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何信輝
這個星期三,學校的紫荊大道上沸沸揚揚地舉辦著《123傳播自由週:反財團壟斷、要媒體改革》的活動,當傳播系師生齊聲朗讀活動宣言的時候,活動被推升到高潮,壯烈而感人。我注意到在這個活動中,吸引了許多不同學院及科系的學生參與其中。但是我也注意到,這些師生裡面沒有幾個長的像是「理學院」或「工學院」的人。感覺上,這些事情好像真的跟「科學」或「工程」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這讓我回想起今年十月,在義大利發生一項震撼全球科學界的判決。有6位地震專家及1名政府官員,因未事先對義大利拉奎拉市2009年傷亡慘重的大地震提出足夠的警告,被依過失殺人罪判處6年徒刑,並被要求支付900多萬歐元(約台幣3億4千萬元)賠償金。此項判決一出,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一片譁然。國內媒體亦轉載了相關的新聞,尤其是報導歐美科學家同聲譴責這項審判的荒謬,並訪問了國內科學家,討論這件事情是否有可能引起科學界的寒蟬效應。
如果從媒體這一系列的報導及結果來看,似乎是義大利法院在缺乏對於科學「不確定性」的瞭解之下,荒謬且跋扈地對科學家判刑。但是,如果還原整起事件來看,其實是因為在2009年初,拉奎拉城這地方微震連連,當時一位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根據地面放射性氡氣排放量,自行預測會有大地震發生,而這個預警也確實引發當地居民的恐慌,因此義大利民防局要求「重大風險委員會」委託科學專家前往調查應對。
於是,幾位科學家即組團前往當地調查,在簡單的會議之後就迅速地議決這只是地殼能量正常的釋放,並正式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誰知在這說明會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不發一語(科學家或覺得這沒什麼好說),全交由一位民防局的官員代為發言。依據相關報導的描述,在該名官員亟欲表現出要民眾「放心」、「事情不會那麼嚴重」的態度下,現場有記者直接提問:「那我們應該坐在家享用一杯酒,還是繼續擔心地震呢?」,這官員竟把自己當作倒酒服務生般,輕浮地回答:「當然,當然,而且要喝Montepulciano doc,這很重要。」隔天許多報紙新聞標題就變成「科學家要大家放心在家喝紅酒」。不料六天之後,當地就發生了芮氏規模6.3級的強震,也因此引發了軒然大波。
後來在部分專業國外媒體的深度討論中,包括BBC及Scientific American等都認為,義大利法庭所譴責的並不是「科學家無法精確地預測地震」,而是「科學家拙劣的科學溝通技巧」。這起事件無關乎科學家對於地震的預測能力,而是在於他們對於「科學溝通」的陳述失準。
這是一個典型科技、社會及媒體互動的案例,足以說明在一個科技社會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牽涉的不只是科學本身的專業性問題,還包括媒體在個過程中,對於該事件的「型塑」及「傳播」。例如在這此一案例中,當時記者的提問陷阱、官員的配合演出、科學家的拙於表達、媒體的渲染報導,共同導致了這項經典判例。「媒體」先是參與在整起科技社會事件的「形成過程」,然後又參與在這一個事件的「傳播過程」(例如臺灣主流媒體幾乎只片面報導了此事件的荒謬及科學家的恐慌,卻沒有還原事實的真相)。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型塑」,或是第二階段的「傳播」,可以確定的是,科技社會問題已經沒有辦法與「媒體」脫勾,「媒體」絕對足以左右整起科技事件的脈絡及發展。
媒體可以作為民眾接觸公共議題的主要媒介,也可以作為財團、政客、惡霸的最佳化妝師。試想,如果媒體的出資人換成是科學園區、焚化爐或發電廠廠商、製造污染的工業……等,我們會看見什麼樣的科技事件報導呢?廢水、空氣污染看得見嗎?工業職災、工安意外看得見嗎?惡意倒閉、無薪假看得見嗎?
過去,媒體對於許多事情越俎代庖;現在,該是全民反過頭來面對媒體的時候。沒錯,它干科學家的事、工程師的事、你的事、我的事。
(中正大學黃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