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月亮杯歷史大解密:環保、便利、而且早在 19 世紀就出現了?!

Katja
・2020/05/14 ・375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無論是在超商、藥妝店或是網路商城,今日的女性總是能夠在月經來潮時,從琳瑯滿目的衛生用品之間挑選出理想商品,但是你注意到了嗎?除了傳統的衛生棉 (Maxi pad)、棉條 (Tampon) 與護墊 (Panty liner) 之外,臺灣的女性朋友好像又多了一款新選擇 ── 紅遍歐美的「月亮杯 (Menstrual cups) 」上市啦!

月亮杯是個小小的杯狀物,材質通常是矽膠、乳膠或是其他塑料,因為它相當的柔軟且富有彈性,女性朋友們可以將它捲起來推進陰道,這時候它就會在體內延展開來、承接經血。一段時間後再捏住杯底將它取出、洗淨、消毒,又可以再次使用啦,是不是既環保又耐用呢?

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個產品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物,它最早在 1867 年就出現了很類似的產品,但是卻沒法馬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種安全、有效且環保的商品,怎麼到了現代才漸漸受到重視呢?

科學發展幫助了許多女性克服偏見、邁向自由。圖片來源:Unsplash

回顧歷史:月經到底是什麼? 

我們要先瞭解一個問題:月經對人類來說到底是什麼?

可以先看這集 Podcast Video 了解一下「月經」!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把人類的體液分成四種:血液 (Blood),痰液 (Phlegm),黑膽汁 (Black bile) 和黃膽汁 (Yellow Bile ) ,為了讓這四種液體達成平衡,那個年代常見的方法有:均衡飲食、藥物治療、定期服用瀉藥、以熱鐵燒灼肌膚還有放血等。除此之外,他也曾經說過:「 經血太多可能致病;但是月經停止,又可能產生子宮疾病 」,所以他建議婦女,利用薰香來疏導經血,或是對乳房施以拔罐 (Cupping instrument) ,當然也有女性用放血 (Blood evacuation) 之類的方法來「治」月經。

但是人們還是有著非常多的疑問。例如: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懷疑月經是婦女沒有滲入胎兒體內的多餘血液;也有人說經血裡面應該有沒消化完的食物;劇作家巴納比 · 巴恩斯 (Barnaby Barnes) 則將月經視為「罪惡的汙染物」。

覺得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嗎?但是無論古今中外,真的有不少人都認為月經不潔又可恥,例如:臺灣有長輩不建議女生在月經來的時候拜拜、祭祖,因為這樣「不乾淨」;尼泊爾保守人士把月事來潮的女性關進密閉、衛生條件極差又偏遠的「月經小屋」中強制隔離,導致意外頻傳。

波士頓麻省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 的性別研究專家克里斯 · 鮑貝爾 (Chris Bobel) 也曾經說過:「 一直以來『 月經 (Menstruation) 』對人類來說就是一種神秘、羞恥的現象,很少有人願意公開討論這種讓人害羞的話題,或是對它展現出好奇心。但是事實上,它就是一個生理變化的過程而已,我們應該妥善的對待它 」。

女性健康的一線曙光:近代月經科技的誕生 

時間來到近代,學者調查後發現,在 1854 年到 1921 年之間,與「月經」有關的商品專利申請居然有多達 185 項,這其中包含了 S. L. Hockert 設計出的「 陰道置入小杯 」。概念上很像月亮杯,但實際上不如說它是一個小小的橡膠袋,袋上有個與繩索連接的套環,方便使用者拉出或是置入陰道。

S. L. Hockert 的月亮杯雛形,看起來必須穿著束帶、皮帶之類的東西才能用。圖片嵌入自:1867 Hockert Catamenial Sack

1890 年代以後,社會、經濟的變化,大大改變了女性跟醫護專家對月經的看法。人類的出生率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育兒 」大於「生育 」,所以婦女不會再跟古早時候一樣,花這麼多的時間重複懷孕與哺乳。這就代表她們平常會更需要生理用品,嗅到商機的聰明商人,就開始大量印製生理用品廣告,把原本聽起來讓人害羞的生理用品,變得越來越容易被人看見囉。

拋棄型生理用品開始普及

20 世紀以後,工廠的效率大幅提升,量產 ( Mass-production ) 不再只是夢想,而美國社會開始崇尚消費主義 ( Consumerism ) ,人們變得非常喜歡購買現成的 ( Readymade )、可以用過即丟的消耗品 ( Disposable ) 。這些理想也塑造了我們對女性身體的期望──即便在經期也必需保持潔淨、無臭、不要有尷尬的外漏,生理用品的存在儼然成了女性的救星,慢慢消除了人們原本對月經的偏見。

