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於宇宙探險,我們能夠移居外星球嗎? ——《人類未來三部曲》書評

時報出版_96
・2019/03/20 ・343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 文/科幻電影希米露

曾經有陣子,每次打開電視轉到 Discovery Channel 時,我一定會等待或停留的節目,就是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的《科幻成真》(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2009-10)。當時會喜歡這個節目,並非基於我是個科幻迷,也非因為我愛好科學,而是因為這位歡樂幽默的白頭髮老爺爺,總能讓人在歡笑中獲得不思議知識。

加來道雄(Michio Kaku)的節目《科幻成真》(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圖/IMDb

當時,我並不知道加來道雄是位著作等身的知名物理科學家,也不曉得他是愛因斯坦的大粉絲,更不曉得他是弦理論跟萬有理論的著名學者,單純只是喜歡他那彷彿科學超簡單的開朗熱情,還有總能四兩撥千斤地解說科學的快意態度。與其說是在看科學節目,我倒覺得比較像是在看白頭髮老先生穿著巫師白袍在表演魔術。

後來,真正開始閱讀加來的書,是 2015 年出版的《2050 科幻大成真》(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當時會毫不猶豫地把這本書買回家,實在是因為我太想知道為何在 2050 年這麼近的未來,科幻故事和電影中的奇思幻想,就已經都能在現實中輕鬆實踐。

未來文明大預測:第五波科學革新浪潮

無論是書寫與節目,加來最讓人稱揚嘆服之處,就是他總能把傷腦磨人的科學知識,仿若探囊取物般地輕易解釋。那些學院中盤錯難解的理論與哲學,從他口中道出之後,都好似反掌折枝的日常小實踐與生活小常識,於是無論是愛因斯坦或是人工智慧,都成了親切風趣的床邊故事。

要能夠把最艱澀深奧的知識,自在輕快地以故事描述,而無須透過大量攪舌的專有名詞,那肯定是因為作者早已熟稔知識,並能將形上思想靈活通曉於生活與人生,才能游刃有餘地將乾澀的專業,向平凡的素人解釋說明。加來就是這類科學家,而近日剛出版的《離開太陽系》(The Future of Humanity: Terraforming Mars,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Our Destiny Beyond Earth),也屬這種只要有能力讀懂中文,就有辦法讀懂內容的科普讀物。

然而,別以為那些能看懂的科學,就是簡單的知識,加來道雄的《離開太陽系》可是個包羅萬象的今日世界總整理與未來文明大預測 ── 關於第四波與第五波的科技革新與浪潮。(註)

若不是科學專業或者研究人員,大部分的人在學校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大多只達第一波科學革新浪潮,或者頂多只到第二波。然而,我們已經身處在第三波科學革新浪潮中,第四波也已經迫在眼前,更何況是加來在《離開太陽系》所設想的是第五波科學革新所帶動的宇宙探險。

圖/pixabay

加來循序漸進地由科技的今日現況開始說明,介紹現今的火箭是經過多少的實驗與改革,才逐漸演化成今日的太空發射系統,從早期的拋棄式到現在可回收,從過去的政府主導到現在的企業自籌,從過去的許願登陸月球到現在的企圖登上火星。

生活在太空不容易:未知的環境與自身肉體的挑戰

在閱讀關於火箭與登月的這幾個篇章,總讓人忍不住回想起 2018 年由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所導演的《登月先鋒》(First Man)。雖然由今日看來,成功登月是項時代壯舉,但是在阿姆斯壯留給月球的第一個腳印之前,這項計畫已經經歷不可計數的失敗與打擊,不只有來自民眾的抗議與社會輿論的攻擊,還有來自參與計畫的隊友因實驗意外而離世的悲悵。

例如,只要一離開地球,無論是待在太空艙、處在太空旅行、或是身在任何重力比地球小的星球上,人體就會因為失重而產生肌肉萎縮與骨質流失的困擾,於是,所有離開地球的太空人或者移民者,都得強迫自己肌肉訓練。對於那些長時間在地球之外探險的太空人來說,都是以自己的肉體在拼博知識的墾荒與未知的世界。

對太空人來說,在外太空都是以自己的肉體在拼博知識的墾荒與未知的世界。
圖/《登月先鋒》劇照 IMDb

想登上月球、火星、木星的衛星歐羅巴、或是土星的衛星泰坦,人類得克服的困難固然很多,但是假若想移民到這些星球(例如人類已經面臨《星際效應》的地球危機),更是窒礙難行。想登上星球,只需考慮如何抵達,僅需解決星際交通問題;但是想要定居,就得改造星球,創造合宜的空氣、水、與溫度,才有機會讓人類自足自給且安居樂業。

改造行星三步驟:水、溫室和農業

於是,加來由氣候、氣體、泥土、水資源、礦資源、農業、與重力等等,解釋每個在太陽系有可能成為人類居住的星球,各有哪些造鎮計畫的天然優缺點,還有哪些可行的改造原則與手段。例如想要改造火星,首先得在大氣層注入甲烷與水蒸氣,創造人工的溫室效應,接著再將二氧化碳的冰帽加溫,間接製造水。有了水和溫室,才有機會創造農業,進而才有造鎮與定居的可能。

