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被「絕地救援」前,必看的火星求生教學手冊

廖英凱
・2015/10/06 ・439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好,我是谷O莫,今天要跟大家說一個火星馬鈴薯自耕農的故事...」
ㄜ……雖然這段「致敬」有點過分,不過好想看到谷式風格的影評哪 =w=

(以下有雷,慎入!!)

原本以為電影公司很貼心的準備了電影中的馬鈴薯當看電影的零食,既解饞又應景。但咬了一下發現是生的.......
原本以為電影公司很貼心的準備了電影中的馬鈴薯當看電影的零食,既解饞又應景。但咬了一下發現是生的…….

筆者日前有幸能參與到「絕地救援」的試映會(炫耀無誤),大致上可說這是「浩劫重生」的宇宙荒島版,只是威爾斯排球先生換成了GoPro置入行銷攝影機,宇宙荒島火星上雖然沒有會自我進化的兄貴蟑螂,但吸個幾口濃濃的二氧化碳也會上天堂。

也別提什麼被丟包火星還被遠端舉辦葬禮,好不容易聯繫到地球但連即時通打個髒話都會被全球直播的悲催情節了。這部電影倒是很紮實地告訴我們,想在火星生存下來,除了要有跨國合作的逆天科技應援,更別忘了國高中時課本裡的知識也是救你一命的關鍵。我們姑且來整理一下電影中曾出現的救命元素,希望能對各位的火星旅行置產移民計畫有所裨益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火星上佔地為王,你需要……

絕地救援劇照。
絕地救援劇照。

每分每秒都不可或缺的氧氣

  對我們來說,火星的大氣組成相當的不友善,高達96%是二氧化碳,而賴以為生的氧氣僅有0.145%[1]。很明顯在曲速引擎那種等級的星際旅行科技出現以前,我們不太可能運送大量的壓縮氧氣到火星上供人使用。所幸,被戲稱為平均智商最高的組織NASA(CERN表示嚴正抗議……)在2014年7月,發表了將在2020年的火星探測車上,採用了 M.H. Hecht在麻省理工的團隊所研發的「火星在地資源製氧實驗 (The Mars Oxygen ISRU Experiment(MOXIE)[2]

  MOXIE的目的,是希望利用火星當地的資源,就能達到穩定的氧氣產製。其原理,是利用固體氧化電解(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SOXE)的方式,在800-850°C的環境中,讓二氧化碳通過scandia-stabilized zirconia (ScSZ)而與電子結合,分解成氧離子與一氧化碳分子。而氧離子可再與電子結合而氧化成氧原子,並與鄰近的氧原子結合成氧氣[3]

MOXIE製造氧氣的電解裝置示意圖
MOXIE製造氧氣的電解裝置示意圖

水也很重要,缺個三天就有機會在火星上發現木乃伊囉(誤)

很不幸的,火星的地表也實在不太友善,大部分的環境如沙漠般也很缺水。然而,近幾年陸陸續續有直接與間接的證據發現火星上是有水的。例如2008年6月,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首次發現火星的土壤中含有水。2013年9月,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的含水重量約為1.5% ~ 3%[4],有可能開發成水資源運用。而就在「絕地救援」上映的前夕,2015年9月28日,NASA更證實了火星表面有流動的鹽水[5],這代表如果有合適的蒸餾設備,我們是可以直接從火星地表的鹽水和土壤蒸餾出飲用水的。

而除了在地取材的水資源以外,過去太空計畫也建立了很高效率的水資源回收系統。例如在國際太空站的淨水系統[6],它會收集、過濾並蒸餾空氣中的水分、汙水與尿液,高達93%的水都會被回收再利用,這樣高回收率若能與火星表面的水資源結合運用,對個人用水的需求就不需太擔心。不過若是需要在火星上開始搞個「微農業」,這用水量恐怕又遠大於個人生活用水了。但要怎麼「製造」更多的水呢?或許,馬克的主角威能讓他回憶起中學時期化學課本一個簡單不過的化學式:水分子H2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能憑空製造出氧氣的MOXIE,這代表如果我們能再找到氫原子或含氫的化合物,就有機會讓氫氧結合產生水。而馬克所想到的方式,則是把火箭燃料拿來燒。在幾種常見的火箭燃料中,像是俗稱的肥料火箭是利用白糖混合硝酸鹽;太空梭利用液態氫;或是NASA的X-15試驗機利用液態氨作為燃料[7]。這些燃料都含有氫元素,而燃燒後的水蒸氣,正是馬可取得耕種用水的重要來源。

