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空氣污染在這兒,防治標準在哪兒?

果殼網_96
・2013/12/18 ・9222字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SR值 621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Dai Luo@flickr
credit: CC by Dai Luo@flickr

文/斯凱迪歪

每當霧霾又一次籠罩京滬穗等各大城市,或是「外企員工因為無法忍受糟糕的空氣而逃離北京」等新聞見諸媒體,對空氣污染的擔憂就再次成為中國民眾的集體焦慮。

各種權威機構的研究顯示,這種焦慮並非缺乏根據:中國城市空氣污染狀況非常嚴重,且仍在惡化。空氣污染帶來特定人群的早死或是健康壽命的損失,也已被研究證實。污染本身並不值得奇怪,縱觀世界各國發展歷史,除了個別旅遊聖地或是有其他獨特優勢的國家,絕大多數國家都無法避免這一過程。今日風光迤邐的萊茵河,曾經被稱為歐洲臭水溝,不僅河中魚蝦絕跡,政府甚至禁止居民下河游泳以免中毒。

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工廠」,而非靠旅遊資源發家致富的國家,走低環境損耗的發展道路固然是理想之選,「先污染後治理」則是更為現實的無奈選擇。作為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速度和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步伐的代價,中國城市空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複雜性令人瞠目:發達國家的空氣污染物問題是逐個出現、逐個解決;中國則是多種類污染物同時出現、高濃度爆發。這是一個集前現代的煙花爆竹、餐飲油氣;工業化時代的燃煤煙塵以及現代社會的汽車尾氣於一體的獨特環境困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不論是經濟的飛速發展還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其本身都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根本目的,當是民眾乃至後代的安康與幸福。因此,儘管如此複雜,作為發展的副產品,空氣污染絕對是當下中國必須立即下決心去解決的問題。這顯然也是現階段民眾最為迫切的期待之一。能否拿出如多年來發展經濟般的決心與勇氣,繼而像經濟的跨越式高速發展一樣,以跨越式的速度盡快解決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環境問題,則是這種期待的核心。

中國空氣污染現狀調查

2013年4月,內地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發佈了《2012年中國環境綠皮書》。同往年一樣,「自然之友」在報告書中對2012年全國31個省會及直轄市城市空氣質量進行了排名。榜單很快引來媒體的競相追逐。「北京連續3年墊底末三」「成都直跌9名降至第二十八」,排名的升降及幅度均牽動著關注者的神經。

「自然之友」製作的這份榜單,以中國環保部發佈的數據為基礎,根據空氣質量達二級以上天數的多少排名。某地當日的各項空氣污染物指標,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均不超過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二級限值,即認定該地當日的空氣質量在二級以上,屬於「優或良」級別。

根據上述標準,中國31個省會城市與直轄市中,海口、昆明、拉薩拔得空氣質量前三位,烏魯木齊、北京、蘭州包攬後三位。其中,海口2012年全年的空氣質量處於官方認定的「優良」狀態,而連年霸佔榜單倒數席位的北京則有84天處於「污染」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力接軌的環保標準

在更大範圍的城市空氣質量比較中,海口和北京一樣達不到及格線。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蒐集並公佈了規模前所未有的城市空氣質量數據彙總情況,其中一份名單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為空氣污染指標,對全球91個國家1081個城市進行了排名。收入其中的31個中國城市裡,表現最好的海口僅排在榜單第814位,它的污染物濃度相當於美國的貝克斯菲爾德市,但後者在名單收錄的300多個美國城市裡卻是空氣最差的。

整體空氣質量比中國還要差的國家,在名單裡只剩下蒙古、部分非洲國家,以及印度等南亞國家和伊朗等西亞國家。中國城市排名最末位的蘭州在國際榜單中名列第1058位,但它還不是空氣最差的城市,印度德里、蒙古烏蘭巴托、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等城市空氣污染比蘭州還要嚴重。

當中國「優良空氣」接洽國際標準「好空氣」,內地主要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普遍處在不及格水平。

在空氣質量達標與否的標準判定上,主要大國分歧明顯。比如在可吸入顆粒物PM10指標上,中國自1996年制定並沿用至今的空氣質量標準認定,年均濃度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下即為達標,而美國環保署將該數值定在40,世界衛生組織則將健康要求的準則值定在20,針對發展中國家另設有70的推薦最低限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若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國PM10年均濃度最低的城市海口也未能滿足公眾健康的基本要求。2012年12月,亞洲開發銀行一項分析中國環境的報告指出,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指導值。

2012年,中國環保部制定更嚴格的空氣質量標準,納入細顆粒物PM2.5等新的空氣污染物指標,與世界衛生組織為發展中國家推薦的第一階段過渡值靠攏。標準定於2016年正式實施,但自2013年元旦起,全國已有74個城市試點運行。2013年4月,環保部發佈第一季度74個城市空氣質量報告,新的官方結果前所未有地令人悲觀。74個城市空氣處於新標準污染狀態的天數,比未污染的天數還要多。這也驗證此前環境學界的判斷,「假若立刻執行新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全國將會有2/3的城市達不到空氣質量要求。」

空氣污染的「中國特色」

伴隨著高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國的空氣污染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回應公眾改善空氣質量的呼籲時說,「現在面對的大氣污染成因複雜,既要治理和控制一次污染物,還要控制二次污染物;既要治理常規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還要治理PM2.5污染等新出現的大氣污染問題,難度和複雜性可想而知。 」

