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雙北廚餘變沼氣發電計畫中止

生質能源趨勢 BioEnergy Today_96
・2015/01/26 ・217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611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04bfbcd2a4db099332f586c1312947d

9月19日的時候,環保署表示中止目前八里汙水處理廠的廚餘變沼氣發電計畫,輿論譁然;然而緊接著在隔一天9月20日,現任環保署長魏國彥隨即表示生質能源發展政策並未停止,環保署將召集專家學者研究適合國內的技術,再重新展開試辦計畫。到底廚餘處理為什麼重要,而又為什麼蓋個處理廠會這麼困難,本篇文章就帶各位讀者一探究竟。

廚餘問題

時光倒退十年,在2003年年底的時候,台北市宣布全面實施家戶廚餘分離回收政策,居民必須將廚餘分離、不可直接傾倒進垃圾車內;就如同其他資源回收一樣,廚餘回收免費、如不確實分離則有罰則。此項政策對一般民眾的驅使力除了數千元的罰金外,另一項是當時家戶垃圾已經隨袋徵收,垃圾必須置於需花錢購買的專用垃圾袋內,而廚餘佔家戶垃圾30%~40%,免費分離回收可以省下不少購買垃圾袋的費用。對公共利益而言,廚餘是一般垃圾中的主要水份來源,將廚餘移除可以增加焚化爐的工作效率;此外,廚餘還可以製成豬食、堆肥,或者是用於沼氣發電,實際上是仍有經濟價值的資源而非垃圾,因此後續越來越多縣市跟進辦理。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每晚台北市垃圾清潔隊回收到的堆肥廚餘(果皮、菜葉等),都會送到內湖、北投、木柵等三座焚化廠,三座焚化廠每天平均各收40、70、70噸廚餘。其中除木柵廠可就地處理外,其餘兩廠必需先經瀝乾水分、發酵成堆肥半成品,再經由堆肥廠商運送到其他縣市處理,因此內湖、北投兩廠計有110噸須委託外包廠商處理。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十多年來承包的處理廠商總是被附近居民抗議。由最初的台塑企業東勢回收場臭味問題屢遭抗議,到後來委託其他民間廠商辦理,不是經常流標就是業者無法履約,最近一次的得標廠商「康軒生物科技公司」其堆肥廠是營運還沒多久,就接獲當地居民大量的陳情,苗栗環保局檢核後在五月勒令停工。因此台北市至今四個多月的廚餘都存放在焚化廠內,即將到達容量上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八里汙水處理廠

本次爭議的八里汙水處理廠,收集與處理廢水的能力號稱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完工於1994年(民國83年)。它其實只是一項龐大計畫的其中一環,這項計畫最初是由前臺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住都局)推動辦理,目標是興建一個大型汙水處理系統,鋪設涵蓋基隆市、台北市和台北縣在內的地下輸水管道,並在淡水河出海口南岸的八里鄉,建汙水處理廠。然而這項工程體系過於龐大、而時程規劃過於樂觀,興建六座巨型消化槽的德國廠商雖然準時完工,但家戶接管工程由於涉及大量違建拆除因此未能如期接軌,導致消化槽閒置多年。此外這項工程還爆發浮編預算圖利特定廠商的貪瀆醜聞,曾任住都局局長的伍澤元後來被判刑15年,最終逃亡中國病死他鄉。更多資訊可參考這篇文章

後來大台北地區另外興建了許多小型的處理廠,八里汙水廠的重要性與光芒不若昔日。目前該廠處理大台北地區14個鄉鎮市以及基隆市的七堵、暖暖兩區之汙水,經初級處理後的汙水會以長達6,660公尺的海洋放流管擴散排放至臺灣海峽。六座消化槽中僅使用兩座進行初次及二次汙泥消化,仍有四座閒置。目前的八里汙水廠能產生沼氣進行發電,可參考以下影片:

被腰斬的雙北廚餘變沼氣發電計畫

前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任內認為希望廢棄物要能產生能源,而不是再耗費能源去處理,因此計畫引進厭氧消化法來活化閒置的四個蛋形消化槽,並請美國專家實地評估多次,並備好招標合約與生質能政策的環評;然而新任署長魏國彥上任後,認為此項計畫有欠周詳因此喊停。

魏國彥的理由是台灣的廚餘油脂較多,且分類做得還不夠好,導致消化槽無法消化,甚至發生嚴重堵塞致使沼氣發電成效不佳。雙北的試辦計畫最近即將到期,他認為計畫不符合原先規畫效益,因此喊停。環保署將召集專家學者研究適合國內的技術後,再重新展開試辦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前面提到的廚餘容量不足問題,環保局長吳盛忠表示北市已啟動回收堆肥廚餘轉化成生質酒精計畫,內湖焚化廠過去和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化學組專家合作,運用內湖垃圾焚化廠收運的堆肥廚餘轉化成生質酒精,已有初步成效。現正研擬對外招標,最快一年內即可啟用。因此北市的廚餘問題未來會有三個方案齊頭並進,一是原本的委外處理廚餘半成品,二是堆肥廚餘轉化為生質酒精,三是環保署的沼氣發電計畫。

