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Gene思書齋】從智人到神人的大命運

Gene Ng_96
・2018/07/21 ・31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2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今天只能讀一本書,那就讀《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吧!這是本讓人毀三觀、開腦洞的好書!

從人類的歷史到命運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用了和一般大歷史不同的觀點,試圖從根本破解人類這個物種最獨特之處,為這個物種立傳。簡單來說,我們智人這個人種,在七萬年前產生了認知革命,能夠集體相信虛構事物的存在,自此脫離生物歷史,進入一個全新世界,建構出我們現今熟知的文化、經濟、政治、國家等想像的共同體(請參見〈虛構事物和集體想像建構出的人類大歷史〉)。

《人類大歷史》有很多高度啟發性的思考,在歐美極為暢銷,也翻譯成多國語言的版本,哈拉瑞乘勝追擊,再接再厲地出了令人期待的《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挑戰正常歷史學家不會去碰觸的議題──探討人類的未來

既然人類世界有諸多虛構的想像,從金錢到政府都只因我們的相信而存在,那麼想像一下人類的未來,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如果單純想像未來,那和所謂「未來學家」的想像或者科幻小說家的天馬行空,又有何本質上的差異呢?

未來學家或科幻小說家即使將未來想像成反烏托邦,仍都把科技持續發展當作理所當然,但哈拉瑞卻進行一個反思。這幾十年來,饑荒、瘟疫、戰爭還能不時搏些版面,因為饑荒、瘟疫、戰爭也能成為「新聞」。過去由於饑荒、瘟疫、戰爭,所以人類拚命向神靈祈求,可是人類掌控了自然的力量後,赫然發現原來神明都不靠譜,我們人類本身就是真神!

科技生活之後,人類將面臨那些挑戰?

對哈拉瑞的讀者和潛在讀者生活的所謂文明的社會中,無論信奉什麼宗教或自以為無神論,「人定勝天」是共同信仰之一,頂多有些人在天災時偶爾吐槽或反省,然後繼續享受科技的便利。雖然仍有人活在饑荒、瘟疫、戰爭的陰影下,但許多這類在人類歷史上持續幾萬年的悲慘事件,我們用科技花了幾十年就解決了,我們這樣不是好棒棒嗎?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凡事都是雙面刃。現代的科技生活也帶來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類大命運》這本書中,哈拉瑞就提出人類從今以後將要面臨的各種機車挑戰。

和《人類大歷史》這本哈拉瑞顯然蘊釀很久的曠世好書不同,《人類大命運》看起來比較像是哈拉瑞出版《人類大歷史》後進一步的見解和思考,以及面對讀者和媒體一大堆提問後整理出來的心得;《人類大命運》的上半部基本上是用另一些例子重述《人類大歷史》的核心論點,仍很值得一讀,但不建議沒讀過《人類大歷史》的讀者先讀本書。

哈拉瑞要挑戰的,是人類社會的根本信仰,科技發展到讓我們能夠活得便利,暫時免於饑荒、瘟疫、戰爭的危脅之後,我們還相信什麼?不再相信什麼?有什麼是我們現在還信的、但在可見的未來會分崩離析的?我們現在相信的,或未來將被迫相信的,會讓我們更幸福還是更悲慘?還是我們根本連自己是更幸福還是更悲慘都搞不清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哈拉瑞說智人要成為神人,所以得先討論宗教。他認為宗教不僅是信仰或迷信那麼簡單──他認為宗教最在乎秩序,而科學最在乎力量,所謂科學昌明的時代不過是用力量去取代秩序。和過去人類幾千年歷史相比,所謂的現代社會,相信的不再是像歐洲中世紀那樣的神權,而是人文主義的教條,所以他闡釋科學和人文主義之間的現代契約,並且在《人類大命運》最後一部解釋這項契約為何瓦解,未來又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新契約。

哈拉瑞指出,過去幾千年來,人類的經濟發展基本上是停滯的。不會有人因為今年的生產力和去年一樣就想推翻政府,連上個百年和這個百年的生產力變化,放在現今的眼光下,變動恐怕比所謂新興國家最旺的一年還不如──例如現在某大國為了政權穩定,還得要設法保八、保七,但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對此的感覺並不明顯。我們是怎麼進入一個經濟發展不進則退的局面?如果經濟不成長,為何社會上一大堆的制度會一個個跨掉?為何只要有政客膽敢說拚經濟沒必要,幾乎確定要滾下台?又為何過去幾千年都沒人在在乎?

現代宗教信仰會被取代嗎?

