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愛因斯坦「時光機」解密:近光速旅行讓時間膨脹──《宇宙的顫抖: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引力波》

臺大出版中心_96
・2018/02/03 ・384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7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李傑信│美籍華裔科學家,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任務科學家
移動速度越接近光速,時間膨脹的比例就越高。圖/Melmak@pixabay

愛氏(編按:本文簡稱愛因斯坦為愛氏)在 1905 年 6 月 30 日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是他的相對論中最精華的部分,然而其所用數學非常簡單,尤其是慣性座標轉移的計算,高三程度的學生們就能看懂。

在愛氏相對論的兩個假設前提下,一個三維座標中使用的時間,轉換到另一個相對等速運動的新座標時,就和新座標中的空間座標混合在一起了,即時間中有空間,空間中有時間。至於相互間混進多少比例,則要看新座標和光速比較起來的移動速度有多快。

在這篇論文中,世人最感興趣的就是:愛氏能以慣性座標之間的相對速度調整時光流失的快慢。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帝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入東海尋求長生不老仙藥未果,徐福最後避難東瀛三島。愛氏接在徐福之後,仙藥沒找著,卻找到了時光機, 一樣能完成秦始皇長生不老的夢想。愛氏發明的這架時光機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神奇的智慧結晶。僅用下面例子,簡略說明愛氏時光機的操作方式。

來去 25光年外的行星「魚神」旅行

人類在 2004 年發現南魚座(Piscis Austrinus)中的最亮一顆星北落師門(Fomalhaut)有行星出沒的蹤跡。經過四年的追查, 人類終於在 2008 年 5 月首次直接看到由這顆星的行星所發出的光,先命名它為 Fomalhaut-b,後以阿拉伯/希伯來的閃語,命名為「魚神」(Dag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魚神」的質量可能和太陽系的木星相等,距母星北落師門約 177 個天文單位(AU),每 1,700 年繞母星一週。(人類從母星被行星掩星後光度的變化,已偵測到近 4,000 個太陽系外行星,其中近十個屬直接觀測到的一類,而「魚神」則是最早被發現的。)

圖 8 南魚座中北落師門行星系。右側放大的小方塊中顯示「魚神」從 2004 到 2012 年的軌跡。中央亮星北落師門在影像處理時被遮住, 以增加「魚神」的相對亮度。(Credit: NASA, ESA, and P. Kal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SETI Institute))

北落師門位南魚座的魚嘴部位,亮度為 1.2 星等,在地球夜空中的恆星排名第 18 亮,距太陽系 25 光年。假設人類科技能以光速在宇宙中航行,從地球的位置出發,至少費時 25 年才能抵達北落師門。如再計算加速 5 年減速 5 年的考量,單程需 35 年,來回雙程則 70 年。當然得再提醒一下,這裡所用的計時器安置在地球上, 是以人類熟悉的家鄉鐘錶追蹤測量雙程旅途的所需時間。

現在有這麼一對 25 歲正值黃金年華的孿生兄弟,兄長努力打拚,獲選為行星任務的太空人,代表人類出訪「魚神」。出發前, 兄弟互相準確同步校對彼此擁有的銫原子鐘,定下 70 年後之約, 答應對方不見不散,見面前誰都不能先死。

兄長準時出發,星際航艦很快加速到光速的 99.99% 向北落師門進發。地球上的弟弟守在他的原子鐘前,1 年、10 年、35 年過去,哥哥已完成一半旅程的此時弟弟已 60 歲。40 年、50 年、60年過去,終於來到約定的 70 年後,弟弟已是 95 歲,就算吃得對、運動夠、休息足,身體還很健康,歲月卻不饒人,手腳已不太靈活,頭髮又銀白,仍然盼著兄長的歸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哥哥的星際航艦準時返航,弟弟依約前去接機。宇宙飛船艙門打開的那一剎那,竟發現眼前的哥哥還是像 70 年前別離時的小伙子一樣,看起來完全沒變。白髮的弟弟擁著小伙子哥哥激動地老淚縱橫,兄弟倆終於圓了 70 年之約,又重逢了。

  • 有人會說, 從相對立場來看,以 0.9999 光速飛行的太空船也可用來作為靜止座標,那弟弟所在的地球就會以 0.9999 光速飛離哥哥所乘的太空船。分離 70 年後,應是弟弟顏駐,哥哥老化,這個論點就是有名的孿生子悖論〔twin paradox〕。實際上這個悖論並不成立,因為宇宙飛船要經過激烈地加速減速過程,不能和地球上溫和的慣性座標交換使用。

