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兩種恐懼的交會點:科學+寫作該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指南》

臉譜出版_96
・2018/10/03 ・339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相關標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xhere

如果你有一班文學院的寫作課學生,並指定他們寫一篇關於科學的文章,教室裡會立刻傳來可憐兮兮的呻吟:「不要!不要科學!」學生都有共同的苦惱:恐懼科學。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化學或物理老師認定沒有「科學頭腦」。

如果你有一班成年的化學家、物理學家或工程師,要他們寫一篇報告,你會看到近乎恐慌的反應。「不要!不要叫我們寫報告!」他們說。他們也有共同的苦惱:恐懼寫作。他們很早就被國文老師認定沒有「文字天分」。

這二者都是生命中不需要的恐懼包袱。不管你是屬於哪一方,我都希望這一章有助於減緩你的恐懼。本章的基礎就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寫作不是國文老師專屬的特殊語言。任何人只要思路清楚,下筆就會清楚,不管寫什麼題材都一樣。掀開神祕面紗後,科學無非也只是非虛構文類的另外一種題材,寫作也無非也只是科學家傳遞知識的另外一種方式。

在這兩種恐懼之中,我的恐懼是屬於科學的。我的化學課曾經被當掉,而且授課老師還是流傳三代學生的傳奇女老師,據說她可以教會任何人。及至今日,我對科學的理解也不會比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的奶奶好到哪裡去,他在《想我苦哈哈的一生》(My Life and Hard Times)書中說,她認為有「看不到的電(從牆上的插座跑出來)在家裡到處亂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身為作家,我學會了如何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科技題材。說白了,不過就是讓一句話接在一句話後面說。然而,關鍵就在於「後面」這二個字。在這個領域的寫作,必須更努力地寫出線性結構的句子;這裡沒有跳躍式幻想或是暗示真相的餘地,事實與歸納結論,才是這個家族的大家長。

很簡單:形容某件事物如何運作

我給學生的科學作業其實很簡單,就只是要求他們形容某件東西如何運作。我不在乎風格,也不要求優美的文筆,就只要他們告訴我—比方說—縫紉機如何做該做的工作,幫浦如何運作,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或是眼睛如何告訴大腦看到了什麼東西。任何一種科學過程都可以,這裡所說的「科學」定義非常寬鬆,可以包括科技、醫學和自然。

圖/wikimedia

新聞學的信條是:「讀者什麼都不知道。」以信條來說,這句話並不順耳,但是科技作家卻要牢記不忘。你不能假設讀者已經知道你假設大家都知道的事,或是他們還記得已經解釋過的事。

我看過了數百次的示範,仍然不確定自己可以順利地套上空服員展示給我們看的救生衣:什麼「只要」將手臂套進帶子裡,「只要」將扣環用力往下拉(或是往兩邊拉?),「只要」從管子裡吹氣—但是不能太早。我唯一有自信能夠完成的步驟,就是太早吹氣。描述某個過程如何進行是有價值的,在於兩個理由:一是強迫你確定自己真的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二是強迫你帶領讀者,重新走過那些讓你了解過程的相同思考邏輯與歸納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發現許多學生的思考邏輯欠缺秩序,對他們來說這會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一位耶魯大學裡一個天資聰穎的大二學生就是如此。他到了學期中,都還是滿紙荒唐言的泛泛之談,說不出個所以然;可是有一天,他興致高昂地走進教室,問我可不可以讓他在課堂上朗讀他針對滅火器如何運作所寫的報告。

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團混亂,結果他的作品卻簡潔有力、條理分明,非常清楚地解釋了如何使用三種不同的滅火器來撲滅三種不同的火源。他在一夜之間突然學會如何寫出邏輯連貫的文章,讓我感到十分得意,他也一樣。在大三學年度結束之前,他就出版了一本指南書籍,而且比我寫的任何一本書都還要暢銷。

還有許多其他思緒不清楚的學生也用了這樣的方法,此後文筆都變得清晰流暢。你一定要試試看,因為科技寫作的原則適用於所有非虛構文類的寫作。這個原則就是帶領一無所知的讀者,一步一步地掌握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沒有天分、或是害怕自己太笨而無法理解的主題。