回顧歐美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歷史,它們的確曾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歐美國家以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為主,90年代以後才開始轉向以治理細顆粒物PM2.5為主。由於大氣中的PM2.5一部分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更多的一部分來自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污染物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轉化,這種治理顯得水到渠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M,英文ParticulateMatter(顆粒物),大氣中的固體或液體顆粒狀物質。

PM10 指大氣中顆粒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而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卻能夠進入呼吸道。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

PM2.5 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人體呼吸道部位就越深,對人體的危害越大。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於人類頭髮1/10大小,被吸入人體後會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與發達國家經歷的空氣污染過程相比,我們國家的空氣污染現狀顯得非常特殊。國外的空氣污染物問題是逐個出現逐個解決,而國內現階段面臨的是,很多種類的污染同時爆發。」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敏曾向《鳳凰週刊》記者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需要治理眾多種類空氣污染物面臨的困境,集中體現在2012年前後環保部修改《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的過程中。在2011年以前,學界以外極少有人知悉PM2.5這一空氣污染術語。2011年末的中國大範圍灰霾天,以及微博上廣為流傳的「美駐華使館PM2.5監測數據」,引爆了隨後舉國熱議PM2.5的環境事件。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下,環保部門開始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於2012年決定把PM2.5列入新的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在2013年一項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中指出,根據2012年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國33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不能達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年平均濃度二級標準的城市數量分別為18個、51個和201個。即使不考慮PM2.5和臭氧污染的問題,也有216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不能達到年平均濃度國家標準,佔城市總數的2/3。這意味著,不管是新的PM2.5指標,還是舊的PM10指標,都難以準確涵蓋中國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中國的空氣污染防治,需要自主探索多種污染物整體達標的中國標準。

空氣污染的「中國特色」不僅體現在眾多的污染物本身,也相應地呈現在種類繁多的污染源清單上。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燃煤煙塵、建築揚塵已是眾所周知的空氣污染來源,它們排放的污染物對空氣質量影響舉足輕重,而其他一些污染源也已經貼上鮮明的中國標籤。

相比冬季燃煤供暖、露天垃圾焚燒,餐飲油氣與煙花爆竹則是相對不為人知或未被重視的「中國特色」空氣污染源。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的研究,北京2013年元月霾天期間,餐飲源對PM2.5的貢獻佔到13%,這一比重幾乎與北京地面揚塵和工業排放對PM2.5的貢獻總值相當。而且,北京市餐飲業的污染物排放近年來還在呈快速上升趨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燃放煙花爆竹也能造成短時間內PM2.5濃度的暴增,這些污染物遭遇無風靜穩天氣時便會在大氣中飄浮
數小時,甚至可能成為引發地區性重霾的導火線。」王躍思告訴《鳳凰週刊》記者,他們詳盡分析了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各小時各類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和成分。結果顯示,北京地區燃放的大量煙花爆竹,要為北京2013年2月霾天的部分重污染時段負責。

piYIPJJdkZagVKXT7cUnnLmcW6091f7wYTUg2M5gdNB2AgAAiQEAAEpQ2013年2月,吉林省吉林市一老人在松花江岸邊晨練。江對岸的煙囪濃煙滾滾,污染物排放達標與否難以獲知。可以肯定的是,當遭遇嚴重霾天時,老人小孩應該儘量避免戶外活動。

一損俱損的污染「連坐」

中國空氣污染不僅呈現出上述複雜一面,還體現在空氣污染波及面大,區域影響廣泛上。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國空氣質量真正達到優良水準的地級以上城市屈指可數,而部分地區已出現成片城市的「淪喪」。

2012年10月,中國環保部發佈《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大氣污染防控重點從原來的「三區六群」正式擴展到「三區十群」,再次佐證這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遼寧中部、山東半島、武漢及其周邊、湖南長株潭、台灣海峽西岸等9個區域是先前已經劃定的大氣污染治理重點。新規劃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山西中北部、陝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城市群4地。至此,大氣污染區域重點共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佔據國土面積的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3年5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結果顯示,霧霾問題已經覆蓋到整張中國地圖。研究指出中國已形成九大霾區,其中4個地區的區域性霾問題最嚴重。京津冀地區以及周邊山東、河南等地是華北一大霾區;華東霾區的主體是長三角地區,但已經涵蓋湖北、安徽等地;華南霾區則是以珠三角為中心,向兩翼的廣東、廣西蔓延;西南區的四川盆地則不幸成為中國的新霾區。

中國空氣污染區域化的加劇,也與空氣污染物的轉變有關。亞洲開發銀行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從傳統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標來說,中國的空氣質量在從1999年到2009年這10年期間有所改善。但這種單個氣態污染物指標的改善主要發生在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速度較低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空氣污染總體上要變得更為複雜和嚴重。

中國空氣污染的這種複雜性幾乎能令專業之外的人士瞠目,一地焚燒秸稈甚至能跨省市地影響空氣質量。2012年6月,武漢、南京等地先後出現空氣呈黃色的嚴重霾天。6月初,武漢坊間一度傳言空氣刺鼻是當地化工廠爆炸所致,而官方對此隱瞞不報。當地政府起初一再澄清未發現有工廠爆炸,但表示「污染原因有待查明」。事後調查發現,武漢、南京連續出現黃色霧霾,是周邊地區大量焚燒秸稈,加上當地氣象條件不利於污染物擴散所致。但很多人當時並不相信此解釋。