裝置於國際太空站裡的 NASA水回收系統[8]。
裝置於國際太空站裡的 NASA水回收系統[8]。

去火星只能吃土啊,不然要吃啥

ㄜ……當然吃土的不是人啦,可以是一些植物或微生物嘛XD,接續著已經解決了水的問題後,如果要開始量產糧食,首先需要植物的種子、果實,當然具有發芽能力的馬鈴薯塊莖也覺得是個好選項。然而,馬鈴薯含水量高不易長期儲存,所以多數會做成加工食品後運輸,或是透過放射線照射來抑制發芽[9]、利用真空包裝來避免發霉。但幸好劇中太空人們想要在火星上實做料理而準備了生馬鈴薯,放射線抑制發芽的一年有效期也可能被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消磨掉而保留了發芽的機會。

其次,土壤的成分與土壤內養分的循環也相當重要。2012年好奇號在火星上的探勘發現火星表土成分跟夏威夷火山的土壤雷同[10]。然而土壤中扮演養分循環的微生物在火星上卻完全不存在,但仍可利用太空人們不斷累積的「堆肥」中取得。或是更樂觀點想,如果剛好有要在太空中進行一些農業栽培實驗,或是有太空人堅持要帶個盆栽旅行的話,也許就有機會取得這些必要的微生物了。

不過,這一切的種植都無法在火星上「露天」進行。火星的地表溫度為 -140°C ~ 30°C[11],但日夜溫差可高達60度。平均氣壓只有7.5百帕,遠小於地球的1013百帕[12],完全不利於任何生命存活,所以這都需要仰賴具氣密加壓效果的豪宅農舍才能讓作物得以耕種。而室內耕種所需要的光源,則可以利用2012年起,國際太空站上正在進行的植物栽種系統,利用特定波長的LED來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1838278716_c193d942af_oNASA在國際太空站上的蔬菜種植實驗。[14]

你知道人類生存基本需求除了水、氧氣和食物以外,還要有電源和網路嗎? =w=

前面雖然提到了這麼多方法,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完全取於天地的「自然農法」可以搞出來的,都仰賴相當大比例的高科技技術。不管是製氧機、淨水循環系統,甚至是在居住艙種植馬鈴薯的照明都仰賴著電力的供給。若要在火星上取得充足電力,目前只能依靠在地取材的太陽能發電,以及體積利於運送且能量密度極大的核能發電。

在火星上要依靠太陽能當然是絕對可行的,而且也會是最主要的電力來源,火星雖然離太陽比地球更遠一些,平均日照強度大約是地球的43%[15]。但火星的雲層較少且薄,多是個艷陽這樣的高照的好日子,非常適合太陽能的使用。然而,火星上落塵量龐大,會削減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且沙塵暴滯留時間長也會使太陽能無法運作,例如2007年火星漫遊者號就因遭遇長達一個多月的沙塵暴而被迫停機休眠;2014年歐洲太空總署探測彗星的菲萊登陸器(Philae)也因登陸地點誤差無法照射到陽光,而進入長達7個月的休眠[16]。

為了避免太空任務中太陽能的不確定性,電影中提到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RTG)」就成了一種穩定供電的輕巧選項。與核電廠所用的「核分裂」和夢想中的「核融合」原理完全不同,RTG是利用238Pu這樣的放射性元素,在衰變成234U的過程中,會有560W/kg 的大量衰變熱[17],這些衰變熱可經由熱電效應讓溫差轉換為電壓。在許多太空任務中,像是距離太陽較遠的土星探測器卡西尼-惠更斯號、飛出太陽系的航海家一號。或是在前文中提到需要在高溫環境下作業的MOXIE製氧機,都採用了這種發電方式。不過,要像馬克先生把它用做暖爐的話……這也算是超越設計極限的使用者想像吧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側黑色平放的柱狀物,是裝設於新視野號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左側黑色平放的柱狀物,是裝設於新視野號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當然,要真的存活下去,你還需要很多很多東西…..需要知識,更需要知識實踐的能力;需要制定縝密計畫的聰明腦袋,更需要抗拒獨自一人的孤寂感;需要舉國之力的科技奧援,也需要探索未知之境的運氣。當然,更要忍受數百個每天只有不到半顆微波馬鈴薯果腹的飢餓日子。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終其一生也無緣涉足那遙遠的蠻荒之地。但多裝些科學知識在腦裡,或許就能助你度過天災人禍的急難困境。

解決問題的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藉由設定充滿挑戰的目標,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燃起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如催化劑般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達成。無可置疑地,太空計畫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solutions of technical problems is frequently made not by a direct approach, but by first setting a goal of high challenge which offers a strong motivation for innovative work, which fires the imagination and spurs men to expend their best efforts, and which acts as a catalyst by including chains of other reactions. Spaceflight without any doubt is playing exactly this role.