用愛氏的相對理論計算,以光速 99.99% 速度飛離地球的宇宙飛船,船上的時鐘比地球上的時鐘慢了約 70 倍,即地球時間向前走了 70 年,在星際航艦上的時間僅向前過了 1 年。從弟弟地球上的座標看兄長以接近光速運行的飛船,地球銫原子鐘滴答了 70秒,天上的銫原子鐘才滴答 1 秒。弟弟也發現,他摸著自已的心臟算到 70 跳,哥哥的心臟在飛船中才跳了 1 次。

換言之,以對地球0.9999 光速航行的飛船中,所有包括機械的、電子的、化學的、生物的活動都通通減慢(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了 70 倍。反過來說,把星際航艦上的時間加快 70 倍,就等於地球時間。這個倍數起初以希臘小寫字母 β 表示,但後來統一以小寫的伽瑪(γ, gamma)命名。

伽瑪倍數除了用於時間,還適用於其他的物理現象上,例如: 從靜止地球測量以 0.9999 光速運行飛船和其中所有物件的長度, 皆縮小(長度縮小〔length contraction〕)了 70 倍,而從地面測量飛船中物體的質量,也都重了 70 倍。其中,弟弟在地球上靜止的座標看哥哥高速運行的慣性座標, 時鐘龜行的速率和物件長度縮短的幅度成對出現,短的長度除以短的時間,剛好維持光速在每秒 30 萬公里的恆定數值,正是愛氏在所有慣性座標中要求光速恆定的條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高速運行中的物體質量之所以增加,是因為速度給物體注入了動能(kinetic energy),這些動能通過 E = mc2 的轉換變成質量,相當容易理解。伽瑪連接了時間、長度和質量等好多個重要的物理參數,是以不同速度運行的慣性座標之間的一條金鏈子。

在光速下的「時間膨脹」係數伽瑪 γ

寫科普文章可不能像是寫科學論文,最好不要用方程式。但有些方程式所表達的內涵,可能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樣氣勢磅礡,總會令人想看看樂譜本身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E = mc² 雖然是方程式,但它是人類智慧結晶的一顆大藍鑽,很多人把它當成藝術品欣賞。愛氏的相對論太美麗了,除了 E = mc2 之外,還有好幾個其他藝術品級的方程式,包括這條頻頻出現的伽瑪,我認為可以和讀者們分享一下。把伽瑪全部寫出來就是:

● 其中的 v 即為相對於某個靜止座標的速度,c 為光速。v 的速度最低為 0,此時 γ = 1,為最小值。v 最高可達到光速,即 v = c,此時 v/c 為 1,γ = 1/0,1 除以 0 為無窮大。所以 γ 的數值可由 1 一直到無窮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靜止的座標測量高速運動中的物體,它的長度會收縮伽瑪倍,而質量則比靜止質量增加伽瑪倍。我們常說,宇宙中任何物體的速度,絕對不能超過光速,就是因為物體如以光速飛行,其伽瑪變成無窮大,造成物體的質量也變成無窮大—即使是一粒小灰塵,以光速運行時,質量也會變成無窮大。

宇宙中並沒有無窮大的力量,能推著無窮大的質量以光速飛奔,所以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或等於光速,只能無限地接近但仍比光速小。唯有在一個條件下, 物體才能以光速飛行,就是物體的所有質量通過 E = mc2 完全變成純能量,如此即可以光速飛行。物體發出的物理訊號,例如熱輻射是電磁波,屬於純能量,皆以光速傳播。

當然,每個座標都可自認為是靜止的。但是,一旦某個慣性座標被公認為靜止座標後,譬如前文提到以弟弟地球為中心的靜止座標,所有其他的慣性座標就全都要以它為參考靜止座標,決定出對其的相對速度 v。再強調一次,每個座標在預備起時,愛氏已把各個鐘錶同步校正歸零,當這些慣性座標出發時,都攜帶著同步校正過的鐘錶,在以後速度為 v 的慣性座標中使用。

