰石晶格(Crystal Lattice)內形成封閉系統的,所以不適用於沒有骨頭的古生物;不過,如果此法行得通,至少也解決了一大半以上的問題,只要有「死骨頭」,化石定年都可用。

前日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 Science News, Dinosaurs Survived Mass Extinction by 700,000 Years, Fossil Find Suggests, ScienceDaily (Jan. 27, 2011),說美國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推翻了白堊紀晚期六千五百萬年前那顆隕石打到地球把所有的恐龍都殺光光之說,他們透過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和科羅拉多州在K/T界線之上的恐龍化石,測定出隕石打下來之後的七十萬年間,恐龍還活著;對於諸如此類爭議性的報導,古生物界三不五時都會有,所以我對此新聞,也只列入參考,當為諸多恐龍滅絕學說中的「一家之說」;不過,在進一步看了他們所發表的論文(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6, in the journal, Geology)之後,令我大大吃驚!竟然,天下英雄所見略同,我和他們的想法,完全相同,不過我目前還在等待批准,人家卻已經做出了實際成果發表論文了,而且,看了論文之後,不得不佩服人家,他們所用的原理,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完全一樣,而且都是利用相同的儀器透過分析恐龍骨頭化石內的兩個稀土元素系列,以放射性同位素濃度計算出絕對年代,不過,人家所用的儀器和方法,確實比我預計的更為先進,其招術更為高明,不得不衷心佩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照我的想法,透過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來分析,恐龍骨頭化石樣本必須比較傳統的用濕化學方法把恐龍化石樣本溶解成為溶液,才能送進儀器分析,恐龍化石一旦被溶解,就無法還原,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毀滅(破壞)性的分析方法,必須犧牲掉一小塊恐龍化石,對於研究每一根骨頭本來就很小的恐龍胚胎化石來說,雖然所需要的樣本量很小,但是對於如此珍貴又稀罕的樣本,任何用掉一小塊,有如割心;相對的,他們所用的方法後半段,也是同樣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來取得恐龍化石內諸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的濃度,不過,他們前面這一部份,卻是非毀滅性的方法,利用高能量的雷射,直接打到恐龍骨頭上面,把很小很小(~160 µm)面積的恐龍化石燒成蒸汽,再導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來分析,真是高明,令人拍手稱絕!分析完畢之後,那根恐龍骨頭,如果沒人刻意指出被燒成蒸汽的那幾個測試點,肉眼還都看不出來呢!漂亮!高明!美到極點的藝術行為

曾經有長輩不瞭解我玩石頭,罵我不顧生計,玩物喪志,至今都快進棺材了,還是不務正業去吃個死頭路,大半輩子窮兮兮的,好啦!長輩教訓得是,在人生賺錢這方面,我是絕對失敗者,我不是賺錢的料子,絕對該好好罵一罵,但是,我不覺得我整個人生失敗啊!家裡的三頓飯和孩子們,從來也還沒少過一頓、缺過一件衣服啊!相對來說,我在毫無經濟民生方面的「成就」,如,發現這裡所說的世界最古(約二億年)老恐龍胚胎化石,和約六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實體化石,加上本文所說的這種古生物絕對定年方法,難道還不能算是成功人生的小成就嗎?難道所謂的「成功人生」只是以多少銅臭為衡量的標準嗎?為何我們的社會有這麼嚴重的笑貧不笑娼心態?還好,從小我這台灣黑五類,老早就養成了「笑罵由人去,我好自為之」的厚臉皮,還是痴痴地搞我喜歡的玩石頭,而且要玩出一些名堂來給對我期望很重的長輩們看,畢竟,對於所謂人生成功的定義,我聽到的是不同的鼓聲,邁著不同調的步伐,請饒了我,也給我這個空間。

哈!天下英雄所見略同!世界上的聰明人(和傻瓜),不只我一個人,嘿!嘿!嘿!