1970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 Ernst Stuhlinger

參考資料:

  1. Mahaffy, Paul R., et al. “Abundance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ases in the Martian Atmosphere from the Curiosity Rover.” Science 341 6143 (2013): 263-66.
  2. NASA. “Nasa Announces Mars 2020 Rover Payload to Explore the Red Planet as Never Before”.  2014.
  3. Hecht, Michael H., Donald R. Rapp, and Jeffrey A. Hoffman. The Mars Oxygen Isru Experiment (Moxie) 2014.
  4. Leshin, LA, et al. “Volatile, Isotope, and Organic Analysis of Martian Fines with the Mars Curiosity Rover.” Science 341 6153 (2013): 1238937.
  5. NASA.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2015.
  6. NASA. “Nasa Advances Water Recycling for Space Travel and Earth Use”.  2004.
  7. NASA. “Nasa Armstrong Fact Sheet: X-15 Hypersonic Research Program”.  2014.
  8. NASA. “Water: A Chemical Solution”. 2012.
  9. 原能會. “什麼是輻射照射食品?”.
  10. 網路天文館. “火星土壤礦物似與夏威夷火山土壤雷同”.  2012.  Pansci.
  11. NASA. “Mars Facts: Temperature”.  2015.
  12. NASA. “Mars Facts: Temperature”.  NASA Quest.
  13. NASA. “Veggie Plant Growth System Activated on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2014.
  14.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11 stmd_shareable_lettuce3”. flickr.
  15. “Solar Intensity”.  Mcauliffe-Shepard Discovery Center.
  16. NASA. “Mars Exploration Rover Status Report Concern Increasing About Opportunity”.  2007.
  17. Council for Nuclear Fuel Cycle,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Japan. Can Reactor Grade Plutonium Produce Nuclear Fission Weapons?, 2001.
文章難易度
廖英凱
30 篇文章 ・ 249 位粉絲
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靈史學。 https://www.ykliao.tw/

0

7
1

文字

分享

0
7
1
致我們青澀的初戀——踏入晴道、也英的火星世界
Mia_96
・2022/12/26 ・180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英,你還好嗎?但願你沒有感冒,今年的火星看起來特別亮,是本世紀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當我看到明亮的星星時,就覺得你彷彿在我身旁。」晴道在少年時寫給也英的信中這麼說道。

接近人生半百,當晴道再次與也英相遇後,這麼恰好的,火星再次接近地球,劇中晴道與也英於札幌天文台享受著天文景象,究竟在望遠鏡中,他們看到的景象為何會產生?

晴道與也英的人生彷彿都與天文現象班暗示性的相像,也都與天文現象彼此相關。圖/IMDb

揭開接近地球的火星之時——火星衝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皆繞著恆星太陽公轉,但因各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不同,造成公轉軌道路徑長度差異,而行星的公轉軌道與速度進一步影響著其公轉週期。八大行星中每一顆行星的公轉週期皆不一樣,也因此,造成每天行星與恆星、行星與行星間的相對位置也都有所差異。

「衝」在天文現象中意指行星(地球軌道外)與太陽、地球,連成一直線的現象。當衝發生時,代表此顆行星整夜可見,且在天空中的亮度極亮!但正如同上文所述,因每顆行星之公轉週期有所差異,所以並非每一年都會發生衝。例如劇中晴道與也英所觀測的「火星衝」,週期約為 780 天,大約每經過 2 年 49 天便會發生一次。 

衝(opposition)為太陽、地球與外行星連線之位置,若太陽、內行星與地球連線時則會稱為合(conjunction)。圖/Wikipedia

長大後的晴道、也英所觀測的火星衝發生在 2018 年,亮度極亮的火星配上恰好的觀測時間,便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間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公轉太陽一圈約需 687 個地球日,代表在火星上度過的一年接近於地球的兩年(代表如果在火星上等待下一次跨年的時間會更長!)圖/Pixabay

而在 2022 年 12 月初時,也發生了一次火星衝!這次火星的視星等亮度達到 -1.9 等,預測將會是未來十年內最亮的火星衝,但如果錯過這次也沒有關係,在 2033 年時會發生亮度更亮的火星衝,目前預估視星等亮度可以達到 -2.5 等呢!(星等值越小越亮!)