科技寫作是一個倒過來的金字塔

倒金字塔結構是絕大多數客觀報導的寫作規則。圖/wikipedia

想像科技寫作是一個倒過來的金字塔。從底部的基礎開始,第一句話先寫讀者在進一步學習之前必須要知道的一個事實;第二句話再擴充解釋第一句話的內容,讓金字塔變得更寬闊;然後第三句話再擴充第二句話的內容,依此類推,你就可以逐漸從說明事實,進展到說明重要性與推論—一個新的發明如何改變已知的世界,可能會啟發哪些研究的新領域,這些研究又可以應用在哪些地方。這個金字塔可以變得多寬,並沒有限制,但是唯有你從一個狹窄的事實開始著手,讀者才能夠理解這些寬廣的應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哈洛德.史梅克(Harold M. Schmeck, Jr.)為《紐約時報》頭版寫的一篇文章,就是很好的範例:

在加州有隻黑猩猩擁有玩井字遊戲的天分。它能夠學習的證據讓訓練師很開心,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卻讓他們更驚訝。他們發現可以從這隻動物的大腦判斷任何特定的動作將會是做對還是做錯。這取決於黑猩猩的專注程度,當這隻受過訓練的動物集中注意力時,它就會做出正確的動作。

好吧,這個事實還算有趣,但為什麼能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呢?第二段就告訴我了: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能夠確認它專注的程度。利用電腦精密分析腦波訊號,他們學會了如何分辨可稱之為「精神狀態」的情況。

 

圖/wikipedia

可是,這不是以前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嗎?

這個計畫的企圖心,遠不只是簡單地偵測亢奮、倦怠、沉睡等粗略的精神狀態,而是踏出新的一步,要進一步理解大腦如何運作。

這個新的一步是要怎麼做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黑猩猩與研究團隊已經完成了井字遊戲的訓練階段,但是仍然持續進行腦波的研究工作。在太空飛行的實驗中,已經透露了一些有關大腦行為的重大發現,顯示有可能應用在地球上的社會與家庭問題,甚至改善人類的學習能力。

太好了,有太空、人類問題與認知過程,我簡直想不出還有什麼更寬廣的應用範圍了。可是,這只是個別的研究嗎?確實不是。

這是全美國與海外實驗室醞釀合作的當代大腦研究計畫中的一部分,涉及各類生物,從人類、猿猴,到鼠類、金魚、日本鵪鶉等。

我開始看到事情的全貌了。不過最終目的為何?

最終目的是要了解人類的大腦—這個只有三磅重的組織,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可以想像最遙遠的宇宙和原子的最核心,卻無法理解自身的運作與功能。每一個研究計畫都是這個巨大拼圖中的一小塊。

圖/pixabay

現在我終於知道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黑猩猩在這個國際科學研究計畫中所占的地位了。知道了這一點之後,我就準備好要進一步知道它在其中的特殊貢獻。

在教導黑猩猩玩井字遊戲的計畫中,就連受到嚴格訓練的眼睛也看不出這隻動物的大腦電波呈現在紙上的曲線有什麼異狀;但是藉由電腦分析,就可以分辨出哪一種軌跡顯示它會做出正確的動作,哪一種會出現錯誤的動作。

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由約翰.韓利博士主導開發的電腦分析系統,它總是能夠預測出現正確答案前的精神狀態,就可以稱之為「經過訓練獲得的專注度」。如果沒有電腦來分析龐大而複雜的大腦電波紀錄,就無法偵測到這種狀態的「特徵」。

文章繼續以四欄的篇幅,描述這個研究可能的應用範疇—評量家庭緊張氣氛的成因、降低駕駛在交通尖峰時刻的焦慮—最後談到醫學界與心理學界已經在進行的一些工作。這樣的一篇文章,卻是從一隻黑猩猩玩井字遊戲開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以協助讀者理解科學工作如何進行,藉此大幅度地降低科技寫作的神祕性。同樣地,這也意味著你必須尋找其中的人情趣味──就算你最後必須以黑猩猩為例,至少在達爾文眼中,那也是僅次於人類的次高級生物了。

 

 

本文摘自《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臉譜出版,2018 年 5 月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DL-C 正常仍中風?揭開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L5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6/20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 HEAR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提到台灣令人焦慮的交通,多數人會想到都市裡的壅塞車潮,但真正致命的「塞車」,其實正悄悄發生在我們體內的動脈之中。

這場無聲的危機,主角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 )。它原本是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角色,但當 LDL 顆粒數量失控,卻會開始在血管壁上「違規堆積」,讓「生命幹道」的血管日益狹窄,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後果。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使 LDL 數值「看起來很漂亮」,心血管疾病卻依然找上門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沿用數十年的健康標準是否早已不敷使用?