除此之外,在征服大自然讓資源可以愈來愈富足的同時,我們也不再認為「宇宙有個偉大且神聖的使命而讓生命有意義」。但是人類生而尋求意義,於是人文主義興起,我們開始從內在經驗尋求人生意義,而非靠宗教教條給予官方指導。雖然還是有人虔誠地信仰宗教,可是社會整體而言已經不是由宗教決定是非對錯,所以宗教人士一旦試圖以宗教教條來影響法律或教育,社會大眾總認為莫名其妙,知識份子甚至會開炮圍攻。

哈拉瑞從倫理、政治、美學、經濟、教育等領域,告訴我們人文主義已滲透至現代社會的所有層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真的就這樣相信人文主義的一切、直到永遠嗎?作為一個哲學性探討人類未來的歷史學家,哈拉瑞挑戰我們相信的一切,在最後一部指出我們自己創造的未來如何讓現在相信的一切崩毀。首先他指出神經科學先破壞人文主義對自由意志的信念,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又補上一刀,指出我們連自己為何會做出某些選擇,都會無形地受其他因素控制而完全不知不覺。

現行的宗教真的會被取代嗎? 圖/Vasilijus@pixabay

在科技的進步下,過去我們相信每個人獨一無二、各有價值的信念恐怕也要崩解,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太多過去身而為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環境中,利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來加強企業競爭力,幾乎是完全無法逆轉的趨勢。未來社會將會有一大批人在經濟生產力和軍事上,可能是毫無價值的;我們可能會把腦袋很多功能交給演算法,腦袋空空過日子,也有可能只有少數人提供機器人或人工智慧不可取代的工作,進入少數菁英統治廣大群眾的世界。

無論科技再怎麼發達,我們的腦子仍會追尋所謂的人生意義,哈拉瑞提出,未來的新宗教,可能是科技人文主義或數據宗教。科技人文主義認為,我們可以升級人類身心以達成新的體驗,但哈拉瑞認為,我們還沒有足夠判準來決定應該滿足哪種欲望。哈拉瑞另外提出直接斷開人文主義的數據主義,數據主義並非只是大數據,而是一種新的世界觀,把生物當作演算法,生命不過是資料處理,並且還有新的價值觀,相信資訊自由。數據主義發展下來,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資料才是!

在有生之年看到現代信仰的一切崩解,可怕吧?這可能像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人文主義的興起讓中世紀的神權秩序以及人們相信的一切神話崩解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大命運》會是一部預言書嗎?以人類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有人能在二、三十年前料想到世界現在的光景嗎?無論其預言是否會成真,《人類大命運》仍是本思辨性很強的好書,即使無法同意其大部分論點,仍非常值得一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2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宇宙如何影響我們的文明?星空信仰下的人們——《人類大宇宙》
遠流出版_96
・2022/10/17 ・301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喬.馬錢特博士(Dr. Jo Marchant)
  • 譯者 / 徐立妍

宇宙最初的光芒

將近一百四十億年前,一切自虛無中霹靂而生,我們的宇宙從一個熾熱、壓縮又微小到無法想像的小點中迸發誕生,接著幾乎是在一瞬間便往外膨脹,形成太空的這個空間以超過光速的程度急速擴張,一直到所有存在的物體大約成為一顆葡萄柚的大小。

然後,宇宙持續擴張、冷卻,接著形成了最初的物質,就在那第一秒內,中子、質子、電子、光子、中微子等各種粒子組成的高密度團相互推擠,形成一股驚人而熾灼的熱,散發出有如霧般的光。宇宙生成大約三十八萬年後,這顆泡泡已經擴張到幾千萬光年以外的地方,並且冷卻到了幾千度左右,這樣的溫度足以讓原子組合在一起,宇宙第一次透出了光。

一開始只是一閃即逝的光,然後黑暗再度籠罩,還要再過幾千萬年,重力才能夠吸引住稍有密度的各種物質,粗暴地將一團團氣體碰撞在一起,形成最早的星星及星系,就這樣,天空的燈光一個個亮了起來。

大霹靂(Big Bang)。圖/envato.elements

大多數的宇宙學入門大概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描述這一連串事件,但謎團仍未解開:大霹靂(Big Bang)真的是一切的開端嗎?或者我們的宇宙只是在另一個更大的多重宇宙中一顆不斷膨脹的泡泡?宇宙會永遠擴張下去嗎?或者到最後會在一次大擠壓中再次崩塌?不過,眾人都能同意宇宙的普遍性質及宇宙是怎麼回事,目前已經揭露的事實是,這是一台龐大且精細的機器,由物理粒子組成,並且其中的作用力也依循著數學方程式及法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仰望星辰的人類歷史

這本書要說的是不同的故事。宇宙的科學解釋是我們現代文明的巔峰,如此擲地有聲的見解足以消弭其他所有不同看法。研究宇宙的宇宙學曾一度被形容為在哲學及精神層面上的廣泛追尋,要找出人類存在的意義,要問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我們為何在此地,如今卻是數學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那麼,那些大哉問怎麼了呢?我們對於宇宙已經沒有其他什麼需要知道的嗎?