因火星公轉太陽軌道並非正圓形,故每一次的火星衝亮度也皆會稍有不同。圖/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滿載希望的希望號

除卻火星衝外,日本 1998 所發射的希望號探測器(のぞみ)也是年少的也英殷切期待的天文任務。當時日本為促使國民對於火星產生興趣與探索,舉辦於希望號中搭載姓名的活動,也英的名字也跟著希望號一起進行宇宙探索。

希望號原本的目標與任務是觀察火星上大氣層,與火星受太陽風作用的影響。但在 1998 年發射後,希望號的推進器出現故障,不只大量消耗燃料,還造成希望號進入火星軌道的時間延長,後又於 2002 年受到太陽劇烈活動的影響電力系統受到破壞。最終,希望號於 2003 年 12 月失聯,未能順利完成火星的探測任務。

希望號未能順利完成任務,彷彿暗示著也英的人生也同樣遇到瓶頸與挫折。圖/IMDb

未完待續的火星之旅

火星因其醒目的紅色外觀一直為人們所關注與追尋的星球(西方更將其取名為 Mars,即為羅馬神話中的戰神),且因火星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環境條件,科學家一直將火星作為移居星球的選項之一,也設想過將火星「地球化」,使其更加適合人類居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人們是否有改變火星的權利,又或者我們對於火星是否有足夠的了解,或許等到未來更多次嘗試的火星任務後才能知曉答案,正像是晴道說的:「要想知道是不是命中註定,你必須全心投入進去。」

參考資料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看不見的歐若拉——物理學家解釋火星上極光的成因
Ash_96
・2022/07/05 ・454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極光。圖/envato elements

形成極光的要素有三,其中之一就是磁場。地球具有覆蓋全球的磁場,可以在兩極地區生成北極光和南極光;然而,火星沒有覆蓋全球的磁場,因此火星上的極光並非出現在兩極,只能在特定區域生成。

近期,愛荷華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探測器的數據,確認了火星離散極光是由太陽風和火星南半球地殼上空殘存的磁場相互作用所生成

極光三要素: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在介紹火星前,讓我們先把鏡頭轉到地球,談談地球上的極光在哪裡形成,以及如何形成。

地球極光出現的區域稱為極光橢圓區(auroral oval),涵蓋北極與南極地區,但並非以兩極為中心;換句話說,極光橢圓區也涵蓋了極圈以外的部分高緯度地區。另外,極光橢圓區的寬度與延伸範圍,會隨著太陽黑子 11 年的循環週期而變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高能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牽引,沿著磁力線加速往高緯度地區移動,最後和大氣中的原子碰撞時,就會形成多采多姿的極光。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得知極光的三個要素是: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地球上這些「指引我們美妙未來的魔幻極光」,若屬於可見光波段,就能用肉眼觀測,並以相機記錄這夢幻舞動的光線。

極光橢圓區與地理北極、地磁北極相對位置圖。其中紅色實線表示極圈範圍,綠色區域則為極光橢圓區。圖/National Park Servic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的大氣層、磁場以及離散極光

在介紹離散極光之前,得先介紹它的幕後推手——行星際磁場(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IMF就是太陽風產生的磁場,在行星際空間主導著太陽系系統內的太空天氣變化,並阻擋來自星際間的高能粒子轟擊。

那麼 IMF 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太陽風的高能帶電粒子從太陽表面向外傳播,會同時拖曳太陽的磁力線一起離開;太陽一邊自轉一邊拋射這些粒子,讓延伸的磁力線在黃道面上形成了螺旋型態的磁場。

