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之緣起
每每遇到虎年,所有人都希望能在當年無論是事業上或是運勢上虎虎生風、福氣滿滿,擺脫去年的經濟不景氣,重新以老虎的霸氣,開闢新的局面。
中國人對老虎可說又愛又恨,從遠古傳說中四靈(四獸)的白虎;戰場上主帥前後左右的軍隊被稱為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連神仙如西王母娘娘、道教開山鼻祖張天師、財神趙公明、保生大帝甚至土地公也以老虎為坐騎,民間信仰中不僅有虎爺、虎神供人膜拜,也將其視為小孩的守護神,由此可看出虎在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人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擁有老虎般勇猛、威風凜凜的特質,即使自己没有猛虎的實力,也希望可以來個「狐假虎威」,虛張聲勢一下,看看能否嚇退敵人;另一方面在現實中也對老虎聞風喪膽,害怕猛虎會無辜的危及性命及牲口,又將牠視為大害,就算是打虎英雄武松酒醒了之後,心中也是害怕三分,由此可知,古云「談虎色變」,是有幾分道理。
老虎讓人望之生懼也不無道理,在亞洲,老虎是最大最兇猛的掠食動物,性喜植物濃密及有水的環境,多以樹林或草叢為活動範圍,善於躲藏與攻擊,身上的橘色條紋又利於牠隱藏於樹林陰影間不易被發現,捕殺獵物時蓄勢待發所露出的尖銳虎牙與受威脅時恐怖的低鳴聲,往往令人不寒而慄。「虎嘯生風」、「龍騰虎躍」、「虎視眈眈」的成語典故,大概就是根據老虎的生態習性形容的吧。
汪洋一把刀-鬼頭刀
如果取材老虎捕殺獵物的特性來看海洋生物的話,那被漁民戲稱為飛烏虎的鬼頭刀,就是海中最典型的老虎了。每當飛魚出現在台灣東部海域時,就可看到鬼頭刀死命窮追飛魚的情況,逼得飛魚群只好一飛衝天,讓鬼頭刀只能望魚興嘆。飛烏虎的俗稱源自於飛魚又稱飛烏之故,而鬼頭刀身體修長側扁,由頭部向後逐漸縮小,經由側面望去很像一把刀。牠雖然是大洋性的魚類,游泳速度快,常追捕表層性的魚類,但卻喜好陰影之處,常隱身於海上漂流木堆下或濃密的海藻叢中,讓獵物不易察覺再伺機獵捕,使許多小魚望之色變,這點與老虎藏於樹林陰影之處,以便攻擊的習性相近。另外煙仔虎-就是指捕食鰹科魚類(如正鰹Katsuwonus pelamis又名煙仔)的齒鰆(Sarda orientalis),也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
縱橫七海的大貓-虎鯨
威鯨比利電影中的主角逆戢鯨又名虎鯨,若由原有的英文名字killer whale中文直譯為殺人鯨,顧名思義就是會殺人的鯨魚,但為什麼又會被稱為虎鯨呢?乃是因為科學家發現逆戢鯨有一種無厘頭玩弄海豹的殘暴行為,若是單純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生存劇碼,虎鯨捕食海豹只是為了糊口也就不足為奇,但事實卻是有時虎鯨會對海豹做出殘忍的惡作劇,如將捉到的海豹反覆拋向空中,讓牠直落而下,直到海豹在恐懼下氣絕身亡為止,此時虎鯨不僅没有一口吞下海豹反而棄之不顧,掉頭離去,令觀察者百思不解,這樣將活生生的個體凌虐致死的行為猶如殘忍的殺人兇手(killer)般,然而這個名字乍聽之下容易引起人的恐怖聯想-會吃人的鯨魚,以為逆戢鯨會有殺死人類的行為;因此為了真實呈現出逆戢鯨像老虎般的殘忍習性,就將殺人鯨改名為虎鯨(Tiger whale)。
虎鯨一詞也代表了更多生態上的意涵,如虎鯨是海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掠食者,小至企鵝大至其他的鯨類都逃不過牠的獵殺,新聞報導中也曾播報過一隻母虎鯨攻擊嗜血成性的大白鯊,由此可見其在海洋中的霸主地位,虎鯨與老虎都是食物鏈頂端的霸主,幾乎無生物能出其左右,唯一的天敵大概是來自陸上的人類。
