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為霍金留給世人的 10 個大哉問與見解,期盼讀者能藉由站在霍金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得到更多啟發與省思。本文為大哉問之九:人工智慧將會比我們聰明嗎?
機器人需要法定「人格」嗎?人類面對機器人的新挑戰
最近頗受矚目的 AI 議題,是歐洲議會所起草的一項法案,特別針對機器人與 AI 的研發製造,提出了明確的規範。讓人有點驚訝的是,這項法案把電子人格(electronicpersonhood)包括在內,對於最先進的 AI 系統,規範了相關的權利與義務。
歐洲議會的一位發言人評論道:隨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愈來愈多領域受到機器人的影響,我們必須確保機器人不僅是在現在、而且未來也將會,持續為人類提供服務。
有一份呈給歐洲議會參酌的報告,主張:世界正處於新工業機器人革命的開端,我們應審慎考量,機器人可否擁有「電子人」(electronic person)的法定權力——若以類似「法人」的定義來看,答案是可行的。然而,這份供歐洲議會參酌的報告也強調了:
無論何時,研發人員都應確保,所有的智慧型機器人都必須設有一個「死亡開關」。
但即使有如此先進的立法,對於在發現號太空船上與哈兒(HAL 9000)相處的五名科學家來說,卻沒有任何幫助。在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演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哈兒這部擁有強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察覺到太空船上的科學家有意關閉主機開關來殺死自己時,決定先下手為強,製造出很多假狀況,意圖殺死這幾位科學家。
當然,這只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不過,我們還是得面對事實。奧斯本.克拉克(Osborne Clarke)跨國法律顧問公司的律師布雷澤爾(Lorna Brazell)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我們沒有給鯨或大猩猩所謂的「人格」,所以並不需要直接跳到「機器人格」。
當然,隱憂一直都在。這份報告也指出,在未來的數十年內,AI 可能會超越人類的智能,進而對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形成挑戰。
虛擬的「數位替身」:人不必親自到場,就能與世界互動
預估在2025 年,世界上大約會有三十座巨型都市,每座巨型都市的人口將會超過一千萬。這麼一大群人,吵吵鬧鬧、時時刻刻都在要求取得各種貨物與服務,科技的進展能趕得上我們這種希望即時交易的快速節奏嗎?在網路購物的流程中,機器人一定能幫得上忙,但是速度必須快到每一筆購物都是當天遞交到消費者手上才行,否則就稱不上購物革命。
人不必親身到場,就能與世界互動——這種機會正在快速增加中。對我們這些城市人來說,都市的生活已然過於忙碌,若是自己能有個分身,來幫忙分擔一些工作呢?想必你曾這樣想像過,我也覺得這個想法頗吸引人。擁有一位實用的「數位替身」,聽起來像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但是,最近的科技發展告訴我們,這也許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我年輕的時候,科技的進展給了我們一個「可以享受更多休閒時光」的願景。但事實卻是,當我們有能力做更多事情的時候,我們卻變得更忙碌了。
目前的城市,已經充滿許多可以擴展我們能力的機器,但如果我們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呢?我們已經很習慣在電話轉接的系統裡、以及公告廣播中,聽到自動語音了。現在,科學家兼發明家克拉夫特(Daniel Kraft)正在研究,我們如何能以虛擬方式複製出自己。這個問題的關鍵是:
一個分身可以多麼逼真?
智慧型互動導師或聊天機器人,在教育與娛樂上的應用,例如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已經證明相當有用。那麼,請想像一下有個「數位演員」,它們不僅青春永駐,還能表演出許多高難度、甚至是不可能的動作,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而我們未來心目中的偶像,也可能不會是一個「真人」。
如何與數位世界互動,是決定我們如何形塑未來世界的關鍵。在未來的智慧城市裡,每個智慧家庭裡的裝置,無論是使用者介面或操作方法,都會非常符合直覺,你在與這些機器的互動上,絲毫不會覺得費力或有負擔。
本文摘自《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天下文化,2019 年 2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