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系學會學術部門|希望能藉我們所學,讓心理學走進生活,也讓大眾更了解真正的心理學。
週末的午後,總會在公園看到許多父母推著自己的小嬰兒去散步,讓孩子認識、接觸大自然。在父母帶嬰兒散步與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免不了的總會聽到:「小寶你看,是狗狗耶!」;偶爾看到孩子受傷或遭蚊蟲叮咬後也會聽到:「來~幫你呼呼,痛痛不見了喔!」。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每當我們嘗試著跟小嬰兒對話時,總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和一般對話相比較為可愛、有趣的講話方式呢? 而這樣的溝通方式在發展心理學上我們就稱之為「媽媽語」1。
媽媽語到底是什麼?
「媽媽語」所指的就是在和小孩對話時所使用的具有較高音頻與較慢語速;在語彙使用上較為簡單或重疊,並且在表述意象和臉部表現上會較為誇張、清晰的語言。研究發現媽媽語不只更容易引起嬰兒的注意,也有助於嬰兒有效率的學習發音並了解字彙意義。2媽媽語,另一種稱法則為嬰兒導向語言 (IDS, Infant-directed speech),而與其相對的即為成人導向語言 (ADS, Adult-directed speech)。
高頻聲音及緩慢語速
至於媽媽語究竟為何會有以上所述的這些特性呢?首先,嬰兒腦袋的發展中針對高頻聲音的部分較早發育成熟3,繼而使嬰兒對高頻語音產生較佳的注意力,以利其語言的學習。
再者,嬰兒較慢的語速往往夾帶了更為鮮明而清楚的抑揚頓挫及節奏,也因此讓嬰兒更容易將日常聽到的語句做正確的切割,讓句子更易於辨認,進而強化嬰兒對整串話語的熟識及理解。
簡單且重複的語句
兒童語言發展階段中,當小孩在一歲到兩歲的時候,他們所發出的聲音將不再只是無意義的喃喃自語,他們會開始將單字與所指稱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而此時媽媽語則扮演孩子語言發展中的重要推手。
透過不斷重複相同而簡單的單詞,幫助孩子增進對單詞的印象及單詞義涵的理解,這個現象就好比在一首歌曲中,副歌(也就是一首歌曲的重點!)總喜歡不斷的重複強調,再用易懂或是包含重點的語句來讓整首歌曲更容易被記住及了解,而媽媽語便是這樣相同的概念。4, 5, 6
誇大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當我們在觀察媽媽對小孩子說話時,也常常會發現媽媽在言談內容中表達較為誇張的意象,同時搭配比較多的肢體語言及臉部表情的變化,似乎是在試圖幫助他們的孩子能夠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並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語句。
舉例來說,當演員在舞台上演戲時,他們往往會使用較為明顯且誇大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以吸引觀眾的目光,而媽媽語便是與此同理。1
清晰的語句
除了對話的內容與語調,我們在與小孩對話時也會比平常更注意自己的咬字,就像是一位成功的演講者,為了向聽眾清楚傳達想法或信念,不會選擇用含糊的咬字進行演說,因為這樣會讓聽眾無法精準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而咬字清晰的媽媽語更能促進孩子語言的學習與產生,較適合做為小孩語言學習的典範。7
媽媽語對小孩的語言學習影響
媽媽語這種溝通的方式,幾乎是每個人面對小孩時的說話模式。然而,在 Maude Beauchemin 2011 年的研究8中發現,小孩對於媽媽和陌生人說話的聲音會有不同的反應 ── 當媽媽講話時,小孩的左腦有較強烈的反應;而陌生人說話時,則是右腦反應較強烈。這項研究結果說明媽媽講的話對小孩在語言學習上有較大的幫助,因為人類的語言學習區在左腦,而右腦僅能負責「聲音」的辨識,不能做「語言」的 處理。
此外,在另一項 Leong V, Kalashnikova M, Bu rnham D, Goswami U 在 2014 年利用 EEG 所做關於腦波的研究中9也發現到當母親在使用媽媽語向小孩說話時,小孩與母親的腦波圖形會有趨近同步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提升了小孩在聆聽話語時的專注度及理解度,進而促進了他們對語言學習的效果。7
至於媽媽語誇大的音調變化和豐富的臉部表情可以促進小孩情緒的學習和表達,他們可以透過清楚的臉部表情和明顯的語調變化了解並分辨不同的情緒,並作出相對應的行為,例如媽媽生氣的大聲說話時,他們就會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並學習這是一件不對的行為;或是媽媽用愉悅的語調說話時,小孩也會感到開心等,進而促進小孩的社會化。10
所以盡情使用媽媽語吧!
透過媽媽語的說話方式,不只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也能增進孩子對於語言及情緒的發展。如果父母用媽媽語跟小孩對話還可以藉此促進親子感情喔!
下次有機會跟小孩相處的時候,不要害羞或覺得用這種方式講話很羞恥,使用媽媽語與小孩愉快的相處吧!7
參考文獻
- 羅伯特‧凱爾, 約翰‧卡瓦納夫(2016) 。發展心理學(上)—兒童發展( 6th ed.) (游婷雅、郭俊顯)。出版地點:洪葉文化。(2012)
- Thiessen, Hill, & Saffran (2005).Infant-Directed Speech Facilitates Word Segmenta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Waisman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 Laurel J. Trainor & Christine A. Zacharias (1998). Infants Prefer Higher-Pitched Singing.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1(4), 799-805.
- Fisher C & Tokura H (1995). The given-new contract in speech to infa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4(3),287-310.
- Grieser, D. L., & Kuhl, P. K. (1988). Maternal speech to infants in a tonal language: Support for universal prosodic features in motheres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1), 14-20.
- Soderstrom M, Blossom M, Foygel R & Morgan JL (2008, Nov) Acoustical cues and grammatical units in speech to two preverbal infant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35(4),869-902.
- Catherine Saint-Georges, Mohamed Chetouani, Raquel Cassel, Fabio Apicella, Ammar Mahdhaoui , Filippo Muratori , Marie-Christine Laznik , David Cohen (2013). Motherese in Interaction: At the Cross-Road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tsushi Senju,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ted Kingdom.
- Maude Beauchemin Berta González-Frankenberger Julie Tremblay Phetsamone Vannasing Eduardo Martínez-Montes Pascal Belin Renée Béland Diane Francoeur Ana-Maria Carceller Fabrice Wallois Maryse Lassonde (2011, Aug). Mother and Stranger: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Voice Processing in Newborns. Cereb Cortex. 21(8), 1705–1711.
- Leong, V., Kalashnikova, M., Burnham, D., & Goswami, U. (2017). The temporal modulation structure of infant-directed speech. Open Mind, 1(2), 78-90.
- Fernald, A. (1993).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fant responsiveness to vocal affect in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languages. Child development, 64(3), 657-674.
- 撰文者:白耀升、范子嬪、莊明儒
- 指導教授:成大心理系 胡中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