虎鯨甚至在獵殺沙灘上的海豹之前,都像老虎一樣鬼鬼祟祟地埋伏,利用身上漆黑的背影隱沒在海浪與光線交錯的灰暗之間,假裝不在意沙灘上成群的海豹,來回巡視幾次之後,趁嬉戲的海豹不注意之際,利用海浪沖向沙灘的趨勢,來個登陸大奇襲,攻擊粗心分神的海豹。這種與老虎躲在叢林間光影閃爍灰暗之處伏擊獵物的偷襲伎倆幾乎如出一轍。
在南極海域中,虎鯨在偷襲躺在浮冰上休息的海豹之前,也會事先小心翼翼地伸出頭來窺探一下目標,好像突擊隊躲在暗處觀察敵方基地的動靜一般,之後偷偷摸摸地由水下衝向目標物,瞬間將浮冰撞翻讓海豹翻落海中,趁著海豹驚魂未定之際,隨即上前撲殺,一口咬住獵物,有趣的是虎鯨會與夥伴共同合作完成這種獵食行為,一個撞翻浮冰另一個獵殺落入水中的海豹,這點與山大王喜好單獨狩獵的方式倒是截然不同。
狩獵高手無所不吃-虎鯊
如果虎鯨是海中的虎輩老大,虎鯊橫行霸道的行徑可說是不分軒輊。鯊魚可說是活化石,在鯨出現在海洋之前,牠已經縱橫世界各大洋,至今也大約3億年的輝煌歷史。虎鯊平均身長約3.25至 4.25公尺,體重介於385到to 635公斤之間,與虎鯨相較除了體型較小之外,稱它為海中的「大貓」也不為過,由虎鯊(Galeocerdo cuvier)一詞可知,名字取自於身體上的斑紋與縱貫身體的橫條紋,然而這些體色會隨著年齡漸增而逐漸式微模糊不清,虎鯊大都分布在熱帶與暖水域中,常出現在沿岸水域中如珊瑚礁水域。「虎」鯊有許多英文俗名,如豹鯊(leopard shark)、食人鯊(maneater shark)、斑點鯊(spotted shark)等等,其中仍以虎鯊(tiger shark)在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最為常見,如法文中的requin-tigre,義大利-squalo tigre,西班牙tiburón tigre,甚至非洲的tierhaai,都是虎鯊之意,由此可知其與人類的生活關係密切,它也是鯊魚黑幫中的老二,與人們熟知的大白鯊同樣惡名昭彰,同被列為吃人鯊的黑名單之中,諷刺的是目前牠們卻因人類的濫捕濫殺,而與山大王一樣被列為保育類的種類,這可真是鯊魚祖先們始料未及的。
虎鯊眼睛發達嗅覺靈敏喜好夜間出擊,生性貪婪不挑食,攻擊獵物都是採狼吞虎嚥方式,一口就將獵物吞入腹中,幾乎不留一絲血跡,正因如此牠有時會錯將人工產物如車牌、鐵罐、棒球甚至輪胎吞入肚中,好像是在回收資源垃圾一樣,因此西方人戲稱它為ocean’s garbage can(海洋垃圾罐)。
山寨版老虎-泰國鱧(虎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有些生物被當成老虎看待,其實是被陷害的,寵物水族中的號稱虎魚的泰國鱧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泰國鱧又名線鱧,原棲息在東南亞地區的熱帶淡水生態系中,是當地的重要食用性經濟魚種。雖然是掠食者,倒也與當地的其他生物相處融洽,和樂融融,並沒有危害當地的生態系平衡。幼魚曾被當作寵物魚販售飼養,但是隨著體型變大,肉質帶有土腥味,不適合食用,外表總是一付齜牙裂嘴,面目猙獰,終被主人嫌棄,只好來個美其名放生的野外放養,結果是苦了當地生態的原生魚種,樂了虎魚,因為虎魚本是生性兇猛的掠食魚種,常常血盆大口一張,就將魚兒一口吞下,就算是虎口餘生的魚,通常也只剩下殘缺的魚頭,大部分的魚身,早已成為虎魚的腹中薞了;連在水面活動的水鳥,都難逃其「虎口」,因為其惡形惡狀,兇猛如虎,因而被人標上「虎魚」的封號。