不同速度慣性座標的伽瑪數值可參考表 1。以人類目前的科技,連表上最小的   0.01  光速都無法達到。在大氣中,音速為每秒 343 公尺,約光速的百萬分之一,算出的伽瑪值為1.0000000000005。1950 年代,人類突破音障進入超音速時代,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以 25 倍音速飛行。「航海者號」(Voyager)經過 40 多年的引力助推加速,目前以相對太陽 50 倍的音速,脫離太陽系,伽瑪數值為1.0000000012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 1 不同速度慣性座標的伽瑪數值(註:伽瑪的最後一位數為 4 捨 5 入)

想要時光機,就要飛得夠快

愛氏長生不老的時光機鎖在高速飛行的科技中。從理論上預測,人類在未來應能掌握物質──反物質效率 100%  的推進技術,再給予 10 年、20 年長時間的加速,幾乎沒有道理發展不出接近光速飛行的能力。

目前人類創造出速度最快的飛行物體為「朱諾女神號」(Juno),它在 2011年 8 月 5 日發射後,經過一次地球的引力助推加速,以相對地球約 215 倍音速,於 2016 年 7 月 5 日飛抵木星,在木星軌道上執行為期 20 個月的科學任務。圖/NASA/KSC@wikipedia

即使跟著「朱諾女神號」以最高速度航行一輩子,就算它 100 年後再回到地球,壽命也只增加了 9.5 秒,只是身體遭受了百年宇宙射線的轟擊,不知要折壽幾年。以上為愛氏 1905 年的相對理論帶給人類對時光機的浪漫想像, 比《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Michael Crichton,1990)更貼近科學,在未來有可能實現。然而,愛氏的時光機引出了一個深沉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光速被限制在每秒 30 萬公里這個數值,而不是每秒 15 萬公里或60 萬公里,甚至每秒 300 萬公里或更快?

光速每秒 30 萬公里是觀測到的數據,絕對正確,宇宙沒有設局欺騙人類,而且光也不需要在介質中傳播。於是愛氏以這兩項觀測數據為棟樑,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並設計出時光機。慣性座標的相對速度 v 可向光速無限靠近,它的伽瑪值越來越大,也向無窮大的方向接近。

愛氏藉著慣性座標間相對速度的不同,把牛頓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時間」玩弄於股掌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宇宙的顫抖: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引力波》,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大出版中心_96
10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01
2

文字

分享

0
101
2
時間與空間的顛覆!如何用簡單的方式了解「相對論」?——《物理角色圖鑑》
azothbooks_96
・2024/09/16 ・20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不再絕對?牛頓與愛因斯坦的時間觀差異

川村老師,請用簡單的方式告訴我「相對論」是什麼?

圖/《物理角色圖鑑》

老師:狹義相對論源自相對性原理(Principle of relativity,指物理定律〔Physical law〕適用於所有以等速直線運動的物體) 與光速恆定原理。根據這個理論,時間是相對的,依不同觀察者而有所差異。牛頓力學中的時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則認為,可依不同的觀察者位置對時間進行不同定義。

圖/《物理角色圖鑑》

老師:之前在討論「力」時,也提過離心力。離心力是「慣性力」的一種,慣性力指物體在加速運動時感受到的與加速方向相反的力。置身在沒有窗戶的電梯中,當電梯向上加速,電梯內的人會受到向下的慣性力(譯注:因看不到外面,使得他無法判斷電梯的運動情況)。若加速度為 g,物體質量為 m,則物體所受慣性力為 mg,與在地面所受的重力 mg 相同。愛因斯坦無法區別這兩種 mg 的差異,所以視為等效。但無論慣性力的方向為何,物體都會往向量合成後的視重力場方向掉落。

時間在任何地方都固定不變嗎?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物體的移動速度若接近光速,它的時間進程就會變慢。也就是說,在接近光速的太空船上,時間會變得悠長。而且,接近光速的物體長度會朝行進方向收縮。

物體只要具有質量,即使在靜止狀態依然擁有能量(其能量 E mc2,稱為靜止能量(Rest energ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到光的運動,我們已經知道光的路徑會彎曲。

1919 年,天文學家觀測到恆星發出的光線在經過太陽附近時被偏折,這種現象稱為「重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有助於了解黑洞等宇宙中質量分布的情況。此外,天體物理學家也觀測到時間的延遲。簡而言之,接近地面的時鐘行進速度會比高處的時鐘慢,GPS 也是依據這種效應來進行校正。