然而,看似簡單的火星改造三步驟,其實都是移山填海的艱鉅險阻。光是要「融化冰帽」,就得從地球運送太陽能板、集中太陽熱能、再長期照射火星冰帽,慢慢等待二氧化碳的融化。這些曠日廢時的一連串步驟,都是重重障礙,也不知何時才真能解火星的水源問題,於是,有著偉大火星夢且已經發射 X Space 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乾脆提出更瘋狂的構想,不如直接在火星冰帽上引爆氫彈,一次融化冰帽,就能迅速創造水源(不過,爆氫彈的構想其實是個不顧負面後果的妄想)。

看似簡單的火星改造三步驟,其實都是移山填海的艱鉅險阻。這些曠日廢時的一連串步驟,都是重重障礙,也不知何時才真能解火星的水源問題。圖/wikipedia

宇宙航行的未來:後人類的宇宙探索的展望

此外,《離開太陽系》不只描述人類主意的星球改造計畫,還有前往太陽系之外的其他星際旅程。然而,想離開太陽系,人類肯定要能克服更長時間的無聊航行,理想上最好是能創造出超越光速的太空船。在整書本的後半部,就是關於第四波太陽系殖民之後的第五波後人類宇宙探索。

想離開太陽系,人類肯定要能克服更長時間的無聊航行。圖/NASA

此時,人類就得運用大量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盡量避免人體在在探險中的風險與外星生活的不適應,正如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中的仿生人,就是外星探索與礦物開採的主力。在探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之時,鑑於大部分科幻小說家的臆想,假設機器人有朝一日肯定會產生自我意識、決心反抗革命、不只反噬人類、甚且操縱地球。不過加來以「意識的時空理論」,推演機器人意識覺醒的可能性,他最後樂觀地說:別擔心,百年內還看不到。

此外,到了 21 世紀後半或 22 世紀,AI 人工智慧、奈米技術、還有生物科技都已經更為先進之時,或許人類也無須再使用脆弱的人體進行時空旅行,若不是可以透過生物改造人體,不然就是可以將意識直接上載直接搭載 AI 機器人。總之,後人類時代的「人」的組合與概念,肯定又是另外一番風景與多層辯論。

對未知宇宙的浪漫想像:科幻創作最好的題材

在《離開太陽系》,無論是星球的天然條件與改造計畫,或是太陽系外的宇宙,滿滿都是知識與推論,不只有科學角度,有歷史上的發現與臆度,還有這些星球在科幻電影與小說中的想像與詮釋。對於喜歡探索宇宙、星球科學、或是揣卜未來的讀者,都能在此書讀到有趣的內容。最能受惠者,應該是正在撰寫科幻小說的作家,肯定是源源不絕的未來科技靈感與末世題材。

圖/pixabay

不過,想要了解現在與認識未來,除了《離開太陽系》,最好連同加來道雄的《科幻大成真 2050》與《科技大未來 2100》(The Future of the Mind: How Scienc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一起互文閱讀,才能形成如虎添翼的三位一體,形成一套有系統的藍圖與解答,幫助我們在急速轉變的現在,認識未來在人類腦中的小宇宙,還有地球外面的大宇宙。

註解:

  • 第一波科學革新浪潮,指的是十九世紀因為力學與熱動力學所帶來的相關工業革命,例如因為蒸汽引擎的發明而帶來火車改變交通與工業急速發展,自此衍生一系列的文明轉變。第二波則是二十世紀的電子時代,由電學與磁學所帶動的電氣化時代 ── 電視、廣播、雷達、太空梭。第三波則是現在的高科技產業,由電晶體所帶動的電腦、網路、衛星定位等等。第四波則是 AI 人工智慧、奈米技術、生物工程等等。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致我們青澀的初戀——踏入晴道、也英的火星世界
Mia_96
・2022/12/26 ・180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英,你還好嗎?但願你沒有感冒,今年的火星看起來特別亮,是本世紀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當我看到明亮的星星時,就覺得你彷彿在我身旁。」晴道在少年時寫給也英的信中這麼說道。

接近人生半百,當晴道再次與也英相遇後,這麼恰好的,火星再次接近地球,劇中晴道與也英於札幌天文台享受著天文景象,究竟在望遠鏡中,他們看到的景象為何會產生?