這樣的棄養放生簡直是縱虎歸山,貽禍萬年的行為,亦是養”虎”的遺憾。然而牠會背上這樣的惡名,並不是自己願意如此,只不過是天生如此,順性而為罷了,追根究底還是人類任意引進又棄養放生所造成的結果,如果虎魚可以到法院申告的話,應該會在虎年要求改回原來的名字「泰國鱧」,還牠清白,且要求返回原棲息地。
被著虎皮的五腳虎-條紋躄魚
既然老虎不能做朋友又令人望之生懼,如果退而求其次遠看能有老虎的外表特徵,就容易產生嚇阻作用來個狐假虎威,或許能在天敵虎視眈眈的環境中存活下來;老虎體色暗黃亮麗,全身佈滿黑色的橫條紋,以額頭上類似王字的花紋為典型的代表,身上的斑斕條紋有利於老虎隱藏在林蔭光影之間。被水族玩家戲稱為「五腳虎」的條紋躄魚(Antennarius striatus),就具有如此的特徵,與其他水虎最大的不同在於牠能在海底「走路」,嚴格來講是胸鰭演化成類似手臂的功能,可以像阿兵哥匍匐前進般以手臂輪流向前爬行移動;且在頭部正上方,豎立於兩眼之間有一根功能類似釣竿可以擺動的吻觸手,末端由2-7片皮瓣所組成的假釣餌,用來引誘不知死活 自動送上”口”的小魚們。若不仔細看,當條紋躄魚靜止不動時,外型看起來就像是顆大石頭,多變的體色常與棲息的環境相近,可謂是偽裝大師,當飢餓的小魚看到活潑的假餌在眼前晃來晃去時,卻未注意自己正慢慢步入虎視眈眈的條紋躄魚口中,小魚們往往還沒有吃到食物,反而被突然躍起的條紋躄魚當作美食佳餚一口吞下,死於五腳虎的血盆大口之中,可謂”魚”為食亡的最佳例證。
鰕虎魚不瞎唬
如果只是說話大聲,令人聽起來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就是嘴巴上的老虎-簡單的說就是「唬」字囉,如果又說的天花亂墬卻毫無真實性可言,那就是閉著眼睛說瞎話也就是「瞎唬」了。因為中國文字同音不同字,常常引起很多口語上的誤會,令人好笑又好氣。世界上魚種最多的少數幾個魚家族(family:科)中,鰕虎魚科(Gobiidae)就常常受同音之累,蒙受不白之冤,鰕虎魚中文名字從何而來不得而知,有人認為是因為牠們大多只有小蝦米般的嬌小身材,且猶如蝦一般趴在水底,遠遠看起來就像蝦,所以命名時不忘置入蝦字以彰顯其形態,但因實則為魚,所以就將蝦字中的虫字部,改成魚字部,這樣就有魚又有蝦的意義了,符合正式的分類學中虎字邊有魚部相伴,明明白白表明牠其實不折不扣的魚,而牠是否具有老虎的外型或習性上的特徵呢?探究一下鰕虎魚的大家族,外型居然千奇百怪,除了身體圓滾滾之外,最大共同的特徵就是腹鰭演化成吸盤狀,有利於吸附在海底或硬物如珊瑚或石塊表面上;而對於棲息在河流裡水流湍急的鰕虎魚種類,吸盤可是與生存息息相關的利器。此外鰕虎魚正面看來頭大嘴闊亦是另一特色,這點或許與老虎有幾分相似,至於體色就隨種類不同而千變萬化,無一標準,或許其中有些種類身上有些虎斑紋,只不過鰕虎魚科的魚,大多體型嬌小偶有發現大個體,最大體長也不過一呎之身,比起老虎高聳的虎背與堂堂壯碩的身軀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2006年科學家在蘇門達臘熱帶雨林中所發現的新種鰕虎魚(Paedocypris progenetica)曾經是全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與最小的魚類,雌魚身長最長僅0.7公分,雄魚則只有0.62公分,被媒體戲稱為「蚊子魚」,這種比大不足,以小取勝也算是自然界的一絕吧!而這一點可真的不「唬」人。
張鰭舞刺的毒老虎-獅子魚