這本書並不是要詳細描述最新的天文學進展,是要介紹長久以來,人們從星辰收集到的知識歷史,是關於人們的宇宙觀如何讓他們認識了現實的本質及生命的意義;關於我們已經捨棄的那些神祇與靈魂、神話與神獸、宮殿與天體;關於科學觀點如何成為主流,而這段路程又是如何形塑今日的我們。這是一段關於人的故事,講述了祭司、女神、探險家、革命家和君王,故事並非由大霹靂開始,甚至也不是由科學的誕生開始,而是由最早抬頭望向星星的人類開始,以及他們在天空中找到的答案。

為何要在乎過去對天上的信仰?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通常不會如此。我們知道,科學是立基於試圖理解天堂的念頭,不過學者要更全面追溯人類歷史進展時就鮮少以此為焦點,我認為此舉對於我們要理解自己從何而來造成了巨大的盲點。事實上,人們在天空中所看到的模式一直都主宰著人們在地上生活的方式,形塑了對於時間與空間、權力與事實、生與死等概念。
我們在古老的過往中便看見這一點:執著於日食的巴比倫人;建造金字塔以引導靈魂前往星星所在之處的埃及法老;在太陽旗幟下奮戰的羅馬皇帝。對宇宙的概念也形塑了現代世界,即使我們忘記這些影響力的根源,卻也已經深植在社會當中,存在我們的國會、教堂、藝廊、時鐘與地圖裡。從基督教的誕生,乃至歐洲的探險及主宰星球,其中核心的影響力正是對太陽、月亮、星星的信仰,他們指引著不羈的立法人員創建了民主與人權原則、引導經濟學家建立資本主義所仰賴的框架,甚至指示畫家畫出了第一幅抽象畫。

捷克布拉格舊市政廳天文鐘。圖/envato.elements

今日光害籠罩著我們的星球,星星幾乎消失了,過去在黑暗的夜空中能看見上千顆星星,但今日在城市裡的我們只能看見幾十顆。天文學家擔心,就連這些很快也會遠遠不敵人造衛星的數量,在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人根本再也看不見銀河。看著自然遺產這樣逐漸消蝕實在是災難一場,我們與銀河系及浩瀚宇宙之間的連結也會就此消逝。沒有人為此群起大聲疾呼,大多數人只是聳聳肩,依舊盯著自己的手機,絲毫不擔心即將失去這片在歷史上其他每一種人類文化都視為必要的景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宇宙的本質與生命的追尋

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想弄清楚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學在這方面的進展十分成功:今天一個五歲小孩比起幾千年前的古早文化更清楚物理宇宙的歷史、組成及本質,但是科學也將這些文化在生命中發現的意義拆解了大半,將個人經驗屏除在我們對現實的理解之外,取而代之的是時空概念抽象而數學化的網格。

地球從存在的中心被踢到了邊緣,生命被重塑成隨機意外的結果,而且也完全不管神明了,現在一切都能以物理法則來解釋。我們在宇宙秩序中完全不是什麼有意義的角色,而是如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言,我們只是「化學渣滓」,存在於一個中等大小的星球表面,繞著一個沒什麼重要性的星球運行。

幾百年來不斷有人批評反對這樣冰冷機械式地解釋人性,過程中經常全盤否決科學的見解,一直到不久之前仍屬於禁忌話題,但現在即使是受人敬重的科學家也對此表達擔憂,他們認為或許物理物質並非宇宙全貌、並非我們的全貌;或許,科學只看見了全貌的一半。我們可以解釋星體與星系,但心智呢?意識本身呢?這些論戰逐漸形成一場世紀之戰,可能會改變整個西方的世界觀。

畫下戰線之後,我想我們必須換個角度思考,提出概述,因此這是一本關於宇宙的書,不是科學指南,是從人性出發。我不長篇大論地講述,而是選擇了十二個時刻,你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墊腳石,讓我們理解歷史上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天空,尤其是這十二篇故事依循著西方物質宇宙觀點的崛起,爬梳這套宇宙模型如何主導我們的生活。這些故事從人類最早透過洞穴壁畫及巨石陣來表達人性開始追溯,途中講述了基督教、民主及科學等重要傳統的誕生,最後進行到追尋外星生命以及近來飛入真正的且虛擬的太空之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趟旅程能夠解釋今日的我們是誰,或許還能指引出未來的航道。所謂當局者迷,我們很難看見其極限,因此我希望拉遠距離去檢視人類宇宙信仰的深度歷史,或許有助於我們探索世界觀的界線,還可能看得更遠。我們是如何成為無意義的宇宙中被動的機械?這些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而我們由此又能前往何方?