以蛋糕裝飾來說明的話,太陽就像是在轉盤上的蛋糕,太陽風粒子就是擠花裝飾;而當蛋糕一邊以固定速度自轉,擠花逐漸向外擴散的同時,就會在蛋糕產生螺旋狀的軌跡。

因為太陽一邊自轉,一邊拋射太陽風的關係,IMF的磁力線會扭曲呈現如圖的螺旋狀。圖/維基百科
蛋糕的螺旋狀擠花。影片/Youyube

對太陽風和 IMF 有基本認識之後,讓我們把鏡頭轉向火星,談談火星的大氣層和磁層和地球有什麼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地球來說,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這是因為太陽風的高能粒子轟擊火星大氣層,強大的能量將大氣層的中性原子解離為離子態,導致大氣層的散失;該過程稱作濺射(sputtering),發生在火星大氣層的濺射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達成—–第一,在 IMF 的作用之下,部分的離子會環繞磁力線運動,隨著 IMF 移動而被帶離火星;另外一部份的離子則像撞球一般,撞擊其他位於火星大氣層頂端的中性原子,引發連鎖的解離反應。 

MAVEN 任務的領銜研究員 Bruce Jakosky 說明,根據團隊研究的成果,太陽風的濺射效應會將火星大氣層中的惰性氣體氬解離,並將這些氬離子從大氣層中剝離。火星大氣層內氬的同位素(質子數相同,但是質量不同的元素)以氬-38 以及氬-36 為主,後者因為質量較小而較容易發生濺射。

藉由氬- 38 和氬-36 的佔比,Jakosky 的團隊推估火星約有 65% 的氬已經散逸至外太空。基於該研究結果還可以推算出火星大氣層中其他氣體的散逸情形;其中又以二氧化碳為焦點,畢竟行星需要足夠的溫度才能維持液態水的存在,而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有很大的貢獻。

火星的大氣層因為太陽風的濺射效應逐漸被剝離。圖/NASA

接著,讓我們一探究竟火星磁場與地球有何不同。地球能形成全球磁場的奧秘是什麼呢?這要先從行星發電機理論開始說起,該理論指出行星要維持穩定的磁場有三個要件——導電流體、驅動導電流體運動的能量來源、科氏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地球為例,地核內部保留了地球形成初始的熱能,約有 4000°C 至 6000°C 的高溫。位於地核底層的高溫液態鐵,因為密度下降而上升至地核頂端,接觸到地函時,這些液體會喪失部分熱能而冷卻,因為溫度比周圍環境低,密度變高而下沉;如此不斷的熱對流循環下,讓帶有磁力的流體不斷運動,進而形成電磁感應。另外,科氏力的作用讓地球內部湧升的流體偏向,產生螺旋狀的流動效果,有如電流通過螺旋線圈移動的效果。

在火星所發現的地殼岩石證據顯示,火星在數十億年前曾經和地球一樣具有全球的磁場。科學家對火星磁場消失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其中一種假說認為可能跟火星質量較小有關,在火星形成之初散熱較快,造成火星外核液態鐵短時間內就凝固,無法像地球一樣,保留高溫地核使液態的鐵和鎳因為密度的變化,不斷從地核深處上升至地函,再冷卻下降,持續進行熱對流。

火星地核內部缺乏驅動導電流體的原動力,導致火星內部的發電機幾乎停止運轉,無法形成全球的磁場。話雖如此,火星仍然具備小區塊的磁場,主要分布在火星南半球留有殘存磁性的地殼上空。

行星發電機理論中科氏力影響行星地核內熱對流的導電流體偏向。圖/Wikipedia

磁層與大氣層相互依存,火星在太陽風不斷吹襲之下,大氣層愈趨稀薄;火星內部又缺乏發電機的動力,無法形成完整的磁層。火星缺乏厚實的大氣層保護,就難以阻擋外太空隕石的猛烈攻勢,因此如今呈現貧瘠乾燥又坑坑疤疤的外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這樣,看似缺乏極光形成要素的火星,又是如何形成極光的呢?

雖然火星沒有覆蓋全球的磁層作為保護,但火星南半球仍帶有區域性的磁場。在那裡,磁性地殼形成的殘存磁場與太陽風交互作用,滿足了極光生成的條件。這種極光被稱為「離散極光」,與地球上常見的極光不同,有些發生在人眼看不見的波段(比如紫外線),所以也更加提升了觀測難度。

那麼,研究團隊是怎麼發現這種紫外線離散極光的呢?那就是藉由文章首段提到的 MAVEN 探測器所搭載的紫外成像光譜儀(Imaging Ultraviolet Spectrograph,IUVS)!

