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09)年春天,當我還沉迷在得知發現世界上最早期恐龍胚胎的興奮中,收到了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當今恐龍界新興領先者維立其歐博士的一封邀請函,邀我參加他將於八月八號在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恐龍蛋與貝比研討會」,從時間上來說,這封邀請函來得真是時候,我和德國波昂大學雷美斯博士正在努力研究中,我們也開始考慮要到那裡去發表這篇論文,一般的學術期刊,往往要拖很長久的一段時間,可是,我們都希望能盡早發表,因為這絕對是恐龍界的一個原子彈級、「恐龍原子蛋」的重大發現,讓恐龍界透過實際的化石,瞭解到早期恐龍的生殖成長演化等等;這次的研討會,正是針對這個課題的專門國際研討會,簡直是為我們量身訂製的,打著燈籠要到那裡去找個更適當的平台呢?沒有啦!人家對著我們文章出題目,還能要求更多嗎?
中國西南方雲南省下侏羅紀祿豐層,素以豐富的陸生脊椎動物化石聞名,包括三齒獸、早期哺乳類動物、喙頭蜥類、鱷型超目類、和早期的恐龍,特別是大型早期蜥腳亞目的祿豐龍和雲南龍。在大洼典型恐龍點的田野工作中,發現了這一小塊高度礦化沈積的樣本,其內含有諸多骨質構件,包括一個長度3公分的小頭顱。來自小型電腦斷層掃描和數位清理本樣本的數據,顯示很弱也經常不完全的骨化過程,指出本組合是一個發育還在很早期、部份連接的恐龍胚胎。因此,此樣本被認為是一個孵化未完成的石化填充,而非已經孵化完成的幼龍。有一些特徵,如,圍裙狀的恥骨部位、帶著縮小掌骨V的寬闊腳,因而可認為它是早期蜥腳亞目恐龍,然而,在如此發育早期階段,要鑒定其屬種,有相當的難度。有趣的是,上顎和下顎並無很發育的牙齒,此一特徵,也發生於在南非發現、大約同期蜥腳亞目的大椎龍(Massospondylus)胚胎中(Reisz et al., 2005),此特徵和在祿豐層發現的原蜥腳類祿豐龍很早幼龍頭顱相反(Evans and Milner, 1989)。總之,這個完整且三維保存良好的樣本,提供了研究早期蜥腳亞目恐龍發育和演化的重要線索。
好不容易把老媽的喪事辦完,快馬加鞭衝刺,把該準備的資料整理好,雖然在颱風的籠罩之下出發,終於安全抵達了每次暑假帶小朋友到蒙大拿挖恐龍必定要參觀的蒙大拿州立大學洛磯山脈博物館(Museum of the Rockies),在研討會洗塵晚宴中,也見到跑了多次雲南的維立其歐博士等人,老友相見,真高興,也大大鬆了一口氣。
一九三〇年代,沃爾科特去世的四年後,劍橋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古植物學家蘇厄德(Albert Charles Seward)決定加入辯論,卻在後來被古生物學家肖普夫(William Schopf)形容是「讓煮熟的鴨子飛了」。蘇厄德在史稱「隱藻化石爭議」的事件中嚴格審視前寒武紀化石證據,得出結論認為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所謂的化石與現存物種之間沒有明顯關係,大型結構並未顯示出由較小細胞組成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