外漏到衣褲、床單、座位上的經血,是每位女性朋友的噩夢。圖片來源:Unsplash

在 1937 年,美國女演員萊昂娜 · 查默斯 ( Leona Chalmers ) 發明了第一個月亮杯並且註冊了專利,她對自家產品掛了保證,聲稱它們不會造成使用者不適、不會看起來太過顯眼,也不會因此受限女性的穿搭(還記得剛剛 Hockert 初次設計的版本嗎?這需要配合皮帶才能使用喔)。

但在這個時期,月亮杯的上市沒有那麼的順利,在那個年代,多數的婦女還是偏好使用衛生棉,選擇棉條跟月亮杯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少。主要是因為當代比較有名的權威人士、醫生等人,他們質疑棉條、月亮杯等「侵入式」的產品的安全性。簡單來說,儘管現代的女性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跟選擇,但是在 1930 年代可不是這樣,當時保守的社會氛圍仍然懷疑,棉條跟月亮杯可能破壞婦女的處女膜 (Hymen),使她們「喪失貞潔」,這個觀念也大大影響了女性的消費習慣。

生理期的未來式:經濟實惠又環保

在環保概念的提倡之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願意選擇購買月亮杯。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曾經讓大家感到陌生、羞於嘗試的產品,又變成了市場上的「新寵兒」了呢?

關於此點,性別研究專家鮑貝爾是這樣解釋:「與其形容月亮杯在現代才『流行』了起來,倒不如說是人們終於願意接納了最剛開始的想法。因為早在我們剛開始提倡月事產品的年代,大家不就是一直想要找個可以重複使用、環保又衛生的產品來解決煩惱嗎?那月亮杯的發明就正好符合這個條件囉。」

曾經有專家統計,女性的一生可能要花費近 10 萬元在購買衛生棉上,而且這會讓每個女性製造出將近 108 公斤的廢棄物,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不斷地提出反思,為了好好愛護我們的環境,是不是有更環保又能兼顧省錢的商品能夠協助女性朋友解決月經造成的困擾呢?於是在環保概念提升之下,月亮杯就漸漸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但它有因此馬上就變成架上的主流商品嗎?好像也還沒喔。

月亮杯普及化的挑戰:各種誤解與顧慮

其實無論妳的選擇是什麼,都得先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圖片來源:Unsplash 

那到底還有什麼原因讓月亮杯到目前為止雖然受到了注目,卻還是未能成為主流商品呢?根據 van Eijk 等人的文獻回顧,他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 對某些文化或特定宗教信仰,需要放入陰道裡面的產品不被鼓勵,尤其是對於未成年與未婚女性。
  2. 對於中毒性休克症候群 (Toxic Shock Syndrome) 的恐懼,也很可能導致對於棉條及月亮杯的抗拒。美國曾經發生過一起著名案例:年輕模特兒使用棉條但長時間未更換,導致嚴重細菌感染以致最後截肢,這也讓某些人對於產品安全有所顧慮。
  3. 部分的原因是教育水準不足,或是知識推廣有待加強。
  4. 擔心月亮杯會造成更多外漏的問題。但根據 van Eijk 等人所統計,月亮杯造成的外漏其實反而比衛生棉、棉條都還少。

van Eijk 等人在回顧研究中特別對於月亮杯的安全顧慮做出了回應,他們回顧的部分文獻指出,月亮杯、棉條還有衛生棉造成的細菌感染機率其實沒有顯著差異;但也有文獻指出,月亮杯造成的感染機率似乎比其他兩者「低了一點」。但是最終 van Eijk 等人認為,文獻回顧當中的月亮杯使用者也只是粗略估算,並沒有精準的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女性使用過它,所以學者很難直接統計出到底使用哪種生理用品最容易造成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但是不管怎麼樣,對感染、疼痛還有破壞貞潔的恐懼,都會影響女性的使用意願。