《鳳凰週刊》記者當時曾在環保部網站上連續數日查看秸稈焚燒遙感監測日報,並向業內人士作請教,結論基本與官方解釋相符,「山東、河南、安徽三地是那幾天秸稈焚燒的重災區,湖北武漢、江蘇南京等地的環保部門背了黑鍋。」學者研究顯示,在初夏深秋季節,中國農村地PM2.5貢獻顯著,常引發區域性的大範圍霾污染。在長三角地區,5、6月間和9、10月間短期內大範圍的秸稈燃燒,不但影響跨省市的空氣質量,甚至成為跨國界的空氣污染源。

河南焚燒秸稈可能引起一場湖北的灰霾天,而烏魯木齊的一場沙塵暴完全可以影響到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莊國順課題組長期關注「中國大氣污染物氣溶膠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這一項目剛剛榮獲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復旦大學的研究表明,除了生物質燃燒、機動車尾氣,中長途傳輸的沙塵同樣是我國沿海大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2007年5月,源自中國西北塔克拉瑪乾沙漠的一場沙塵暴被帶到數千米的高空,在13天內繞地球走了一圈多。2010年3月,來自塔克拉瑪乾沙漠和蒙古戈壁區域的塵沙,不僅造成北方地區嚴重的大範圍沙塵天氣,還導致上海、福建、廣東等省市,甚至韓國、日本等地的大氣污染加重。

城市污染進化史

中國城市當下的空氣污染嚴重而複雜,但這種污染經歷了長達三四十年的發展和進化。中國首起受迅速邁向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時也帶到廣泛關注的空氣污染事件發生在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此

70年代,蘭州西固地區一場致使居民眼睛受刺激流淚的空氣污染,加快了中國大氣污染研究的步伐。隨後的研究查明了污染原因,煉油、石油化工、熱電基地空氣污染物排放嚴重,以及當時居民取暖普遍採用排放大量污染物的有煙煤。80年代初,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及企業聯袂展開西固地區空氣污染的防治研究,包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蘭州大學、蘭州煉油廠等單位均有參與合作。參與的研究者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稱,「首次感覺到深入研究大氣污染及優化控制的緊迫性。」

正是從80年代開始,賴以評價污染物是否超標,控制和改善空氣的科學基礎——中國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始出台並歷經修改。1982年,我國制定並發布了首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大氣環境質量標準》。1996年進行第一次修訂,並更名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00年在該標準的基礎上略有修改,降低了部分污染物指標的達標值。2012年,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引入PM2.5指標,則是距標準破冰後30年內的第三次修訂。

自1991年起,環保部門開始發佈每年一度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這也成為觀察中國大氣污染狀況官方判斷的權威資料。翻開最早的公報大氣篇章,首句話是,「1991年,全國城市大氣污染仍呈煤煙型污染,冬春季重於夏秋季,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大中城市重於小城鎮。」這也是之後十餘年可以持續延用的寫照。借助於煤炭的大量消費,中國迅速邁向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時也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此後20年間,這些排放物對應的若干項指標-二氧化硫、煙塵中的總懸浮顆粒物TSP,以及可吸入顆粒物PM10,成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各城市環保部門追蹤的對象。

1991年,城市大氣中TSP日均值高的可達143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日均為429微克/立方米,均處於嚴重超標狀態。TSP污染嚴重的城市有延安、寶雞、濟南等地。城市大氣中二氧化硫日均值高的可達351微克/立方米,超出現行標準2倍。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有重慶、貴陽、太原、烏魯木齊、青島、長沙和石家莊等。1991年,酸雨仍限於局部地區,但出現酸雨的城市越來越多,長沙、南充、宜賓、重慶和衡陽等地的酸雨出現頻率超過75%。此後10年間,空氣質量整體惡化。2000年的環境狀況公報只是對惡化的速度放緩抱以樂觀,「中國城市空氣質量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整體污染水平仍較嚴重。」從1991年到2000年,酸雨區的面積已經由當年的「局部地區」擴展至約佔國土面積的30%,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污染極其嚴重。而在大多數城市,TSP和PM10依舊是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值得欣喜的是,2000年,42個重點城市通過央視等新聞媒體開始發佈空氣質量日報,公眾瞭解空氣質量的途徑得以打通;同年《大氣污染防治法》也開始正式實施,此後空氣污染防治有了明確、嚴格的規定。

步入新世紀以後,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氧化硫等傳統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每年一度的中國環境公報也沒有了TSP的身影。但此時,各城市的空氣污染不再是單純的煤煙型污染類型,越來越多的大城市陷入煤煙與汽車尾氣並重的複合型污染困境,治理難度也遠超從前。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各地依舊陷入在空氣質量標準中與PM10為主的污染物的纏鬥中。雖然PM2.5此時尚未提上議程,但對於急速膨脹的大城市,針對PM10的治理已是步履蹣跚。