膽固醇的「好壞」之分:一場體內的攻防戰

膽固醇是否越少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您的血管是一條高速公路。HDL 就像是「清潔車隊」,負責將壞膽固醇( LDL )運來的多餘油脂垃圾清走。而 LDL 則像是在血管裡亂丟垃圾的「破壞者」。如果您的 HDL 清潔車隊數量太少,清不過來,垃圾便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過去數十年來,醫生建議男性 HDL 數值至少應達到 40 mg/dL,女性則需更高,達到 50 mg/dL( mg/dL 是健檢報告上的標準單位,代表每 100 毫升血液中膽固醇的毫克數)。女性的標準較嚴格,是因為更年期後]pacg心血管保護力會大幅下降,需要更多的「清道夫」來維持血管健康。

相對地,LDL 則建議控制在 130 mg/dL 以下,以減緩垃圾堆積的速度。總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則應控制在 200 mg/dL 以內。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反映了體內一場血管清潔隊與垃圾山之間的攻防戰。

那麼,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我們吃下肚或肝臟製造的脂肪,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這些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即為「血脂」,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是身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而膽固醇更是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和膽汁不可或缺的原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血脂對身體運作至關重要,本身並非有害物質。然而,由於脂質是油溶性的,無法直接在血液裡自由流動。因此,在血管或淋巴管裡,脂質需要跟「載脂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變成可以親近水的「脂蛋白」,才能順利在全身循環運輸。

肝臟是生產這些「運輸用蛋白質」的主要工廠,製造出多種蛋白質來運載脂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載運大量膽固醇,將其精準送往各組織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縮寫是 LDL-C (全稱是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當血液中 LDL-C 過高時,部分 LDL 可能會被「氧化」變質。這些變質或過量的 LDL 容易在血管壁上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最終形成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因此,LDL-C 被冠上「壞膽固醇」的稱號,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HDL) 則恰好相反。其組成近半為蛋白質,膽固醇比例較少,因此有許多「空位」可供載運。HDL-C 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運回肝臟代謝處理。正因為如此,HDL-C 被視為「好膽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去數十年來,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 LDL-C 越低越好。許多降血脂藥物,如史他汀類(Statins)以及近年發展的 PCSK9 抑制劑,其主要目標皆是降低血液中的 LDL-C 濃度。

然而,科學家們在臨床上發現,儘管許多人的 LDL-C 數值控制得很好,甚至很低,卻仍舊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我們對膽固醇的認知,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

傳統判讀失準?LDL-C 達標仍難逃心血管危機

早在 2009 年,美國心臟協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間,全美超過 13 萬名心臟病住院患者的數據,並記錄了他們入院時的血脂數值。

結果發現,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竟有高達 72.1% 的人,其入院時的 LDL-C 數值低於當時建議的 130 mg/dL「安全標準」!即使對於已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也有半數人的 LDL-C 數值低於 10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依照當時的指引標準,絕大多數首次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其 LDL-C 數值其實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意味著,單純依賴 LDL-C 數值,並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發作。

科學家們為此感到相當棘手。傳統僅檢測 LDL-C 總量的方式,可能就像只計算路上有多少貨車,卻沒有注意到有些貨車的「駕駛行為」其實非常危險一樣,沒辦法完全揪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些「駕駛」,找出誰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LDL 家族的「頭號戰犯」:L5 型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他們發現,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如同各式型號的貨車與脾性各異的「駕駛」。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發現 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在 1979 年,已有科學家提出某些帶有較強「負電性」的 LDL 分子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這些帶負電的 LDL 就像特別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頑固污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留美科學家陳珠璜教授、楊朝諭教授及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貢獻。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陰離子交換層析法」的精密技術,像是用一個特殊的「電荷篩子」,依照 LDL 粒子所帶負電荷的多寡,成功將 LDL 分離成 L1 到 L5 五個主要的亞群。其中 L1 帶負電荷最少,相對溫和;而 L5 則帶有最多負電荷,電負性最強,最容易在血管中暴衝的「路怒症駕駛」。