晴道與也英的人生彷彿都與天文現象班暗示性的相像,也都與天文現象彼此相關。圖/IMDb

揭開接近地球的火星之時——火星衝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皆繞著恆星太陽公轉,但因各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不同,造成公轉軌道路徑長度差異,而行星的公轉軌道與速度進一步影響著其公轉週期。八大行星中每一顆行星的公轉週期皆不一樣,也因此,造成每天行星與恆星、行星與行星間的相對位置也都有所差異。

「衝」在天文現象中意指行星(地球軌道外)與太陽、地球,連成一直線的現象。當衝發生時,代表此顆行星整夜可見,且在天空中的亮度極亮!但正如同上文所述,因每顆行星之公轉週期有所差異,所以並非每一年都會發生衝。例如劇中晴道與也英所觀測的「火星衝」,週期約為 780 天,大約每經過 2 年 49 天便會發生一次。 

衝(opposition)為太陽、地球與外行星連線之位置,若太陽、內行星與地球連線時則會稱為合(conjunction)。圖/Wikipedia

長大後的晴道、也英所觀測的火星衝發生在 2018 年,亮度極亮的火星配上恰好的觀測時間,便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間點!

火星公轉太陽一圈約需 687 個地球日,代表在火星上度過的一年接近於地球的兩年(代表如果在火星上等待下一次跨年的時間會更長!)圖/Pixabay

而在 2022 年 12 月初時,也發生了一次火星衝!這次火星的視星等亮度達到 -1.9 等,預測將會是未來十年內最亮的火星衝,但如果錯過這次也沒有關係,在 2033 年時會發生亮度更亮的火星衝,目前預估視星等亮度可以達到 -2.5 等呢!(星等值越小越亮!)

因火星公轉太陽軌道並非正圓形,故每一次的火星衝亮度也皆會稍有不同。圖/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滿載希望的希望號

除卻火星衝外,日本 1998 所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のぞみ)也是年少的也英殷切期待的天文任務。當時日本為促使國民對於火星產生興趣與探索,舉辦於希望號中搭載姓名的活動,也英的名字也跟著希望號一起進行宇宙探索。

希望號原本的目標與任務是觀察火星上大氣層,與火星受太陽風作用的影響。但在 1998 年發射後,希望號的推進器出現故障,不只大量消耗燃料,還造成希望號進入火星軌道的時間延長,後又於 2002 年受到太陽劇烈活動的影響電力系統受到破壞。最終,希望號於 2003 年 12 月失聯,未能順利完成火星的探測任務。

希望號未能順利完成任務,彷彿暗示著也英的人生也同樣遇到瓶頸與挫折。圖/IMDb

未完待續的火星之旅

火星因其醒目的紅色外觀一直為人們所關注與追尋的星球(西方更將其取名為 Mars,即為羅馬神話中的戰神),且因火星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環境條件,科學家一直將火星作為移居星球的選項之一,也設想過將火星「地球化」,使其更加適合人類居住。

但人們是否有改變火星的權利,又或者我們對於火星是否有足夠的了解,或許等到未來更多次嘗試的火星任務後才能知曉答案,正像是晴道說的:「要想知道是不是命中註定,你必須全心投入進去。」

參考資料

Mia_96
16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喜歡教育又喜歡地科,最後變成文理科混雜出生的地科老師

0

8
5

文字

分享

0
8
5
數學有多好用?從種馬鈴薯到上太空,那些我們沒發現的數學——《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天下文化_96
・2022/12/25 ・22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數學的共振系統存在於太陽系中

太陽系的動力系統充滿了共振。

月球的自轉由於受到其他天體的攝動(perturbation),因而有輕微的起伏,不過它的自轉週期與它環繞地球的公轉週期相同,這是自轉週期與軌道週期的「一:一」共振。因此,我們在地球上總是看到月球的同一側,從來無法看到月球的「背面」。

水星每隔五十八.六五日自轉一周,每隔八十七.九七日公轉太陽一周。二乘八十七.九七等於一七五.九四,而三乘五十八.六五等於一七五.九五,因此水星的自轉週期與軌道週期是一個「二:三」共振。事實上,長久以來,天文學家一直以為兩者構成「一:一」共振,以為兩個週期大約都是八十八日。

因為想要觀察像水星這麼接近太陽的行星,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使得天文學家相信,水星的一側熱得不可思議,而另一側則冷得不可思議,最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不過共振還是存在,而且比單純的「一:一」更有意思。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個寬闊的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其中包含了數千個微小的天體。這些小行星的分布並不均勻,在某些與太陽距離固定的軌道上,我們發現還有些「小行星子帶」,在其他距離上則幾乎找不到它們的蹤跡。這兩者都得歸因於與木星的共振。

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圖/wikipedia

希耳達群(Hilda group)小行星就位在小行星子帶,它們與木星形成「二:三」共振。也就是說,這群小行星所處的位置,剛好使它們在木星公轉兩圈的時間中環繞太陽三圈。而最有名的小行星帶隙(gap of asteroid),則是「一:二」、「一:三」、「一:四」、「二:五」與「二:七」的共振。

各位讀者也許有些擔心,為什麼共振同時能夠解釋小行星帶的叢聚與間隙呢? 答案是每一個共振都具有本身的動力學特徵,某些會造成叢聚效應,某些的作用則剛好相反,全都由共振比例數字來決定。