圖/《物理角色圖鑑》
圖/《物理角色圖鑑》

時間

牛頓力學中的「時間」(也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時間)和相對論中的時間大異其趣。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中,假設空間是均勻平坦的;從過去到未來,在任何地方都平均延伸。在牛頓力學中,全宇宙的時間一致。

但相對論否定了這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物理角色圖鑑》

光速恆定原理指出,光的速度是固定不變的。這種狀況下,空間中不同地點發生的兩件事,對某個觀測者來說是同時發生,但對另一參考系的觀測者而言則非同時發生。也就是說,時間的前進速度並非在任何地方都相同。因此,時間和空間不能視為各自獨立的兩回事,應該一體化,視為四維空間(時空,Spacetime)。

不過,這是指物體移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的情況。日常生活中,使用過去的時間觀不會有任何問題。

黑洞

黑洞(Black hole)是一種天體,因為密度極高,重力極強, 不只物質,連光都會被吸進去,無法逃逸。天體是宇宙中所有物體的總稱,具體來說,指太陽、恆星、行星、星團、星雲等。從相對論來看,黑洞周圍空間是扭曲的。照以下方式想像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

把重物放在一大塊展開的薄橡皮布上,放置處就會凹下去,而這塊凹陷會影響到周圍。同樣的,黑洞所在之處會發生猛烈的空間扭曲,經過附近的天體會被極強的重力吸引,落入其中,連光也難逃魔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銀河系有許多黑洞,但具體數字不詳。2019 年,一個跨國研究計畫團隊首次拍攝到黑洞的「影子」,掀起一陣討論熱潮。

——本文摘自《物理角色圖鑑:用35個萌角色掌握最重要的物理觀念,秒懂生活中的科普知識》,2024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azothbooks_96
5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快速通道與無盡地界:科幻作品裡的黑洞——《超次元.聖戰.多重宇宙》
2046出版
・2024/02/08 ・4430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星際捷徑

一個無底深淵怎能成為星際飛行的捷徑呢?原來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黑洞是一個時空曲率趨於無限大——也就是說,時空本身已「閉合」起來的區域。但往後的計算顯示,若收縮的星體質量足夠大的話,時空在閉合到某一程度之後,會有重新開敞的可能,而被吸入的物體,將可以重現於宇宙之中。只是,這個「宇宙」已不再是我們原先出發的宇宙,而是另一個宇宙、另一個時空(姑毋論這是甚麼意思)。按照這一推論,黑洞的存在,可能形成一條時空的甬道(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接」),將兩個本來互不相干的宇宙連接起來。

這種匪夷所思的推論固然可以成為極佳的科幻素材,但對於克服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的星際距離,則似乎幫助不大。然而,一些科學家指出,愛因斯坦所謂的另一個宇宙,很可能只是這一宇宙之內的別的區域。如果是的話,太空船便可由太空的某處飛進一個黑洞之內,然後在遠處的一個「白洞」(white hole)那兒走出來,其間無須經歷遙遠的星際距離。把黑洞和白洞連結起來的時空甬道,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蛆洞」、「蛀洞」或「蟲洞」(wormhole)。

科幻作品裡常以穿越蟲洞作為星際旅行的快速通道。圖/envato

「蛆洞」是否標誌著未來星際旅行的「捷徑」呢?不少科幻創作正以此為題材。其中最著名的,是《星艦奇航記》第三輯《太空站深空 9 號》(Deep Space Nine, 1993-1999),在劇集裡,人類發現了一個遠古外星文明遺留下來的「蛆洞」,於是在旁邊建起了一個龐大的星際補給站,成為了星際航運的聚散地,而眾多精彩的故事便在這個太空站內展開。

我方才說「最著名」,其實只限於《星艦》迷而言。對於普羅大眾,對於「蛆洞」作為星際航行手段的認識,大多數來自二○一四年的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港譯:《星際啟示錄》),其間人類不但透過蛆洞去到宇宙深處尋找「地球 2.0」(因為地球環境已大幅崩壞),男主角更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目睹多年前與年幼女兒生離死別的一幕。電影中既有大膽的科學想像,也有感人的父女之情,打動了不少觀眾。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導演基斯杜化.諾蘭(Christopher Nolan, 1970-)邀請了知名的黑洞物理學基普.索恩(Kip Thorne, 1940-)作顧問,所以其中所展示的壯觀黑洞景象,可不是憑空杜撰而是有科學根據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星際效應裡的黑洞景象。圖/wikimedia

那麼蛆洞是否就是人類進行星際探險的寄託所在呢?