延伸閱讀

  1. 月亮杯迷思一次破解!月亮杯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全攻略
  2. 解決百年陋習 尼泊爾政府:不拆掉「月經小屋」就不給民生補助
  3. 衛生棉條不會弄破處女膜啦!20張圖,一次破解你的「棉條迷思」
  4. 6 Ridiculous Historical Beliefs About Skin
  5. 5 menstruation myths you must leave behind
  6. Powerful Environmental Reasons To Switch To A Menstrual Cup
  7. Menstrual cups were invented in 1867. What took them so long to gain popularity?
文章難易度
Katja
9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本來就讀輔大德語系,但是不小心掉入「臨床心理所」以及「科普寫作」這兩個大坑 (??? 所以現在最熱愛的事情就是,慢慢地用文字,把自己想要推廣的知識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更年期來臨,熱潮紅、盜汗別心慌!不避諱就醫,全方面健康照護
careonline_96
・2023/03/14 ・162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醫師,我最近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會突然熱醒,背部會直冒汗欸!而且啊,有時明明天氣不熱,卻莫名有一股熱氣往臉上噴;時不時還會心悸….會不會是生了什麼病吶。」麗姨走進診間,醫師都還沒開口詢問,就連珠炮似地說了最近困擾已久的現象。

醫師看了看麗姨的病歷,剛滿 50 歲,想起她幾個月前來看診時,也曾抱怨這一年來月經週期紊亂,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懷孕了。醫師說:「沒事啦,應該是進入更年期了!」

什麼是更年期

女性到了 40 歲之後,因為卵巢功能下降、荷爾蒙分泌逐漸變少,大約會從 45 到 52 歲之間,產生像是熱潮紅、心悸、盜汗、陰道乾澀、尿失禁、頻尿等情況,有時還有易怒、焦慮、沮喪等情緒困擾,這就是進入所謂的更年期。

前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仁愛醫療財團法人總院長藍國忠醫師說明,女性停經前後是更年期症狀最常出現的時期,症狀一般會持續約 3 至 5 年時間;而此期間,還可能有月經週期紊亂、甚至突然就不來了等狀況,「但每位女性的更年期症狀都不一樣,也不一定都會出現;只是,如果忽略而不提早保養的話,可能會造成往後嚴重的健康問題。」

更年期要就醫嗎

更年期是女性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過渡期,但至今仍有部分婦女選擇避而不談。其實,現代女性壽命可達 8、90 歲甚至更久,自停經後人生還有很長一段歲月要過;如果不趁早保養,當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後,隨之而來的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失智等機率也會逐年升高,對老年時期的健康相當不利。

從臨床觀察,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在出現熱潮紅、心悸、盜汗等問題影響到睡眠時才想到要尋求專業協助,但藍國忠醫師認為,女性只要年齡逼近更年期,就應該開始警覺並要懂得照顧自己,「像是骨質疏鬆議題,因為荷爾蒙的缺乏,會加速骨質的流失速度,一旦沒有及早保養、守住骨本,等到二、三十年後,影響就更為劇烈了。」

如何面對更年期

女性面對更年期,可以從治療及預防兩方面來看。從治療觀點,當務之急是解決更年期的不適症狀,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予荷爾蒙類藥物或類荷爾蒙藥物,同時要求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多攝取高纖維、補充維生素 D 與鈣質、以及養成運動習慣、保持心情愉悅等。

藍國忠醫師提及,荷爾蒙療法是緩解更年期症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醫界普遍共識為,荷爾蒙的使用以低劑量為主,用法則依照個人化需求予以評估給予,包括使用類型、劑量、使用時間、給藥途徑等等,以提高使用效益降低風險。

他也提醒,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症,若有乳癌、子宮內膜癌、血栓等病史,醫師會提供替代性療法,「現在對於更年期婦女的照護並非單純治療症狀,而是給予全面性的健康照護,以守護健康的概念來看待更年期的影響。」因此呼籲,女性不要避諱就醫,唯有正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專業醫師共同討論,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好好地照顧自己,才對停經後約二、三十年的健康餘命,能有正向的幫助。

  • 此篇文章為照護線上與歐嘉隆藥廠合作文章
careonline_96
422 篇文章 ・ 26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殺「人」取卵,產業蓬勃?!
胡中行_96
・2022/09/12 ・23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賣腎的人是犧牲自己,挽救掙扎中的家庭;我們為富有人家提供卵子或代孕,卻為旁人所不齒。」[1]這不僅是一名印度少婦的經驗,以及許多當地女性的命運,更是個蓬勃發展的產業。

撇開細微的差異,她們的故事大致都依循雷同的劇情:十幾歲就出嫁,生兒育女,並在商店、廠房或工地等處勞力。後來有的喪夫;有的離異;有的慘遭家暴…總之遇上種種不幸。既不能倚靠丈夫,又得撫養幼兒,獨自背負起經濟重擔,償還債務。正在債臺高築,捉襟見肘的時候,從口耳相傳之間,聽到一個誘人的解決方案:「……那個小姐說,她會帶我去醫院,讓他們打針取卵,然後就可以領錢。我本來有些疑慮,想了一陣子才同意。」[1]