以舊有標準中的二氧化硫、TSP、PM10指標看,1999年到2009年間,全國範圍內的空氣質量的確有所改善。1999年,340個監測城市中約40%的空氣質量達不到三級標準。到2009年,612個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劣三級的城市基本被消滅。在這11年間,空氣質量達到一級和二級的城市比例穩步上升,從1999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82%。然而,總體趨勢掩蓋了城市之間的差別。從1999年到2009年,空氣質量出現改善主要是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速度較低的中小城市。總體上,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比中小城市嚴重得多。

大城市已成污染重災區

在污染成分愈發複雜而污染物衡量指標依然陳舊的狀況下,大城市的污染嚴重程度顯然被低估。汽車尾氣是大城市空氣污染環節中重要的一項。由於包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機動車尾氣會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2008年,中國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約為552萬噸,佔氮氧化物排放量的34%,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為57萬噸,佔總排放總量的6.4%。這是環境學者10年前完全難以預料到的。

在汽車保有量較大的北上廣等大城市,機動車的污染近年愈發嚴重,這可能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地區工業減排等措施對空氣質量做出的改善。2011年,胡敏曾告知《鳳凰週刊》記者,根據他們團隊的研究,北京市PM2.5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汽車尾氣在北京市PM2.5來源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大約已經佔到1/6的比例。王躍思等人的研究表明,機動車在重污染時期已經成為北京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佔1/4。在遭遇大霧天氣引發交通擁堵導致汽車低速行駛時,北京城市的機動車污染排放可增加5至10倍,造成PM 2.5濃度的急劇上升。

從PM2.5等新的空氣質量指標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也表現出加劇的趨勢。2012年官方發佈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編制說明》反映了這一點。說明中提到,「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簡稱VOCs,有上萬種類)排放量顯著增長,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和臭氧污染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

灰霾天氣是反映PM2.5污染狀況的典型指標,胡敏曾在2011年透露,從他們在國內開展研究的幾個城市來看,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現在都呈現出一個不好的趨勢,灰霾天氣所佔比例越來越高。北京的空氣質量變化可能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以年平均濃度來衡量空氣污染危害,即使中國PM10年均濃度最低的省會城市海口,其空氣質量也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要求。

大城市空氣污染近年變化的範例。從舊的空氣質量標準看,北京過去10年的空氣污染狀況有改善,比如PM10濃度年均值從超過170降至12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濃度大幅消減。但從空氣質量標準新增的PM2.5和臭氧指標來看,北京過去數年的空氣質量很可能是在惡化。

王躍思團隊的監測結果則顯示,過去的十年中,受益於道路揚塵、建築揚塵的減少和燃煤排放的控制,北京的PM 10濃度雖然每年有略微下降,但PM2.5濃度基本沒有好轉甚至某些年份還有增加。考慮到PM2.5能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相比PM10等污染物,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更嚴重,北京的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威脅可能實際上已經變得比以前還要嚴重。

從空氣污染的年均值看,大城市空氣污染的長期傷害則更加令人不安。2013年年初霧霾天,北京市原環保局長杜少中在微博上感言,「北京空氣質量按年算從未達過標,按天算時好時壞已成定論。」這點出另一個嚴峻的事實,由於人群在空氣污染下分短期暴露和長期暴露狀態,對於PM10的濃度水平規定分為日平均濃度和年平均濃度,而長期危害更值得警惕,對後者的要求也更嚴格,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以年平均濃度來衡量空氣污染危害。但如前所述,即使中國PM10年均濃度最低的省會城市海口,其空氣質量也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要求。

「官方評估」漏掉了什麼

官方公佈的「空氣質量評估」亦是長期飽受爭議的話題。數據是評估的基礎,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也是評估一地空氣污染狀況的基本科學依據。但不同的分析方式,卻可能導致在面對一地的空氣質量時,出現大相逕庭的解讀。

2013年前常見諸各地環保部門表述中的「藍天指數」,即是公眾眼裡「看不懂的官方評估」代表。從2009年到2010年,北京市民盧為薇和范濤歷時一年拍攝了《北京藍天視覺日記》,在她們拍攝的365張照片中,北京只有180天的天空呈現藍色,而官方公佈的2009年全年「藍天」數量是285天。民間的統計結果比之少了105個藍天。

這種巨大的差距,是由於環保部門統計的「藍天」,指的是空氣質量在二級以上的天數,是每天對二
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多項污染物監測後的空氣質量達標天。這時的「藍天指數」,是官方每年公佈的空氣質量指標,也是環保部考核各省市空氣質量任務完成的依據。由於灰霾天的主要指標PM2.5當時尚未列入日常監測範圍,的確可能出現,公眾眼中的灰霾天越發頻繁,而官方表述中的「藍天」數也在增多的情況。

2013年以後,隨著空氣質量新標準的出台,空氣質量評估方式迎來久違的進步。環保部考核各省市空氣質量時,新標準不再提「一級天」、「二級天」、「藍天數」等不夠科學的說法,而直接以污染物的年均濃度比較,「藍天指數」的時代宣告終結。目前,74個城市的民眾已經可以查詢包括PM2.5在內的各項污染物實時數據,瞭解城市裡各監測點實時的具體污染狀況,而非像以前只能查看孤零零的每日城市污染平均值「空氣污染指數」。