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我們不要忘記,黑洞的周圍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引力場,而且越接近黑洞,引力的強度越大,以至任何物體在靠近它時,較為接近黑洞的一端所感受到的引力,與較為遠離黑洞的一端所感受到的,將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引力的差別形成了一股強大之極的「潮汐張力」(tidal strain),足以把最堅固的太空船(不要說在內的船員)也撕得粉碎。

潮汐張力的危險不獨限於黑洞,方才提及的中子星,其附近亦有很強的潮汐力。 拉瑞.尼文(Larry Niven, 1938-,港譯:拉利.尼雲)於一九六六年所寫的短篇〈中子星〉(Neutron Star),正以這一危險作為故事的題材。

尤有甚者,即使太空船能抵受極大的潮汐力,在黑洞的中央是一個時空曲率趨於無限,因此引力也趨於無限的時空「奇點」(singularity)。太空船未從白洞重現於正常的時空,必已在「奇點」之上撞得粉碎,星際旅程於是變了死亡旅程。

然而,往後的研究顯示,以上的描述只適用於一個靜止的、沒有旋轉的黑洞,亦即「史瓦西解」所描述的黑洞。可是在宇宙的眾多天體中,絕大部分都具有自轉。按此推論,一般黑洞也應具有旋轉運動才是。要照顧到黑洞自旋的「場方程解」,可比單是描述靜止黑洞的史瓦西解複雜得多。直至一九六三年,透過了紐西蘭數學家羅伊・卡爾(Roy Kerr, 1934-)的突破性工作,人類才首次得以窺探一個旋轉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envato

旋轉的黑洞

科學家對「卡爾解」(The Kerr solution)的研究越深入,發現令人驚異的時空特性也越多。其中一點最重要的是:黑洞中的奇點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環狀的區域。即只要我們避免從赤道的平面進入黑洞,理論上我們可以毋須遇上無限大的時空曲率,便可穿越黑洞而從它的「另一端」走出來。

不用說,旋轉黑洞(也就是說,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黑洞)立即成為科幻小說作家的最新寵兒。

一九七五年,喬.哈德曼(Joe Haldeman,1943-)在他的得獎作品《永無休止的戰爭》(The Forever War, 1974)之中,正利用了快速旋轉的黑洞(在書中稱為「塌陷體」——collapsar)作用星際飛行——以及星際戰爭得以體現的途徑。

由於黑洞在宇宙中的分佈未必最方便於人類的星際探險計劃,一位科學作家阿德里安.倍里(Adrian Berry,1937-2016)更突發奇想,在他那充滿想像的科普著作《鐵的太陽》(The Iron Sun, 1977)之中,提出了由人工製造黑洞以作為星際轉運站的大膽構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飛越旋轉黑洞雖可避免在奇點上撞得粉碎,卻並不表示太空船及船上的人無須抵受極強大的潮汐力。如何能確保船及船員在黑洞之旅中安然無恙,是大部分作家都只有輕輕略過的一項難題。

此外,按照理論顯示,即使太空船能安然穿越黑洞,出來後所處的宇宙,將不是我們原先出發的那個宇宙;而就算是同一個宇宙,也很可能處於遙遠的過去或未來的某一刻。要使這種旅程成為可靠的星際飛行手段,科幻作家唯有假設人類未來對黑洞的認識甚至駕馭,必已達到一個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水平。

然而,除了作為星際飛行途徑,黑洞本身也是一個怪異得可以的地方,因此也是一個很好的科幻素材。黑洞周圍最奇妙的一個時空特徵,就是任何事物——包括光線——都會「一進不返」的一道分界線,科學家稱之為「事件穹界」(event horizon)。這個穹界(實則是一個立體的界面),正是由當年史瓦西計算出來的「史瓦西半徑」(Schwarzschild radius)所決定。例如太陽的穹界半徑是三公里,也就是說,假若一天太陽能收縮成一個半徑小於三公里的天體,它將成為一個黑洞而在宇宙中消失。「穹界」的意思就是時空到了這一界面便有如到了盡頭,凝頓不變了。

圖/envato

簡單地說,穹界半徑就是物體在落入黑洞時的速度已達於光速,而相對論性的「時間延長效應」(time dilation effect)則達到無限大。對太空船上的人來說,穿越界面的時間只是極短的頃刻,但對於一個遠離黑洞的觀測者,他所看到的卻是:太空船越接近界面,船上的時間變得越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太空船抵達界面時,時間已完全停頓下來。換句話說,相對於外界的人而言,太空船穿越界面將需要無限長的時間!