用數學來預測未來

數學的另一項功能是進行預測。

在了解天體的運動之後,天文學家便能預測月食、日食,以及彗星的回歸等等。他們知道應該將望遠鏡對準何處,才能重新發現運行到太陽背面、暫時無法觀測的小行星。由於潮汐主要是由日、月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所控制,所以他們也能預測許多年後的潮汐。

(但這種預測的主要困難並非來自天文學,而是大陸的形狀與海底的地形,它們都能使某個高潮提前或延後。然而,即使過了一個世紀,這些地理因素也幾乎不會有什麼改變,因此一旦了解它們造成的效應之後,將這些效應考慮在內只是例行公事。)

反之,想要預測天氣則困難無數倍。對於控制天氣的數學,我們知道的跟控制潮汐的數學一樣多,可是天氣天生就有一種不可預測性。縱使如此,氣象學家仍能做出有效的短期預測,比方說三、四天以後的天氣。不過,天氣的不可預測性與隨機性毫無關聯。在第八章中,當我們討論到混沌概念的時候,將會詳加探討這個題目。

數學所能做的遠不止於預測。一旦了解某個系統如何運作,我們就不必再做個被動的觀察者了。我們可以試圖控制這個系統,讓它照我們的意思行事。可是最好不要野心太大,例如天氣控制就仍處於嬰兒期,我們還無法隨心所欲地造雨,即使天上有一大團現成的雨雲。

控制系統的例子不勝枚舉,從保持汽鍋溫度固定的恆溫器(thermostat)到中世紀式的造林。還有,假如沒有精妙的數學控制系統,太空梭就會在空中橫衝直撞,因為任何太空人絕對沒有足夠迅速的反應,可矯正它固有的不穩定性。至於使用電子式心律調節器幫助心臟病患者,則是控制的另一項實例。

這些例子,讓我們看到數學最為實際的一面,也就是它的實際應用:數學如何造福人群。

隱身文化幕後的數學工具

我們的世界奠立在數學基礎上,數學不可避免地深植於全球文化中。我們並非總能夠了解數學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理由是它被人盡可能藏在幕後。

這是很合理的,譬如您找旅行社安排一次度假旅遊時,不必了解設計電腦或電話線的數學與物理理論,也不必了解使某座機場能起降最多架次飛機的最佳化(optimization)程式,或是為駕駛員提供正確雷達影像的信號處理方法。

當您收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不必了解在螢幕上製造特殊效果的三維幾何、藉由衛星傳送電視訊號的編碼方式、解出衛星軌道運動方程式的數學技巧,以及在製造可將衛星送到定位的太空的各個零組件時,每個步驟所應用的數千種不同的數學工具。

還有,農夫在種植新品種的馬鈴薯時,也不必知道遺傳學統計理論,不必知道這理論如何幫助育種學家找出何種基因使這品種具有抗病性。

然而,以前一定有人了解這一切,否則飛機、電視、太空船、抗病性的馬鈴薯都不可能發明出來。現在也需要有人了解這一切,否則它們就不會繼續運作。而將來也需要有人發明新的數學,以便解決新出現的或迄今尚未有解的難題,否則當我們面對某種改變,必須解決新的問題,或是舊問題需要新的解答時,我們的社會便會崩潰。

假如數學以及所有植基其上的發展,突然之間從我們的世界消失,人類社會將在瞬間四分五裂。又假如數學從此停滯不前,再也不會向前邁出一步,我們的文明便會很快開始倒退。

——本文摘自《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2022 年 11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22 篇文章 ・ 604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洞窟裡的宇宙!拉斯科壁畫上的生命歌賦──《人類大宇宙》
遠流出版_96
・2022/10/18 ・457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作者 / 喬.馬錢特博士(Dr. Jo Marchant)
  • 譯者 / 徐立妍

世界共通的圖案——卯宿星團

綜觀歷史,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上經常出現有趣的點狀圖案,數量各有不同,但通常都是六個圓點形成緊密的團體,四個為一排、兩個為另一排;這樣的主題在世界各地的社群中都出現過,從美洲納瓦荷部落的葫蘆形搖鈴上鑽出的孔洞,乃至於西伯利亞薩滿巫師鼓上的繪畫,甚至還出現在日本汽車製造商速霸陸的商標上。

所有這些例子當中的圓點所代表的是夜空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象:昴宿星團,這一團六、七顆星星(確切數量會依觀看條件有所不同)看起來相當接近太陽每年在空中行經的軌跡,而成為了許多神話與傳說中的主角:在切羅基神話中,這些星星是走失的孩子;維京人將這些星星當成女神芙蕾雅的母雞。這些星星也是金牛星座中相當顯著的組成,昴宿星團就坐落在天空中這頭牛的肩膀上方,再加上向外突出的牛角,紅巨星畢宿五就是明亮的牛眼,還有另一群星星畢宿星團則在牛的臉面上散落成一個V字形。

  