2003 年,陳教授團隊首次從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中,分離並確認了 L5 的存在。他們後續多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急性心肌梗塞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的血液中,L5 的濃度會顯著升高。

L5 的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不僅天生帶有超強負電性,還可能與其他不同的蛋白質結合,或經過「醣基化」修飾,就像在自己外面額外裝上了一些醣類分子。這些特殊的結構和性質,使 L5 成為血管中的「頭號戰犯」。

當 L5 出現時,它並非僅僅路過,而是會直接「搞破壞」:首先,L5 會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讓細胞凋亡,甚至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如同在血管壁上鑿洞。接著,L5 會刺激血管壁產生發炎反應。血管壁受傷、發炎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便會前來「救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免疫細胞在吞噬過多包括 L5 在內的壞東西後,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日益狹窄,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若這些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可能引發急性血栓,直接堵死血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腦中風。

L5:心血管風險評估新指標

現在,我們已明確指出 L5 才是 LDL 家族中真正的「破壞之王」。因此,是時候調整我們對膽固醇數值的看法了。現在,除了關注 LDL-C 的「總量」,我們更應該留意血液中 L5 佔所有 LDL 的「百分比」,即 L5%。

陳珠璜教授也將這項 L5 檢測觀念,從世界知名的德州心臟中心帶回台灣,並創辦了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HEART)。HEART 在台灣研發出嶄新科技,並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台灣取得專利許可,日本也正在申請中,希望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受惠於這項更精準的檢測服務。

一般來說,如果您的 L5% 數值小於 2%,通常代表心血管風險較低。但若 L5% 大於 5%,您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當 L5% 大於 8% 時,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即將發作,或已在悄悄進展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已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定期監測 L5% 更是評估疾病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吸菸者,L5% 檢測也能提供額外且有價值的風險評估參考。

隨著醫療科技逐步邁向「精準醫療」的時代,無論是癌症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傳統的身高、體重等指標,而是進一步透過更精密的生物標記,例如特定的蛋白質或代謝物,來更準確地捕捉疾病發生前的徵兆。

您是否曾檢測過 L5% 數值,或是對這項新興的健康指標感到好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成語科學】「權衡輕重」:原來與桿秤有關?從市場到公園都能看到的科學
張之傑_96
・2025/06/21 ・131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今攤販賣東西,大多使用彈簧秤或電子秤。彈簧秤有個托盤,將要秤的東西放在托盤上,儀表就可顯示出所秤東西有多少斤,或多少公克;電子秤就更方便了,只要鍵入每斤的價格,連所秤東西的錢數都能顯示出來。

章老師年輕時,攤販們普遍使用桿秤。一根桿秤,由秤桿、秤錘(砣)、秤紐、秤鉤等部件構成。秤桿是根細長的木桿,上頭有刻度,稱為秤星。稱東西時,在秤鉤上掛上物品,在另一端掛上秤錘,提起作為支點的秤紐,前後移動秤錘在秤桿上的位置,直到秤桿平衡,這時讀取秤錘所在位置上的秤星,就知道是幾斤幾兩了。

台北大稻埕的大華行鴨母秤,也屬於桿秤的一種。圖 / wikimedia

章老師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介紹現已少見的桿秤?原來古時將秤錘稱作「權」,將秤桿稱作「衡」。秤東西時,將秤錘(權)在秤桿(衡)上前後移動,藉以得知重量,這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就衍變為成語「權衡輕重」。

因此,權衡輕重,是指秤量物品的輕或重,比喻估量事物的輕重緩急,或利害得失。談到這裡,該造兩個句了。看了造句,小朋友就知道怎麼使用這個成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凡事先要權衡輕重,然後付諸行動,這樣才不會後悔。

這件事關係重大,必須詳加權衡輕重,才能做出決定。

那麼桿秤可有什麼科學意義?當然有了。槓桿有三類,桿秤屬於第一類槓桿,即施力點、抗力點在支點的兩邊。就桿秤來說,秤紐就是支點,施力點就是秤鉤上掛的東西,抗力點就是秤錘,移動秤錘,就可使秤桿取得平衡。

小朋友玩的翹翹板,也屬於第一類槓桿。想想看,當兩邊人數不一樣時,或一個胖子一個瘦子時,要怎樣才能使翹翹板平衡呢?