展望

〈生質能源趨勢〉此次分享這個訊息,是希望讀者們可以一起來思考兩件事情。一是廚餘處理,二是生質能應用。目前廚餘處理最大的問題是臭味,只要此問題不解決,處理廠建在什麼鄰里都會有居民抗議。因此臭味問題是否可透過更好的處理程序,或是良好的貯存空間除臭設施獲得改善呢?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見一同討論。

另外一點是重新思考生質能發展的價值所在。許多人批評生質能源無法完全取代石化能源,這話或許成立;但在這個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生質能源的環境保護價值是其他能源所難以取代的。

文章難易度
生質能源趨勢 BioEnergy Today_96
20 篇文章 ・ 3 位粉絲
三個大學同學在畢業後各自步上不同的旅程,卻對於生質能源有著相同的興趣與期待,因此希望藉由寫作整理所知所學,並與全世界分享與討論。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廚餘變身生質塑膠
thisbigcity城事
・2012/11/19 ・86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4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jpellgen@flickr

香港最新研發科技不僅能處理廚餘,亦可長期供應生質塑膠,香港星巴克投資開發新生質提煉技術,將廚餘轉化為琥珀酸,這是生產塑膠、去污劑等高價值產品的重要化學成分,食品裡的碳水化合物由真菌酵素分解為單醣,再經細菌發酵,而琥珀酸即為副產品。

香港每天製造逾3200噸廚餘,多數皆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場,若在生質提煉廠處理廚餘,不僅能降低有害環境的廢棄物處理方式比例,亦可提供石化塑膠製品的永續替代方案,同時在發酵過程內消耗二氧化碳,而且這些生質塑膠皆可藉由生物分解。

這項研究由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家Carol Lin博士領導,香港非營利團體「氣候組織」與她聯繫,探詢是否可能開發出生質提煉技術,處理該組織企業成員星巴克製造的咖啡渣及烘焙廢料,星巴克除提供廚餘,亦捐出「關心地球餅乾禮盒」部分收益,做為研究經費。

「氣候組織」希望藉由證明,透過領袖合作與研究,能為本地市場引進創新,不需枯等全球市場轉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組織表示,「這項科技為地方資源問題創造地方解決之道,帶動城市獎勵與法規,一同參與提高地方商機」。

這項程序已在實驗室研發成功,明年希望能建立測試站,下一步將針對物流問題,至各處收集廚餘、載運至處理廠,而林博士亦指出,在香港此種城市經濟內,原料與產品市場可縮短距離,減少供應鏈及運輸成本,她很確信這項技術具備商機,可是大規模落實與否仍取決於資金來源。

不過若從問題追本溯源,星巴克等企業是否願意採取更多措施減少廚餘?

「未來論壇」首席永續顧問克勞斯里(Dan Crossley)則警告,「若試辦地點擴大規模,社會就得小心,避免形成仰賴廚餘運作的新經濟模式,反倒鼓勵製造更多廚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其他語言版本: 英語
作者:Annabelle BladonGreen Futures

轉載自 This Big City 城事。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團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力求自給自足的都市農園
thisbigcity城事
・2012/02/14 ・89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Plant Chicago

作者:Laura DixonGreen Futures

別再想屋頂花園了,現在市區建築樓頂只適合改造成農園,美國《商業周刊》評選中,垂直農園名列未來20項潛力產業,去年夏天在美國芝加哥開幕的The Plant即為一例。

企業家艾德(John Edel)改裝這座舊肉品包裝工廠,如今裡頭有魚池、菜園,還有幾家食品公司,這是以水耕栽培為基礎的創新解決方案,讓所有設施皆可合作,吳郭魚產生的廢水氨濃度高,適可灌溉作物,作物改善水質後,用水又可回流至魚池,建築物內的公司也有合作關係,例如釀酒廠的渣滓很適合幫蘑菇園施肥。

建築物所有能源都將來自內部生物分解裝置,製造甲烷為燃料,供暖氣及發電使用,分解裝置將消化所有廚餘,還可處理鄰近食品製造廠的部分廢棄物,這項開發案最近獲得伊利諾州商務與經濟機會部補助150萬美元,建置這套能源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he Plant目前處於第一期開發,預計至2016年能完全運作,食品銷售與租金的淨收入為30萬美元。

這些技術研發時,獲得伊利諾理工學院教授戴維斯(Blake Davis)與學生協助,戴維斯表示,自己特別受到這項開發案的企業策略所吸引,「我之所以願意參與其中,是因為艾德強調,想要打造能夠獲利的垂直農園商業模式,該公司代表幾乎造訪過方圓500英里內所有垂直農園,其中絕大多數都欠缺永續營運模式,可能長期虧損,也可能得仰賴政府支持才能獲利」。

為鼓勵更多企業與垂直農民,The Plant將在網路上提供案例研究全文,包括所有財務資訊及完整技術所需。

垂直農園也慢慢在世界各地出現,英國都會農園Alpha運用曼徹斯特的廢棄大樓,由當地永續團體URBEDCreative Concern推動,希望趕得及在2013年曼徹斯特國際節時,能開始生產萵苣、蕃茄及其他蔬菜,甚至能養殖雞隻、蜜蜂與魚類;韓國古城水原(Suwon)也有一棟小型的三層樓建築已在運作,另外巴黎、阿布達比、班加洛、北京與紐約均有垂直農園規劃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團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及 The Big City 城事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