卯宿星團。圖/envato.elements

這六點形成的圖案經常出現,表示昴宿星團在世界各地的社會中相當重要,也傳達出人類想要在藝術上呈現星空各種面向的共通渴望。但是這個故事還不僅如此,有另一個例子也畫出了這些點點,但老實說似乎是不可能出現的。在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Lascaux)最出名的,就是洞內豐富的舊石器時代藝術:描繪動物的壁畫及雕刻,認為已有兩萬年歷史,是人性初現的象徵。幾十年來,學者不斷爭論這些作品的意義,同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洞窟龐大入口空間的頂部有六個簡單的點,完美契合昴宿星團的位置,以紅赭色仔細畫下這些點,漂浮在一頭壯碩的原牛肩膀上方。

這頭原牛被稱為「第十八號公牛」,有五.二公尺長,是整個洞窟中最大、或許也是最容易辨識的壁畫,與現代的金牛座形象之間有驚人的相似性,甚至在臉頰上還有V字形點點,已經被發現多年,但在導覽手冊上卻沒有提及,主流考古學家也鮮少討論。金牛座是最早出現記述的星座之一,文字紀錄可以追溯至將近三千年前觀測天象的巴比倫祭司,祭司將昴宿星團看成了天上公牛背上的鬃毛。但其真正的起源會是拉斯科這個應該還相當原始的狩獵採集部落所創作的星圖嗎?與其說學界否定了這個想法,應該說根本沒討論過其可能性。

拉斯科洞窟的公牛壁畫/wikipedia

然而,過去幾年來,人類學、神話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的專家開始主張,應該徹底重新評估我們在舊石器時代祖先的技巧,以及他們訴說的故事有多麼長遠的影響力。這裡要說的就是人類與星空關聯的歷史,那麼就從第十八號公牛的謎團開始吧,我們將會探討拉斯科的藝術家是否真的能夠畫出星座,也要問問為什麼他們會如此關心天空。這趟旅程會引領我們直往核心,認識這群最早擁有想像力、記憶力、解釋及表達能力的人類,宇宙對他們來說有何意義,而他們所創造的宇宙觀仍影響著我們今日的生活。

重見光明的壁畫

一九四○年九月十二日,十七歲的實習技工馬塞爾.拉維達(Marcel Ravidat)和三個朋友一起到村莊附近的山丘散步,村莊位於法國西南部的蒙蒂尼亞克(Montignac)。村莊裡流傳著這片山丘底下有洞窟,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一波處決潮中,附近一處莊園的主人也是修道院院長拉布魯斯(Labrousse)據說就藏在其中一個洞窟,而拉維達則異想天開地認為其中可能藏著寶藏。幾天前,他在地面上發現了一個洞,或許有機會一探,並開始清除障礙物,這一次他帶著一把刀和一盞拼湊出來的燈,打算要完成這項工作。

這些男孩的目標是地面上一處臉盆狀的凹陷,周圍長著松樹和杜松,到處都是荊棘灌木,盆底有一處小開口接著一道狹長、幾乎垂直的通道。男孩們清除了荊棘(居然還有一頭驢子屍體),然後徒手將洞口挖寬到將近三十公分。他們往下丟石頭,發現石頭滾動了很長時間而且還有回聲,感覺相當驚訝。那些荊棘底下藏著什麼龐大的東西。

拉維達是這群人當中年紀最大也是最強壯的,他頭下腳上鑽了進去,匍匐在土裡爬了幾公尺後,便掉在一堆尖尖的泥土和石頭上。他點起燈,這是他用一顆滑脂泵加上一條線做成的,但他幾乎馬上就失去平衡,一路滑到底部。他發現自己處在一片寬闊的空間裡,大約有二十公尺長,便出聲叫朋友跟著下來。

他們在近乎一片漆黑中穿過石灰岩洞穴,避開地上的淺水坑,最後抵達一處狹窄的走道,上頭拱起的頂部距離相當遠,就像教堂穹頂。一直到了這裡,拉維達才舉起燈,男孩們便發現了寶藏。在白色的牆壁上覆滿了爆發的生命,從我們的物種誕生便出現的圖像,經過兩萬年後終於再次重現世人眼前。

首先,他們注意到有顏色的線條以及怪異的幾何圖像,然後拿著燈往四處一照,便看到了動物,到處都有金色的馬配上黑色鬃毛,同時還有紅黑相間的公牛、山羊,以及一頭鳴叫的長角雄鹿。一群群動物躍然牆上,跟著跳上了洞窟頂部,有些線條明確而顏色繽紛,也有些形象模糊,彷彿是從霧中掉出來似的。這些男孩還不明白自己發現的東西有多麼重要,但他們知道這很特別,於是在搖曳的光線中又跳又叫地慶祝著。