無限延長的痛苦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便可領略波爾.安德遜(Poul Anderson, 1926-2001)的短篇〈凱利〉(Kyrie, 1968)背後的意念。故事描述一艘太空船不慎掉進一個黑洞,船上的人自是全部罹難。但對於另一艘船上擁有心靈感應能力的一個外星人來說,情況卻有所不同。理由是她有一個同樣擁有心靈感應能力的妹妹在船上,而遇難前兩人一直保持心靈溝通。由於黑洞的特性令遇難的一剎(太空船穿越穹界的一剎)等於外間的永恆,所以這個生還的外星人,畢生仍可在腦海中聽到她妹妹遇難時的慘叫聲。

安德遜這個故事寫於一九六八年,可說是以黑洞為創作題材的一個最早嘗試。

短篇〈凱利〉便是利用黑洞的特性——遇難的一剎等於外間的永恆——使生還者感受無盡的痛苦。圖/envato

太空船在穹界因時間停頓而變得靜止不動這一情況在阿爾迪斯一九七六年寫的《夜裡的黑暗靈魂》(The Dark Soul of the Night)中,亦有頗為形象的描寫。恆星的引力崩塌,在羅伯特.史弗堡(Robert Silverberg)的《前往黑暗之星》(To the Dark Star, 1968)之中卻帶來另一種(雖然是假想的)危險。故事中的主人翁透過遙感裝置「親身」體驗一顆恆星引力塌陷的過程,卻發覺時空的扭曲原來可以使人的精神陷於瘋狂甚至崩潰的境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穹界的時間延長效應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首推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 1919-2013)的得獎作品《通道》(Gateway, 1977),故事描述人類在小行星帶發現了由一族科技極高超的外星人遺留下來的探星基地。基地內有很多完全自動導航的太空船,人類可以乘坐這些太空船穿越「時空甬道」抵達其他的基地,並在這些基地帶回很多珍貴的,因此也可以令發現者致富的超級科技發明。

故事的男主角正是追尋這些寶藏的冒險者之一。他和愛人和好友共乘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出發尋寶,卻不慎誤闖一顆黑洞的範圍。後來他雖逃脫,愛人和好友卻掉進黑洞之中。但由於黑洞穹界的時間延長效應,對於男主角來說,他的愛人和好友永遠也在受著死亡那一刻的痛苦,而他也不歇地受著內疚與自責的煎熬。

故事的內容由男主角接受心理治療時逐步帶出。而特別之處,在於進行心理治療的醫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副擁有接近人類智慧的電腦。全書雖是一幕幕的人機對話,描寫卻是細膩真摯、深刻感人,實在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佳作。

圖/envato

由於這篇小說的成功,波氏繼後還寫了兩本續集:《藍色事件穹界以外》(Beyond the Blue Event Horizon, 1980)及《希徹會晤》(Heechee Rendezvous, 1984)。而且兩本都能保持很高的水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延長效應並非一定帶來悲劇。在先前提及的《永無休止的戰爭》的結尾,女主角正是以近光速飛行(而不是飛近黑洞)的時間延長效應,等候她的愛侶遠征歸來,為全書帶來了令人驚喜而又感人的大團圓結局。

七○年代末的黑洞熱潮,令迪士尼(Walt Disney)的第一部科幻電影製作亦以此為題材。在一九七九年攝製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之中,太空船「帕魯明諾號」在一次意外中迷航,卻無意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天鵝號」太空船。由於「天鵝號」環繞著一個黑洞運行,船上的人因時間延長效應而衰老得很慢。這艘船的船長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怪人,他的失蹤其實是故意遠離塵世。最後,他情願把船撞向黑洞也不願重返文明。

比起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 1946-)的科幻電影,這部《黑洞》雖然投資浩大,拍來卻是平淡乏味,成績頗為令人失望。除了電影外,科幻作家艾倫.迪安.霍斯特(Alan Dean Foster, 1946-)亦根據劇本寫成的一本同名的小說。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___72dpi.jpeg

——本文摘自《超次元.聖戰.多重宇宙》,2023 年 11 月,二○四六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2046出版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