但短期內空氣質量無法得到較大改善,官方空氣質量評估低估空氣污染嚴重程度的問題依舊存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告訴《鳳凰週刊》記者,雖然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令人振奮,但現在依舊沒有規定監測數據的處理方法,而環保部門此前的處理方法存在嚴重問題。比如,雖然各監測點的數據要更有意義,但環保部門熱衷於計算各監測點污染物濃度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業績指標的污染物「日均值」也會掩蓋部分時段的超標現象。

「現行官方的空氣質量評估模式存在高估空氣質量水平的現象。」宋國君說,他們團隊曾在東北一座工業城市做過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嚴格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定義計算,2011年該市空氣質量在二級及以上天數隻有235天,全年有130天空氣質量不達標。這與他們所做問卷調查結果裡,居民對空氣質量的滿意度低,兩者相一致。但按照該市環境質量報告書的結果,空氣質量達標的天數要足足多出80到160天。

「因為缺少相關的規範,現在的城市環境質量報告書沒有嚴格按照空氣質量標準定義或計算。」宋國君說,一個城市有很多的空氣質量監測點,所有城市都是把各個監測點的值平均之後再跟標準比。由於計算平均值時會把峰值削掉,所以官方最終結果實際上高估了空氣質量水平,實際的二級天數根本沒有報告書所
說的那麼多。

相比污染物指標PM2.5、PM10的達標限定值與國外的差距,中國環保部門對達標與否的判定方式才是真
正的問題所在。按照美國的空氣質量管理目標,美國環保署清晰界定達標區和超標區的標準,且要求超標地區提交改進方案並加以實施。美國的達標數據處理規定,對於某種污染物,當且僅當所有時間尺度下的濃度均達到標準,才可判定該污染物達標;判定某一日的空氣質量是否達標,當且僅當該區域內所有監測站點所有污染物24小時平均、8小時平均、3小時平均和1小時平均都達標;且以上標準都是針對單個監測站,一個區域內任何監測站任何污染物濃度超標,這個區域即劃入超標區。

「中國空氣污染物指標在平均計算完以後,還會再超標,可見要求跟國外比實際上是非常低的,」宋國君解釋說,「環保部門平均計算的做法顯然缺乏依據。但實際上如果不平均,北京有那麼多監測點,任何監測點任何檢測物超標,北京的空氣質量每天都可能沒法達標。環保部門做出來的報表也不好看。」

 

轉載自果殼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海廢問題怎麼解?竟然有人回收漁網做筆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17 ・443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HP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海廢問題怎麼解?竟然有人回收漁網做筆電!?

你知道嗎?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場,就是我們的大海。全世界一般依據位置,將海洋廢棄物分為海岸、海漂與海底三大類。英國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基金會曾預測,我們的海洋,到 2050 年會變成垃圾比魚多的塑膠濃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它的面積有 3 個法國和 44 個台灣那麼大。

到底是誰在亂丟垃圾?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在哪裏?

科學家發現,漁業大國貢獻了不少垃圾,台灣更是榜上有名!雖然從陸地而來的垃圾量也很可觀,但來自漁業活動、源於海洋的廢棄物如漁網漁具,更難回到岸邊,因此成為海上最主要的垃圾。科學家推算,每年大概總計有四成的漁網漁具會掉到海中。

從太平洋垃圾帶撈回來的垃圾分析,其中 46% 就是廢棄漁網。科學家還一一檢視垃圾上的標籤字眼,發現源頭是五個北太平洋的漁業大國——日本、中國、韓國、美國及台灣。更別説全球還有另外四個海洋垃圾帶,所有垃圾量加起來勢必會更驚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也先別急著怪漁業從業人員,因為他們也不一定是故意要亂丟垃圾的。瞬息萬變的大海,本來就不是一個好作業的地方,破壞、遺失設備是常有的事。不過海洋垃圾問題如此棘手,難道就沒有解決方案嗎?

圖/shutterstock

人類與垃圾帶的對決,勝算到底有多大?

其實已經有不少人投身清除海洋垃圾的工作。大家還記得太平洋上的海洋吸塵器嗎?這個由「海洋清理行動( The Ocean Cleanup )」發起、號稱史上最大海廢清除計劃,雖然一開始出師未捷身先死,下水沒幾個月就故障,但後來升級調整後,已在今年 5 月完成執行第 100 次的任務。

除了清除海上的垃圾,從河川攔截也很重要。The Ocean Cleanup 還研發了攔截者(The Interceptor),它是一艘太陽能自動船,船頭設有一道垃圾集中屏障,能將垃圾引導進入船上的收集系統再集中處理。

其他活躍在海洋垃圾清除前線的,還有來自澳洲的全自動海洋垃圾桶 Seabin,被裝設在港口碼頭的它,透過底部幫浦製造水流,讓海廢可以從水面被吸入,小至 2 毫米的微塑膠也可被收集到其纖維網袋內。印度的 AlphaMERS 團隊,則設計了攔截漂浮垃圾的柵欄與串聯清掃系統,可以清除河川與湖泊表面的廢棄物。有標誌性大眼、水車造型的 Mr. Trashweel,被設置在美國巴爾的摩港口,結合太陽能與水力發電,使用清除海上油污的攔油索,將垃圾引導到它的垃圾箱中,每年可攔截 500 噸垃圾。荷蘭的泡泡屏障 the Bubble Barrier ,設計原理也相當聰明,它會從水底產生「氣泡簾」,引導塑料垃圾到水面上,再利用水流把垃圾推向捕獲系統,克服了大型撈網會阻擋船隻或海底生物,以及高維護更替成本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廢漁網改頭換面?