台灣漁民有句關於食用魚類有毒排行榜的俗諺為「一魟、二虎、三沙毛」,提醒人們小心不要被這這些魚鰭給刺傷了,而排行第二的虎指的並不是兇猛的虎鯊,而是俗稱’獅子魚’的魔鬼簑鮋,獅子魚乃是從英文lionfish直接翻譯。因為獅子魚遇到驚嚇時,會將紅白相間條紋的毒鰭全部伸展開來嚇阻敵人,若由正面看就像是張牙舞爪的雄獅臉孔,配上縱貫全身大紅大白的條紋互相交錯,猶如虎斑紋耀眼奪目,有著恫嚇退敵的作用,讓天敵望之卻步,不敢輕易妄動,稱它為虎虎生風的”老虎”魚,應該當之無愧。只是獅子魚美則美已!但若不小心被牠的毒鰭刺到,雖然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可是頭痛、噁心令人痛楚難耐,有時甚至有呼吸困難的險況。
無毒不丈夫-虎河豚
自然界中看似柔弱好欺的種類,常常體內帶有劇毒,如軟珊瑚、海綿都是個中翹楚,這些生物没有盔甲般的堅硬外殼,也不會張牙舞爪恫嚇敵人,乍看之下就像一塊美味可口的肥肉,令人垂涎三尺,奇怪的是,他們毫不在意在弱肉強食的險惡環境中生活,一幅老神在在的處之泰然。仔細探究其中的奧秘在於其實牠們個個深懷劇毒,令人畏懼,而虎河豚(Takifugu rubripes)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雖然屬於河豚家族,虎河豚卻全身光溜溜的全無尖棘硬刺,游泳速度緩慢加上動作笨拙,即使受到威脅時,也不會吸入大量的水壯大‘身’勢恫嚇敵人。所以雖然肉質鮮美,卻也没什麼生物膽敢冒然將它吞下肚,就怕吞下時會一命抵一命的嗚呼哀哉,只有人敢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牠吞下去,但就算再小心翼翼地將含有致命劇毒的內臟分開丟掉,日本每年仍有饕客因誤食有毒的河豚肉而死亡的意外發生,此也正回應了「鳥為食亡」的道理,可見虎河豚傷人之威力,並不亞於惡名昭彰的虎鯊。
膽小害羞虎-卷折饅頭蟹calappa lophus
虎紋除了讓水族凸顯自身鮮艷亮麗及嚇阻敵人的雄壯威武氣魄外,尚有如老虎隱藏於叢林之中的隱藏作用,卷折饅頭蟹顧名思義就是外型長得像「饅頭」的螃蟹,身體兩側的腳都緊靠在半圓形的外殼下,前方兩個大螯長得又寬又大,大螯上有類似暗紅色虎斑的條紋,因而大陸俗稱它為虎斑蟹;從正面望去只看到兩個眼點,好似害羞內向的姑娘,日本人看牠一副羞答答的樣子很像初次粉墨登場的藝妓,就戲稱它為藝妓蟹。而饅頭蟹喜歡將自己埋在沙中,並用大螯將自己遮掩,只露出兩個眼睛左顧右盼,伺機而動,等獵物出現在攻擊距離內,突然從沙中一衝而出,頓時沙層迷漫,猶如猛虎出閘,令獵物來不及反應,最後命喪其口,這種捕獵行為其實很像老虎利用身上線條及光影所形成的明暗將龐大身軀隱身於叢林陰影中突殺過往獵物的行為。而饅頭蟹更擅長用號稱「開罐器」-即大螯上可動指基部如臼齒狀的特殊突起,活生生地硬將貝殼壓碎,然後將五臟六腑吃得一乾二淨,毫不留情。這樣的絕技也決不輸老虎撕裂獵物的利爪,將其列入虎字輩的排行榜之中,應是名符其實當之無愧了。
老虎與人類文化習習相關密不可分,也因此被借用來命名與老虎有相同特性的其他生物,以突顯生物之特性,讓人感受其中的趣味性。本文中所提這些似「虎」的水中俠客們,或是浪跡「江湖」或是雲遊浩瀚大海中,各顯神奇的生存戲碼,雖無水滸傳中俠客們的豪情萬千,武功高強,但個個都不愧是過江的「猛虎」,歷經環境無情的考驗,終能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相信還有許多生動(如貝類)有趣例子,本文礙於篇幅只能略舉幾例,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一方面引發人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喚醒人對自然保育的重視,在利用大自然資源的同時,不忘以尊重與感恩的心,珍惜愛護自然生態,使其也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