有一個結婚 7 年,育有 4 歲幼女的 23 歲印度少婦,前往生育診所取卵。[註]這名少婦 13 歲初經來潮,月經一向規律,不菸酒不嗑藥,沒有墮胎和流產的紀錄,也無氣喘、癲癇、糖尿病、高血壓或甲狀腺異常等宿疾。陰道超音波顯示子宮與卵巢正常,未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基本檢查完畢後,她簽下同意書,開始接受投藥。[2]

正常的月經週期變化。圖/Kaur Jmeb on Wikipedia(CC BY-SA 3.0

她在月經期間使用口服避孕藥。月經週期第 6 至 8 天,每天注射基因重組濾泡刺激激素rFSH 300 IU s/c);第 9 到 15 天改為施打人類停經後促性腺激素HMG 300 IU IM;最後一劑 75 IU)。另外,第 11 至 15 天還要服用促性腺激素拮抗劑GnRH antagonist 0.25 IU)。在第 15 天,診所檢查她血漿裡的雌二醇(E2)和孕酮(P4)濃度,再照一次陰道超音波,然後在晚間 10:30 施打促性腺激素促效劑GnRH agonist “Decapeptyl” 0.2mg s/c),一切準備終於就緒。[2]

月經週期的第 17 天,診所為她做完術前麻醉評估後,手術正式開始。首先施打麻醉劑等藥物,此時她的生命徵象穩定。接著在超音波下,從右邊卵巢抽吸卵泡。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她的血壓、心跳、血氧都急劇下降。然後,她便在急救中死去。[2]

死後的解剖顯示,她的卵巢腫大且有多個穿孔。裏頭有些巨大的卵泡出血,而陰道上端與子宮周邊組織也有血塊。此外,屍體還呈現肺泡內水腫和腹腔積水等現象。因此,被認定罹患卵巢刺激症候群(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簡稱 OHSS)造成的急性肺水腫(acute pulmonary oedema),最後心跳是因缺氧而停止。[2]OHSS 為刺激排卵的不良反應,比較常發生在懷孕初期,或是被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簡稱 hCG所觸發;反倒 GnRHa 的目的就是取代 hCG 以預防 OHSS,注射後發病的機率應該極低。[3]偏偏這名 2022 年登上《解剖暨案例報告》(Autopsy and Case Reports)期刊的少婦是個罕見的特例。[2]

ヽ(゚Д ゚; )ノ警告:屍體解剖照片!!ヽ(,,#゚Д゚) ノ

  ヽ(゚Д ゚; )ノ警告:屍體解剖照片!!ヽ(,,#゚Д゚) ノ

    ヽ(゚Д ゚; )ノ警告:屍體解剖照片!!ヽ(,,#゚Д゚) ノ

A:鼻孔冒出泡沫;B:卵泡腫大;C脹大的卵巢和出血的子宮周邊組織。D:腹腔積水。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輕微的 OHSS 症狀,包括:腹痛、噁心、想吐、腹瀉和腹部脹大等,有時會自行痊癒;然而病況若嚴重,也可能出現尿量減少、呼吸困難、產生血塊或體重迅速增加等問題。[4]雖然 OHSS 不一定會鬧人命,但印度近年幾個死於過度取卵的案例,在新聞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2021 年當地政府還為此立定相關法令,[5]只是女性被迫以卵子換取金錢的情形,依然不斷上演。[6]

如同形容貨物一般,印度的仲介用「一批」(a batch),作為一次手術所得卵子的量詞。有貧婦 3 年內,賣了 10 批;而某個喪命的例子,則是在 10 個月內出售 3 批。取卵無法保證每次都順利,若排卵不足,就得領藥回家,下個月再嘗試。[1]卵子缺乏統一售價,2015 年每批最高可換取 6 萬盧比(約當時的新臺幣 3 萬元),但也有些賣不到一半的價格。[7]2020 年印度媒體報導的某一個案,甚至只得到 1 萬 5 千盧比(約新臺幣 6 千元)作為報償。[1]

2022 年 6 月 2 日,印度警方逮捕一名青春期少女的母親及其伴侶,還有二個共犯。據報這名少女從 12 歲開始被迫售卵,4 年內就賣了 8 批。共犯之一負責牽線;另一個則涉嫌偽造身份證件。由於不堪身心虐待,少女逃家向親戚求助,所幸後者幫她報警。此案一次牽連了 4 家醫院,他們的有關部門均遭查封。[6]民間輿論或許會繼續敦促政府,查緝同類犯罪。可是面對全球產值超過二十幾億美金,並且持續成長的商機,[8]還有印度國內貧窮人口的生計問題,不禁讓人懷疑執政者是否真有能力改變現況?