不過要讓海廢界的奪命殺手——廢棄漁網「洗心革面」,在技術上有一大難關,因為漁網主要是以尼龍製作的。尼龍是聚硫胺高分子(Polyamide),在分子主鏈上因為有大量高極性的化學基,分子鏈間作用力較强,還能在產生氫鍵的同時,使結構排列整齊,造就了它優秀的韌性强度。

圖/HP

但如果用回收寶特瓶的「物理回收」,即沒有改變其聚合型態的方式來回收尼龍,尼龍的分子鏈就會斷裂,大幅影響纖維的機能性,走上被降級使用一途。好在如今已有廠商研發出「化學回收」尼龍的技術。收集來的廢棄漁網先被清洗、切碎成段,接著被高溫熔融,再透過像「術式反轉」的解聚(depolymerization)、分解、精煉及純化工序,讓尼龍從聚合物還原到單體狀態。這些原料單體會再被聚合,製造成尼龍再生粒子。被混煉改質、强化性能的粒子重新進行紡絲後,會形成全新的尼龍纖維,就可以被無限循環利用啦!

這種做法,可以大大節省原本用來製作原生尼龍的石化資源、減少碳排放,還可以讓廢棄漁網重獲新生。再生尼龍可以拿來做衣服、眼鏡,甚至可以搖身一變,變成你桌上的筆電!

「親愛的,我把漁網做成筆電了!」是誰這麼瘋?

是誰想到要把廢棄漁網做成筆電?早在 2019 年,HP 就領先全球,推出全球第一款使用海洋回收塑料的筆記型電腦,打破我們對海洋廢棄物的想象。在 2023 年,更進一步海洋垃圾中難以忽視的狠角色廢棄漁網,打造出 HP EliteBook 1040 G11頂級輕薄商務筆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P EliteBook 1040 G11 貫徹環保永續理念,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從海洋中回收的廢棄漁網製作成鍵盤的筆電。除了讓廢棄漁網重獲新生,外殼也採用部分回收鎂合金製作,外盒包裝 100% 採用可回收材質。而且我敢保證大家絕對想不到,這台筆電的材質,竟然還包括回收的家庭用油!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 cooking oil!食用油經過回收,可以製成生質材料聚羥基烷酸酯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PHA 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可在海洋分解之生質塑膠,可謂是新興生質塑膠材料中的明日之星!雖然使用回收材質會提高成本,但 HP 持續以實際行動,支持減碳、森林復育及循環經濟,創造永續發展。

圖/HP

你也許有疑問,用海洋廢棄物製作的筆電,性能靠不靠得住?別擔心,HP 重視環境保護,效能也不馬虎!HP EliteBook 1040 G11 完美展現 AI 潮流下劃時代的超效能,搭載 Intel® Core™ Ultra7 H 處理器,再搭配 Intel® Arc™內顯,3 大 AI 引擎實現高效能低功耗,大大提升生產力。

使用筆電時最怕遇到兩大痛點,第一是筆電太重,第二就是續航力。如果為了縮小電池、減輕筆電重量,又不得不犧牲筆電的續航力。不過這些問題,在 HP EliteBook 1040 G11 身上能同時迎刃而解,兩全其美。AI 效能與電力的平衡密不可分,透過 HP Smart Sense 智慧軟體,搭配優秀的散熱功能管理,再加上全新高密度渦輪電扇,筆電續航力不僅大大提升,更能降低機身溫度 40%,機身還能維持 1.18 KG 的優雅輕薄,讓你無論通勤出差,都輕鬆隨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台筆電,還有什麽神奇的地方?

你是不是還在擔心電腦被駭客入侵、行蹤被偷窺,所以逼不得已,在筆電的視訊鏡頭上貼上醜醜又黏糊糊的膠帶呢?那一定是因為你還不認識 HP 全新的防窺功能!

HP EliteBook 1040 G11 搭載了全新的 Sure View Gen 5 Panel,它經過五個 Generation 的進化,終於達成完美防窺使用體驗。一鍵防窺的功能,只要一 off 就可以分享視訊,一 on 就可以確實防窺,成為你個人隱私的最佳守衛。

除了駭客病毒,你可能也害怕筆電上沾染讓你生病的病毒!這台全新冰川白配色的筆電,不只是外形設計靚麗,更採用防污油墨塗層技術,可以抗指紋沾附,而且全機殼都可以使用酒精擦拭,中看又中用,還是筆電界的衛生扛壩子!

圖/HP

HP EliteBook 1040 G11  還不止這些!

