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最擔心微波爐的是……電波天文學家?!

臺北天文館_96
・2016/11/14 ・31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文/胡佳伶

利用可見光觀測的天文學家最討厭光害了,但電波天文學家的煩惱可不太一樣,他們得要擔心微波爐、除草機器人,甚至連 Wi-Fi、手機、電視、廣播訊號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觀測!

用微波爐熱午餐發現的新天體!

偵測到「佩利頓」信號的帕克斯電波望遠鏡,直徑有64公尺。圖 / Credit : CSIRO
ㄅˋ 偵測到「佩利頓」信號的帕克斯電波望遠鏡,直徑有 64 公尺。圖 / CSIRO

澳洲帕克斯(Parkes)電波望遠鏡偵測到一種神祕的「佩利頓」(peryton)訊號,這種訊號和僅維持幾毫秒的快速電波爆發(FRBs)有些類似,可能與中子星坍塌或是星體合併有關。

帕克斯天文台所偵測到的「佩利頓」信號。圖 / By Petroff, E. et al.
帕克斯天文台所偵測到的「佩利頓」信號。圖 / By Petroff, E. et al.

天文學家展開追查,發現訊號幾乎都在午餐時出現。直到某天有位研究人員在廚房裡微波午餐,卻沒耐性等微波爐停止,就打開微波爐的門,就在那個那一個瞬間,望遠鏡也探測到了佩利頓訊號……。於是天文學家裝設電波監測器反覆測試後,得到了以下結論:

「只要望遠鏡剛好對向這個角度時,有人太早打開微波爐的門,就會探測到佩利頓信號!」

圖/Chris Kelly@flickr, CC BY 2.0
圖/Chris Kelly@flickr, CC BY 2.0

嗯,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使用微波爐務必要等停止運轉後再打開,否則可能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新天體!整起事件看來有些烏龍,但認真的天文學家還就此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發表了一篇論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論文中指出「只要望遠鏡剛好對向這個角度時,有人太早打開微波爐的門,就會探測到佩利頓信號!」。圖/《臺北星空》提供
論文中指出「只要望遠鏡剛好對向這個角度時,有人太早打開微波爐的門,就會探測到佩利頓信號!」。圖/《臺北星空》提供

天文學家抗議 iRobot 研發除草機器人

電波天文學家不但要擔心微波爐,連掃地機器人也得操心!以掃地機器人聞名的 iRobot公司研發的除草機器人,引起電波天文學家的不滿。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簡稱 NRAO)為此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簡稱 FCC)與 iRobot 進行激烈的辯論。

iRobot公司所生產的掃地機器人。圖 / Credit : iRobot
iRobot 公司所生產的掃地機器人。圖 / iRobot

原來這是因為 iRobot 公司向 FCC 申請批准使用一個特定的無線電頻段,以用作限制除草機器人活動範圍的虛擬牆。沒想到他們所申請的發射頻率,恰巧是在 6240 – 6740 MHz ── 天文學家利用電波望遠鏡監測太空中甲醇訊號的波段,而甲醇訊號被認為與恆星形成區域有關。NRAO 在寫給 FCC 的公開信中,呼籲不要核准 iRobot 公司的申請,他們在信裡寫道:

「NRAO 所屬的電波望遠鏡正在繪製宇宙地圖,以極高精度測量恆星形生區的距離,探尋星系的演化歷程。」

iRobot 公司提出了應對方案──他們在使用手冊中加了一項:「消費者僅限於居住區域使用」,他們認為這將能確保除草機器人不會出現在電波天文台附近。但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則認為這項條文的效果令人難以信服,根本無法限制居住在電波望遠鏡附近的居民使用此產品。iRobot 公司的律師曾經前往 NRAO,針對技術性問題進行溝通,當時天文學家就對此表示疑慮,但 iRobot 公司仍然向 FCC 提出頻段申請。

之後 NRAO 和 iRobot 雙方開始各自計算虛擬牆所採用的信號樁可能造成干擾的範圍大小,NRAO 計算的結果是 88.5 公里,而 iRobot 的計算結果則是 19.3 公里,他們並宣稱 NRAO 附近的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和森林,並不是常會使用除草機器人的區域 ── NRAO 對此的評論則是:「愚蠢至極」。還好,FCC 的態度是「應採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護電波天文觀測不受干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Robot所研發的除草機器人,利用信號樁形成的虛擬牆限制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圖 / Credit : iRobot
iRobot 所研發的除草機器人,利用信號樁形成的虛擬牆限制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圖 / iRobot

沒有手機、沒有 Wi-Fi 的小鎮

不少現代人有網路成癮症,隨時都在滑智慧型手機,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先問問:有沒有 Wi-Fi 可以用?但你能想像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有個人口僅 147 人的綠堤鎮(Green Bank),這裡沒有電視、Wi-Fi、廣播電台,也無法使用手機、藍芽等無線電相關用品。只有急救醫療人員能夠使用無線電通訊器材,居民在外想打電話,只得使用小鎮上唯一的公用電話;想上網,只能用龜速的數據機撥接;甚至有警察在街上巡邏,阻止居民違法使用無線訊號。

