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話說回來本文的主要議題,現代的古生物學,不僅僅是看骨頭的外表,更是要看到骨頭裡面,我們是一批「吃裡扒外」的研究者!此外,讀了這本書之後,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受,人家外國學者做學問研究嚴謹事事求實的態度,已經研究到骨頭裡面去了,令人尊敬佩服;相對的,看到大陸某些恐龍研究者的急躁馬虎,還汲汲營營自以為是地在死骨頭外表打轉,兩者相比,感慨萬千啊!就在這次的田野考察中,看到ㄧ篇2010年12月發表在 ACTA Geological Sinica (English Edition)描述一種新原蜥腳類恐龍的文章 A New Basal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ufe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此文透過一個恐龍頭顱和下巴,以滿滿七頁的篇幅描述了一種新品種的蜥腳類恐龍[8]--“祿豐楚雄龍 Chuxiongosaurus lufengensis gen. et sp. nov.”;然而,本文第一作者,號稱中國恐龍王的大弟子,卻犯了一個笑死天下蒼生的大笑話而不自知、不可原諒的錯誤,這那裡是一個新品種的恐龍啊?根本就是「牛頭馬嘴龍」啊!此「龍」的頭顱和下巴,來自不同的採集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採集的,只因為兩者大小差不多可以逗起來,就匆忙搶著命名發表為新品種的恐龍,天下做學問,那有這麼容易這麼糊塗亂整的?不過,話說回頭,要不是看到這篇荒唐「有趣」的殿堂論文,讓人捧腹大笑到如今,人生就太過嚴肅也太沒趣啦!謝謝中國恐龍王教出這種學生!
[1]十九世紀末到上個世紀初,在美國發生了兩位恐龍學者馬許(Othniel Charles Marsh)和庫普(Edward Drinker Cope)競爭發表新恐龍,雙方陣營相互較力攻擊,被稱為「恐龍大戰(Dinosaur War)」。
[2] 他從年輕時候就有個罕見的毛病--寫作恐懼症,所以他的大學畢業論文沒寫出來,因而大學也沒畢業,他的博士與教授頭銜是後來人家尊崇他送給他的。
[3]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南北極在哪裡都搞不清楚,卻還敢跟大老闆要錢拍〈正負2度C〉地球暖化假環保議題的紀錄片,真是丟人現眼啊!
[4] 《恐龍大地》,董枝明/程延年,第16-19頁。
[5] Schweitzer, Mary H. (Sept. 23, 1993). “Biomolecule Preservation in Tyrannosaurus Rex”.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3: 56A
[6] Schweitzer, Mary H. (Sept. 23, 1993). “Biomolecule Preservation in Tyrannosaurus Rex”.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3: 56A
[7]Peterson, JE; Lenczewski, ME; Reed, PS (October 2010). Stepanova, Anna. ed. “Influence of Microbial Biofilm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Soft Tissue in Fossil and Extant Archosaurs”. PloS ONE 5 (10): 13A
[8]A New Basal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ufe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l Sinica (English Edition), Dec. 2010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一九三〇年代,沃爾科特去世的四年後,劍橋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古植物學家蘇厄德(Albert Charles Seward)決定加入辯論,卻在後來被古生物學家肖普夫(William Schopf)形容是「讓煮熟的鴨子飛了」。蘇厄德在史稱「隱藻化石爭議」的事件中嚴格審視前寒武紀化石證據,得出結論認為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所謂的化石與現存物種之間沒有明顯關係,大型結構並未顯示出由較小細胞組成的特徵。