該團隊的成員 Zachary Girazian 是一位天文及物理學家,他解釋了太陽風如何影響火星上的極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離散極光的發現

研究團隊根據火星上離散極光的觀測結果,比較以下數據之間的關係——太陽風的動態壓力、行星際磁場(IMF)強度、時鐘角和錐角[註 1] 以及火星上極光的紫外線,發現在磁場較強的地殼區域內,極光的發生率主要取決於太陽風磁場的方向;反之,區域外的極光發生率則與太陽風動壓(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關聯較高,但是太陽風動壓的高低則與極光亮度幾乎無關。

N. M. Schneider 與團隊曾在 2021 年的研究發表提到,在火星南緯 30 度至 60 度之間、東經 150 度至 210 度之間的矩形範圍內,當 IMF 的時鐘角呈現負值,如果正逢火星的傍晚時刻,較容易觀測到離散極光;也就是說在火星上符合前述的環境條件很可能有利於磁重聯(Magnetic Reconnection)——意即磁場斷開重新連接後,剩餘的磁場能量就會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動能、熱能等)加以釋放,例如極光就是磁重聯效應的美麗產物。

未來研究方向:移居火星

因為火星上離散極光的生成與殘存的磁層有關,而磁層又關乎大氣的保存。所以觀測離散極光的數據資料,也能作為後續追蹤火星大氣層逸散情形的一個新指標。愛荷華大學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兩個方面有極大的進展——太陽風如何在缺乏全球磁層覆蓋的行星生成極光;以及離散極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的成因。

人類一直以來懷抱著移居外太空的夢想,火星是目前人類圓夢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執行火星移民計畫之前,火星不斷逸散的大氣層是首要解決的課題。缺乏覆蓋全球的大氣層保護,生物將難以在貧瘠的土壤存活。或許透過火星上極光觀測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將發掘新的突破點;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找到火星適居的鑰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1:IMF 的時鐘角(Clock Angle)與錐角(Cone Angle)

如何判定 IMF 的角度呢?因為磁場空間是立體的關係,我們測量 IMF 方向切線與 X、Y、Z 軸之間的夾角——也就是運用空間向量的概念,來衡量 IMF 的角度。時鐘角是指 Y、Z 軸平面上,IMF 方向與 Z 軸的夾角;而錐角則是在 X、Y 平面上,IMF 方向與 X 軸之間的夾角。

IMF 時鐘角和錐角示意圖。圖/ResearchGate

參考資料

  1. Science Daily. Physicists explain how type of aurora on Mars is formed.
  2. Z. Girazian, N. M. Schneider, Z. Milby, X. Fang, J. Halekas, T. Weber, S. K. Jain, J.-C. Gérard, L. Soret, J. Deighan, C. O. Lee. Discrete Aurora at Mars: Dependence on Upstream Solar Wind Condi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Volume 127, Issue 4.
  3. Michelle Starr. Mars Has Auroras Without a Global Magnetic Field, And We Finally Know How. ScienceAlert.
  4. Michelle Starr. For The First Time, Physicists Have Confirmed The Enigmatic Waves That Cause Auroras. ScienceAlert.
  5.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wRI Scientists Map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Earth’s Magnetotail.
  6. 呂凌霄。太空教室學習資料庫
  7. 頭條匯。火星上的「離散極光」是如何形成的?物理學家有新發現,帶你揭秘
  8. Wilson Cheung。【北極物語】承載北極文化──極光。綠色和平
  9. 大紀元。火星上的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解謎
  10. BBC News 中文。北極光: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驗證北極光產生原理
  11. 明日科學。科學團隊藉由 NASA 的太空船所收集的資料得知火星大氣層的流失可能肇因於強烈的太陽風
  12. 台北天文館。NASA 首次繪製火星周圍電流分布圖,證實火星有磁場。科技新報。
  13.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太空天氣問答集
  14. Denise Chow. In an ultraviolet glow, auroras on Mars spotted by UAE orbiter. NBC News.
  15. NASA. NASA Mission Reveals Speed of Solar Wind Stripping Martian Atmosphere.
  16. NASA Goddard. NASA | Mars Atmosphere Loss: Sputtering.
Ash_96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外交系畢業,很多人看成外文(是不是又回頭看一次? ) 常常在外向與保守的極端之間擺盪;借用朋友說的詞彙,我屬於營業式外向。 喜歡踩點甜點店和咖啡廳,大概是嚮往那種文青都會女子的感覺,或是純粹愛吃。 喜歡k-pop ,跳舞的時候會自動設定為開演唱會模式,自我催眠現在我最帥。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為何人類對火星如此執著?火星曾有過生命嗎?——《有趣的天文學》
麥浩斯
・2022/04/24 ・19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星 vs. 地球

長久以來,人類對火星充滿好奇,火星上有沒有水?那裡住著火星人嗎?這些未知,讓人類發射各種探測器和太空船前往火星,希望一探火星的奧秘!