想了解更多商品 ► https://www.hp.com/tw-zh/laptops/business/elitebooks/1000-series.html
它可以搭配操作體驗超直覺觸控面板,讓你一 Touch 即通,用過的人都説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不僅如此,HP EliteBook 1040 G11 還是你拼事業的好夥伴!標配 5 百萬畫素IR人臉辨識鏡頭,完全是為了專業會議協作而生。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進行線上會議,它的動態色彩調校功能,可以在背光或低光源時,自動追蹤取景,配置 Poly Studio 及 HP 的 AI 降噪技術,最佳化你的視訊會議體驗。你再也不必擔心那些視訊會議畫面模糊、聲音不清楚的尷尬時刻,可以在客戶或老闆面前自在表現。

步入 5G 萬物聯網的時代,HP EliteBook 1040 G11 也搭載 5G 廣域無線網路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使用者可以透過 SIM 卡或是 eSIM 服務直接連網。5G WWAN 的內建,讓整套資訊安全迴路更加穩健,是你追求資安的最安心選擇。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經濟重要還是環境重要?明朝末年發生了什麼事?氣候如何影響國家?——《價崩》導讀
衛城出版_96
・2024/05/07 ・410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眼皮底下的事實:環境史研究者看《價崩》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著名的漢學家卜正民以如下段落為《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一書定調:

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彷彿逃不出莫測變幻的手掌心。變化讓人這麼痛苦、氣餒,為了安慰自我,我們便告訴自己:當代的生活特徵就是接連不斷的變化,正是這種不穩定,讓世界變得比以往更複雜。

他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長壽之人」,「過去十年來,氣候變遷、物價通膨,以及政治豪奪的速度與規模」,他認為也是前所未見。只是,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他還是想問,若我們放大時空的尺度,當代人在過去十年來經歷的變化,真的是前所未見嗎?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一六四○年代早期的中國,也就是明朝末期的中國,是一個連「生存條件都被剝奪,平安度日的尊嚴都被否定的時代」,因為「大規模的氣候寒化、疫情與軍事入侵,奪走數以百萬計的人命」。

在一六四○年代早期的中國,也就是明朝末期的中國,是一個連「生存條件都被剝奪,平安度日的尊嚴都被否定的時代」,因為「大規模的氣候寒化、疫情與軍事入侵,奪走數以百萬計的人命」。
圖/unsplash

藏在眼皮下的事實是什麼?小冰期如何發生?

一六四○年代初期的中國發生什麼事?這便是卜正民試圖回答的問題。他反對傳統史學的兩大見解:一者是訴諸人禍,即訴諸當時宮廷內的派系鬥爭,統治階層道德淪喪,導致民不聊生;二者是訴諸十六至十七全球的白銀貿易,即當時從美洲與日本湧入中國的白銀,造成物價波動與社會不安。卜正民認為,訴諸人禍與貿易會讓我們看不見「藏在眼皮底下的事實」:小冰河時期(簡稱小冰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義地說,小冰期是從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的地球寒化現象,氣溫平均掉了攝氏兩度。乍看之下,攝氏兩度的溫差或許微小,但對作物而言,這樣的溫差已經足夠讓作物減少一次收成,或根本無法收成。再者,必須注意,兩度的溫差是「平均」,即可能是極熱與極寒的氣溫交錯變化造就此兩度溫差。這確實也是在小冰期中發生的事。

地球科學家推測,寒冷的氣候讓兩極的冰山範圍擴張,讓海水變得更鹹,也就是變得更重,影響洋流的流動方式,從而牽引了大氣與洋流間的循環。影響所及,所謂「聖嬰-南方震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即傳統上所說的「聖嬰現象」加「反聖嬰現象」)變得格外激烈,乾旱、水災等極端氣候頻傳。不僅如此,地球科學家也指出,小冰河期也是火山活動格外頻繁的時期。火山噴出的煙塵,遮蔽了太陽輻射,更加速了地球的寒化。

地球科學家推測,寒冷的氣候讓兩極的冰山範圍擴張,讓海水變得更鹹,也就是變得更重,影響洋流的流動方式,從而牽引了大氣與洋流間的循環。
圖/unsplash

小冰期的起因為何?目前普遍接受的見解是太陽活動改變。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這與所謂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有關。受到所謂「哥倫布大交換」的衝擊,美洲原住民大量消失,森林擴張,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的減低,讓大氣保溫的能力下降,與前述太陽活動與火山噴發的效果耦合,讓寒化成為不可逆的過程。總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地球是個混沌系統,牽一髮不只動全身,甚至整個身體都會分崩離析。

回到《價崩》這本書。卜正民指出,明朝的存續時間(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即落在小冰期,並成為明朝覆亡的主因。他將小冰期之於明朝的影響分為六個泥沼期:一、永樂泥淖期(一四○三年至一四○六年)。二、景泰泥淖期(一四五○年至一四五六年)。三、嘉靖泥淖期(一五四四年至一五四五年)。四、萬曆一號泥淖期(一五八六年至一五八九年)。五、萬曆二號泥淖期(一六一五年至一六二○年)。六、崇禎泥淖期(一六三八年至一六四四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永樂泥淖期欠缺災荒記載,景泰泥淖期以饑荒收尾,嘉靖泥淖期氣候異常乾冷,萬曆一號泥淖期爆發饑荒、洪水、蝗災與大疫,「人民相食,枕籍死亡」;萬曆二號泥淖期的乾旱與水災頻繁,饑荒再度爆發,「朝廷賑濟的請願如潮水湧來」。崇禎泥淖期是明代乃至於「整個千年期間最慘痛的七年」,「米粟踊貴,餓殍載道」。一六四四年四月末,闖王李自成兵臨北京,致書要求崇禎帝歸順。崇禎不從,在命皇后、貴妃與女兒自盡後,他爬上皇居後的煤山,自縊身亡。李自成稱帝後,滿人入關,將中國納入大清國版圖。

不可忽視的幽靈?拔除合理征服者的解釋,明朝滅亡原因還有哪些?