拉斯科洞窟上的萬物奔騰/wikipedia

拉斯科洞窟(以鄰近的那座莊園命名)如今名列歷史上最壯觀的考古發現之一。在法國南部及西班牙北部有上百個洞窟,拉斯科是其中一處,洞窟中的裝飾可以追溯至三萬七千至一萬一千年前。這些藝術家從解剖學來說已經是現代人類,他們在上一次冰河期間,大約是四萬五千年前首先從非洲遷徙到歐洲。這段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此時所使用的石頭工具命名,而人類的創造力似乎也在此時有爆發性的成長。其他地方也發現大約同一時期的岩石壁畫,像在印尼及澳洲都有,這項活動的起源幾乎可以肯定還更早就出現在非洲。不過,多虧了其複雜性、細膩的保存手法以及繪畫雕刻的數量驚人(近兩千幅),拉斯科是當中最為精細的遺蹟。

眾說紛紜的解讀

這裡的藝術家使用以植物製成的刷子或者髮束,顏料則是鐵礦和錳礦、高嶺土及炭條,畫滿了深達一百公尺的石窟內所有通道及穴室。他們的創作讓我們得以一窺史前人類的心智,實屬難得,也美得令人魂牽夢縈。這些先民是誰?他們關心些什麼?是什麼讓他們想要創作藝術?實質上,是什麼讓他們發展出人性?

自從男孩們發現此地後的幾十年間,學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各種令人目不暇給的答案。早期有人認為這些神祕的圖樣只是裝飾,「為了藝術而藝術」,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另一派則認為這些動物代表不同的部落,這些繪畫描述的便是部落之間的戰役及結盟。有些專家認為這些繪畫的用意是施法的咒語,是為了提升狩獵遠征的成功率或驅除惡靈。在一九六○年代,學者採取了統計學的方式,記錄下不同類型的圖樣在洞窟內的分布情形,並且根據他們看到的模式建立理論,例如馬和野牛就象徵著男性和女性身分。

然後,諾伯特.奧祖拉特(Norbert Aujoulat)出現了,他對這些繪畫的了解或許比任何人都更加親密。他十分熱中於洞窟研究,自述為「地底人」,經常獨自遁入法國山區,一去就是好幾天,也協助發現了十幾處地底洞室。但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初次見到拉斯科的時候,那是在一九七○年一個冬日下午,自從發現洞窟之後便開放大眾參觀,但後來又關閉了:每天上千名遊客所呼出的氣息,再加上他們帶入的細菌,都損傷了珍貴的壁畫。當時二十四歲的奧祖拉特就在當地讀書,參加了賈克.馬叟(Jacques Marsal)的私人導覽行程,馬叟正是三十年前發現這個洞窟的四名好朋友之一。

為了抵達壁畫所在之處,馬叟帶著他們走下一道斜坡,通過一連串為安全而建造、由石塊堆砌成的入口廳堂及門廊,這讓奧祖拉特感覺他們恍若正要前往神廟內部的神聖空間。最後一道門是以沉重的青銅鑄成,裝飾著光亮的石頭,奧祖拉特只花了半個小時探索在門後的寶藏,但已經足以決定他人生的道路,他完全入迷於洞窟內那股強烈的人類存在感,強大到能夠穿越數千數萬年,於是他立定目標,志要理解這些壁畫創作的方式與原因。

奧祖拉特花了將近二十年才得以完成自己的夢想。一九八八年,他成為法國文化部洞窟藝術局的局長後,便展開研究拉斯科洞窟長達十年的龐大計畫,從環繞著入口洞室頂部的大型公牛,到一處稱為半圓形後殿的較小洞室中密麻交纏的雕刻圖案。其他學者都將焦點放在藝術上,奧祖拉特卻是以自然科學家的身分看待拉斯科,從各個面向研究這個洞窟,包括石灰岩的地質學乃至牆上動物的生物學,他下了結論,認為其他人都忽略了一個關鍵面向:時間。

壁畫上的時節週期

他在研究馬、原牛和雄鹿等一同交疊出現的圖樣時,發現每一次都是先畫上馬、然後是原牛,最後才是雄鹿。而且,這些動物總是顯露出對應著一年當中特定時節的特徵:馬匹身上厚重的毛皮及長長的尾巴對應著冬天尾聲;原牛則是在夏季當中,然後雄鹿頭上突出的鹿角是秋季時才有的特色。對每一物種來說,都正值交配季節。

奧祖拉特在二○○五年出版的《拉斯科:動作、空間與時間》(Lascaux: Movement, Space, and Time)一書中描述了自己的發現,他認為壁畫繪製出重要動物的生育週期,可以理解這個洞窟是一處靈性的聖地,用意是象徵創造以及生命的永恆節奏。不過,這些繪畫所呈現出的創造週期並不僅是代表了俗世上與動物、天氣相關的主題,還能延伸到整個宇宙。

當然,年復一年發生在石器時代世界中的生命再造,也能反映在星象週期上:以太陽的路徑及夜空中出現特殊星座來標記每一季節。奧祖拉特相信,這就是藝術家觀點的核心。他認為,這顯示出生物及宇宙時間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將洞窟頂部高懸的牆壁及整片頂部的壁畫比擬為「蒼穹」,並且提出論點說這些動物並非呈現在地面上,而是於天空裡。