超級巨大火山

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裡最高的火山,它比地球上最大的茂納開亞火山(MaunaKea)還巨大,如果從火山底部算起,奧林帕斯山大約是茂納開亞火山高度的兩倍半!火星的直徑大約只有地球的一半,為什麼火星上的火山卻可以長得比地球上的還高大呢?

夏威夷大島上的茂納開亞火山屬於熱點(hotspot)火山,這類火山的岩漿來自地函,熱點的岩漿從地函往上穿出地殼形成火山。因為板塊運動,地球的地殼會移動,這造成熱點穿出地殼的位置改變,時間久後,會形成一長串的火山,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火山群島。

夏威夷群島的大島上有幾座活火山,目前大島就位在熱點上,夏威夷群島的其他火山年齡都比大島上的老,而且離大島愈遠愈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函熱點往上冒出地殼會形成火山,因為板塊運動,熱點穿出地殼的位置會改變,所以地球上會形成一長串的火山島鏈。火星上沒有板塊運動,熱點冒出的岩漿不斷在地殼上重複累積,形成比地球上高大的火山。圖/麥浩斯出版

地球上因為板塊運動,熱點火山不會長得太大,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因為板塊運動移開熱點,沒有熱點提供岩漿,火山就會停止長高、長大。

火星跟地球不同,火星沒有板塊運動,地函的岩漿會在地殼上同一個熱點冒出,岩漿在同一熱點一直堆積長高,所以火星上的火山才會比地球上的巨大。

磁場很重要

根據科學家研究,火星早期有較厚的大氣,溫度適中,甚至表面有河川流水,跟目前的地球很類似。那為什麼火星現在會變成乾燥無水、充滿紅色沙塵的行星呢?

火星早期曾經有磁場,後來磁場消失,讓火星大氣失去防護,漸漸被太陽風剝離吹散。火星大氣壓力變小,地面上的液態水都變成大氣中的水蒸氣,大氣中的水蒸氣被太陽紫外線分解成氫和氧,流失到外太空,最後水漸漸從火星表面消失。目前火星地表的大氣壓力大約只剩地球的百分之一,而且還持續流失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對火星磁場消失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跟火星比較小有關。它的核心更小,所以散熱較快,造成外核的液態鐵凝固。外核的液態鐵凝固讓火星的磁場消失。

從火星的研究和認識,我們才明白地球原來如此特別!

真的有火星人嗎?

人類對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充滿想像,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看見」火星運河。

羅威爾是一位美國富豪,對火星非常著迷。1890 年代,他用自己建造的天文台觀看火星,並將透過望遠鏡看到的火星描繪下來。羅威爾認為他看見火星上有許多運河,建造運河是為了把南北兩極的冰運送到乾涸的赤道,這是火星有智慧生物存在的證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火星的表面沒有穩定流動的水,不過火星上的水可能在地底下,科學家推測火星生命可能潛藏在地底。圖/麥浩斯出版

1965 年,美國的水手 4 號太空船飛掠火星,發現火星表面一片荒蕪,根本沒有羅威爾宣稱的運河和火星生命。不過,火星有生命存在的想法太吸引人,人類還是不斷用各種方式探索火星,尋找生命。

為什麼我們對火星這麼執著呢?一方面是科學上的原因,希望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形態,不管這種生命形態是不是跟地球一樣,都是非常重大的發現;另一方面可能是情感上的因素,不希望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孤單僅有的存在。

依據地球上的經驗,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都找得到生命,水成為生命的重要指標。火星早期比較溫暖,地表有水流動,所以火星過去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學家認為火星上最可能出現的生命是微生物,因為水存在火星表面的時間並不長,無法演化出太複雜的生命形態。

目前火星表面已經沒有穩定流動的水,不過水還是有可能存在地表下,所以,生命有可能還在火星地底存在著。人類不斷探索火星,不久的將來人類也會登上火星,到時候火星有沒有生命的問題,可能就會有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天文學》,2022 年 3 月,麥浩斯出版
麥浩斯
11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