———本書摘自《人類大宇宙》,2022年 9 月,遠流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情感,才是人工智慧的未來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7/12/18 ・16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情感運算革命》一書推薦序

—————

如果 AlphaGo 會受情感影響,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圖片來自 MedicalFuturist http://medicalfuturist.com/alphago-artificial-intelligence-in-healthcare/

在銀河威龍(也就是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星際迷航記)中,身為生化人的艦隊科學官百科 (Data) 苦於無法理解人類,而裝上了情感晶片,沒想到卻引發危機。在 2014 年重啟的《機器戰警》電影版中,保留過多人類情感的戰警根本無法跟百分百機器人抗衡,降低至 1% 人類情感後的戰警儘管冷血,卻大獲全勝。在電影《星際效應》中,人類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調整機器人的幽默指數,讓與機器人互動這件事變得比較舒服,但也免不了對機器人產生同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這些科幻敘事在近期人工智慧快速躍升的背景下,漸漸變得不那麼科幻。隨著內建人工智慧的智慧型助手–Siri、Alexa、Google home、Cortana…..一個一個透過手機或其他普及的消費型科技品進入數億人的生活,人類不能不面對這些討論,而如果我們想要有個討論的起點,先讀過《情感運算革命》會是個好開始。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希望懂對方,大部分的時候,也希望對方懂我們,或起碼以我們希望的方式懂我們。儘管如作者所說,自認為是「智人」的我們擁有前瞻跟預測未來的能力而勝出,但關鍵其實在於情感,若沒有情感,再高的智能也無法下判斷,這點與《人類大命運》作者,以色列歷史學者哈拉瑞所見略同。因此當人類憑著超越其他動物的情感運算能力而取得存活的機會,我們該怎麼想像某種在情感運算能力上超越人類的人造物會對人類社會帶來什麼衝擊呢?

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操縱你的情緒、販售你的想法,將是威脅還是機會?從專心致志地打磨石器到專心致志地滑著手機,我們與科技的互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命運。人類大腦發展出新皮質讓我們變得理智,然而大腦邊緣系統與激素的緊密合作,使情緒化跟非理性行為依舊佔了上風。作者也提到,根據過往研究者統計,人類溝通中,只有 7% 是文字,剩下的 93% 都是非語言的線索,這也是為何我們該重視情感與人工智慧的交匯,因為那才是真正的主戰場。

就以 Google 旗下的 AlphaGo 跟圍棋高手的對決來舉個例子好了。我其實一直不認為 AlphaGo 真的勝過了人類,反而是人類讓了機械太多,才讓機械勝之不武的贏了。想像一下,如果 AlphaGo 感受得到名聲帶來的壓力、旁人的注目跟議論、社會的氛圍、以及人類對手的落子態勢,乃至於對人類這個物種的莫名恐懼,它還能贏得那麼俐落嗎?還能發揮出那麼高的棋力嗎?甚至,還能贏任何一盤棋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可以把機器人送上火星,但比起把機器人送進家裡,這艱難的太空工程學任務,卻又簡單太多了。為了克服「恐怖谷」效應,人類除了改造機器人的介面,也在改造自己。老齡化、少子化、數位化……時代的趨勢為人類社會接受機器人入戶入心鋪好了紅毯。在書中也提及像《大英雄天團》中的杯麵那樣可以體察人心,適時給你一個溫暖抱抱的機器人,已經有了雛形,可改善現金治療跟協助自閉症或各種心理疾病患者的形式。此外,結合情感監測技術的適性學習系統,也會徹底改變現在為了「中間值」存在的教育體系。

能夠分辨觀眾立場跟傾向的人工智慧此刻已被結合進廣告投放裡,成為 Google 跟 Facebook 等公司的獨家致富祕技,但不久之後,能夠即時偵測情感的廣告系統將更大幅度地改變我們的閱聽行為,我們不都早已被訓練去按讚、開心、憤怒、或哭哭了嗎?或許以後我們瞳孔的變化、脈搏的起伏、皮膚的電流等,都將被收集、統計、運算,連點擊都不用。「讓每一個人都能更輕鬆地表達感受」,我想到時候這些科技公司應該會很光明正大又冠冕堂皇地這麼宣布吧。當然,隨之而來更精細的高科技情感詐騙手法,也已經迫在眉睫。

如果要說本書有什麼待商榷之處,就是人工智慧是否能獲得「意識」了。儘管作者認為機器人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意識,但能偵測或表現出情緒反應,並不表示就擁有意識。這個大哉問也將會影響「機器權」,甚至是「程式軟體權」是否會出現。別以為不可能,動物權不就是個標準混亂但漸漸被接受的概念嗎?以上種種議題,我非常期待能夠與本書的讀者深入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