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動物經常看起來像是飄浮著的:從各個角度繪成、看不見任何地面線條,有時甚至還高懸著腳蹄。如果奧祖拉特是對的,拉斯科洞窟不僅表達出生物學,同樣也表達出宇宙學:這些藝術家並非在模仿身邊所見的環境,而是將一切定義了他們存在的變化,無論是地上的或在天上的,都揉合在一起,可以說這就像一首歌頌他們宇宙的歌賦,呈現出人類最早對於宇宙本質及生命起源的認知。

奧祖拉特處於法國學術機構的核心,而他的研究成果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即使如此,卻很少有人討論他對天空的概念。在缺乏直接證據的情形下,考古學家認為,與其將這些繪畫視為對天空的觀點,當成歌頌自然的作品要容易多了。不過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奧祖拉特的論點還不夠大膽,拉斯科的藝術家不僅僅是想像天空上的動物,更繪製出天上的星圖。

———本書摘自《人類大宇宙》,2022年 9 月,遠流出版。
所有討論 1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於宇宙探險,我們能夠移居外星球嗎? ——《人類未來三部曲》書評
時報出版_96
・2019/03/20 ・343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 文/科幻電影希米露

曾經有陣子,每次打開電視轉到 Discovery Channel 時,我一定會等待或停留的節目,就是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的《科幻成真》(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2009-10)。當時會喜歡這個節目,並非基於我是個科幻迷,也非因為我愛好科學,而是因為這位歡樂幽默的白頭髮老爺爺,總能讓人在歡笑中獲得不思議知識。

加來道雄(Michio Kaku)的節目《科幻成真》(Sci Fi Scienc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圖/IMDb

當時,我並不知道加來道雄是位著作等身的知名物理科學家,也不曉得他是愛因斯坦的大粉絲,更不曉得他是弦理論跟萬有理論的著名學者,單純只是喜歡他那彷彿科學超簡單的開朗熱情,還有總能四兩撥千斤地解說科學的快意態度。與其說是在看科學節目,我倒覺得比較像是在看白頭髮老先生穿著巫師白袍在表演魔術。

後來,真正開始閱讀加來的書,是 2015 年出版的《2050 科幻大成真》(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當時會毫不猶豫地把這本書買回家,實在是因為我太想知道為何在 2050 年這麼近的未來,科幻故事和電影中的奇思幻想,就已經都能在現實中輕鬆實踐。

未來文明大預測:第五波科學革新浪潮

無論是書寫與節目,加來最讓人稱揚嘆服之處,就是他總能把傷腦磨人的科學知識,仿若探囊取物般地輕易解釋。那些學院中盤錯難解的理論與哲學,從他口中道出之後,都好似反掌折枝的日常小實踐與生活小常識,於是無論是愛因斯坦或是人工智慧,都成了親切風趣的床邊故事。

要能夠把最艱澀深奧的知識,自在輕快地以故事描述,而無須透過大量攪舌的專有名詞,那肯定是因為作者早已熟稔知識,並能將形上思想靈活通曉於生活與人生,才能游刃有餘地將乾澀的專業,向平凡的素人解釋說明。加來就是這類科學家,而近日剛出版的《離開太陽系》(The Future of Humanity: Terraforming Mars,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Our Destiny Beyond Earth),也屬這種只要有能力讀懂中文,就有辦法讀懂內容的科普讀物。

然而,別以為那些能看懂的科學,就是簡單的知識,加來道雄的《離開太陽系》可是個包羅萬象的今日世界總整理與未來文明大預測 ── 關於第四波與第五波的科技革新與浪潮。(註)

若不是科學專業或者研究人員,大部分的人在學校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大多只達第一波科學革新浪潮,或者頂多只到第二波。然而,我們已經身處在第三波科學革新浪潮中,第四波也已經迫在眼前,更何況是加來在《離開太陽系》所設想的是第五波科學革新所帶動的宇宙探險。

圖/pixabay

加來循序漸進地由科技的今日現況開始說明,介紹現今的火箭是經過多少的實驗與改革,才逐漸演化成今日的太空發射系統,從早期的拋棄式到現在可回收,從過去的政府主導到現在的企業自籌,從過去的許願登陸月球到現在的企圖登上火星。

生活在太空不容易:未知的環境與自身肉體的挑戰

在閱讀關於火箭與登月的這幾個篇章,總讓人忍不住回想起 2018 年由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所導演的《登月先鋒》(First Man)。雖然由今日看來,成功登月是項時代壯舉,但是在阿姆斯壯留給月球的第一個腳印之前,這項計畫已經經歷不可計數的失敗與打擊,不只有來自民眾的抗議與社會輿論的攻擊,還有來自參與計畫的隊友因實驗意外而離世的悲悵。

例如,只要一離開地球,無論是待在太空艙、處在太空旅行、或是身在任何重力比地球小的星球上,人體就會因為失重而產生肌肉萎縮與骨質流失的困擾,於是,所有離開地球的太空人或者移民者,都得強迫自己肌肉訓練。對於那些長時間在地球之外探險的太空人來說,都是以自己的肉體在拼博知識的墾荒與未知的世界。