本文原發表於「催眠恐龍」[2011-03-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timd_huang
2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跟我玩恐龍去!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台灣有恐龍嗎?化石學家帶你探索島嶼的古老秘密——《好久・不見》
麥田出版_96
・2024/11/02 ・257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地理位置與化石形成

台灣也有化石嗎?台灣也有恐龍嗎?

世界地圖攤開一看,台灣陸地上的面積看來是不大,但其面對的太平洋,不只在我的想像中、在我多年搭著飛機到世界各地檢視相關的標本,試著拼湊出鯨魚們在數千萬年間演化歷程的經驗中,我知道也相信台灣的地底下,必定蘊涵著能跟我們講出帶有全球視野的化石標本。

同時,台灣除了被海洋包圍之外,那平均深度只有六、七十公尺深的台灣海峽,也清楚的意味著,當更新世的冰河時期讓海平面下降幅度來到或超過這個臨界點時,台灣就會成為歐亞大陸最東南邊的一角。

相信在台灣的不少人都常聽過,台灣在冰河時期會和中國大陸連在一起,但我在跟大家解釋這樣的環境變遷與古生物演化時,總是會特別強調我不想泛政治化,但世界地圖清楚的標示出台灣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可以、也該要放在更大的版圖:歐亞大陸的板塊底下來討論,而不是只有限縮在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關係。

畢竟,當我們像是讚嘆著非洲地區的陸生大型哺乳動物,能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軸來進行長距離的移動時,基本上是用「萬年」以上的尺度來探討生物演化、移動的古生物學,處於歐亞大陸東岸的台灣上的大型脊椎動物,要橫跨歐亞大陸到西邊、或是反方向的來到台灣,大概都會是稀鬆平常的移動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立起這樣的思維模式後,當然就是需要有最直接的化石證據來驗證這樣的想法,或深入討論其化石標本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大尺度演化事件。

大型脊椎動物跨越歐亞大陸到台灣,在古生物學的長時尺度下是平常現象。圖/envato

早坂一郎的開創性研究與犀牛化石

二○一八年一月底從日本的筑波搬到台北後,一邊重新改造所接手的退休丘臺生教授的實驗室、一邊開始準備新學期的上課內容;除此之外,很重要、也是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開始到野外和各個單位的收藏庫裡尋找、檢視相關的化石標本,試著解讀其背後所帶有的古生物學、演化學上的意義。

有趣、但不令人意外的是,知道我開始要在台灣從事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研究的人,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會是:台灣也有化石嗎?台灣也有恐龍嗎?這樣之類的疑問。

要回答台灣有沒有化石紀錄的出現,我在日本的工作經驗,和剛好不小心娶了日本太太,讓我能從搬到日本工作前還不會五十音的狀態,到現在能有一定用日文溝通和閱讀日文文獻的基礎能力,幫了很大的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台灣的古生物研究歷史,基本上就是從日治時期展開並奠下根基。也因此,有一定的日文能力和在日本古生物學界中遊走的經驗,確實是對於一些細微的狀況,更能推敲或掌握。

舉例來說,我目前所服務的台灣大學於一九二八年創立時的前身: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一開始創校時就加入的早坂一郎教授,可以說就是在研究台灣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的先驅,也就不意外為什麼一九八四年在台灣所發現、並被命名為一個新亞種的犀牛化石,會以早坂為名(犀牛的故事書寫在第四話)。

延伸閱讀:從放牛學生到震驚世界:左鎮犀牛化石背後的傳奇——《好久・不見》

台灣有化石的出沒,對生物多樣性、生命演化等議題有些敏感度的人來說,大概不會太意外。但台灣有沒有令許多人為之瘋狂的恐龍,聽起來就是一個棘手許多的疑問。

或許出乎大多數人的意外,台灣不只有貨真價實的恐龍,還有台灣才有的特有種恐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九九三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可以說是徹底的激發了全世界對於恐龍的狂熱與追逐。即使到了二○二四年的今天,恐龍的形象,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似乎就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全部了。