公園常見的翹翹板,也屬於第一類槓桿。圖 / unsplash

話題再回到桿秤。我們常聽說「度量衡」一詞,分別指長度、容量和重量,量取的工具,分別是尺、升和秤。因此,秤是一種「衡器」。在人類發明的衡器中,約西元前 2600 年的埃及紙草畫中,就出現了天平。天平也屬於第一類槓桿。中國人何時發明桿秤已不可考,估計至少已有三千年之久。桿秤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最適合小商販使用。

寫到這裡,附帶介紹和桿秤有關的一個俗語和一個歇後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俗語「秤不離砣」,是說兩樣事物,或兩個人經常一起出現。

歇後語「吃了秤砣鐵了心」,比喻心意已決,不會改變。

這兩個詞語,作文也用得上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張之傑_96
105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胃鏡?醫師揭胃癌早期的沉默風險
careonline_96
・2025/06/20 ・215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 / 照護線上

「有位 60 多歲的男士,因為持續嘔吐、胃酸逆流來就醫。」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表示,「檢查發現胃部有個很大的腫瘤,而且已經造成阻塞,食物幾乎完全無法通過,附近的淋巴結也都有轉移,確定診斷為晚期胃癌。」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饒坤銘醫師說,完成一個療程後,胃部腫瘤明顯縮小,患者也可恢復進食。再繼續治療一段時間後,電腦斷層檢查顯示腫瘤近乎消失,原本因胃部腫瘤成膽道阻塞而導致的黃疸也消退了。從發現晚期胃癌至今大約兩年,患者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近年來臺灣的胃癌發生率逐漸下降,但是由於許多病人在確診時已是晚期,而且患者多為高齡族群,導致死亡率仍相對較高。

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疼痛、腸阻塞、出血、黑便或貧血等症狀。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讓許多病人延遲就醫,直到病情嚴重才尋求醫療協助,使得治療成效較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胃癌患者多數為高齡族群,這些患者往往伴隨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讓治療的複雜性大幅增加。

年紀越大,罹患胃癌的風險越高,其他的危險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抽菸、醃漬類食物、家族病史等。

「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於提早發現胃癌,早期接受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預後。」饒坤銘醫師說,「沒有症狀的民眾大概在 50 歲以後至少先做一次胃鏡,後續可以每兩、三年追蹤一次胃鏡,如果有潰瘍、息肉、或胃酸逆流等狀況,追蹤胃鏡的頻率就會增加。」

早期胃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有機會達到治癒。接受手術治療後,醫師會根據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追加輔助治療。饒坤銘醫師說,如果是難以切除或已經擴散的晚期胃癌,便需要仰賴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全身性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免疫治療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免疫治療可以搭配化學治療、搭配標靶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饒坤銘醫師說,如果在接受免疫治療後腫瘤縮小,患者也有機會再次評估接受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免疫治療的機轉是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去阻止癌細胞與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接合。在正常狀況下,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具有辨識並毒殺癌細胞的能力,但是癌細胞若與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接合,就會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而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治療的藥物能夠阻止癌細胞與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接合,讓免疫細胞恢復正常功能,便能夠辨識並毒殺癌細胞。

圖 / 照護線上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的總存活率優於單化學治療。饒坤銘醫師說,病患一年存活率提升至約 50-60%,兩年存活率則提升至約 30%。

晚期胃癌使用免疫合併化學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便可以申請使用,幫助提升晚期胃癌治療成效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受免疫合併化學治療時,可能出現免疫治療與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倦怠、皮疹、腸胃不適等,患者需要有足夠的體力才有辦法接受治療。饒坤銘醫師說,請患者務必定期追蹤檢查,有任何不適都要向醫師反應。

筆記重點整理

  • 早期胃癌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疼痛、腸阻塞、出血、黑便或貧血等症狀。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於提早發現胃癌,早期接受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預後。
  • 早期胃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有機會達到治癒。接受手術治療後,醫師會根據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追加輔助治療。如果是難以切除或已經擴散的晚期胃癌,便需要仰賴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全身性治療。
  • 免疫治療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免疫治療可以搭配化學治療、搭配標靶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
  •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免疫合併化學治療的總存活率優於單化學治療。病患一年存活率提升至約 55%,兩年存活率則提升至 28%。
  • 如果在接受免疫治療後腫瘤縮小,患者也有機會再次評估接受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 晚期胃癌使用免疫合併化學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便可以申請使用,幫助提升晚期胃癌治療成效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