對太空人來說,在外太空都是以自己的肉體在拼博知識的墾荒與未知的世界。
圖/《登月先鋒》劇照 IMDb

想登上月球、火星、木星的衛星歐羅巴、或是土星的衛星泰坦,人類得克服的困難固然很多,但是假若想移民到這些星球(例如人類已經面臨《星際效應》的地球危機),更是窒礙難行。想登上星球,只需考慮如何抵達,僅需解決星際交通問題;但是想要定居,就得改造星球,創造合宜的空氣、水、與溫度,才有機會讓人類自足自給且安居樂業。

改造行星三步驟:水、溫室和農業

於是,加來由氣候、氣體、泥土、水資源、礦資源、農業、與重力等等,解釋每個在太陽系有可能成為人類居住的星球,各有哪些造鎮計畫的天然優缺點,還有哪些可行的改造原則與手段。例如想要改造火星,首先得在大氣層注入甲烷與水蒸氣,創造人工的溫室效應,接著再將二氧化碳的冰帽加溫,間接製造水。有了水和溫室,才有機會創造農業,進而才有造鎮與定居的可能。

然而,看似簡單的火星改造三步驟,其實都是移山填海的艱鉅險阻。光是要「融化冰帽」,就得從地球運送太陽能板、集中太陽熱能、再長期照射火星冰帽,慢慢等待二氧化碳的融化。這些曠日廢時的一連串步驟,都是重重障礙,也不知何時才真能解火星的水源問題,於是,有著偉大火星夢且已經發射 X Space 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乾脆提出更瘋狂的構想,不如直接在火星冰帽上引爆氫彈,一次融化冰帽,就能迅速創造水源(不過,爆氫彈的構想其實是個不顧負面後果的妄想)。

看似簡單的火星改造三步驟,其實都是移山填海的艱鉅險阻。這些曠日廢時的一連串步驟,都是重重障礙,也不知何時才真能解火星的水源問題。圖/wikipedia

宇宙航行的未來:後人類的宇宙探索的展望

此外,《離開太陽系》不只描述人類主意的星球改造計畫,還有前往太陽系之外的其他星際旅程。然而,想離開太陽系,人類肯定要能克服更長時間的無聊航行,理想上最好是能創造出超越光速的太空船。在整書本的後半部,就是關於第四波太陽系殖民之後的第五波後人類宇宙探索。

想離開太陽系,人類肯定要能克服更長時間的無聊航行。圖/NASA

此時,人類就得運用大量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盡量避免人體在在探險中的風險與外星生活的不適應,正如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中的仿生人,就是外星探索與礦物開採的主力。在探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之時,鑑於大部分科幻小說家的臆想,假設機器人有朝一日肯定會產生自我意識、決心反抗革命、不只反噬人類、甚且操縱地球。不過加來以「意識的時空理論」,推演機器人意識覺醒的可能性,他最後樂觀地說:別擔心,百年內還看不到。

此外,到了 21 世紀後半或 22 世紀,AI 人工智慧、奈米技術、還有生物科技都已經更為先進之時,或許人類也無須再使用脆弱的人體進行時空旅行,若不是可以透過生物改造人體,不然就是可以將意識直接上載直接搭載 AI 機器人。總之,後人類時代的「人」的組合與概念,肯定又是另外一番風景與多層辯論。

對未知宇宙的浪漫想像:科幻創作最好的題材

在《離開太陽系》,無論是星球的天然條件與改造計畫,或是太陽系外的宇宙,滿滿都是知識與推論,不只有科學角度,有歷史上的發現與臆度,還有這些星球在科幻電影與小說中的想像與詮釋。對於喜歡探索宇宙、星球科學、或是揣卜未來的讀者,都能在此書讀到有趣的內容。最能受惠者,應該是正在撰寫科幻小說的作家,肯定是源源不絕的未來科技靈感與末世題材。

圖/pixabay

不過,想要了解現在與認識未來,除了《離開太陽系》,最好連同加來道雄的《科幻大成真 2050》與《科技大未來 2100》(The Future of the Mind: How Scienc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一起互文閱讀,才能形成如虎添翼的三位一體,形成一套有系統的藍圖與解答,幫助我們在急速轉變的現在,認識未來在人類腦中的小宇宙,還有地球外面的大宇宙。

註解:

  • 第一波科學革新浪潮,指的是十九世紀因為力學與熱動力學所帶來的相關工業革命,例如因為蒸汽引擎的發明而帶來火車改變交通與工業急速發展,自此衍生一系列的文明轉變。第二波則是二十世紀的電子時代,由電學與磁學所帶動的電氣化時代 ── 電視、廣播、雷達、太空梭。第三波則是現在的高科技產業,由電晶體所帶動的電腦、網路、衛星定位等等。第四波則是 AI 人工智慧、奈米技術、生物工程等等。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