  

備註

該解剖報告未詳述個案就診時,是否預期得到金錢作為報酬。不過,有說明她先前能自然懷孕生產,而此次療程的目的為「捐贈」卵子。[2]這在印度通常就是賣卵的意思。[1, 7]本文所引述的對白,來自另一名女子接受記者採訪時的答覆;[1]而卵子售價的資訊,則取自相關研究與媒體報導。[1, 7]

參考資料

  1. Dharani Thangavelu. (24 FEB 2020) ‘Forced to sell their eggs for fertility treatments, the stories of women from Tamil Nadu’. The News Minute.
  2. Tyagi S, Mridha AR, Behera C. (2022) ‘Sudden death of an egg donor during oocyte retrieval due to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utopsy and Case Reports, 12, e2021385.
  3. Orvieto R & Vanni VS. (2017)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following GnRH agonist trigger-think ectopic’.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34, 9, pp. 1161-1165.
  4.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09 NOV 2021) Mayo Clinic.
  5. Neetu Chandra Sharma. (26 JAN 2022) ‘Govt notifies laws to regulate surrogac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Business Today.
  6. Egg donation case: Goondas Act slapped on teen’s mother and three others’. (08 AUG 2022) The News Minute.
  7. Jadva V, Lamba N, Kadam K, Golombok S. (2015) ‘Indian egg donors’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s and feelings towards the recipient and resultant child’.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and Society Online, 1, pp. 98-103.
  8. Donor Egg IVF (In-Vitro Fertilization) Market’. (JUL 2022) Future Market Insights.
胡中行_96
152 篇文章 ・ 54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COVID-19 疫苗副作用——月經失調
胡中行_96
・2022/05/10 ・256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影《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裡,「王后不再流血了!」(”The queen no longer bleeds!”)這句直指王后停經的話,暗示著搶生子嗣,宮廷權鬥的契機。隨著時代演進,當今女性不見得都背負著為夫家傳宗接代的使命,月經卻依舊在性別政治和私人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難怪不少女性總是以虔誠的心情,忠實記錄定期的來潮。

電影《美人心機》裡的王后,史嘉蕾喬韓森飾。圖/IMDB

月經失調是疫苗惹的禍?

自從 COVID-19 疫苗開打以來,世界各地不斷傳出虛實難辨的副作用災情,月經紊亂不免也成了討論的主題之一。及至目前為止,無論是衛福部疾管署網站的 COVID-19 疫苗介紹,還是臺灣使用的各廠牌中文說明書,都沒有提到月經問題,可見這原本或許不在疫苗開發團隊的意料之中。更別說遇到月經遲來、早到,抑或是經血排放量改變的女性,第一時間未必會聯想到是疫苗惹的禍。

2022 年 1 月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婦產科》期刊的研究,首先觀察到 COVID-19 疫苗會稍微改變月經週期,但對出血的天數沒有影響[註 1]。幾乎同時,挪威公共衛生學會發表的論文,卻認為 COVID-19 疫苗會縮短月經週期,增加或減少出血天數,以及增加經血排放量[註 2]。同月,《英國醫學期刊》編者序,以英、美和挪威的統計數字討論 COVID-19 疫苗擾亂月經的現象,假設二劑疫苗之間的間隔長度扮演了重要角色,並駁斥疫苗造成不孕的謠言[註 3]

儘管上述期刊和近來的媒體報導,讓這些案例聽起來像是新聞,人為介入免疫系統而導致經期混亂的現象,並不是第一次在歷史上發生。

美國和挪威的研究發現 COVID-19 疫苗會導致月經週期紊亂。圖/Pixabay

歷史案例

在明代醫家萬全的醫學著作《痘疹世醫心法》中,提到:「女子種痘,經水忽行,暴暗不能言語。」有些學者望文生義,說這名十六世紀的婦女,因接種「人痘」(天花疫苗)而月經不調,即是免疫史上的第一個案例。但中研院史語所的研究員邱仲麟解釋,「種痘」一詞在明代是「出痘」的意思,因此與疫苗無關。

