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聽~媽媽的話,媽媽語的秘密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2/21 ・289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系學會學術部門|希望能藉我們所學,讓心理學走進生活,也讓大眾更了解真正的心理學。

週末的午後,總會在公園看到許多父母推著自己的小嬰兒去散步,讓孩子認識、接觸大自然。在父母帶嬰兒散步與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免不了的總會聽到:「小寶你看,是狗狗耶!」;偶爾看到孩子受傷或遭蚊蟲叮咬後也會聽到:「來~幫你呼呼,痛痛不見了喔!」。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每當我們嘗試著跟小嬰兒對話時,總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和一般對話相比較為可愛、有趣的講話方式呢? 而這樣的溝通方式在發展心理學上我們就稱之為「媽媽語1

週末的午後,總會在公園看到許多父母推著自己的小嬰兒去散步,讓孩子認識、接觸大自然。
圖/pexels

媽媽語到底是什麼?

「媽媽語」所指的就是在和小孩對話時所使用的具有較高音頻較慢語速;在語彙使用上較為簡單或重疊,並且在表述意象和臉部表現上會較為誇張、清晰的語言。研究發現媽媽語不只更容易引起嬰兒的注意,也有助於嬰兒有效率的學習發音並了解字彙意義。2媽媽語,另一種稱法則為嬰兒導向語言 (IDS, Infant-directed speech),而與其相對的即為成人導向語言 (ADS, Adult-directed speech)。

高頻聲音及緩慢語速

至於媽媽語究竟為何會有以上所述的這些特性呢?首先,嬰兒腦袋的發展中針對高頻聲音的部分較早發育成熟3,繼而使嬰兒對高頻語音產生較佳的注意力,以利其語言的學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嬰兒較慢的語速往往夾帶了更為鮮明而清楚的抑揚頓挫及節奏,也因此讓嬰兒更容易將日常聽到的語句做正確的切割,讓句子更易於辨認,進而強化嬰兒對整串話語的熟識及理解。

圖/pixabay

簡單且重複的語句

兒童語言發展階段中,當小孩在一歲到兩歲的時候,他們所發出的聲音將不再只是無意義的喃喃自語,他們會開始將單字與所指稱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而此時媽媽語則扮演孩子語言發展中的重要推手。

透過不斷重複相同而簡單的單詞,幫助孩子增進對單詞的印象及單詞義涵的理解,這個現象就好比在一首歌曲中,副歌(也就是一首歌曲的重點!)總喜歡不斷的重複強調,再用易懂或是包含重點的語句來讓整首歌曲更容易被記住及了解,而媽媽語便是這樣相同的概念。4, 5, 6

圖/pixabay

誇大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當我們在觀察媽媽對小孩子說話時,也常常會發現媽媽在言談內容中表達較為誇張的意象,同時搭配比較多的肢體語言及臉部表情的變化,似乎是在試圖幫助他們的孩子能夠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並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語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當演員在舞台上演戲時,他們往往會使用較為明顯且誇大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以吸引觀眾的目光,而媽媽語便是與此同理。1

圖/pixabay

清晰的語句

除了對話的內容與語調,我們在與小孩對話時也會比平常更注意自己的咬字,就像是一位成功的演講者,為了向聽眾清楚傳達想法或信念,不會選擇用含糊的咬字進行演說,因為這樣會讓聽眾無法精準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而咬字清晰的媽媽語更能促進孩子語言的學習與產生,較適合做為小孩語言學習的典範。7

圖/pixabay

媽媽語對小孩的語言學習影響

媽媽語這種溝通的方式,幾乎是每個人面對小孩時的說話模式。然而,在 Maude Beauchemin 2011 年的研究8中發現,小孩對於媽媽和陌生人說話的聲音會有不同的反應 ── 當媽媽講話時,小孩的左腦有較強烈的反應;而陌生人說話時,則是右腦反應較強烈。這項研究結果說明媽媽講的話對小孩在語言學習上有較大的幫助,因為人類的語言學習區在左腦,而右腦僅能負責「聲音」的辨識,不能做「語言」的 處理。

此外,在另一項 Leong V, Kalashnikova M, Bu rnham D, Goswami U 在 2014 年利用 EEG 所做關於腦波的研究中9也發現到當母親在使用媽媽語向小孩說話時,小孩與母親的腦波圖形會有趨近同步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提升了小孩在聆聽話語時的專注度及理解度,進而促進了他們對語言學習的效果。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至於媽媽語誇大的音調變化和豐富的臉部表情可以促進小孩情緒的學習和表達,他們可以透過清楚的臉部表情和明顯的語調變化了解並分辨不同的情緒,並作出相對應的行為,例如媽媽生氣的大聲說話時,他們就會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並學習這是一件不對的行為;或是媽媽用愉悅的語調說話時,小孩也會感到開心等,進而促進小孩的社會化。10

所以盡情使用媽媽語吧!

透過媽媽語的說話方式,不只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也能增進孩子對於語言及情緒的發展。如果父母用媽媽語跟小孩對話還可以藉此促進親子感情喔!

下次有機會跟小孩相處的時候,不要害羞或覺得用這種方式講話很羞恥,使用媽媽語與小孩愉快的相處吧!7

圖/pexels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凱爾, 約翰‧卡瓦納夫(2016) 。發展心理學(上)—兒童發展( 6th ed.) (游婷雅、郭俊顯)。出版地點:洪葉文化。(2012)
  2. Thiessen, Hill, & Saffran (2005).Infant-Directed Speech Facilitates Word Segmenta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Waisman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3. Laurel J. Trainor & Christine A. Zacharias (1998). Infants Prefer Higher-Pitched Singing.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1(4), 799-805.
  4. Fisher C & Tokura H (1995). The given-new contract in speech to infa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4(3),287-310.
  5. Grieser, D. L., & Kuhl, P. K. (1988). Maternal speech to infants in a tonal language: Support for universal prosodic features in mother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1), 14-20.
  6. Soderstrom M, Blossom M, Foygel R & Morgan JL (2008, Nov) Acoustical cues and grammatical units in speech to two preverbal infant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35(4),869-902.
  7. Catherine Saint-Georges, Mohamed Chetouani, Raquel Cassel, Fabio Apicella,  Ammar Mahdhaoui , Filippo Muratori , Marie-Christine Laznik , David Cohen (2013). Motherese in Interaction: At the Cross-Road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tsushi Senju,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ted Kingdom.
  8. Maude Beauchemin  Berta González-Frankenberger  Julie Tremblay Phetsamone Vannasing  Eduardo Martínez-Montes Pascal Belin  Renée Béland Diane Francoeur Ana-Maria Carceller  Fabrice Wallois Maryse Lassonde (2011, Aug). Mother and Stranger: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Voice Processing in Newborns. Cereb Cortex. 21(8), 1705–1711.
  9. Leong, V., Kalashnikova, M., Burnham, D., & Goswami, U. (2017). The temporal modulation structure of infant-directed speech. Open Mind, 1(2), 78-90.
  10. Fernald, A. (1993).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fant responsiveness to vocal affect in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languages. Child development, 64(3), 657-674.
  • 撰文者:白耀升、范子嬪、莊明儒
  • 指導教授:成大心理系 胡中凡教授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