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西摩爾.派普特 (Seymour Papert);譯者/張安昇、駱莊奇
就在幾年之前,人們還認為電腦是昂貴又奇特的機器,大體上知道電腦有商業與工業用途,但是沒多少人預測到電腦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便宜個人電腦的普及,大眾開始意識到電腦終有一天會出現在每個人的起居室甚至口袋之中。
當第一批原始的個人電腦出現時,富有想像力的記者們,已經開始撰寫一篇又一篇電腦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文章。大部分的記者強調拿電腦來遊戲、娛樂、處理稅務、發電子郵件、購物、理財,一小部分的人提到電腦作為教育機器的可能性。
活到老學到老,人人都能學習新科技
這本書的主題同樣是探討個人電腦未來的發展,但是我考慮的事情與前述差異甚大,我關注的是電腦如何改變了人類思考與學習的方式。我藉由提出下面兩種以電腦「輔助思考以及獲取知識」方式的不同,來闡述我的看法:
在科幻小說中有非常多場景,將電腦視作輔助人類思考的工具。比方說《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粉絲一定知道,「企業號」裡面有一個電腦能對任何複雜問題快速給出精準的答案,然而在《星際爭霸戰》中的角色,思考方式跟二十世紀現代人並無二致,在劇集之中,與電腦的接觸,並沒有改變人對自己的認知,或是改變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
在此書之中,我將嘗試解釋電腦除了作為工具外,如何從源頭改變人類思考的方式,而且離開電腦時這種思考方式依舊有效。(就如同玩齒輪的經驗幫助我學習代數,然而我學習代數時身邊並沒有齒輪)
我想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大部分人與科學精神無關的時代終結,一個萬眾創新時代的來臨。當下除了貧困因素導致的障礙,還有許多教育文化的障礙,阻止這些創新精神的培養,比方說有人覺得這些東西留給那些怪咖玩就好了,又比方說美國歐洲普遍存在的「數學恐懼症」,害怕小孩自己摸索,害怕無法將數學學好,一定要老師帶,無形之中扼殺了小孩發明創造的能力。在我的願景之中,當小小的個人電腦遍佈世界的每個角落時,這些文化障礙將會被清除。
相較於硬體,更加重要的是電腦帶來的思想改變,打破現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的分界,帶來對這些學科自身的反思,打破現有既定誰在幾歲學習什麼的概念,打破發展心理學與性向測驗的標準假設,電腦不再是專屬於「電腦工程師」,每個「人文學家」都會用到以及創作程式設計思維。
電腦能做什麼與社會選擇拿電腦做什麼,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現代社會對這根本性翻天覆地的改變充滿抗拒,因此最終還是回到政治問題。我們也會環顧在新世界來臨前,各種勢力將會如何鬥爭下去。
在教育現場,我們還能怎麼應用科技?
這本書對電腦大部分的想像,都與當下相差甚遠,我們必須相信電腦科技的應用仍在萌芽初期,未來的潛力超乎想像。在教育行業尤其如此,與現在學校教育科技相比,用幾個數量級的提升都無法形容我對未來的想像,目前的教育科技在我看來,完全是走錯方向了。
現今的學校中,「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意味著電腦教導小孩,換句話說「教師用電腦對小孩進行程式設計」,在我的想像之中真正的重點在於「小孩對電腦進行程式設計」,在小孩進行程式設計的過程之中,小孩同時學習最強力的現代科技以及浸淫於來自科學、數學,這些知識體系範例(intellectual model structure)中最深刻的觀念。
我將會描述,我如何將幾百個小孩培養成程式高手的過程。當我們用恰當的角度去理解程式設計,一切發生得都很自然,其實學習程式設計與學習語言並無差別,而小孩本來就是學習語言的高手。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雖然兒童可以自發地學習母語,但是學外語就不一樣了,甚至學習母語的書面文字,也會遭遇不少困難。
程式語言,可能更像是書面的外語,或者學習程式設計會遇到跟學習數學類似的阻礙。這些質疑,也是我這本書想回答的主題,首先,我們其實可以重新設計電腦,讓兒童可以很容易的自發操作,這種環境就好像是在法國學法文,而不是在美國課堂上學法文。
其次,我認為學習程式設計會改變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當我們用程式設計的手段學習語文、以及數學,這種互動性會賦予語文以及數學全新的生命力,以至於兒童也能用自發操作的方式來學習這些東西。以數學為例,類似於法國,我們用程式設計建造了一個「數學國」,兒童在數學國裡就可以自然的學習數學。
- 科技不斷在進步,我們的學習領域也不再局限於教室內,下篇《數學好難,可以寫個程式叫電腦幫我算數學嗎?——《思維風暴》引言(下)》帶你了解我們還可以如何運用電腦,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書摘自《MINDSTORMS:Children,Computers,And Powerful Ideas 思維風暴:兒童如何用電腦建構無限可能》,2020 年 3 月,台科大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