如此的歷史解釋是否會流於環境決定論?卜正民的回答是:「如果環境決定論的幽靈就在門外徘徊,我也不會在分析時將其拒於門外。」那麼,是什麼讓寫出《縱樂的困惑》、《維梅爾的帽子》等名著的歷史學者相信環境的決定作用?答案就是糧價。

卜正民先生像。
圖/wikipedia

以他的話來說,「太陽能與人類需求的關係,是透過糧價調節的。從景泰年間到崇禎年間,糧價在五次環境泥淖其中激增,每一次都把價格多往上推一截,這樣的事實也說服我必須採用氣候史的大框架。」卜正民表示,「一旦經濟體仰賴太陽輻射為能源來源,那麼無論大自然是幽而不顯還是顯而易見,都必然是社會或國家生命力的決定因素。」

在結語「氣候與歷史」中,卜正民再次反駁那些把明朝覆滅推給「失德」的見解。他認為,這種論調是「合理化明清兩朝遞嬗的過程」,且「編出這種敘事並為之背書的,就是征服者」。他強調,「明朝的滅亡固然不能推給災荒糧價,但講述崇禎末年重大危機時不把氣候因素納入考慮,那簡直就像莎士比亞所言,宛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不至於將環境決定論「拒於門外」是一回事,認為社會變遷就此被環境「決定」,又是另一回事。卜正民並不認為,面對氣候因素帶來的種種挑戰,明朝各級官員只能雙手一攤,感嘆天要亡我,不做任何努力。就如其他生活在小冰期的人們一般,卜正民認為,明朝人建設基礎設施、育種、建立制度、開發新科技與控制生育力等;但問題是,一六三○年代晚期的種種災害,並未催出社會的適應力,反倒是摧毀其適應力。

拜此時勃發的火山活動與激烈的聖嬰-南方震盪現象「之賜」,不論是政府還是市場,都變不出糧食。卜正民認為,至少在前五個泥淖期,明朝人還是表現出相當的韌性,努力予以調適。然而,進入崇禎泥淖期後,春夏乾冷,田地龜裂,運河無水。當每公斤的米得需要兩千五百公升的水,而老天爺就是不願意降下一滴雨時,糧食供應體系就此崩潰,連帶把物價與政治體系拖下去陪葬。

是誰忽略了眼皮底下的事實?這段歷史帶給我們什麼警訊?

回到卜正民所稱的「眼皮底下的事實」。我們要問,是誰忽略了這項事實?誰是這對眼皮的擁有者?卜正民的答案有二。一則是以研究社會、政治與環境變遷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以小冰期的相關研究為例,他表示,當他開始研究明代中國糧價變異與氣候變化之關係時,驚訝地發現,「其他地方的環境史對糧價幾乎不提」。與之對照,精通糧價的歷史研究者,如不是太快地把糧價理解為「公平交易」的指標,便是視之為社會關係的一環,忽略了糧食必得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孕育出來的。

另一個忽略氣候或環境此事實者便是卜正民的同代人,也就是在閱讀這本書的你我。現代人對物價飛漲的關注程度遠比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與環境破壞來得高;畢竟,前者是切身之痛,後者則相當遙遠,是北極熊與紅毛猩猩的事。
圖/unsplash

另一個忽略氣候或環境此事實者便是卜正民的同代人,也就是在閱讀這本書的你我。現代人對物價飛漲的關注程度遠比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與環境破壞來得高;畢竟,前者是切身之痛,後者則相當遙遠,是北極熊與紅毛猩猩的事。然而,卜正民的分析告訴我們,即便明代中國離現在相當遙遠,所謂的小冰期至少也是一百五十年以上的事,但物價恐怕還是可作為某種氣候指標。換言之,若人們以關心物價的熱誠來關心環境,面對當代的環境危機,說不定人們多少可找出個解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讓人心生警惕的是,卜正民告訴我們,小冰期多少是個漫長的地球系統變化。小冰期本身並未造成明朝衰亡,是相伴的極端氣候摧毀了明代社會的韌性與調適。他也認為,面對小冰期、火山噴發與聖嬰-南方震盪現象誘發的極端氣候,從後見之明來看,明朝人也做了他們可以做的,但也只多苟延殘喘了七年,且還是生存條件都被剝奪、生活尊嚴都被否定的七年。

那麼,當人類誘發的氣候變遷可能已加劇了聖嬰-南方震盪現象,讓去年(二○二三年)夏天成為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夏天,而極端氣候彷彿成為日常,人類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調適?如果說明朝多少是被地球系統的正常運作摧毀,當今地球系統的異常,是人類自己造成的,數百年後的歷史學家,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恐怕無法如卜正民對待明朝人一樣地寬厚,只能說這是咎由自取。諸如此類的思考,都讓《價崩》有了跨越時代的現實意義。

畢竟,明朝人不是外星人,他們跟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本文摘自《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2024 年 05 月,城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衛城出版_96
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每個人在心裡攜帶著文明的種子。 守衛讀者心中之城,與文明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