《侏羅紀公園》激發全球恐龍熱潮,至今在大眾心中恐龍仍象徵著古生物學。圖/wikimedia

但恐龍有如此的代表性,可不是只有形象般的讓人摸不著邊際,而是有全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用一生的精力,和政府、私人所挹注的大量資源,來試著一點一滴揭開恐龍那引人入勝的演化歷程。

舉一個比較可以讓大多數人理解到我們對於恐龍知識是如何持續的累積、建構起來的例子:我正在書寫這段文字的當下是二○二○年的五月中旬,這年從一月一日到這個時間點,已經有二十種,先前完全未知、生存於中生代的恐龍們被古生物學家發現,並且正式的命名為新物種、發表在國際間相關的古生物學研究期刊中—平均不到一個禮拜,全世界就又會多了一種中生代的恐龍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

台灣的鳥類恐龍故事:恐龍演化新視角

藉由這樣的研究能量,我們現在不只清楚的知道所有現生鳥類都是貨真價實的恐龍,連我上課在談論恐龍演化所使用的教科書,所提到恐龍定義裡的其中一個主角,即有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見到面的麻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恐龍包含了滅絕的三角龍和現生的麻雀最近的共同祖先,以及從這共同祖先開始的所有後代,都是恐龍。沒有被包含在三角龍和麻雀最近的共同祖先裡的後代,都不是恐龍。

大部分隨口問我台灣到底有沒有恐龍的人,我基本上都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用上述簡短的內容來說明,因為可以感覺得出來,大部分的人,真的都只是隨口問問,大概也沒有打算真的想要了解恐龍、或是古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背後又有什麼重要的意涵。所以我一般都只會簡短的回應著像是,台灣當然有恐龍,因為所有的鳥類都是恐龍,不只如此,我們每天也都在吃著貨真價實的恐龍肉!

——本文摘自《好久・不見:露脊鯨、劍齒虎、古菱齒象、鱷魚公主、鳥類恐龍⋯⋯跟著「古生物偵探」重返遠古台灣,尋訪神祕化石,訴說在地生命的演化故事》,2024 年 9 月,麥田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麥田出版_96
27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穿越時空的地球階梯:從深海生物到滅亡的恐龍,旅程永不停止——《地球的階梯》
悅知文化
・2024/10/01 ・80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悅知文化的編按:
城市中突然出現了一扇門, 門內是一條通往下方的樓梯!啊!原來這是一個「地球的階梯」。每下一層階梯,都將迎來不同時期的生物與環境,透過松岡老師精美的繪圖,孩子們得以加深每一層的印象。另外,書中還有位地球博士,適時地補充該時期的生物與環境等知識內容,你將發現原來鳥曾經是恐龍!生命的起源,竟是在有毒的水中誕生!
當你以為已經走向地球深處時,沒想到仍只來到 7000 萬年前……別停下來,旅程還很長,地球階梯繼續延伸,和我們一起洞悉地球生命歷史吧!

【本書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協助審定】

6600 萬年前

大約在 6600 萬年前,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導致地球被大量的灰塵覆蓋著。灰塵遮蔽了太陽光,包含恐龍在內的緒多生物,都因此而滅亡。

7000 萬年前|白堊紀

在「白堊紀」末期,地球變得越來越寒冷。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的部分身體,可能覆蓋著跟鳥一樣的羽毛。

3 億 7000 萬年前|泥盆紀

從這裡開始,我們必須潛到海底,所以請穿上潛水服。請不要懷疑,狗狗也要穿。遠古時代的海洋,真是相當精彩呢!

魚石螈的體長大約 1 公尺,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牠類似現代的山椒魚(Salamander),卻有 7 根指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地球的階梯》,2024 年 9 月,悅知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悅知文化
1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