直徑100公尺的綠堤電波望遠鏡,是全球最大的可操控電波望遠鏡。圖 / Credit : NRAO
直徑 100 公尺的綠堤電波望遠鏡,是全球最大的可操控電波望遠鏡。圖 / NRAO

你或許好奇什麼樣的人會想定居於此?對三十多名患有「電磁波過敏症」的居民來說,這兒可是天堂!他們無法承受手機訊號、無線網路以及其他電子產品產生的電磁波,身心產生嚴重的不適症狀。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在 1958 年,就將周邊 3 萬 4000 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國家電波靜止區」(National Radio Quiet Zone),禁用任何會釋放電波的裝置,這裡的山丘地形還能阻擋外來的電波訊號,確保電波望遠鏡的有效運作。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所建置的「綠堤電波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就坐落在此,直徑達 100 公尺,是全球最大的可操控電波望遠鏡

這裡是可以使用微波爐的,但綠堤電波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對此可是嚴陣以待,牢牢把它關在由銅特製的法拉第籠(Faraday cage)裡,以阻隔電磁波可能造成的干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建全球最大電波望遠鏡「天眼」,遷徙近萬人

2015年12月16日FAST工程進展。圖 /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版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FAST 工程
2015年12月16日FAST工程進展。圖 /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版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FAST 工程

望遠鏡當然是越大越好,直徑 64 公尺的澳洲帕克斯電波望遠鏡、直徑 100 公尺的綠堤電波望遠鏡還不夠看。目前最大的單一鏡面電波望遠鏡是位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波(Arecibo)電波望遠鏡,直徑達305公尺。這部望遠鏡在 1974 年向 2 萬 5000 光年外的球狀星團 M13 傳送給外星文明的訊息而聲名大噪,更是受好萊塢青睞,出現在電影 007 系列《黃金眼》的打鬥場面中。

但今(2016)年 9 月,中國的 500 米口徑球面電波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 FAST,亦稱「天眼」)即將完工並投入使用,望遠鏡選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窪地興建,這裡有天然的喀斯特地形,有利工程進行;而且當地地處偏遠、遠離城市,擁有較佳的無線電環境。為了讓電波望遠鏡能有更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國搬遷周圍 5 公里內 2029 戶約 9110人,每人約可獲得 1.2 萬人民幣的補償,這樣的處置方式引來熱議,部分居民對賠償金額表達不滿。

2008 年前拍攝的 FAST 台址,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窪地。圖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FAST 工程
2008 年前拍攝的 FAST 台址,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窪地。圖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FAST 工程

資料來源


本文轉載自《臺北星空》72 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 3G 到 6G:行動通信的進化之路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20 ・82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摩斯發明電報和貝爾發明電話,這些似乎是上古時代的科技,其實都發生在過去兩百年內。而手機,作為近五十年來的產物,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

讓我們來探討行動通信是如何從 3G 發展到 6G 的。

1989 年,一張名為《The Great Radio Controversy》的搖滾專輯發布,迅速走紅,登上告示牌熱門榜。雖然專輯的歌詞與通信無關,但它的名字「偉大的無線電爭議」確實讓人聯想到無線通信的歷史。而這張專輯的樂團名為 Tesla,沒錯,這正是向那位傳奇的天才科學家特斯拉致敬。特斯拉對無線通信的貢獻可謂奠基石般的重要,而從 3G 到 6G,行動通信技術又經歷了哪些突破和變革呢?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動通信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其中包含的豐富內容實在說不完。從精彩的發明故事到商業競爭,再到行動通信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深入探討。而在這集影片中,我們僅僅觸及了冰山一角。

下一集將深入探討 WiMAX 那成功的哥哥——Wi-Fi,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無線區域網路技術。讓我們繼續探索這些改變世界的科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1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電磁波全揭秘:了解頻帶、頻寬、頻率和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13 ・67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先前我們介紹了多位為通信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現在,我們要深入探討無線通信的技術層面。

無線通信,顧名思義不像傳統的電話或電報那樣需要一條實體的線路來傳遞信號。但這些信號並非憑空傳遞,它們依賴的正是電磁波。

電磁波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從微波爐、手機到基地台,這些設備都會發射電磁波。但其實即使沒有這些科技裝置,電磁波依然存在於我們周圍。什麼意思呢?答案就是:當我們白天走到戶外,看到的光,它其實也是電磁波的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希望大家掌握了這些電磁波、頻帶、頻寬等基礎知識後,未來在閱讀相關的電信新聞時更加了解他們提到的術語,以及各種縮寫。以後無論是科技發展的動態還是市場新技術,都能更有概念地理解。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1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