相較之下,現代醫學的紀錄就明確許多,沒有爭議。1913 年時,紐約有家醫院施打傷寒疫苗的女性護理人員中,53% 月經週期產生變化。有人月經二、三個月沒來;有人則是提早或晚了幾天,而且經痛異常嚴重。另一個例子,是 1982 年日本的某個 B 型肝炎疫苗一期臨床試驗,造成 16 名女性受試者中,有7人的月經週期被打亂。

除了上述意外發生的案例,2018 年日本的一個回顧調查,就直接設計來瞭解疫苗如何干擾月經和其他生理層面。研究學者列出 24 種可能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 HPV)疫苗有關的副作用,讓接種過的青春期男女,從中挑選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項目。他們回報的結果,包括:不規律的月經、疲憊、皮膚問題和失眠等。其中,月經相關的副作用,例如:週期改變、出血量異常以及嚴重頭痛,終致部份少女到醫院求診。

疫苗如何造成月經失調?

既然從調查和統計中,看得出疫苗與月經變化血肉相連。惹出這腥風血雨的原理,又是如何呢?

一般正常的月經週期開始時,腦部的下視丘會製造性釋素(GnRH)[註 2]來刺激腦下垂體前葉,釋放黃體激素和促濾泡素(FSH)。[註 3]黃體激素和促濾泡素會影響卵巢,並調節雌激素、助孕酮(progesterone)[註 4],以及其他攸關濾泡期卵細胞成熟和黃體期子宮壁脫落的荷爾蒙。此外,壓力、體重突然增減、糖尿病、甲狀腺問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以及重大的免疫發炎反應,也都會改變月經的樣態。

Polycystic Ovaries.jpg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症狀是卵巢內出現許多充滿液體的囊腫。圖/Wikipedia

當女性接種疫苗,全身上下的免疫細胞都受到刺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婦科研究學者波拉黑(Mostafa Borahay)認為子宮內壁的免疫細胞也無法倖免,所以才會導致月經紊亂。不過,正在面臨這種副作用的讀者也無須驚慌失措,因為《婦產科》期刊的研究發現,月經很快就會自動恢復正常[註 1]

未來研究方向

關於 COVID-19 疫苗導致月經副作用的研究,《英國醫療期刊》肯定學界目前探討的方向。同時,指出需要更深入了解背後作用的機制,最好還能找出何種體質的女性較容易受到影響[註 2]。除了廣泛統計整個生育年齡婦女的設計,目前仍在進行中的研究,也特別針對青春期的少女量身訂製,著重在尚未發育穩定的情況下,COVID-19 疫苗是否會帶來不同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醫療人員未來在面對民眾諮詢時,提供更完善且客製化的資訊。

註解

  • 註 1:Edelman, A., Boniface, E. R., Benhar, E., Han, L., Matteson, K. A., Favaro, C., Pearson, J. T., Darney, B. G.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Menstrual Cycle Length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Vaccinatio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0.1097/AOG.0000000000004695.
  • 註 2:Trogstad, L. (2022). Increased Occurrence of Menstrual Disturbances in 18- to 30-Year-Old Women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 註 3:Male, V. (2022). Menstruation and covid-19 vaccination. BMJ, 2022;376:o142.
  • 註 4:國家教育研究院將 GnRH(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翻譯為「性釋素」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不過,在其他專業網站上也有「性腺激素釋放素」或「性腺刺激素釋放激素」。
  • 註 5:國家教育研究院將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譯作「促濾泡素」、「濾泡激素」、「激濾泡素」、「促卵泡激素」、「卵泡刺激素」、「促濾泡成熟激素」和「卵泡刺激激素」。
  • 註 6:國家教育研究院建議 progesterone 的中文翻譯,包括:「孕酮」、「助孕素」、「孕甾酮」、「黃體固酮」、「黃體甾酮」和「黃體脂酮」等。

參考資料

  1. The Other Boleyn Girl
  2. 疫苗簡介
  3. 核准專案製造或輸入之 COVID-19 疫苗相關資訊
  4. Scientists investigate the COVID-19 vaccine-menstruation mystery – Drug Discovery News
  5. 晚明人痘法起源及其傳播的再思考
  6. 性釋素
  7.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性腺激素釋放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進劑類藥品之安全資訊
  8. GnRH analogs: agonist 與 Antagonist 在婦產科疾病的應用
  9.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10. Progesterone
胡中行_96
152 篇文章 ・ 54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