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吃頭足類還是惡整頭足類?這樣的虐殺應該頗痛。
真的蠻不贊同對動物做這樣的事情,尤其頭足綱這類動物的神經非常發達,擁有發達的腦部、眼球、及神經系統,可說是軟體動物門中最聰明又最具有反應力的一群。頭足綱動物的神經細胞很大,也因此讓早期神經生理學研究因為有牠們的神經細胞素材而能有較大的進展。
頭足類是軟體動物當中最聰明的頭足綱(Cephalopoda)家族,這個綱現存的動物當中除了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的鸚鵡螺以及八腕目(Octopoda)當中的章魚等。現存很多的種類仍然常常被冠以『烏賊』這個稱呼,雖然在晚近的一些分類稱呼上,烏賊逐漸專指花枝一類的烏賊目(又稱為墨斗魚目,Sepiida)成員。
但其實古書上的「烏賊」包含了現生許多十腕總目下的成員,而且直至現今,包括歐洲烏賊(Loligo vulgaris),雖名為「烏賊」,但其實隸屬在和魷魚一樣的管魷目(Teuthida)當中;耳烏賊目(Sepiolida),本身和其他烏賊的親緣頗遠;鎖管科的擬烏賊(Sepioteuthis)有時也常被稱為烏賊;以及各類仍然常常以烏賊為名稱的物種依舊混用「烏賊」這個名稱。因此本篇文章中的「烏賊」是針對十腕總目下那些被食用物種的概稱。無論那個桌上扭動的「頭」是魷魚、是花枝還是軟絲等等。
而餐桌上的這顆「頭」可能也是很懼怕地看著周圍(編按:雖然子非烏賊焉知烏賊之懼怕):牠們的聽覺雖然比視覺差得多,牠們的聽覺雖然比視覺差得多,但也可以聽到 400-1500 赫茲的聲音,這份數據來自臺灣中研院嚴宏洋老師團隊以相近物種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所做的研究,而章魚則是可以聽到400-1000 赫茲的聲音;人類最大聽覺範圍約為 20-20000 赫茲,而平時說話的範圍約為 500-3000 赫茲,所以當這些人類食客在嘲笑餐桌上的烏賊頭以及餐具的噹噹聲,這顆頭都是可以聽到的。
烏賊們被稱為「海洋中的靈長類」,這類動物不僅能透過思考解決複雜的環境問題,並且還善於模仿。因此這顆頭的在餐桌上的最後時光應該也相當恐懼吧;牠們只不過是神經的結構和我們不一樣,因此能以這樣的姿態撐比較久罷了……。
桌上的烏賊頭基本上也並不是如影片中所描述的去除掉腦部,在一些不同的旅遊節目報導當中也有說是「保留了完整的頭足部」。也許隨著周邊組織被切除破壞、而且物質傳輸受阻,所剩下的神經細胞感覺與運動傳遞都顯得支離破碎;但是那隻烏賊頭的確還是有感覺和反應的,牠還在緩慢地抖動。尤其當食客把醬汁倒在切口上,突如其來的高濃度鹽類離子,觸發了殘存神經細胞的傳導電流反應,於是觸腕出現劇烈的活動。有必要為了口腹和噱頭去這樣折磨這顆頭?
- 關於頭足類的一員–章魚的大腦
雖然也是挺敬佩能夠做出這類料理的師傅,在一些旅遊報導當中,他們的刀功極快,可以快速地切割掉作為食材的生物們除了中樞神經以外的其他地方,而且「不會死透」、並製造活生生的效果。類似這類活烏賊的吃法還有活牛蛙刺身或是活龍蝦刺身等等,甚至地獄燒的章魚還能夠對刀具的切割和筷子戳刺具有畏縮的反應;有些燒烤技術如果夠厲害,被烤章魚的內部腦神經都還是活著的。
不過不如就給牠一個痛快吧!牠們被吃已經是對食客們的最大貢獻了,沒必要讓動物在死前還要被這樣慢慢凌虐。厲害的師傅們大可以把優異的刀功表現在其他地方,沒必要這樣和動物過不去。至於想要知道食材是否是新鮮的食客們,大可以在剛開始就去看看那些動物牠們料理前還在動來動去的樣貌,牠們也不會因為料理過程中死透就不新鮮。
說實在的筆者雖然也覺得頭足類的軟絲或是烏賊之類的海產很美味,然而我們飲食這件事的真正目的其實就只是為了獲得溫飽以及頂多在溫飽之餘再增加一些美味上的調劑,如此而已。人們為了食物的攝取而難免讓動植物在生命上有所耗損,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對生命的尊重卻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對於生命尊重,才懂得感恩、懂得知足,同時瞭解物產資源的有限和可貴,同時重視不同物種在這世界上的存續。並重視整個生態系統的永續性。
- 影片來源:UNILAD
延伸閱讀:
- Hu MY, Yan HY, Chung WS, Shiao JC, Hwang PP.Acoustically evoked potentials in two cephalopods inferred using th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approach.
-
知識天地:烏賊和章魚能聽到什麼聲音呢?
- 原文字轉載自作者粉絲頁:週遭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經編修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